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试验成功
●核潜艇就要靠近港口的时候,孙建国艇长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含着热泪喊出了一句话:“同志们!水兵们!不要趴着!站起来迎接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吧!”
●基地副司令员杨玺向海军副司令员张连忠大声报告:“核潜艇最大自给力试验成功,请您检阅!”
●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在基地通过对讲机里给大家打气说:“大家不要怕!根据七院及总体所专家的测定结果,目前,舱内各种口径的钢管、波纹管变形超限只有很小几毫米,艇体总体变形程度均在正常值范围内!”
● 试验成功
核潜艇下水试航成功
1965年8月,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了刘华清等人起草的要求恢复研制核潜艇的报告,并作出了决定:
第一步先研制攻击型核潜艇,然后再搞导弹核潜艇。还特别指示:攻击型核潜艇要于1972年前下水实验。
可喜的是,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提前完成了总体安装任务。
1970年12月24日,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的日子。
这天一大早,200多名由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组成的“突击队”,就集结在核潜艇出发的第一个“驿站”,即数百米长、数十米宽的大跨车间里。
也许你会认为,船体下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在船台上铺设两道倾斜的铁轨,然后由一个老船工用斧头砍断系船的缆绳,垫着圆木的船体沿着斜坡度下滑去,然后冲起巨大的浪花,就大功告成了。
但这只是电影上才可能出现的镜头。而实际上,一艘万吨级的舰艇下水“冲刺”的情景,并不这么简单。操控这样一艘万吨级的舰艇下水,要远远比操控一艘普通的轮船下水艰难得多,复杂得多。
为了把这艘近万吨重、近百米长的核潜艇从陆地车间安全地拖运到海里,早在半年前,我们的总体建造厂就为这个庞然大物穿凿建造下水的船坞了。
根据预先拟定的方案,当天核潜艇下水的第一步,是把核潜艇举起来,从大跨车间拖移到外面的船台上。
第二步,是从把核潜艇从船台上拖移到船坞的浮箱上。
第三步,是把浮箱上承载的核潜艇横移到船坞间,然后把船飘浮起来后,再驾驶核潜艇驶离泊坞。
就是这个三步走的下水方案,也是王荣生、侯君柱他们带着技术人员集智攻关,折腾了足足一个月,才最终敲定的。
几个小过去了,宽敞的大跨车间里,非常寂静,所有的人都凝神屏息地期待着下达命令的铃声。
下达命令铃声终于响了。随后,一线指挥王荣生一声令下,钢铁的蓝色巨鲸被抬架小车上丛林般密布的千斤顶缓缓地水平托起。
船体缓缓移动,几十台抬架车“手拉着手”,阵容严整,气势磅礴。
在核潜艇内部的操控人员报告一切正常后,指挥台上的王荣生又一按电纽,命令道:“前进!”
但是,智者千虑,终有一失。谁也不会想到锰钢铁轨都会被压断,霎时间,巨大的核潜艇和所有的桁架都搁浅在轨道上了。
王秀清看到这种情况,二话没说,就带着抢修班围拢过,没用上1个小时就修好了轨道。
王荣生再一次命令道:“继续前进!”
就这样,舰体每推进一步,王荣生的心都紧缩一次。
尽管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得那样充分,但是,王荣生还是感觉到举步维艰、如履薄冰。
3个小时,舰体总共才前进了100米。
6个小时,舰体总共才前进了300米。
终于,两扇远比城墙还要高大的大跨铁栅栏门打开了,中国第一艘攻击型鱼雷核潜艇威风凛凛地出现在船台上、出现在阳光下、出现于世界面前。
这时候,在厂房外的人们看见,水滴型艇首的正中央,戴着一朵特大红花,像红玫瑰那样骄艳。两根粗壮的红绸带挂在它与艇架的塔楼之间。
就这样,在核潜艇建造总厂所有的员工,奋战了3天3夜后,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于12月26日胜利下水,随后便开始了舾装和系泊试验。
1971年4月底,开始向艇上的反应堆填装核燃料;
6月初,核潜艇的核动力反应堆达到热态临界。
6月25日,周恩来主持中央专委会议,就核潜艇码头启堆试验问题指出:
中国第一次搞核潜艇,试验工作要稳当一些,一步一步把工作做好,多花一些时间充分准备,取得经验。试验要先码头、水面、浅水,然后再深水,分阶段走。
7月1日,中国首次实现在核潜艇上以核能发电。核潜艇随即进行了主机试车和动力装置联试的初步考核。
试验分单机、单系统和联合调试两步进行。主动力系统联合试验是全艇的关键项目,而启堆试验又是系泊试验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
8月16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完成系泊试验。系泊试验期间共完成试验项目392项,启堆10次,反应堆运行400多小时,原子堆输出功率达52%。
8月23日,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完成下水码头系泊试后不久,便迎来了它的首次试航。首次试航需要检验的是自动操舵仪设备的可靠性。
当时,自动操舵仪启动后,核潜艇缓缓下潜,刚开始的时候,操控人员都像探路一样小心奕奕,几分钟后,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命令身边的舵手艇长道:“加速!”
水手长兴奋地说:“自动操舵仪比常规潜艇还好操作呢!”
“现在深度多少?”
“深度XX米。”
“航速多少?”
“已加速到X节。”
陈右铭说:“好!这说明自动舵很灵敏,航向和深度的潜颤不大。艇长!开到‘前进三’上面看看!”
首次试航实艇试验证明,自动舵质量上乘,我国设计的这艘核潜艇运动自如,机动性能非常棒!
水下导弹试射成功
1974年8月1日,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接命名大会,在核潜艇总体建造厂隆重举行。
当天,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1号”,并正式编入海军序列。
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钱学森等参加了交接命名大会。
从此,中国海军作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海军跨入了世界核海军的行列,它标志着中国舰艇装备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我们都知道,核潜艇研制成功后,只是成功了一半,它的路还很长。因为,核潜艇本身不会有战斗力,只有当它配备上了鱼雷或导弹武器,并试验成功后,它才有真正的生存意义。
我们要知道,以潜艇为发射平台,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是当今世界上“三位一体”即陆基洲际导弹、战略轰炸机、潜射导弹的战略核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明显优点是:机动范围广、隐蔽性好、攻击能力高、生存能力强。
它不像陆上发射,只能在固定的地点发射,而是可以在敌方难以发现的地点打击敌方的任何水上、陆上、空中战略战术目标。
正因为如此,早在1967年6月,海军军委就明确提出了导弹核潜艇的使用要求。同年10月,海军军委又举行了导弹核潜艇及潜地导弹方案的论证审查会,确定了第一艘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原则是:
主要解决“有”与“快”的问题,同时突破导弹应用于潜艇水下发射的关键技术,并带动与使用导弹武器系统有关的重大设备的研究发展。
而弹道导弹在潜艇上进行水下发射,又是导弹核潜艇的重大关键技术。
这是因为,核潜艇在水下发射导弹后,导弹将先后在水和空气两种截然不同的介质中运动,尤其是导弹在海水中飞行时,海中波浪和海流将严重影响导弹的正常出水姿态。另外,当潜艇在发射深度航行时,艇的航速、垂荡和摇摆等也将影响到导弹的发射。因此水下发射的难度要比水上发射的难度大得多。
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中央经研究决定,先进行导弹的陆上发射台和陆上发射筒试验。陆上发射导弹试验成功后,再在一艘经过改装的常规动力潜艇上进行试验,最后再过渡到导弹核潜艇上发射。
1972年10月,我国在试验潜艇上进行了全尺寸模型弹的水下发射试验,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这次试验对攻克水下发射技术难关有重大意义。
1977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批准:
向太平洋发射洲际地-地战略导弹、潜艇发射固体潜地战略导弹以及发射试验通讯卫星这为1980年至1984年的重点任务,即:“三抓任务”。
1978年4月20日,常规动力导弹潜艇改装成水下发射试验潜艇并交付使用。
1980年3月,国防科工委和海军联合成立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海上试验总指挥部。
经过近8年的充分准备,终于迎来我国第一次利用常规潜艇水下发射导弹的日子。
1982年10月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公告:
中国海军导弹潜艇部队,将于本月12日,向公海发射运载火箭。
为了这次意义非凡的发射,1980年党中央专门成立了潜地导弹海上试验领导小组。并任命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为组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马捷为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兼主任。
1981年,核潜艇工程办公室又建立了试验总指挥师制度。分别任命潜地导弹总设计师黄纬禄任总指挥师,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国防科工委测通所副所长沈荣骏及海军潜地导弹试验部参谋长谢国琳任副总指挥师。
1982年3月,又成立了首区,即发射区和末区即溅落区指挥部。
首区指挥部设在海军试验基地第二试验区,末区指挥部设在“远望1号”船上。我们已经知道,因为潜艇水下发射导弹的技术相当复杂,所以,对承担发射潜艇上的操艇人员的技术要求也极高。
在这艘潜艇上,仅火箭发射部门新安装的各种监测和控制仪器就有140多台,同时新增操纵项目l000多个。而且,操控艇员的每个动作,都必须十分准确。如果稍有失误,后果将不堪设想。
尽管这样,承担水下发射任务的操艇人员,在艇长石宗礼、政委秦治齐带领下,发扬了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的革命精神、进行了刻苦的训练。
在训练期间,他们共出海37次,总航时256小时,总航程1574海里。先后完成5次带火箭出海配合训练、10次海上发射筒开盖训练、5次协同配合训练、6次海上发射程序演练以及水下脱险训练,为保证圆满发射做了充分的准备。
另外,试验区需要警戒的有首区、一级落区和末区3个海区,分属两个舰队管辖。但是,不巧的是,试验区首区和一级落区在预备试验期间,恰逢捕虾旺季,渔船多,情况复杂。
因此,北海舰队共动用了各型舰船58艘,东海舰队动用了舰船15艘、飞机19架,进行了宣传和疏导,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同时,首区的防教部队先后出动救生船17艘次到海上进行了历时47天的防救训练和三级援潜实兵操练,潜水员进行了552人次、608小时的难度较大的潜水训练。
末区的测量、护航编队也进行了近1个月的近海演练,直升机进行了20个飞行日、1081架次的着船训练。这期间,29艘海军舰船和9艘渔政船,在3个海区劝离国内外渔船359艘,商船13艘,其他船只2艘,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试验的安全。
1982年8月底,准备工作进入关键时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受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委托,亲临首区听取了情况汇报。走遍了发射场区的各个战位,检查了测控系统校飞情况,视察了技术阵地和发射潜艇,并在大风大浪的气象条件下,在海上观看了潜艇水下发射火箭演练的全过程。
1982年9月,国防科工委和海军在北京联合召开会议,要求9月30日前各系统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张爱萍要求大家立即进入“战时状态”,要冷静、沉着、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并用邓小平说过的“成功了是你们的,失败了是我的”这句话来激励大家。
10月12日这天,天气晴朗,万里海面碧波荡漾。
试验潜艇慢慢地驶开海港,驶向大海,在预定的时刻进入发射海区。
潜艇潜入发射深度后,随着发射时刻的一步步临近,操作手们响亮地回答指挥员的口令。
发射控制台的信号灯一亮,显示“发射条件满足”,于是,艇长果断地下达了发射口令。
发射操作手按下了发射按钮,瞬间,火箭发生器点火,巨大的导弹被强大的动力推出发射筒,按照预定的弹道带穿越碧海,射向蓝天,飞向遥远的目标。
紧接着,参加护卫的几十条舰艇同时刻拉响汽笛,向我国的潜艇致敬!
随后,张爱萍、海军司令员张连忠马上和发射指挥员通话,表示热烈的祝贺。
1982年10月12日15时01秒,我国利用常规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发射指挥部发来贺电指出:
这是我国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又一次胜利。
这次,常规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也为我国日后的核潜艇装备导弹核武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983年8月20日,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编入序列,交付海军使用。
1984年3月8日至4月28日,我国导弹核潜艇在渤海海域发射了4枚模型弹道导弹,试验结果表明导弹发射系统设计方案正确、核潜艇的操纵性能良好。
这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一项具有重大政治和军事意义的成就,标志着中国海军装备的一次战略性突破。
就这样,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中国人民一定要研制成功导弹核潜艇的决心。
核潜艇长航试验成功
1985年11月25日,是“长征1号”核潜艇开始水下长航的日子。
就在当天,随着潜艇基地副司令员杨玺一声令下,核潜艇像一条深蓝色的巨鲸缓缓地驶离军港渐渐没入海中。
这是一次不寻常的水下长航,也许1个月或2个月或3个月后才能返航。具体的返航日期,要视核潜艇的自给能力和水兵们的生理条件而定。
而常规潜艇是不能完成这样的水下长航的。因为,常规潜艇每走一段时间,它就会因缺乏淡水和空气而不得不浮出水面作补充。而核潜艇不需要中途添加燃料、空气和淡水,所以就不需要浮出水面。
但是,核潜艇在水下长航对于水兵们来说,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没有一点儿浪漫可言。
这是因为,核潜艇是全封闭的,舱室连一扇窗子也没有。人在里面既看不见阳光,又看不见海水。而且,连空气都是机器造出来的,当然不可能像大自然里的空气那么清新。
核潜艇里的操控人员,每个人的休息间也只有一个旅客列车的卧铺那样大小的空间,既狭小又拥挤。艇员在核潜艇里面,好像生活在一个铁罐子里一样。
我们都知道,人在狭小封闭的空间待得时间过长,各项生理指标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好比旅客在列车卧铺里呆上1至2天,就会感到很难受,停车的时候,都想出去来换换空气,活动活动筋骨。
因此,这次长航不仅是对核潜艇最大自给力的考核,也是对艇员水兵长期水下活动极限意志力的考验。而这种“过关考试”,对于核潜艇的战斗力又是必不可少的。
就这样,艇长孙建国带着这些使命、带领着所有的艇员出发了。
1天、2天……10天、20天……过去了,核潜艇安静地在水下航行着。
有一天,核潜艇经过某海峡时,一个新艇员神色慌张地报告孙建国说:“X舱管子漏气了!”
孙建国吼道:“一点小事,你慌什么?赶快回去,把主阀拉起来!”
实习艇长刘毅说:“艇长,我去看一看!”孙建国把军帽甩在桌子上说:“不!我去,你留下指挥!”说完,他和新艇员向出故障的舱室奔去。几个老艇员和随艇维修的工程师也紧跟其后向故障的舱室奔去。
到了故障舱室里后,只见那里蒸汽弥漫,热浪滚滚,令人窒息。他们发现,那个能显示几十个大气压的高压蒸汽表,刻度计指到了最大值的尽头。
而另一个新艇员正在拉阀,却怎么也拉不起来,因此急得满头大汗。孙建国往他肩头拍了一巴掌说:“从头开始,按照程序一招一式,重来!”
这时,艇上的政委常宝林也在现场协助艇长指挥。
新艇员终于镇定下来,接着,他按照程序迅速完成了拉阀的动作。舱室里的温度也逐渐地降了下来。当时,所有的人都舒了一口气。
核潜艇继续在水下航行。25天……35天……45天……55天……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场艰难的抉择便落到了艇长孙建国的身上。
因为,操作人员发现水质不洁!核潜艇有可能中途返航!孙建国差一点被这个的消息击倒了!
在核潜艇的会议室里,一双双焦灼的目光都落在孙建国的脸上。孙建国拍了一下桌子说:“不行!现在距试验初定的70天仅仅还差10多天!不能功亏一篑!让维修师尽最大努力排除故障!”幸好,这之后不久,洁净水的设备故障就被排除了。
65天……70天……法国人长航67天的纪录被超越了!
71天,72天,73天,核潜艇长航的探索在继续进行,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又接踵而来。
首先是全部艇内的人员,对空气的适应性问题。因为,全艇100多人,同吸一口气,再加上艇内众多的机械运行,也会排放一些“工业废气”。
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工业废气”,在经过了净化系统的处理后,尽管比较纯净,但艇内机器“制造”出来的空气,总觉得不如舰桥上的海风那样清新鲜活。
按原计划,核潜艇的最大自给力试验进行到70天后,就算完成任务了。已经超过了70天,人员和机械都很疲劳,是到此为止还是继续潜行?
孙承勤主任和常宝林政委在士兵中间进行了一次“民意恻验”。95%以上的艇员都要求继续长航,大家的新定的目标是90天。
艇内没有白天黑夜之分,唯一能够判断白天或夜间的提示物,是挂在各岗位舱的那块有特殊标记的铜盘挂钟。
上面的指针沿着1到24的数码,吱吱咯咯地走着,才让人有一点点白天和黑夜的概念。
大家看着它时候,都觉得它走得很慢很慢,好像故意要惹人生气似的,所以,最后谁都懒得再注意它的存在了。就这样,不知不觉之间,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
另外,数百台电机、水泵、蒸汽机日日夜夜不停地运转,轰鸣声震耳欲聋。但是到后来,好些艇员的耳朵都似乎也麻木了,竟然都听不到这些噪声了。
但是,越到后来,艇员的生物钟错乱得越厉害。最严重的问题是,大多数人吃不下饭。
起先,伙食房的师傅一顿饭下五六十斤大米,到后来减少到十多斤米还有剩饭。艇员们有的睡不着觉,有的睡着了后又醒不过来;许多人都两腿发软,浑身无力;有的人脑袋成天昏昏沉沉的,眼皮耷拉着支不起来;也有的艇员变得烦燥不安,个别体质弱的战士开始昏厥。
尽管这样,官兵们的意志却没有垮掉。所有的人,无论生理指标如何紊乱,只要一到各自的岗位上,都使出浑身的力气坚持工作。有的战士为了解困,就往太阳穴上抹清凉油,甚至还有的战士用咀嚼干辣椒的办法来提神。
就这样,官兵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每天坚持工作9个小时以上。两个多月以来,核潜艇从来没有出现过丝毫的人为差错。
这时候,水下长航时间早已超出了上级规定的期限,海军司令部和基地舰队指挥部又一次来电询问情况,指出艇队可以上浮返航,并再次提醒他们:美国核潜艇在首次的水下长航的试验中,最后他们的不少官兵是被担架抬出舰艇的。
于是,官兵们召开了紧急会议。最后,他们对上级指挥部的领导说:“中国军人驾驭核潜艇水下长航的忍耐力还没有到达极限,还有余力可以挖掘释放出来。”
全体艇队官兵都表示:“还能够坚持!我们能坚持一天,就多坚持一天。”
第85天,86天,87天,88天,89天,真是度日如年啊!每一天都是生理极限的边缘中度过的!
90天!终于坚持到了90天!美国核潜艇水下长航84天的纪录远远超过了!蓝色的巨鲸终于浮出水面!
“啊,看见祖国的海岸线了!”艇员们迎着刺目的阳光,一个个吃力地爬出舱室,爬上舰桥,兴奋地眺望。
随后,核潜艇顺利地返航了。
1986年2月18日,“长征1号”核潜艇在中国黄海、东海训练海域首次完成了连续90昼夜的自持力考核训练航行。
这一天,泊位的码头上,人山人海,彩旗招展;军号齐鸣,锣鼓喧天。大家都激动地等待着潜海长航90昼夜的勇士们远航归来。
当核潜艇就要靠近的港口的时候,孙建国艇长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含着热泪喊出了一句话:
同志们!水兵们!不要趴着!站起来迎接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吧!
一听到“迎接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这句话,极度虚弱的官兵们亢奋起来了,一个个咬紧牙关站起来了。
艇员们在艇上列好了队伍,尽管没有平时的队列笔直威严,但他们的神情是肃穆的,泪是真诚的。
这些创造了我国水下连续航行时间最长、航程最远、平均航速最高等多项纪录的水兵们,行着军礼、迈开正步,都自己从艇上走下来。
尽管担架和救护车就在不远处停放着,但没有一个战士使用担架,也没有一战士需要搀扶。他们每走一步都默默地叮嘱着自己:得挺住!得挺住!不要倒下!不要倒下!
这时候,基地副司令员杨玺向海军副司令员张连忠大声报告:“核潜艇最大自给力试验成功,请您检阅!”
看到这里,张连忠、海军首长用热列的鼓掌声,欢迎英雄的核潜艇艇员胜利归来。
这次长航总航程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周,其中大部分时间在水下航行的。最长的一次连续在水下航行25昼夜,创下了人民海军潜艇远航史上总航程、水下航行时间、水下平均航速、一次性潜航时间的最高纪录。
核潜艇的水下长航考核证明:核潜艇的机械设备工作性能可靠;主动力装置共运行了数千小时,反应堆累计运行数千个满功率天。反应堆、主泵、主汽轮机组运行稳定可靠,惯性导航仪机动性能好,无故障。一路无泄漏。电路设备工作良好。
就这样,我国的核潜艇和驾驶核潜艇的人,共同创造了水下长征的奇迹!
深水下潜试验成功
自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长征1号”下水试航以来,截止1988年4月,我国建造的另外几艘核潜艇都已经陆续下水服役了。
这些核潜艇在出厂试验中,其他项目都已经检验合格了,可一直未做极限深潜试验。
通俗地说,核潜艇的极限深潜,就是要看看核潜艇到底能潜多深。而在那个深度,核潜艇的艇体的各部位能不能承受得住相当于几十个大气压的深水压力。
我们都知道,人在陆地上走,之所以不会感觉到大气压的压力,这是因为,人的体内并不是真空的状态,而是与外界空气相通的。但是,人或者物体一旦到了海里,每下潜10米,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的压力。
如果人在水下深潜50至60米时,人的心脏就可能被大气压压破。所以,深潜潜水员必需戴上非常坚固的专业潜水外壳做保护。
即使是这样,深潜潜水员的下潜深度,也有个极限。因为,人类还对付不了大级别的大气压力。所以,如果我们需要在很深很深的海底进行打捞活动的话,往往都需要由机器人代替人来作业。
同样的道理,核潜艇下潜也是一样,越往下潜,对核潜艇的密封性能和舱体材料的强度要求就越高。
核潜艇下潜到几百米深度时,如果外壳有一个1%头发丝那么大的缝隙渗漏,那么射进来的小水柱就会像子弹一样,击穿人体或仪器。
更有甚者,这样的缝隙渗漏,还可能撕裂潜艇,最终导致艇毁人亡。
正因为这样,所以说,这种深潜试验对于核潜艇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不妨说,只要是核潜艇,它就必须过这一关。否则,它就不是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的潜艇了。
深潜,这在我国是的军事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做过这种试验。因此,这种试验的难度和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我国自制的核潜艇到底能潜多深,海军指战员心中都没有底。为此,1987年,海军会同造船部门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核潜艇深水试验报告。
1987年11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报告,深水试验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接受这次试验的是404号核潜艇。就这样,在经过海底长航之后,我国核潜艇又迎来了更严酷的考验,即进行深水下潜试验。
1988年4月初的一天,404号核潜艇在驱逐舰的护卫下,通过台湾海峡航渡到广东湛江军港。
这次深水试验主要有两大目标:
一是进行极限深度考核潜艇艇体强度、密封性和艇上设备的可靠性。二是深水发射鱼雷。深潜试验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潜到极限深度的一半,经检查合格后再进行极限深潜。
在进行这一项目试验的准备阶段之前,海军主持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并邀请有关单位、专家、学者对核潜艇的各项耐压指标进行了反复的论证,同时还对各个关键部位做了大量的耐压试验。
实验结果表明:这次深潜试验是可行的。
于是,核潜艇进行深水下潜试验的命令下达后,试验核潜艇进坞了,在总体建造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检修、和各种模拟试验。
核潜艇领导小组还对所有的操作艇员进行了水下失事、应急起浮、紧急倒车、卡舵处理等复杂科目的强化训练。
4月20日下午,核潜艇正式启航驶离湛江军港。欢送核潜艇出海的仪式非常隆重。因为这是一次格外严峻的出征。
随后,核潜艇在向东南方向航行200海里后,于4月21日9时进入试验海域。
接着,核潜艇得到命令,开始下潜。当核潜艇下潜到X米的时后,不知道哪里突然传来“砰”地一声闷响,把所有人都吓一跳。
接着各舱室的顶上都发出“吱吱咯咯”的响声。核潜艇越往下潜,这种响声就越多越大。这大概就是钢铁在深海压力下的痛苦挣扎和呻吟吧!
再接下来,大家就看见舱顶有的钢管正在扭曲变形。还有那些原本坚固的铁灰色拱顶有的慢慢倾斜。天花板的吊灯和装饰件也在轻轻晃动着。
而起居室、会议室的隔离铁门,因舱室的变形,有的被卡住,有的则无法合拢了。
这一切,仿佛是因为核潜艇的外面有什么怪物正在在施展它邪恶的魔法似的。啊,神秘的海洋正用它无形的巨手,像童话中所描述的那样,蹂躏着这艘坚韧的核潜艇。
就在这个时候,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在基地通过对讲机里给大家打气说:“大家不要怕!参照七院及总体所专家设定的允许变形标准,目前舱内各种口径的钢管、波纹管变形超限只有几毫米,艇体总体变形程度均在正常值范围内!”
于是,核潜艇得到命令:
可以继续下潜!
随后不久,当核潜艇下潜到理论计算的“水声通讯失灵”的那个深度段时,果然核潜艇的声纳系统,一度出现了与水面指挥船失去联系的情况。
这时,艇内的舰队副参谋长王守仁神情肃穆,他当即通过对讲机同黄旭华、王道桐、王福山碰头研究了一下,之后,王守仁果断地做出决定说:
“现在没有退路!一鼓作气!。”
于是,艇长王道桐命令道:“继续下潜!”核潜艇深度计晃了一晃后,指针又大步地走了起来。
指挥舱里一片寂静,指战员们一个个都表情凝重地站立着,两眼死死地盯着各自面前的仪器仪表。各岗位的操作人员更是全神贯注,紧张而又冷静地操纵着各种仪器。
这时候,舱内隐性渗水部位明显增多,渗水量也明显增大,舱内各处的变形幅度也更大了。整个核潜艇就像一个异常疲惫“大汗淋漓”的“运动员”。
深度计的指示器突然跳跃了一下。指挥台宣布:
已潜到设计极限深度!各战斗岗位立即测量所有数据!
各项实际测量数据表明,核潜艇的整体设计性能都在极限深度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于是,指挥台果断地命令:
尾倾5度!主机前进2,上浮!
接着又命令:
升起潜望镜!
目镜里晃动着绿色斑点。哦,看见大海的波光了。随即核潜艇胜利浮出水面。
我们成功了!
参试人员一个个跃出舱室,在艇体上面含泪拥抱。有的战士爬到舰桥上和驾驶室顶上,向黎明的大海挥手呼喊。指挥员们拿起对话机,向各自的主管部门报告了试验结果。
张爱萍、张连忠,随即在对话机向所有参战人员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和亲切地问候。
“呜呜——”参加试验护航的几十条舰艇在同一时刻拉响汽笛,也向我们的核潜艇全体官兵致敬!
核潜艇的这次深水下潜试验,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核潜艇,设计是先进的,建造质量是优良的,我们的设计师、建造师、操艇水兵不愧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