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贝尔

    在祖父的教导下,小贝尔好像长大了许多,在他从伦敦回到家乡读完小学之后,进了罗耶尔中学读书。在他家的附近,有一座水磨坊,住着父子二人,用一个笨重的老式水磨磨面。平时工作都是由那个青年担当,后来那个青年应征当兵去了,只留下老人自己独自靠磨面谋生。如遇天旱水少,水磨停转,老人就只好饿肚子了。贝尔看到这种情况,很同情老人,便约了一群少年伙伴来帮忙。开始,孩子们都觉得好玩,大家都肯出力,但是过了几天便厌倦了,陆续有人不干了,最后,只剩下贝尔一个人,难以推动沉重的水磨。

    贝尔独自冥思苦想,设法用一个人的力量推动水磨。“需要是发明之母。”尽管别的孩子都在热火朝天地玩耍,但一心想要设计出一个用很小的力就能推动的新式水磨的少年贝尔,却把自己整天关在父亲的书房里翻阅图书资料。他先想到改进臼齿,以减少摩擦力,然后又想到,麦粒是圆形的,滚动起来十分省力,将这一原理用于臼轴,臼的转动一定会变得灵活。经过一个月的反复琢磨,他居然设计出了一幅改良水磨的草图。几个工匠师傅看了都很称赞。草图画得不算好,但是原理很巧妙。草图上水磨的臼齿结构,同现在滚珠轴承的原理有些相像。按照草图改制的水磨,小孩都推得动。这不仅使磨坊老人摆脱了困境,全村磨面也方便了。消息传出去以后,邻近村镇的人都赶来仿造。虽然当时贝尔只有十五六岁,但一下子却成了同伴们心目中的英雄。

    在同学们的拥护下,贝尔成立了一个“少年技术协会”,还订了章程,要求每个会员负责一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每周讲演一次,发表各自研究的成果。贝尔负责语音学和生物解剖学。贝尔父亲书房顶上的阁楼,成了他们的“讲演厅”。这群少年通过活动,增长了很多知识,也闹了不少笑话。

    一次,有个会员在路边发现了一头死了的小猪。他想大家平时研究的不外是青蛙、甲虫之类的东西,这次要是用猪来做实验,一定会更有趣。于是他把小死猪拖到了阁楼上。贝尔见到小猪,如获至宝,当着全体会员开始讲演起来。他把猪的生理特点从头到尾讲解完以后,就动手解剖。贝尔手持小刀,挨近猪边,心里不由得卜卜直跳,心想,这毕竟比青蛙、甲虫大多了,不知道能不能一下子剖得开。但在这种场合之下,决不能畏缩!于是贝尔鼓足勇气,挥刀直向猪腹刺去。不料这头猪已经死了好几天,内脏已经腐烂,肚子涨满了臭气。刀子一戳入,臭气有了出口,突然“扑”的一声全喷了出来,顿时臭气冲天,烂肠朽肚流溢四溅。贝尔因靠得最近,受害最甚,立即丢刀而逃,其他会员也大吃一惊,个个争先恐后捂着鼻子逃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