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碎骑士阶层的发明

    ——火药

    继1620年“现代实验科学真正鼻祖”培根和1861年共产主义理论创始人马克思对四大发明给予高度评价之后,共产主义理论的另外一位创始人恩格斯对火药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伟大的革命导师总是把科学发明与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恩格斯指出:火药“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与身披铠甲的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

    坚石高墙壁垒森严的城堡,保不住封建贵族的统治;身骑快马手执利剑的骑兵抵不住大炮的轰炸与火枪的射击;帮助新兴资产阶级摧毁封建主统治的火药竟来自于遥远的东方,来自于历史悠久,科技先进的古老国家。

    火药是炼丹家的发明

    战国、秦汉时期,国王和皇帝总想长生不老,永享人间荣华富贵。于是,就有一些人投其所好,自称能炼出长生不老药来。这些人多数住在深山幽谷,采药炼丹,火药就是这些人发明的。

    秦始皇就想长生不老,多次派人到海上去寻仙求药,结果,却中年早逝,只活了49岁。

    汉武帝长生心切,想成为神仙,既求神仙、又炼丹药。有一个叫李少君的道士,告诉他虔诚地祭祀灶神,用黄金制的碗吃饭,天长日久,可以长寿,可以成仙。这是以黄金延年益寿,炼制丹药的开端。

    现在传世的第一本炼丹著作是《参同契》,作者是魏晋之交的魏伯阳。魏伯阳与徒弟们笃信丹药可以长生不老,可以得道成仙。魏伯阳炼出仙丹,先给狗吃了,狗被毒死,众人惧怕中毒,皆有散去之心。魏伯阳为表示对神仙与丹药的虔诚,他又亲服丹药,当然也中毒而死。他的徒弟们不言师傅死亡,而说他“尸解”了。他的小徒弟敬仰师傅,也跟着服下丹药,也随之“尸解”了。

    到唐代,丹药之风大盛,皇帝带头服食丹药,以求长生。唐代的皇帝有5位: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都是为求长生,服丹药而死。

    宰相中李泌、刘晏、卢钧、李德裕皆好神仙之术,将领中安禄山、高骈、董昌都爱道士之方。武将李抱真对丹药长生之效深信不疑,连服丹药2万粒,终于中毒而死。这股迷信之风,危害之大,可见一斑。

    但炼丹家们的工作也有成功的一面,即在烧炼丹药的浓烟烈火中,古代化学逐渐取得了一些成就。而火药的发明是其最大的功绩。

    唐代炼丹家孙思邈,也是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传说他活了100多岁,多次拒绝隋文帝、唐太宗的诏聘,不肯做官,全心全意致力于医药,为百姓驱灾除病。

    正是唐初的孙思邈,将火药最初的炼制方法,写入了《丹经》一书。书中的“伏硫黄法”:把硫黄、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入砂锅,再挖一个坑,把锅子放入坑内,锅顶与地面平齐,用土把锅的四周填实。再把3个皂角子烧红成炭,逐个放入锅里,不小心会起火。说明孙思邈已掌握了硝石、硫黄、木炭放到一起会起火的知识。

    唐代中期的《真元妙道要略》记载:把硫黄、雄黄、硝石放在一起,密闭加热,曾起火烧了手脸和房屋。

    在唐中期另一本炼丹专著《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卷二中,记载了清虚子的“伏火矾法”。取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研成细末,拌均匀,也放入药罐内烧热,将弹丸大小的红炭放入罐中,有浓烟升起。

    以上三书的记载说明唐代已熟知硫黄、硝石、木炭,混合后加热可以起火的知识。

    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把硝石、硫黄都列入药品。药分上、中、下三品,硝石是上品药,硫黄是中品药,这两种药与木炭混合,加热可以起火,所以称为“火药”。

    现代的黑色火药成分就是硝石,木炭和硫黄,一般比例是75∶15∶10。唐代记载的3个火药实验,成分都有硝石、木炭和硫黄,只是比例还不科学。但是,它们已是名副其实的火药。

    北宋曾公亮等于庆历四年(1044)编写的《武经总要》记载了3个十分详细的火药配方,现将工艺流程列表如下:

    《武经总要》火药配制方法

    alt

    火药的最初应用

    火药的发明与应用始于何时?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火药发明与应用于隋代。

    主张火药始于隋代的人,主要依据是明代罗颀《物原》上说:“隋炀帝益以火药为杂戏。”另一条根据是隋炀帝《正月十五日放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中有两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从表面看是已经用火药做游戏,在正月十五放烟火了。其实不然,“隋炀帝益以火药为杂戏”是孤证,没有根据。“花焰七枝开”也不是烟火,而是形容树上挂的灯火。

    大约在宋末元初,火药才用于制造烟火。书画家赵孟頫写诗说:

    人时巧艺夺天下,炼药燃灯青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纷纷灿烂如星陨,耀耀喧豗似火攻。

    后夜再翻锦上花,不愁零乱向东风。

    这里诗人描写的才是真正的烟火。

    火药发明之后,最初也不是用于娱乐游戏,如烟花、爆竹之类,而是应用于军事。

    火药应用于军事,大约在唐代末期。最初使用的武器是一种“飞火”。

    宋代的路振在《九国志》中记载:唐哀帝天祐初年(904—905),郑璠攻打豫章(今南昌),“发机飞火”,把龙江门烧得起火,他率战士冒火登城,被烧多处。五代末北宋初许洞解释“飞火”是火炮和火箭。“火炮”这个名称不见于火药为军事家采用以前,而见于以后。因此,火炮无疑是要用火药的。

    关于火箭还有一则外国人记载的史料。14世纪末,赫伯特·瑟姆来中国,他在自己的书中记录了一个中国官员的实验。这位勇敢的中国官员叫万户,坐在有靠背的圈椅上,椅子的后下方捆放了47支火箭,他的两只手拿着两个大风筝做翅膀,他想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浮力把自己飞上天空,结果失败了。

    现在看这位官员也许觉得很好笑,但他两手举风筝式的翅膀,火箭向后喷射的力量推着他的座椅前进,这多么像现代喷气式飞机的原理啊!他不怕摔死,亲身做实验,也是十分可贵的。

    宋代的火药武器

    宋代初年,火药武器的记载屡见于史书。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冯继升发明了新的火药箭,可以飞向敌营烧毁营帐,宋太祖因此赏赐给他丝帛衣物。宋太祖开宝八年(975),攻击南唐时,使用了火炮、火箭。这两种武器一直保存了150多年,钦宗靖康年间被金军掠去。

    真宗咸平三年(1000),神卫水军队长唐福又向政府献上所制的火箭、火球、火蒺藜,政府用金钱奖励他。咸平五年(1002),冀州(今河北省冀县)团练使石普上书说他能制造火球、火箭等火药武器。真宗赵恒召他进京,亲率宰相与百官看他的火药武器表演。这说明宋初对火药的发明一直实行积极的奖励政策。

    宋代为抵御外侮,在开封已建立了火药武器制造厂。宋敏求在《东京记》中说:东京的火药工场分八作司,十一目:火药第一,沥青第二,猛火油第三……另有金、木、皮、麻等目。制造的武器有火药箭、火药鞭箭。

    宋代的另一个兵工厂,见于南宋理宗宝祐五年(1257)的报告。李曾伯去静江(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调查兵备,提到荆州的火器工厂,一个月可制造1000—2000只铁火炮。

    宋代的燃烧性火器主要是火炮与火箭。

    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军围攻开封,姚仲友建议在金军攻击最猛烈的东城,用500人射火箭;金人掘地道攻城,宋军点草熏之,又放火炮于草中,烧伤金军。

    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金人攻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宁将赵诚之坚守25天,有弩火箭7000支,弓火箭1万支,蒺藜火炮3000具。

    宋代的爆炸性火器,早期有“毒药烟球”,爆炸后以毒药伤人和施放烟幕;“蒺藜火球”爆炸后以铁蒺藜等杀伤敌人,特别用于炸伤敌骑兵。中期发明了“霹雳火”,用火锥烙球,声如霹雳。钦宗靖康元年(1126),李纲守卫汴京,就用“霹雳炮”击退敌人。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宋金隔河布阵,两军战于扬子江上,宋军使用霹雳炮,其声如雷,散石灰如烟雾,迷人、马眼睛。宁宗开禧三年(1207),金军攻襄阳,守将赵淳用霹雷炮,金军惊逃,自相践踏,死伤惨重。

    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元军攻广西静江(今桂林),部将娄铃辖率250人死守。元军合围十余日,内无度日之粮,外无援救之兵,娄铃辖率众殉国,用一大火炮将250人炸成灰烬。元军记述说:声如雷霆,烟气满天,城壁皆崩,其威力不亚于巨型地雷。

    宋代的管形火药是陈规发明的。高宗绍兴二年(1132),陈规守德安(今湖北省安陆县)时,发明了用巨竹为筒身的火枹。这种枪由两人操作,一人持枪,一人装入火药,临战时点着,喷烧敌人。这是射击性管型火器的鼻祖,是火药武器史上的一次飞跃,火药史专家认为管形火器才是真正的火药武器。这种“火枪”不同于过去在杀伤武器枪尖上装放火药的火枪,也不同于火药鞭箭式的火枪。

    南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寿春府(今安徽省寿县)发明了另一种管型武器“突火枪”。它以巨竹为筒,内装火药、“子窠”。临战时点火,喷放火焰,火焰尽后,射出“子窠”,响起炮声。“子窠”是现代枪炮子弹的先祖,“突火枪”堪称现代枪炮的鼻祖。

    金元两朝的火药武器

    宋、辽、金、元之间,战争频繁,金兵在进攻南宋的战争中,学会了使用和制造火药武器。金军攻陷汴京,得到了宋军制造火药武器的全部资料与技术,并组织俘虏中的宋朝工匠制造火药武器。

    金代的火药武器不仅用于战争,民间还有人用于捕获野兽。金世宗大定末年(1188—1189),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郑村有一个捕狐为业的“铁李”,他隐藏在狐群必经之路的树上,树下三面设肉,狐群到达时,他掷下爆炸的“火药罐”,其声如雷,吓得群狐慌不择路,纷纷落网。可见,金代的火药武器使用之广泛。

    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金军攻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使用了“铁火炮”。赵与衮的《辛巳泣蕲录》记载:“铁火炮”状如瓠瓜,口小而身粗,用生铁做成,厚2寸。小口中安引线,用抛石机发射,曾落入知府帐前,炸伤军士,引起大火。

    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元军攻打金军,攻入大散关(陕西省宝鸡市南),金军将领板讹可沿河而逃,河中有船挡住去路,他命令施放“震天雷”将船炸毁,得以顺利通过。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元军攻金军的南京(今开封市),金军也使用了“震天雷”,其声如雷,远达百里。元军攻城时,使用牛皮“洞子”作掩护,挖土攻城。金军使用箭、石皆打不破牛皮“洞子”,就用绳将“震天雷”吊于牛皮“洞子”之上,燃爆之后,人与牛皮都炸得粉碎。《金史》和《辛巳泣蕲录》都对“震天雷”作了具体描述,以铁为罐,状如瓠瓜,弹炸半亩之广,声震百里之遥。

    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金国的“忠孝军”与元军在归德(今河南省商丘县)战役中,使用了“飞火枪”,使元军大败,死伤3500余人。

    “飞火枪”是以16层敕黄纸糊成的枪筒,长2尺多,缚在刺敌人的铁枪头上,内装柳灰、铁滓末、硫黄、砒霜等,与敌人交锋时,点火喷射,它以喷发火焰毒药伤人,并不爆炸。

    元军在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围攻汴京,使用了火炮,哀宗完颜守绪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元军进攻时,再用火炮,烧毁城上的楼橹,城破哀宗自缢,金朝灭亡。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丞相伯颜从襄阳东下,进攻沙洋(今湖北省荆门),使用火炮,满城起火,终于攻下沙洋城。

    至元十六年(1279),元将张弘范与宋将张世烈战于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县南海中),双方使用火炮,互有胜负。

    至元十七年(1280),扬州火药库爆炸,众炮齐发,如山崩海啸,地动山摇,炸死100余人,樑柱被炸出十几里外,可见爆炸力之强。

    元世祖两次进军日本,也使用了铁火炮,至元十一年(1274),与日军在博多交战。日人的《八幡愚童训》记载:元军发铁火炮,声如霹雳,日军震得目瞪耳聋,不知所为,日军败逃。至元十八年(1281),进攻澉浦,再用铁火炮,杀死日将少贰资师。日本随军画家竹崎季长根据所见,画下了当时的铁火炮,公元1292年他编成画册《蒙古袭来绘词》,流传至今。所画铁火炮,状如圆碗,上半炸破,火焰喷射,下半完整,向前飞行。

    元代张宪的《五笥集》中,有一首《铁炮行》诗,描述了爆炸时的铁火炮:

    黑龙随卵大如斗,卵破龙飞雷免走,

    先腾阳燧电火红,霹雳一声混沌剖。

    当时铁火炮的杀伤力已很大,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元军的千夫长克哷景兖甫在河南省嵩县的九皋山立炮神庙,请汉人王沂写文章记述建庙缘起,描述了铁火炮的巨大威力。

    元代的管形火器,也有火枪、突火枪和火筒,这时的最大进步是将纸制、竹制的枪筒,变成了金属的枪筒,因而文字记载变成了“火铳”与“铜将军”。

    北京历史博物馆保存了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铜火镜一只,上有铭文:“至顺三年二月吉日。”这是我国保存至今最早的铜火镜,也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的铜火镜。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大将徐达,围攻平江城(今江苏省苏州市),以“铜将军”发飞炮,杨维桢作了一首《铜将军》诗:

    铜将军,无目视,有准,

    铜将军,无耳听,有声。

    ……

    铜将军,天假手,疾雷一击,粉碎千金身。

    斩妖蔓,拔祸根,烈火三日烧碧云。

    铁篙子,面缚西向为吴宾。

    最后一句是说张士城被缚,西去应天府,做了吴王朱元璋的宾客(俘虏)。

    清代张文虎《舒艺室诗存》卷二,记载清末金陵校场动工,曾挖出张士诚所铸铁铳数百只,并咏诗记载。其后支伟成所撰《吴王张士诚载记》,卷首有张士诚所铸铁铳版图一幅,上铸“周三年造,重五百斤”。周为张士诚年号。可知元末已有铜、铁所铸火铳了。

    明代的“神火飞鸦”与“火龙出水”

    明朝有人为了使火箭发挥更大的威力,把几十支火药箭装在一个大筒里,把各支药箭的火线都连到一个总线上。用的时候将总线点燃,几十支箭一齐向后喷射,利用喷射气流的反作用力,火箭飞快地前进。这与送宇宙飞船上天是一个道理。

    明朝还有人依据火箭与风筝的原理,发明了原始的飞弹。

    第一种叫“震天雷炮”。攻城的时候,只要顺风点着引火线,“震天雷炮”就会一直飞入城内,等引火线烧完,就引起了火药爆炸。

    第二种叫“神火飞鸦”。用竹篾扎成鸟状,腔中装满火药,点燃后可飞100丈远,落地后鸟背上的导线也随之燃烧,引起乌鸦内部火药爆炸,立刻声如响雷,烈火熊熊,可以烧毁敌人的营寨和船只。

    “震天雷炮”和“神火飞鸦”可视为最早的飞弹。

    明代茅元仪《武备志》一书,记载了一种叫“火龙出水”的火箭。它是用一根5尺竹筒做成龙身,龙身前后各装两组火箭。使用时先点燃第一组火箭,可飞二三里远,引火药又点燃第二组火箭,飞出射伤和烧伤敌人。

    《火备志》还记述了一种“飞空沙筒”。它在竹筒两端各绑一个推力火箭,方向相反。竹筒中装入炸药沙石。点燃正向火箭,竹筒飞向敌营,到达后爆炸,喷射沙石。然后,反向火箭被引线点燃,竹筒又飞回原处。这多么像返航的飞船啊!

    火药向世界各地的传播

    19世纪以来,欧、美的火药史专家并不承认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他们也不认为火药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美的。他们认为火药是欧洲人发明的,法国人认为是希腊的马哥发明的,他写了《制敌燃烧火攻书》,其中讲了火药;德国人认为是率威尔斯公元1353年发明的;英国、美国人认为是罗吉尔·培根发明的。

    正是针对这些荒谬的错误说法,恩格斯于1850年在《德国农民战争》一书中说:

    “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

    19世经中期的许多欧美学者并不了解中国。他们的欧洲中心说观念,使他们认定中国人是愚昧的东亚病夫,绝不会发明火药。阿拉伯人是游牧民族,在科学上也不会有什么发明,继续进行毫无根据的猜测与论证,说火药是欧洲人发明的。这使恩格斯不得不在1878年的《反杜林论》中,再次指出:

    “在10世纪初,火药从阿拉伯人那里传入西欧,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化,这是每个小学生都知道的。”

    9—12世纪,阿拉伯地区有一个强大的大食(阿拉伯帝国)。它与中国有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也发生过激烈的战争。在经济文化往来中,把火药知识传入了阿拉伯;在血与火的战争中,把火药武器传入了阿拉伯。

    在这段时间,有两本阿拉伯著作谈到中国的炼丹与医学,足以证明炼丹与医药知识传入了阿拉伯。

    硝石是炼丹与医学必不可少的药品,它是火药的主要原料,硝石最先传入了阿拉伯。

    阿拉伯人伊宾伯它尔在《医药典》中,使用了“巴鲁得”一词。他在“巴鲁得”的后边加了一个注解,注解中写道:“这是‘中国雪’,埃及老医生们所叫的一种名称。西方普通人和医生都叫‘巴鲁得’。”

    “巴鲁得”一词,现代的阿拉伯文就是火药。此事足以证明火药是从中国传入阿拉伯的。也就是说12世纪以前,火药就传入了阿拉伯。

    阿拉伯的哈桑兵书,更有力地证明了火药是从中国传入了阿拉伯。他的兵书中,有3个烟火的配方写入了“中国铁”。

    一、实验花的成分:

    硝10、硫黄3、木炭2、火石4、中国铁9、花10。

    二、鸡斗的成分:

    硝10、硫黄alt、木炭alt、中国铁2。

    三、契丹花用于火门的成分:

    硝10、硝磺2、木炭alt、中国铁10。

    欧洲人最早记述火药的是英国人罗吉尔·培根和德国人阿贝诗。

    罗吉尔·培根生于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死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他在自己著作中,对火药做了如下的描述:

    “由于火的闪光、燃烧及其可怕的巨响,这种新奇的东西,可在我们所希望的任何地方放出,使人难以自卫和招架。有一种发响和喷火的儿童玩具,在世界各地用硝石、硫黄和柳炭的药粉制成。将这种药粉密封在指头大的羊皮纸筒中,就能产生出巨响,尤其突然遭遇时,会把人的听觉搅乱。当用大型装置时,可怕的闪光更令人恐慌,没有人能够经得住这种闪光与巨响的恐吓。如果装置用结实的材料制成,则爆炸的强度还会更大。”

    罗吉尔·培根的火药知识,可能来自阿拉伯人的著作。威廉斯在他的《科学史》中说:“世人奢谈培根的发明与发现,其实他的发明与发现不是真的,乃是抄袭伊斯兰教国人的。这里的‘伊斯兰教国人’,就是指阿拉伯人。”

    我们还有一条可供参考的依据,就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指出:培根有一个兄弟来过中国,回到欧洲时,送给他一盒中国烟火。所以,我们认定培根的火药描述来自阿拉伯或中国。

    阿贝特生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死于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他在晚年写成的《世界奇妙事物》中,也记载了火药:

    “飞火:取1磅硫黄、2磅柳炭、6磅硝石,将此三物在大理石上,仔细粉碎。然后,按你所需之量放入纸筒中,以制飞火或响雷。制飞火的筒应长而细,装满药。制响雷的筒,应短而粗,装一半的药。”

    阿贝特的上述记载与阿拉伯兵书《焚敌火攻书》中关于“飞火”的记述,几乎完全一样。而且,阿贝特写《世界奇妙事物》时,《焚敌火攻书》已有了拉丁文译本。所以,我们认定阿贝特记载的火药知识也来自阿拉伯国家。

    中国的火药武器也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入了欧洲。

    13世纪,元朝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使用了火药武器。在交战中,火药武器和制造方法传入了阿拉伯。当时的阿拉伯兵书中,有元军使“铁火瓶”的记述,这就是宋、元两朝的“震天雷”与“铁火炮”一类的武器。

    这一时期的阿拉伯兵书,还记载了近距离使用的“契丹火枪”和远距离使用的“契丹火箭”。这里的“契丹”并不是指中国史书中的辽国,而是泛指中国。“火枪”就是把火药纸筒绑在铁枪尖上,交战时喷火伤人。“火箭”就是用弓弩或抛石机发射的燃烧性火箭武器。

    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十字军第七次东征失败。阿拉伯人攻击法国军队时,用29座抛石机发射火球、火瓶和火罐。法国人经受不住火攻,退到塞浦路斯岛。

    1248年至1254年,十字军第七次东征时阿拉伯人发射了带有长尾的火箭,火光如同白昼,燃烧力很强。西班牙军队攻击阿拉伯人的战争中,阿拉伯人反击,进攻沙城时,再次用抛石机发射火球,声如震雷,燃毁了房屋。正是在这些战争中,阿拉伯人把火药武器传给了欧洲人。

    中国的火药武器传入欧洲,还有一条直接的途径,就是元军的远征欧洲。

    元军灭金的第二年,蒙古诸王决定西征伏尔加河流域。15万铁骑长驱直入,势不可挡。连续攻下莫斯科、基辅等地,然后攻入波兰和日耳曼东南部。

    蒙古军和波兰、日尔曼联军在1241年4月9日于莱格尼查附近的华尔斯达脱平原展开了一场恶战。传说这场恶战中,中国军队使用了“龙喷火筒”,欧洲军队不知所措,认为这是一种妖术。但是,1270年十字军第八次东征时欧洲军队已学会了使用火箭,用来反击阿拉伯人的军队了。

    14世纪中期,欧洲有了管形火器。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法国的旧法文档案记载:土劳斯国王送来两尊铁炮,8磅火药和200颗铅弹。同年,英国爱德华国王下令制造“瑞波里斗”式射击性火器100支。

    欧洲人学会使用火药与火药武器比中国晚了几百年。但是,由于中国封建统治的保守与落后,欧洲人很快在火药武器制造方法方面超过了中国,站到了世界的前列。他们用以轰开中国清政府封闭铁门的洋枪洋炮,利用的正是中国人发明的火药,难道这个问题不应该永远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我们聪明智慧的祖先,曾经创造了造福于全人类的四大发明。高举着科学先进的大旗,站在世界各国的前列。难道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时代,在科学技术上,我们不应该有水平更高、成就更大的创造和发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