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传统科学健身方法
1.踢毽子健身方法
踢毽子的好处
踢毽子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体育健身活动,历史悠久。宋代集市上就有专卖毽子的店铺,明清时开始有正式的踢毽子比赛。毽子制作简单,用一小块布包住一个铜钱,上面扎上几根鸡毛便制成了常见的鸡毛毽,也可用沙包代替。踢毽子的场地可大可小,可室内也可室外,人数可多可少,既可独自运动,也可多人比赛。
踢毽子时通过抬腿,跳跃,屈体,转身等运动,使身体各部分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有效地提高关节的柔韧性和身体灵活性,增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踢毽子还可健脑,并能锻炼精神高度集中,增强反应能力。
踢毽子具有较强的健身功能和很大的娱乐性,不必与人争抢冲撞,运动量可随意控制,男女老少都可参加,学校单位还可以组织比赛。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优越性,使它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理想选择。
踢毽子的方法
踢毽子时,一只脚站立支撑着身体,实际上是对人的平稳能力的锻炼。一只脚用脚内侧、脚外侧、脚背踢毽子,则可以锻炼踝、膝、髓、腰和颈等处的柔韧性和灵活性。两手随动作不停地动,一方面起着平衡器的作用,另一方面可对肩、肘进行协调性的练习。踢毽时,需要眼睛和腿的高度配合,这是对神经系统指挥能力的一种极好的锻炼。踢毽时,人的呼吸加深加快,血液循环加强,促进了新陈代谢。假如在踢毽时,再加上各种盘拐、对踢、平稳、跳跃以及抛接等花样配合,则更具有趣味。
2.玩呼啦圈健身
呼啦圈再受青睐
呼啦圈曾经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很受欢迎。如今,其直径有50~120厘米不等,说明书上写的名称是“减肥瘦身圈”,而且比过去重得多。
呼啦圈的形状也有改观,不再局限于平滑的圆形,出现了新型的上下起伏的波浪形,并在呼啦圈里装上了7个能起按摩作用的小球。这样用波浪呼啦圈就等于请了一个家庭按摩师,而且效果更好。更有甚者,在呼啦圈里装一定重量的水,让初学者玩起来更轻而易举。水会随着玩的人身体的摇晃而流动,因此只需要轻轻地扭动纤腰,呼啦圈就会“自动”旋转起来,在健身时有事半功倍之效。
呼啦圈相关知识
摇呼啦圈是一个简单方便的室内健身运动,随时随地都能玩。但是摇呼啦圈要想达到瘦身效果,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重点:
(1)运动健身:摇呼啦圈是一种全身性运动,可以达到运动瘦身的效果,不过运动的时间一定要够长。因为摇呼啦圈的运动强度并不很强,唯有延长运动时间而且是持续性的运动,达到有氧运动的阶段,这样才可消耗身体储存的脂肪及过多的热量。到底应该摇多久才能达到健身效果?不妨参考国家体委会推行的“三三三”运动,每周运动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钟,心跳达一百三十下。由于摇呼啦圈的运动强度不够,如果要增加心跳速率,就必须加快摇动的速度。
(2)呼啦圈重量与健身效果:其实,不见得越重越好。或许较重的呼啦圈在开始的一刹那,需要花较大的劲儿才能甩得动,不过之后便成为一种惯性运动,重点还是运动的时间一定要够久,否则短暂的剧烈运动只属于无氧运动,只会换来肌肉的酸痛,并不会消耗多余的热量。另外,呼啦圈在甩动时会撞击腹部、背部内的脏器(如肾脏),太重的呼啦圈相对地撞击的力量也较大,可能会有伤及脏腑的危险,所以还是选择重量适中的吧!
(3)不适合有腰肌劳损或缺钙者:因为摇呼啦圈主要靠腰部用力,充分运动了腰肌、腹肌、侧腰肌等部位,坚持运动可以达到收紧腰腹的效果。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有腰肌劳损者、脊椎有伤者、骨质疏松患者以及老年人,是不适宜此项运动的。另外,在摇呼啦圈之前,应当先做一些伸展运动,伸展韧带,避免扭伤。
运动不是一天两大的事,肥胖也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不管您从事何种运动,记得把握一个原则:长时间且持续,有点喘又不会太喘。
3.放风筝健身
春秋两季的风向及风速较稳定,经常有缓缓上升的气流,加上温度适宜,风景宜人,很适合放风筝。为此,国家级风筝裁判提醒大家放风筝时注意以下事项。
场地的选择
有电线,特别是有高压线及电视塔的地方严禁放风筝;在街道、公路与铁路旁不能放风筝;有大树及高层建筑物的地方不能放风筝;飞机场附近严禁放风筝;有雾、有雨,特别是雷雨天,均不能放风筝,更不能用带有金属的线放风筝。放风筝应选择空旷而无障碍物的场所,如运动场、河滩、海滨、公园等。因此,平坦而开阔的地方风速风向较稳定,而且,风筝出毛病时,也不会因挂在障碍物上而受到损失。
风筝的选择
风力大小与放风筝有很大的关系,2~3级风的天气,一般可以放面积在01~05平方米的小型风筝,如软翅鹰、小燕、蝴蝶、蜻蜓和硬翅人物风筝。3~4级风的天气,适合放面积在1平方米左右的中型风筝,如人物、七星八卦、立体筒形、飞机以及龙类串式风筝等。5级风的大气不宜放一般的软翅风筝,如果要放那就需要添加尾巴,5级风时只能放2平方米左右的大型硬翅风筝等。装有硬翅的筒子类风筝、企鹅串式风筝、八角形风筝等。6级以上的风力,不宜放一般风筝。
风向的辨别
春秋两季,没有风的天气是不多的。通常有1~2级的风,一般从早晨8~9点钟开始,风力逐渐增大;到中午12点钟前后;风力较大;到17~19点钟以后,风力逐渐减弱。在同一时间,不同高度的风力大小也不同,高度越高风力越大。风筝不能在低空施放,因为有地面障碍物、建筑物的影响。高度在15~20米以上,风向、风力都比较平稳,很适宜施放风筝。春季,东风和东南风较多;比较寒冷的日子,北风较多。辨别风向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注意观察树梢、农作物或草向哪边倒,烟囱排出的烟向哪边飘,就可辨别风向。假如刮的是东南风,放风筝的人就要背东南,面西北,风筝便能借着风力飞升空中。对于放风筝,平行于地面的气流比上升气流好,因为上升气流不会持久,风力时弱时强。我们所讲的“风”,一般是指水平方向移动的气流,所谓上升气流,是指碰到了建筑物之类的障碍物时,改变了方向的气流。
初春防“两伤”
(1)防扭伤:春季气温较低,人们韧带的弹性较差,所以,各个关节活动开以后,再参加放飞的奔跑活动。放风筝时,用力不可过猛,并选择平整的场地,防止绊倒摔伤。
(2)拉伤:人的肌肉的弹性和伸展力在春季较差,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因而放风筝前跑步拉风筝的时间不要过长,速度不要过快。
4.做俯卧撑健身
俯卧撑是进行力量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体育教学、训练以及个人锻炼中都经常运用。俯卧撑的练习方法有:
(1)高姿俯卧撑:指练习者的身体姿势是脚低手高,手脚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2)中姿俯卧撑:指练习者的脚和手在同水平面上。
(3)低姿俯卧撑:指练习者的脚高手低,手脚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5.角力健身知识
角力主要是比赛谁的力量大。经常参加角力活动,可以发展力量素质、协调素质和灵敏素质。
角力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扳腕
两人伸出同一侧手,对面坐于桌前,肘立于桌面上,一臂屈于桌上或下垂于体侧,用力时屈腕,将对方的手压向桌面使其大小臂的角度打开,直至将对方小臂压于桌上为胜利。此项活动主要能发展掌指关节、腕关节、肱二头肌和旋前圆肌的力量。
顶棍
两人各持一木棍,棍端相对,两手握住棍的另一端,互相角力。握棍时,两手心向上,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脚前后开立,左肩侧对对手,上体稍前倾,两腿微屈,重心下降。用力时,两腿蹬地,两臂用力向前推棍,直至将对方顶败。
此项活动主要能发展腿部的力量和两臂的力量。
互推角力
两人面对面前后分腿站立,双手掌相对互握,互推对方退过体后的标志线。
互拉角力
两人对面前后开立并双手互握手腕,身体重心下降,后脚用力蹬地,力争将对方拉过标志线。
俯卧撑顶肩角力
两人对面俯撑,右肩相抵,运用蹬地和两臂前移的力量,顶推对方后退。
6.跳皮筋健身
皮筋也称“跳橡皮筋”、“跳橡皮绳”,是我国民间体育活动之一,不受场地、季节、人数等限制。皮筋是用橡胶制成的细条或以橡皮圈连接而成,长短无规定,一般为3米左右。跳皮筋时,由两人分执皮筋两端,牵直固定。其余参加者即可以在皮筋上来回踏跳。跳法有挑、勾、踩、跨、摆、碰、绕、抵、压、踢等,以各种技巧动作编排成组合动作,跳出各种花式图案。
7.抓竿运动方法
抓竿也称“拔高”,是我国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之一,流行于农村城镇。爬法以四肢或双手援长竿而上。抓竿既可进行表演也可进行比赛。表演是在爬竿时杂以各种技巧动作;比赛则是在场地上竖立若干根竹或木柱,柱高相等,以两人或数人同时爬攀,先到达顶点者为胜。
8.扔沙袋运动
扔沙袋是我国民间体育活动之一,常作为武术和摔跤的辅助运动来开展。沙袋用白帆布、粗布和麻袋缝制而成,内盛沙子、豆子或高粱,分方形和圆形两种,重量视练者需要而定。练法有自扔自接、两人互相扔接和集体(5~6人)扔接等。扔沙袋的主要动作有体前扔接、转身扔接、背箭式扔接、翻身扔接、举腿扔接、穿裆扔接、腋下扔接、换手转身扔接、背后摸手接等,还可进行拍、击,即将沙袋置于高约5米的桌面或其他物体上,用手掌切击、拍击、插击或用拳砸击。
9.拔河有哪些好处
拔河是民间常用的健身方法,有单人对拔和集体拔两种。经常参加这项活动,可以增强握力、臂力和腿部力量等,培养职工群众的坚毅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10.皮条健身术
皮条是我国民间体育活动之一。活动前,要将细皮条一端系于木架、树枝或梁柱上,一端下垂。活动时,单手将皮条握于掌中或绕缠在手腕、手臂上,然后使身体悬空,接着做各种升降、倒转、支撑及水平动作。
11.杠子运动健身
杠子是我国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多在喜庆节日举行。杠子为木制,形如单杠,高低粗细无规定,可竖立在地上,也可在大车上设木架、横缚木杠代替。因过去木杠两端多雕有龙头,故北方人又称杠子运动为“盘龙之术”。练时,以单手或双手握杠做各种技巧动作。动作分三类:上把,为杠上倒立之类,有“金背顶”、“拳头顶”、“车轮顶”等;中把,为身体统杠回环越杠动作,如“转辘”等;下把,指杠下悬垂动作,如“前压”、“后压”等。
12.抖空竹运动
抖空竹是我国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之一,也称“空钟”、“响簧”、“地龙”、“闷葫芦”、“扯铃”等。空竹一般为木制或竹制,分单轴和双轴两种,轴形如小轮,由两块木片或竹片夹制而成,中为空心,轴上有四、五个小孔,内嵌小木片,转动时能发出声音。双轴空竹由两个轴中间连以一圆形木把组成:单轴空竹则为一轴加一木把组成。抖空竹时,玩者两手各持一小棒,两棒之间以细绳连接,绳绕空竹木把上来回扯动,空竹即急速旋转并发出嗡嗡响声。
双轴空竹玩法有以下几种:
(1)“鸡上架”,即待空竹急转后,解开绕绳将其抛起,然后用棒接住,使之在棒上转滚或转至另一棒上。
(2)“满天飞”,即将空竹抛至空中,然后用绳接住再抖或再抛起。
单轴空竹玩法有:
“放捻转”,即把无轴一端置于平滑地面上,使之旋转,待其转速减慢时救起再抖。
13.扭秧歌健身法
辽宁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秧歌队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组,一个“上装”(扮女的,又叫“包头的”,一个“下装”(扮男的,又叫“斗丑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组(两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队中“头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头棒鼓”是全队扭唱技艺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队的领头带队的戴文生巾,披斗蓬,持折扇,只他一人没有“上装”搭配,故称“傻公子”,又叫“拉衫的”。秧歌队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装”是一个扮相刁泼的老太太,手拿两根棒捶,耳戴红辣椒;“下装”是一个扮相滑稽的老头,驼背,拄拐杖。秧歌队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如青蛇、白蛇、猪八戒、孙悟空等。秧歌队大的六七十人,小的二三十人。
秧歌淘汰了“傻公子”、“老坐子”、“一副架”和“一棒鼓”,淘汰了男扮女装,男的扮男的,女的扮女的,无论城乡都是只扭不唱。
14.五禽戏健身术
“五禽戏”是2000多年前的神医华佗所编创的一套养生健身方法。华佗观察了很多动物之后,以模仿虎、鹿、猿、熊、鹤五种动物的形态和神态,来达到舒展筋骨、畅通经脉的目的。今天盛行的太极等传统健身方式,最初就源于华佗创编的“五禽戏”。“五禽戏”最初的动作主要是模仿虎的扑动前肢、熊的伏倒站起、鹿的伸转头颈、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通过模仿这五种动物的动作,不仅能锻炼四肢的筋骨,而且还能使五脏六腑得到全方位的运动。据中医理论的“五行学说”,模仿虎、鹿、猿、熊、鹤五种动物的动作与人的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作为一种医疗体操,五禽戏不仅使人体的肌肉和关节得以舒展,而且有益于提高肺与心脏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肌排血力,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
虎戏
虎属水,它走阴主肾,模仿虎的瞪眼、扑动前肢等动作能加强肾脏的锻炼。虎戏扩张肺气,能强筋壮骨,精力旺盛。虎戏的手形是虎爪,五指张开,虎口撑圆,第一、二指关节弯曲内扣,模拟老虎的利爪。练习虎戏时要表现出虎的威猛气势,虎视眈眈。虎戏由虎举和虎扑两个动作组成。
(1)虎举动作:掌心朝下,十指张开,弯曲,由小指起依次曲指握拳,上举撑掌。
(2)虎举功效:增强握力,改善上肢远端关节的血液循环。
(3)虎扑动作:两手经体侧上提,前伸,上体前俯变虎扑凶猛之势,虎扑要注意手形的变化,手指弯曲内扣,模拟老虎的利爪。
(4)虎扑功效:增强腰部肌肉力量,防治腰肌劳损。
鹿戏
鹿属木,主肝,模仿鹿用眼时总是斜视的动作,能疏通肝气,调理肺气。鹿戏增强胃气,能固脑益肾,增强体质。
鹿戏的手形是鹿角,中指、无名指弯曲,其余三指伸直张开。练习鹿戏时要模仿鹿轻盈安闲、自由奔放的神态。鹿戏由鹿抵和鹿奔两个动作组成。
(1)鹿抵动作:练习时以腰部转动来带动上下肢动作,配合协调。先练习上肢动作:握空拳,两臂向右侧摆起,与肩等高时拳变鹿角,随身体左转,两手从左后方伸出,再练习下肢动作,两腿微曲,重心右移,左脚提起向右前方着地,屈膝,右腿蹬直,眼睛注视右脚后跟。收回。
(2)鹿抵功效:强腰补肾强筋健骨。
(3)鹿奔动作:左脚向前迈步,两臂前伸,内旋前伸手背相对,含胸低头,使肩背部形成横弓,手形成鹿角状。
(4)鹿奔功效:增强腰背部肌肉力量。
熊戏
熊属土,主脾胃。熊戏舒郁肝气,促进消化有利睡眠。熊戏的手形是熊掌,手指弯曲,大拇指压在食指、中指的指节上,虎口撑圆。熊的举止表面上看笨拙缓慢,其实内在充满了稳健厚实的劲力,熊戏由熊运和熊晃两个动作组成。
(1)熊运动作:两手呈熊掌状置于腹下,上体前俯,随身体顺时针画弧,向右,向上,向左,向下,再逆时针画弧,向左,向上,向右,向下,开始练习时要体会腰腹部的压紧和放松。
(2)熊运功效:加强脾胃运化功能。
(3)熊晃动作:提髋,屈腿,落步,后坐,前靠,换做右势,提髋,屈腿,落步,后坐,前靠。
(4)熊晃功效:防治下肢无力。
猿戏
猿属火,主心脏。猿戏养心补脑,能使头脑灵活,强化记忆。猿戏有两个手形:猿钩,五指撮拢,屈腕。握固,大拇指压在名指指根内侧,其余四指握拢。猿猴生性活泼,机灵敏捷,猿戏要仿猿猴东张西望,攀树摘果的动作。猿戏由猿提和猿摘两个动作成。
(1)猿提动作:两手置于体前,十指撑开快速捏拢成猿钩,肩上耸,缩脖,手上提,收腹提肛,脚跟提起,头向之转,头转回,肩放松,脚跟着地,两手变掌下按至腹前再做右势。
(2)猿提功效:按摩心脏,改善脑部供血。
(3)猿摘动作:退步画弧,丁步下按,上步摘果,猿摘模拟猿猴攀树摘果,手形和眼神的变化较多,眼先随右手,当手摆到头右侧时,转头看右前上方,臆想发现树上有颗桃,然后下蹲,向前跃步,攀树摘果,变钩速度要快,握团收回变掌捧桃左手下托,下肢动作是,左脚左后方退步,右脚收回变丁步,右脚前跨重心上移再收回变丁步。
(4)猿摘功效:对神经紧张、精神抑郁等症有防治作用。
鹤戏
鹤属金主肺。鹤戏调和呼吸,疏通经络,增强心脑及全身功能。鹤戏的手形是鹤翅,中指和无名指向下,其余三指上翘。练习鹤戏时,意想自己是湖中仙鹤,昂首挺立,伸筋拔骨,展翅翱翔。鹤戏由鹤伸和鹤飞两个动作组成。
(1)鹤伸动作:两手上举时耸肩缩颈,尾闾上翘,手部水平,下按时,身体放松,重心右移后,再后伸右腿,展开上体,两手腹前相叠,上举至头前上,手掌水平,身体稍前倾,两手下按至腹前,再向后呈人字形分开后伸,两膝伸直保持身体稳定。
(2)鹤伸功效:增强肺活量。
(3)鹤飞动作:两手在腹前相合侧平举,提腿独立,一腿下落,换做右势,平举时手腕比肩略高,下落时掌心相对,上举时手背相对。
(4)鹤飞功效: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平衡能力。
15.太极拳健身运动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拳术之一。由于其动作舒展轻柔,动中有静,圆活连贯,精气相随,外可活动筋骨,内可流通气血,协调脏腑,故不但用于技击、防身,而且更广泛地用于健身防病,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养生法。
太极拳以“太极”为名,“太极”指万物的原始“浑元之气”,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其根,此消彼长,相互转化,不断运动则变化万千。因而太极图呈浑为一体、阴阳合抱之象。太极拳正是以此为基础,形体动作以圆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种圆弧动作组成,故观其形,连绵起伏,动静相随,圆活自然,变化无常;在体内,则以意领气,运于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意领气,气动形,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浑然一体。这样看来,以“太极”哲学指导拳路,拳路的一招一式又构成了太极图形。拳形为“太极”,拳意亦在“太极”,以太极之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激发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使生命保持旺盛的状态,这就是太极拳命名的含义所在。
养生机理
太极拳是一种意识、呼吸、动作密切结合的运动。“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用意念指挥身体的活动,用呼吸协调动作,融武术、气功、导引于一体,是“内外合一”的内功拳。
(1)重意念,使神气内敛:练太极拳要精神专注,排除杂念,将神气收敛于内,而不被他事分神。神内敛则“内无思想之患”,而精神得养、身心欢快;精神宁静、乐观,则百脉通畅,机体自然健旺。
(2)调气机,以养周身:太极拳以呼吸协同动作,气沉丹田,以激发内气营运于身。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为元气之根。肺、肾协同,则呼吸细、匀、长、缓。这种腹式呼吸不仅增强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而且可益肾而固护元气。丹田气充,则鼓荡内气周流全身,脏腑、皮肉皆得其养。
(3)动形体,以行气血:太极拳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内气发于丹田,通过旋腰转脊的动作带动全身,即所谓“以腰为轴”、“一动无有不动”。气经任、督、带、冲诸经脉上行于肩、臂、肘、腕,下行于胯、膝、踝以至于手足四末,周流全身之后,气复归于丹田,故周身肌肉、筋骨、关节、四肢百骸均得到锻炼。具有活动筋骨、疏通脉络、行气活血的功效。
练功要领
(1)神静、意导:练习太极拳,要始终保持神静,排除思想杂念,使头脑静下来,全神贯注,用意识指导动作。神静才能以意导气,气血才能周流。
(2)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含胸,即胸略内含而不挺直;拔背,即指脊背的伸展。能含胸则自能拔背,使气沉于丹田。
(3)沉肩坠肘、体松:身体宜放松,不得紧张,故上要沉肩坠肘,下要松胯松腰。肩松下垂即是沉肩;肘松而下坠即是松肘,腰脖要松,不宜僵直板滞。体松则经脉畅达,气血周流。
(4)全身协调、浑然一体:太极拳要求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只有手、足、腰协调一致,浑然一体方可上下相随,流畅自然。外动于形,内动于气,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内外相合,则能达到意到、形到、气到的效果。
(5)以腰为轴:太极拳中,腰是各种动作的中轴,宜始终保持中正直立,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腰宜松、宜正直,腰松则两腿有力,正直则重心稳固。
(6)连绵自如:太极拳动作要轻柔自然、连绵不断,不得用僵硬之拙劲,宜用意不用力。动作连绵,则气流通畅;轻柔自然,则意气相合,百脉周流。
(7)呼吸均匀:太极拳要求意、气、形的统一和谐调,呼吸深长均匀十分重要,呼吸深长则动作轻柔。一般说来,吸气时,动作为合;呼气时,动作为开。呼吸均匀,气沉丹田,则必无血脉愤胀之弊。
太极拳的流派很多,各有特点,架式也有新、老之分。目前,比较简便易学的,就是“简化太极拳”,俗称“太极拳二十四式”。其各式名称为:
第一式:起势;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
第三式:白鹤亮翅;
第四式:左右搂膝拗步;
第五式:手挥琵琶;
第六式:左右倒卷;
第七式:左揽雀尾;
第八式:右揽雀尾;
第九式:单鞭;
第十式:云手;
第十一式:双鞭;
第十二式:高探马;
第十三式:右蹬脚;
第十四式:双峰贯耳;
第十五式:转身左蹬脚;
第十六式:左下势独立;
第十七式:右下势独立;
第十八式:左右穿梭;
第十九式:海底针;
第二十式:闪通臂;
第二十一式:转身搬拦捶;
第二十二式:如封似闭;
第二十三式:十字手;
第二十四式:收势。
16.八段锦健身
养生机理
八段锦是由八种不同动作组成的健身术,故名“八段”。因为这种健身功可以强身益寿,祛病除疾,其效果甚佳,有如展示给人们一幅绚丽多彩的锦缎,故称为“锦”。
八段锦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健身术,据有关文献记载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八段锦属于古代导引法的一种,是形体活动与呼吸运动相结合的健身法。活动肢体可以舒展筋骨,疏通经络:与呼吸相合,则可行气活血、周流营卫、斡旋气机,经常练习八段锦可起到保健、防病治病的作用。八段锦对人体的养生康复作用,从口诀中即可看出。例如“两手托天理三焦”,即说明双手托天的动作,对调理三焦功能是有益的。两手托天,全身伸展,又伴随深呼吸,一则有助于三焦气机运化,二则对内脏亦有按摩、调节作用,起到通经脉调气血、养脏腑的效果。同时,对腰背、骨骼也有良好作用。其他诸如“调理脾胃单举手”、“摇头摆尾去心火”等等,均是通过宣畅气血、展舒筋骸而达到养生的目的。八段锦的每一段都有锻炼的重点,而综合起来,则是对五官、头颈、躯干、四肢、腰、腹等全身各部位进行了锻炼,对相应的内脏以及气血、经络起到了保健、调理作用,是机体全面调养的健身功法。
练功要领
呼吸均匀,要自然、平衡、腹式呼吸。
意守丹田,精神放松,注意力集中于脐。
柔刚结合,全身放松,用力轻缓,切不可用僵力。
八段锦是包括八节连贯的健身法,具体内容如下:
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需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
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
此外,尚有一种坐式的“八段锦”,为明代冷谦所编,具体内容是: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
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频。
河车搬运旋,发火遍烧身。
17.易筋经健身法
养生机理
易筋经同样是一种意念、呼吸、动作紧密结合的一种功法,尤其重视意念的锻炼,活动中要求排除杂念,通过意识的专注,力求达到“动随意行,意随气行”,以用意念调节肌肉、筋骨紧张力(即指形体不动,而肌肉紧张的“暗使劲”)。其独特的“抻筋拔骨”运动形式,可使肌肉、筋骨在动势柔、缓、轻、慢的活动中,得到有意识的抻、拉、收、押。长期练功,会使肌肉、韧带富有弹性,收缩和舒张能力增强,从而使其营养得到改善。同时,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五脏六腑调和,精神充沛,生命力旺盛。当然,必须长期锻炼才能收到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的功效。
练功要领
精神清静,意守丹田:舌抵上腭,呼吸匀缓,用腹式呼吸。
动静结合,柔刚相济,身体自然放松,动随意行,意随气行,不要紧张僵硬。
用力气时应使肌肉逐渐收缩,达到紧张状态,然后,缓缓放松。
易筋经十二式:
第一式:捣杆舂粮;
第二式:扁担挑粮;
第三式:扬风净粮;
第四式:换肩扛粮;
第五式:推袋垛粮;
第六式:牵牛拉粮;
第七式:背牵运粮;
第八式:盘箩卸粮;
第九式:围穴囤粮;
第十式:扑地护粮;
第十一式:屈体捡粮;
第十二式:弓身收粮。
18.怎样进行耐寒锻炼
冬天通过适当的锻炼,可以提高机体在寒冷情况下的耐寒能力。耐寒锻炼方法有:
冷水锻炼
包括冷水泡手、冷水洗脚和洗脸,水温以5℃为宜,锻炼由秋末冬初开始,每日一次浸泡10分钟,连续2~4周,以后常年坚持用冷水洗手、洗脸。
冷空气锻炼
主要是增加冬季户外活动时间,多与冷空气接触,以达到提高耐寒能力的目的。可在室外进行体育、学习和文娱活动。每年选在12月至次年1月份进行,如此持续2个月,可以显著地减少寒战的冷痛反应,增加在寒冷条件下的作业能力。
综合锻炼
指在同一时间里采用两种以上的锻炼方法,或以上一方法为主,配合其他方法。
耐寒锻炼是用人为的方法促进机体适应寒冷。它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因人而异、持之以恒的原则,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做好防护措施。
19.如何进行耐热锻炼
人们在热带地区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活动、作业会感到闷热、食欲不振、睡眠不足,如机体未适应热环境或体力负荷过重,容易中暑。因此,进入热区的人员要进行耐热锻炼。常用耐热锻炼方法有:
特异性锻炼
包括自然气候和人工热环境锻炼。锻炼因子中有热的直接作用,比较安全。每天在较热的时间内进行锻炼,以气温在31~37℃为宜,可采用负重行军、长跑、球类或其他能提高心血管系统耐力的较重体力活动。要坚持热中练、动中练。
非特异性锻炼
以能增进速度和耐力的长跑锻炼效果较好。耐热锻炼的原则是:
循序渐进:过度的训练会引起机体的衰竭甚至中暑。要合理安排锻炼进度;热强度由低到高,活动量由轻到重,使锻炼强度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反复锻炼,逐步提高。
强度足够:在生理耐受限度内,只有足够的锻炼强度才能使机体提高耐热能力。锻炼强度包括热强度、劳动和持续时间。
20.吞吐唾沫健身法
津液是人生之宝,咽下能灌溉五脏六腑,润泽机体毛发。咽津能促进唾液腺(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强唾液的分泌,推迟机能衰退,有助延年益寿。化验表明,唾液994%是水分,06%是黏蛋白、球蛋白、氨基酸、淀粉酶、溶菌酶、生长激素、钠、钾、钙等物质。这些物质虽少,但都有帮助消化、润洁口腔、抗御细菌、止血愈伤和促进生长发育等功效。只要上下唇微合,用舌顶住上腭在口腔内向左右搅动,唾液即可大量分泌,将唾液分小口咽下。每日坚持,十分有益。
21.活动手指健脑法
(1)尽量多用两只手活动:不要偏用一只手,否则对大脑的两个半球的开发不利。
(2)培养手指的灵巧性:如书法、绘画、弹琴、做手工艺品等。
(3)锻炼皮肤的敏感性:如两手交替伸入热水和冷水中叩击手掌和指甲等。
(4)使手指的活动多样化:如弹球、玩健身球等。
22.怎样锻炼脚健身
每天至少把脚抬高一次,每次十几分钟,就觉得浑身舒坦。因为当一个人跷起脚之后,脚部的血液就可流回肺部,使心脏得到充分的氧化,让静脉循环活跃起来,大大有利于心脏的保健。双脚跷起高于心脏,腿和脚部的血液产生回流,长时间绷紧的大小腿得到了松弛,双脚就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使身体重新健旺,可增强办事效能。
现在流行的睡椅,多采用了便于跷高脚的设计。如果坐在摇椅上,又能把脚跷得高过头部,效果会更好。另外,在看电视时,把鞋子脱掉,将双脚放在沙发或椅子上,虽不雅观,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此外,对脚的保健,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是非常错误的。双脚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十二经络的重要起止部位,被称为“第二心脏”。脚上有很多通往全身的重要穴位,经常刺激这些穴位能治疗全身的疾病。因此做好脚的保健,是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重要方面。
洗脚
勤洗脚能够使精神振奋、心情舒畅,还可预防各种皮肤病。冬天用热水洗脚,能促进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环。劳动过后,用热水烫脚,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防止肢体麻木。睡前洗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良好而温和的刺激作用,促进大脑皮层进入抑制状态,非常有利于睡眠。
暖脚
人的脚皮肤表面温度维持在28~33℃时,感觉最舒服,如果降到22℃以下,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低于10℃就很容易引发冻疮。所以要注意选择保暖、防水、透气性能好,能使脚保持干燥的鞋袜,并要及时洗换。经常在室内工作的人不要久坐不动,要适当活动,或做做课间操,使脚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和一定的温度。
搓脚心
洗脚后,用右手搓右脚心,用左手搓左脚心,直搓到发红发热为止。具有益精补肾、强壮身体、防止早衰的作用,而且还能疏肝明目,清心安神,促进睡眠,对眩晕、咯血也有一定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