立志去远行

深秋的大西洋洋面上,几乎每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蓝天深处,淡淡地飘着几朵美丽的白云。海水就像天色一样的蔚蓝,锦缎般闪烁着柔和的光辉。

在海天相接的远处,一艘轮船冲破了沉寂的海面自北向南急驶着,这是东印度公司一艘名叫“联合号”的海轮。

船舷旁,一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迎着微风站立在甲板上,他那深邃而略带稚气的目光凝视着南方的海天,仿佛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激烈的战斗,他就是刚满20周岁的埃德蒙·哈雷,此次出行,他将去远在南大西洋,位于南纬16°线上的圣赫勒那岛,去完成一项前人未曾做过的事业——观测南天星空,去开垦那块神秘而圣洁的处女地。

此时,哈雷遥望着辽阔的大海,心情难以平静,实现去南方观测星空的计划所遇到的波折又一幕幕闪现在他的眼前。

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从1675年哈雷还在读大学三年级时,就与天文学家、格林尼治首任天文台台长费拉姆斯蒂德(John Flamsteed,1646—1719)有了书信来往。在老台长的鼓励下,哈雷全身心地投入到天文观测和研究中,而且成果颇丰,多次在皇家学会的科学刊物《哲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费拉姆斯蒂德对年轻的哈雷十分赏识,他在给一位同事的信中写道;“我发现了一位在计算和数学等几乎所有领域中都非常熟练的天才青年,只有19岁,他的名字叫埃德蒙·哈雷,他住在牛津,他的想法和我的非常一致。”

当时费拉姆斯蒂德正在编制星表(记载天体各种参数,如位置、运动、星等、光谱类型的表册),但他的工作局限在北半球。由于没有人去过南半球进行工作,所以缺少南天的资料。而对于日益发展的航海事业来说,提供精确的南天恒星位置,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对此,费拉姆斯蒂德一直认为这是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1676年,还在大学读书的哈雷从费拉姆斯蒂德那里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就萌发了去南方观测星空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一个宏伟的南天观测计划成熟了。他立志要填补天文观测方面的这一空白。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了费拉姆斯蒂德。哈雷的想法得到了这位天文学前辈的全力支持,他对年轻哈雷的选择表示由衷的赞赏,更重要的是他对哈雷的才华和勤奋有深刻的了解和信任。

决定了的事情就立即去做,这是年轻哈雷的脾气。然而,这时恰逢哈雷即将大学毕业,摆在他面前的是两种选择,一是安安稳稳读完大学,拿到学位后再做打算;另一选择是放弃学位,将南天观测作为自己最大的事业。哈雷毅然选择了后者。对他来说,与做一件前无古人的事业相比,学位又算得了什么。许多同学和老师为哈雷拿不到学位而感到惋惜,而哈雷却并不在意,他觉得事业更重要。

哈雷的父亲得知爱子将去远方完成一项伟大事业之后,特地从家中来到牛津,看望并鼓励他。在资金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答应给他300英镑。在当时,这些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相当于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费拉姆斯蒂德3年的薪俸。哈雷感受到,父亲所给予的不仅是金钱,而是通过父爱所体现出来的对他的事业的巨大支持,更加坚定了他去观测南天星空的信心。

去圣赫勒那岛观测南天星空虽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却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成行,还有许多困难,甚至要惊动国王。

1676年7月,哈雷将计划正式呈报给皇家学会名誉书记奥匀登伯格,请求学会的支持。但是,当时圣赫勒那岛并不是由英国直接统治,真正的统治者是东印度公司,如果不得到这家公司的许可,仅有皇家学会的同意是不可行的。

后来,哈雷这份远征计划经郡政府官员之手,转呈给国王查尔斯二世,国王对年轻哈雷有哪些抱负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并明确表示,同意哈雷的计划:“给他和他的朋友克拉克免费去圣赫勒那岛的船票。”国王通过兵器研究官穆尔将信转给东印度公司。

穆尔是位数学家,也曾致力于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建设,对天文研究颇感兴趣。为了实现哈雷的计划,穆尔求助于东印度公司的著名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波意尔,就是那位发现气体的体积和压力关系规律的大科学家。

在穆尔和波意尔的积极努力和协助下,在1676年10月4日,东印度公司召开高级职员大会,在当天的会议记录中这样记载着:“我们确认,哈雷和克拉克可以乘船去圣赫勒那岛,并在那里逗留,目的是为了观测行星和恒星的位置,以便把它们记入天球仪之中。”

哈雷的远征计划终于可以成行了。

1676年11月的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哈雷和克拉克激动地登上了东印度公司由格拉夫特船长指挥的“联合号”海轮。汽笛长鸣,轮船告别了祖国本土,向南大西洋徐徐驶去。

到圣赫勒那岛的航程是9000千米,“联合号”一路顺风,于1677年2月平安抵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