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雷锋的无私奉献
- 雷锋拿出钱,说:“这是我对望花区人民的一点心意,请收下吧!”
- 雷锋说:“我要把这些钱攒起来,做一点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国家的事情。如果这是傻子,我甘愿做傻子。”
-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
雷锋带病参加抗洪抢险
1960年8月初,抚顺地区遭遇洪水灾害。
洪水越涨越猛,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公路,淹没了洼地房屋。
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8月3日,雷锋所在的运输连接到抗洪抢险的命令。上级命令运输连到抚顺郊外上寺水库去参加抗洪抢险。此时,雷锋受了凉,肠炎也犯了,身体很虚弱。雷锋害怕自己不能参加抗洪抢险行动,感到十分焦急。
果然,李连长在分配任务时,考虑到雷锋的身体情况,决定把他留在家里值班。
命令刚传达完,雷锋就急忙奔到李连长跟前,生气地说:“连长!你怎么能在这种时候把我留在家里?”
李连长望着雷锋那消瘦的脸颊,很温和地说:“你身体不好嘛”。
“谁说我身体不好?”
在雷锋的坚决请求下,他终于和部队一起来到直接威胁煤都安全的上寺水库。
水库周围已汇成一支强大的抗洪大军,成千上万的工农兵群众与洪水展开猛烈的搏斗。
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水库里的水位不断上涨,眼看就要漫过大坝了。
情况万分紧急!
市委防汛指挥部当机立断,决定连夜开掘溢洪道,宁可淹掉部分庄稼,也要保住煤都!
突然,“哗”的一声响,坝边上一大片黏土被暴雨冲垮,泄了下来。雷锋在下边挖泥没防备,被砸了一身,手中的铁锹也被打掉了。
雷锋弯下腰去找锹,但天黑雨大,没有找到。没有了锹,他就用手挖泥,挖一块往上甩一块,有时甩不上去,土坨子掉下来打在身上,弄得他浑身上下全是泥水。一气干了很长时间,雷锋才觉得手指头火辣辣地疼,他直起腰来,走到微弱的灯光下一看,发现自己的手指被磨破了,并且流出鲜血。
身边一个同志看见了,要雷锋去找卫生员。他说什么也不肯去。
李连长发现雷锋正在用手挖泥,考虑到他的身体不好,应该设法让他休息一下,于是高声喊道:
“雷锋!”
“到!”雷锋来到连长跟前。
“你马上到广播站去,把咱们连的好人好事宣传宣传。”
“是!”
过了一阵儿,广播喇叭里响起雷锋的声音。
当部队换班休息的时候,雷锋步履蹒跚地走上大坝,突然感到一阵头昏,有些支持不住了。战友们连忙扶住他,但他还一再说:“不要紧,不要紧…”
李连长叫来卫生员,吩咐道:“你把雷锋扶到老乡家里去,让他好好休息一下,今天不许他再干了。”
卫生员扶着雷锋进村,来到一户老乡家里。这一家人都在大坝上抢险,家里只留一位老人照看着。
老人热情地照应着躺在热炕上的雷锋,卫生员帮他包扎手上的伤,又给他吃药。
雷锋躺了一上午,出了一身汗,觉得精神好多了。这时,忽然听到窗外又响起换班的哨音,他猛地爬起来,掀开被子就要下地。
卫生员拦住雷锋,对雷锋说:“你有病,我不能让你走,这是我的责任,也是连长交给我的任务。”
雷锋没有办法,只好又躺下来。
雷锋注视着窗外,他看到外面的大雨点像冰雹一样打在窗玻璃上,劈里啪啦,水流如注。他再也躺不住了。翻身拉住卫生员的手说:“卫生员同志,你说,这洪水是不是跟凶恶的敌人一样?”
“这……”卫生员真不知该怎样回答他。
雷锋接着说:“你说呀,黄继光在朝鲜战场上,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赢得了战斗的胜利,我们不应该向他学习吗?”
“这还用问!”卫生员被他的话感动了。
雷锋又很诚恳地说:“那你说,我能因为这点病就躺在这里不动吗?”
“这……”卫生员犹豫了。
雷锋抓住这个机会,抽身下炕,抓起一件雨衣,又顶风冒雨奔向溢洪道……
经过7天7夜的连续奋战,咆哮一时的洪水,终于被制服了。
雷锋在这场抗洪斗争中表现优秀,荣立二等功。
雷锋慷慨支援灾区
1960年9月,团政治处连续收到两封表扬雷锋的地方来信。一封是抚顺市来的,一封是中共辽阳市委来的。前一封信是抚顺市政府感谢雷锋支援他们100元钱的事。信中说:
雷锋同志热爱人民的一片红心,使我们全体干部、群众受到极大的鼓舞,给我们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力量。当我们展望农村发展宏伟远景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联想起人民的子弟兵解放军,我们深信像雷锋这样的好战士有很多很多……
中共辽阳市委的来信,也热烈赞扬雷锋给灾区人民寄去100元钱的深情厚谊。信中说:
党和毛主席十分关心灾区人民,已经派飞机运物资去支援了。灾区人民有信心战胜灾荒,克服暂时的困难。希望雷锋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斗争中做出新的贡献。并随信把钱寄了回来。
为了进一步了解雷锋的事迹,政治处派了一名干事来到运输连了解事情的经过。
经过了解,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不久前的一天下午,抚顺望花区的人民群众,正在召开大生产动员大会。雷锋正好上街去办事,看到这个场画,心中的喜悦是难以形容的。
雷锋立即挤出人群,来到了储蓄所。
因为雷锋每个月都来存一次钱,储蓄所的同志已经认识他了,一见他来,就热情地说:“雷锋同志又来存钱啦?”
雷锋笑笑说:“不,这回我来取钱。”
“取,取多少?”
“看我存了多少吧?
储蓄员翻到雷锋的账页,看了一眼说:“203元。”“那我就取200元吧。”雷锋不假思索地说。储蓄员一听他要取这么多,便顺口问了一句:“一定是家里有急事等着用钱吧?”
“家里……对,是家里等着急用!”
雷锋取出自己在工厂和部队长年累月积攒的200元钱,一阵风似的跑到望花区,找到党委办公室的一位同志,拿出钱说:“这是我对望花区人民的一点心意,请收下吧!”
党委办公室的同志很受感动地说,“你热爱人民的一片心意,我们收下,可是钱我们不能收,还是留着自己用或寄回家里去吧。”
雷锋恳切地说:“人民公社就是我的家呀!假如我的父母还活着,一定不会拒绝他儿子给的钱。”
雷锋一再要求,公社仍不肯收,直到雷锋说得流下了眼泪,党委办公室的同志才答应收下一半。
这100元钱虽然不是很大的数目,但它却成为这里人民群众的一笔很大的精神财富。
事隔不久,当雷锋得知辽阳地区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太子河两岸人民正在进行英勇的抗洪抢险斗争时,他的心又跟着紧张不安起来。
雷锋在那儿参军,在那儿生活、劳动过,也在那儿经受过艰苦的考验。他思念那里的伙伴们和新建的焦化厂。
于是,雷锋写了一封慰问信,连同自己剩下的100元钱,顶着大雨跑到邮局,把信和钱一起寄给辽阳市委……
雷锋的高尚行为得到大家的普遍好评,但也有个别人说他“傻”。雷锋听到后没有放在心上,他在日记中写道:
有些人看我平时舍不得花一分钱,说我是“傻子”。其实,他们是不知道我要把这些钱攒起来,做一点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国家的事情。如果这是“傻子”,我甘愿做“傻子”。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
雷锋生前的战友说,雷锋自己从来舍不得随便花一分钱。
参军以来,雷锋每月领的津贴费,除了留下1角钱交团费,2角钱买肥皂,再留些钱买书外,节余的钱,全部存入储蓄所。
雷锋穿的袜子补了又补,已经补得变了模样,还舍不得丢掉。他的搪瓷脸盆和漱口缸儿用了多年,上面的瓷掉了许多,也舍不得买个新的。
发夏装时,施工部队规定每人发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当司务长把这些东西发给雷锋时,他却说:“我只领一套军装,一件衬衣,一双鞋就行了。”
“为什么只要一套?”司务长奇怪地问道。
“有一套就够穿了。”雷锋说,“即使我现在穿的这套带补丁的衣服,也比我小时候穿的不知要好上多少倍呢!剩下的一套给国家节约啦。”领完夏装不久,雷锋去参加沈阳部队工程兵举行的体育运动去,大热的天,真是又热又渴。不少同志在小卖部买汽水喝,他也掏出几角钱,想去买瓶汽水,可巧,这时有人送来开水,他又把钱收起来,转身去喝开水。刚巧被一个战友看见,战友和他争论起来:
“我说雷锋,你连瓶汽水也舍不得买呀!”“喝点开水不是一样解渴吗?”
“我真不明白,就你一个人,攒那么多钱干啥?”雷锋没有说话。
战友知道雷锋想省下钱去支援国家,就说:“咱们国家那么大,困难再多,还能缺你那几个钱!”
雷锋说,“你算算,每人一天节约一角钱,全国一天节约多少钱?咱们是国家的主人,不算这笔账怎么行!”
当时的工程兵宣传部的摄影员张峻,多次接触过雷锋。他后来说:“有的同志看过《雷锋》电影,不知还记不记得有个叫王大力的战士扔雷锋的破袜子的镜头,还有雷锋以王大力的名字给他母亲寄去20元钱治病用的画面,这都是确有其事的。王大力总认为雷锋‘小抠’,当他知道是雷锋以他的名字给母亲寄去20元钱之后,才改变了对雷锋的看法。”
雷锋热情对待同志
1960年11月8日,雷锋,这个刚刚20岁的年轻战士,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天下午,雷锋从沈阳回到抚顺,刚巧连指导员高士祥在营部开完党委会,高士祥见到雷锋就高兴地说:“雷锋,党委已经批准你的入党申请,从今天起,你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了!”
雷锋先是一愣,接着紧紧握住高士祥的手,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
“放心吧,指导员!为了党的事业,我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据高士祥后来回忆:
1960年11月7日,我在入党介绍人一栏里郑重地写下了:“雷锋同志牢记我军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憎分明,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我自愿介绍雷锋入党。”
第二天中午,我回到了会议招待所,把支部大会通过雷锋入党的决议向团政委韩万金作了汇报,在会议休息期间,营党委委员专门为讨论雷锋入党的事召开了党委会,通过了运输连党支部批准雷锋入党申请的决议。
这天是11月8日,是雷锋终生难忘的一天。
雷锋入党之后,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在勤奋工作的同时,也更加努力地学习。
1961年11月,一封聘书寄到还未出名的雷锋手中:
雷锋同志:
获悉你所在单位确定你为本报通讯员,我们表示热烈欢迎,特致函正式聘请……希望今后加强联系。
此致
敬礼
中国人民解放军报社
通讯联络组
1961年11月17日
在雷锋的影响和带动下,战友们都以“钉子”精神坚持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他们有的入了团,有的入了党。
雷锋挎包里的书,一天天地多起来,挎包里装不下了,他就钉了一个小书架,把书都放在书架上供战友们阅读。战友们称这个书架为‘雷锋图书馆”,这里是大家的学习园地。
有个同志还编了首快板诗,热情称赞这个小小的“雷锋图书馆”:
不用上书店,
不用把腿跑,
不用借书证,
不用打借条,
你要想看书,
就把雷锋找。
小小图书馆,
读者真不少,
上至连长,
下至小乔。
小乔看不懂,
雷锋把他教,
念给他听,
指给他瞧,
两个小战士,
团结得真好。
雷锋为什么要办图书馆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小乔是和雷锋一起入伍的同班战友。小乔干起工作来奋勇当先,就是文化程度较低,一提学习就头痛。雷锋为了帮助他,就给他当小教员,不断给他讲学习文化的重要性,讲学习方法,把着手教他写字,还一再鼓励他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在雷锋的帮助下,小乔首先猛攻语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排里进行语文测验,他得了100分。
小乔高兴地举着成绩表对雷锋说:“这100分,得分给你50分!”
雷锋也高兴得合不拢嘴了:“干吗分给我,这是你努力的结果呀。”
不久,连里又给文化低的同志增加了算术课。小乔上完第一堂课,就拍着脑袋对雷锋说:“咱底子薄,消化不了这加减乘除。”
于是,雷锋又耐心地教小乔学算术,连教两天,小乔还是“消化不了”。
一天,雷锋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毛主席关怀警卫战士学文化》的文章,读完很受感动,立即找到小乔说:“看,这里有篇文章,是专门写给你的。”
“专门写给我的?”小乔有点不信。
“你看嘛。”雷锋把报纸递给了他。
小乔一看上面有毛主席给战士讲课的照片,心里顿时感到热乎乎的,说:“都写的啥内容,你念给我听听。”雷锋细心地读起来,时不时地还讲解几句,激励小乔坚定学习的信心。小乔边听边点头。
雷锋见小乔鼓起了学习信心,马上把事先给他订好的算术本和一支钢笔塞到他手里,说:
“拿去,好好学习。
“给了我,你用哈?”小乔不肯要。
“快拿去吧,我还有呢。
“那,把报纸也给我,我再好好看看。”小乔拿过那张报纸又细心地读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雷锋出了几道算术题想考考小乔。小乔接过题目一看,胸有成竹地说:“不难不难。”
小乔坐下来刚要解题,一掏衣袋,糟糕,雷锋给他的那支笔不见了。他把所有的衣袋都翻过了,也没找到。雷锋看见小乔着急的样子,又把自己的另一支笔掏出来递给他,小乔接过笔,三下五除二地算起来。雷锋一检查,发现他全算对了。
“小乔,你进步真快呀!”
“还说呢,若不是你帮助我,我连加减乘除都分不清。”小乔边说边把笔还给了雷锋。
雷锋接过笔想了想,马上又递给他:
“这一支也送给你吧。”
“我不要,我明天上街买去。”
“快拿着吧!”
“那你…”
“我还有。”
后来,雷锋在日记中写道: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
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雷锋的同班战友小周,本来是个爱说爱唱的小伙子。可雷锋发觉,自从他接到一封家信后,情绪便开始低落,笑话也不说了,家乡小调也不唱了。
“小周,怎么啦?”雷锋关切地问。
“没什么。”小周摇摇头不肯说。
经过侧面了解,雷锋才知道小周的父亲得了重病。
雷锋设法问清小周家的通信地址,用小周的名义写了一封信,同时给他家里寄去10元钱。
不久,小周接到家里的回信说,寄去的钱已经收到,父亲吃药后,病好了很多,还叫他安心在部队工作,不要惦记家里。
小周感到非常纳闷。当他晓得这钱是雷锋寄去的时候,感动得一把抓住雷锋的手,哽咽着不知说什么才好……
雷锋热心为群众做好事
一天,雷锋因公踏上从抚顺开往沈阳的列车。
雷锋看到上车的旅客越来越多,连忙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一位老人。他见列车员忙不过来,就主动帮着扫地,擦玻璃拾掇桌子,给旅客倒水,帮助妇女抱孩子,给老年人找座位,帮助中途下车的旅客拿东西。一些旅客见他忙前忙后的,便让出自己的座位说:“同志,看你累得满头大汗,快过来歇歇吧!”
雷锋笑着说:“我不累呀。”
到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雷锋就发现一群人正在围观一个领着小孩的中年妇女。
雷锋急忙走上前去,才知道这个中年妇女是从山东来的,要去吉林探望孩子他爹。路上不小心丢了车票。
这时候,围观的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这个说:“你再好好找找,是不是装错了地方?”那个说:“到吉林去的车快开了,这位大嫂丢了车票可怎么上车?”只见那中年妇女急得把所有的衣袋翻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没找到。
雷锋看看表,怕耽搁那个中年妇女上车,便说:“大嫂,别着急,跟我来吧。”
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补了一张去吉林的车票,塞到大嫂手里说:“快拿着上车去吧,车快开了。”
那大嫂看着手中的车票,眼里含着热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
雷锋笑了笑,转身离去。
1961年5月的一天,雷锋冒雨到沈阳去。为了赶早车,他早晨5时,就从床上爬起来,带上几个馒头,披上雨衣就走了。
在去车站的路上,雷锋看到前面有一位妇女身上背着一个孩子,手里还领着一个小女孩,在大雨中深一脚浅一脚地也往车站的方向走。
雷锋急忙跑上前去,脱下自己的雨衣,披在那个背小孩的妇女身上,又背起地下走着的小女孩,陪同她们母子一同到达车站。
上车后,雷锋见那小女孩冷得直打颤,就把自己贴身的绒衣脱下来,给那小女孩穿在身上。
雷锋估计她们也没有来得及吃早饭,就把带的馒头分给两个孩子吃。
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就一直把她们母子送到家里。
那位妇女感动得热泪盈眶,她紧紧地握着雷锋的手,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又有一次,雷锋到丹东作报告回来,早晨5时到沈阳换车回部队,过地下道时,他看见一位老大娘,拄着棍,背个大包袱,很吃力地走着。
雷锋迎上去一问,知道大娘从关内来,是到抚顺去看儿子的。雷锋立即把包袱接了过来,一手扶着老人,亲热地说:大娘,我送您到抚顺去。”
老人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上车后,雷锋给老人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老人身边。他问老人的儿子是干什么的,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老人说儿子是煤矿工人,出来好几年了。
老人没有来过抚顺,还不知道儿子住在哪里。老人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给雷锋。
雷锋仔细地看看信封上的地址,上面写的是抚顺市某信箱,雷锋也不知道,但他知道老人找儿子的迫切心情,就爽快地说:“大娘,您放心,我一定帮您找到儿子。”
“那敢情好!”老人高兴得眉开眼笑。
火车进站后,雷锋背着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人,走出车站。
出站后,雷锋找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帮助老人找到儿子。
母子俩见面,老人的第一句话是:“儿呀,要不是这孩子一路送我,娘怕还找不到你呢。”
老人的儿子拉着雷锋的手,一再表示感谢。
雷锋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这就是雷锋的崇高愿望。
雷锋应邀到外地作报告的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也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的佳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从1960年10月开始,雷锋先后担任抚顺市建设街小学和本溪路小学少先队组织的校外辅导员。
雷锋很喜欢和这些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在一起。
雷锋自己也一直珍藏着一条他在小学读书时戴过的红领巾。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雷锋穿着崭新的军装,系着鲜艳的红领巾,向建设街小学走去。他一踏进校门,就被一群孩子围住了,他们跳跃着,欢呼着:
“欢迎雷锋叔叔!”
“请雷锋叔叔讲故事!”
雷锋一来到孩子中间,就高兴得合不拢嘴,不住地笑。
今天中午,雷锋刚出车回来,听说孩子们要举行大队会,就连忙吃罢午饭,换了衣服跑来了。
在大队会上,雷锋讲起自己瞻仰韶山毛主席故居时所听到的毛主席青少年时代的革命故事。
少先队员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他们都被毛泽东的故事深深感动了。
建设街小学六年级二班有个学生,很聪明,但是也很调皮,整天打打闹闹不好好学习,个子很高了还没戴上红领巾。这个班的中队委员们都懒得理他了。
雷锋知道这件事以后,每次到学校来,都找这个同学谈心,给他讲故事,还约他到部队去玩。
一天,经过连里批准,雷锋开着汽车帮助学校到郊外去捡碎砖,准备修建校园花池。六年级二班的一些同学也跟去了。
到了郊外,大家都专心地捡碎砖,那个调皮的学生却偷偷溜进汽车驾驶室摸摸这,动动那,把着方向盘,嘴里还发出“前进”的声音,好像汽车真的开起来一样,玩得可高兴啦。
突然,吱的一声,车门开了,这孩子吃了一惊,见是雷锋叔叔来了,心里嘀咕道:这回等着挨批评吧!谁想雷锋根本没生气,反而笑着说:“我看出来了,你喜欢开汽车,是不是?”“我……我学不会。”
雷锋热情地鼓励他,说:“只要用心学,学什么都不难。等捡完砖回去,我教你开汽车。”
这孩子一听,高兴得跳下车,跟同学们一块捡碎砖去了。
回去的时候,雷锋真的让这个孩子坐在驾驶室里,给他讲些开车的知识,可他一点也听不懂。
雷锋又趁这个机会教育他说:“你瞧瞧,开辆汽车都这么复杂,将来你们要亲手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很多重要的工作等着你们去做,现在光贪玩,不好好学习,不努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能行吗?你们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应该努力学习才对呀!”
这孩子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雷锋叔叔,我一定克服缺点,好好学习……”
从此,这个孩子很快就克服了缺点,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当他被批准入队,第一次戴上红领巾的时候,还特意跑到运输连告诉雷锋说:“雷锋叔叔,我加入少年先锋队啦!”
就这样,雷锋成了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彼此间无话不说。
采访过雷锋的佟希文、李健羽后来回忆说:
那时就有工读学校,也有少管所,有的孩子是戴着红领巾进去的。大家已经意识到对青年一代教育的重要性了。所以我们感觉到雷锋是党的好后生。后来我们写的通讯题目就是这样的。当时国家经济困难,国际环境也对我们不利,但是我们感觉到,只要有党在,有政治骨干力量在,有雷锋这样的好后生在,国家就能稳如泰山。
1962年5月28日,共青团抚顺市委发给雷锋一张奖状,上面写着:
奖给少先队优秀辅导员雷锋同志:保持光荣,继续前进。
1962年2月,雷锋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沈阳部队首届共青团员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
出席会议的许多共青团员代表都了解雷锋的事迹,有的还把见过报的《雷锋日记》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用以鞭策自己。因此,会议期间,主动找他交谈的同志特别多。这个让他签名,那个找他合影,都一再表示要向他学习。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雷锋总是红着脸说:“我是来向同志们学习的。我还做得不够哇。”
雷锋入伍以来,记过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多次受团、营嘉奖。
雷锋的照片、日记和模范事迹,通过报纸、电台作了广泛宣传。
雷锋真可谓是荣誉满身。但是,党和人民给他的荣誉越多,他越是严于律己。
面对荣誉,雷锋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以告诫自己:
雷锋呀,雷锋!我警告你牢记:千万不可以骄傲……
骄傲的人,其实是无知的人。他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他不懂得自己只是沧海之一粟……
我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雷锋逝世与人们纪念
1962年8月15日,天空中下着小雨。
这天上午,雷锋和助手乔安山驾驶着13号车,从山区工地赶回抚顺驻地拉施工器材。
车子在营区停稳后,雷锋跳下驾驶室,看到车身上溅了许多泥水。他不顾行车的疲劳,立即决定把车开到营房后面的空地上进行清洗。
到营房后面去洗车,要经过一段比较狭窄的过道。为了安全起见,雷锋让助手小乔发动车辆,自己则站在过道边上指挥小乔倒车拐弯儿。
汽车倒退到拐弯儿处的时候,左后轮突然滑进道边的小水沟,车身猛一摇晃,碰倒一根连队战士们晒衣服用的方木柱子。
正在聚精会神地指挥倒车的雷锋,不幸被倒下来的木柱砸伤头部,顿时倒在地上。
小乔上前抱起雷锋,发现他已昏迷过去,小乔不禁失声痛哭,连声呼喊:“班长,班长!”
雷锋苏醒过来,看到小乔,张了张嘴,却一句话也没说出来。
团里以最快的速度把雷锋送到医院去抢救,因为伤势过重,年仅22岁的雷锋永远闭上了他那双明亮的眼睛。
噩耗传到雷锋担任辅导员的两所小学校,小朋友们都惊呆了,他们都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耳朵。雷锋牺牲的第三天,抚顺市望花区政府礼堂里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礼堂正厅悬挂着“公祭雷锋同志大会”的巨幅会标。
沈阳军区司令部、政治部、雷锋生前所在的部队和抚顺市委、市人大以及各单位敬献的花圈不计其数。
雷锋的遗像在花丛中显得格外醒目。照片上的雷锋深情地凝视着前来悼念他的人们,似乎还在无声地诉说着他对人们真挚无私的关爱。
人们注视着雷锋的照片,都不禁泪流满面。
雷锋的灵柩安放在会场的正中,四周摆满鲜花和长青树。
雷锋所在团的领导和雷锋生前所在连的战友们站在两旁,为他守灵。
前来参加追悼会的人络绎不绝。礼堂里容纳不下,只好在礼堂外临时安装了扩音喇叭。
追悼会结束后,街头上还簇拥着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其中有工人、农民、战士、学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许多没有上学的儿童。他们自动戴上黑纱或白花,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雷锋。
当雷锋的灵柩在送往抚顺市烈士陵园途中,在经过望花大街时,有近10万人民群众自发地前来为雷锋送葬……
佟希文、李健羽后来回忆说:
1962年8月15日,正是雷锋牺牲的那一天……
我们对毛主席“虽死犹生”这句话感慨很深,认为雷锋是够得上的……
陈广生曾经和雷锋朝夕相处,他至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
雷锋活着的时候,陈广生曾经坐在雷锋那辆车的驾驶室里,跟雷锋拉粮运菜,长途奔波,顺带进行采访。
8月15日下午,陈广生在电话里得知雷锋牺牲的消息,他顿时惊呆了。
陈广生怀着沉痛心情连夜返回驻地。在医院雷锋的遗体旁边,他凝视着雷锋苍白的面容,无声地哭了。他听到雷锋所在连副连长说:“你死了,不如我死了……”此时此刻他想说的,其实也是这句话!
雷锋生前辅导过的建设路小学和本溪路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听到雷锋叔叔牺牲的消息,都大哭起来。他们派代表到部队来提出:“我们见不到雷锋叔叔,也要看看他用过的东西。”
团政委当场答应,他说:“一定要满足孩子们的愿望!”于是把这项任务交给陈广生。
陈广生选定空置的营房,首先带着十几个人认真地粉刷四壁,然后小心地把雷锋的遗物:大到皮箱,小到鞋带,用过的武器,读过的书,日记本和笔……一件件陈列出来。
陈广生还分别在绿胶合板上书写说明词,然后请两个小学的同学们来参观。
这个展览一下子轰动了!
学校、工厂纷纷组织人来参加,应接不暇。
共青团抚顺市委领导立即建议把展览报到市里,增加图片,在更宽敞的环境里展出,让更多的人从雷锋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紧接着沈阳市也复制一套在市文化宫开展;北京军事博物馆也来人,提出雷锋是军人,他的全部遗物原件要由军事博物馆收藏,于是全部展品搬到北京展出,照原样复制一套留给抚顺。
雷锋生前所在的四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命名为“雷锋班”,成为人民解放军中一个著名的先进集体。
雷锋生前担任过辅导员的抚顺建设街小学被命名为“雷锋小学”。雷锋辅导过的孩子不少已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雷锋的家乡湖南省望城县和雷锋生前战斗过的抚顺、鞍山等地也都建起雷锋纪念馆,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曾经为雷锋拍摄过不少照片的季增,当时在团宣传股任摄影报道员。在雷锋因公牺牲后,季增饱含深情地追忆了这样一段往事:
记得1961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我挎着相机下连队采访,正赶上雷锋趴在地上保养车辆。这时我便走了过去,对他说:“雷锋,就在这儿给你照个相怎么样?”雷锋听了连连摇头:“不,你去给别人照吧,我的照片已经够多了。再说,照多了也是浪费。”
我说:“你的照片是不少,可是在汽车上照的有吗?别忘了,你是驾驶员!”听了我的话,雷锋动心了,小脸蛋一乐:“照就照!”说着就从车底下钻了出来。他在车前做好了照相的姿势,我也调好了焦距,就在我快要按下快门的时候,他突然对我说:“不在这儿照了,到那边去吧。”
原来,雷锋想在“解放”牌汽车上照一张相,而他驾驶的车是苏式老牌汽车“嘎斯51”。这样,我就随他来到一辆“解放”牌汽车前。他指着车上的“解放”牌字样,对我说:“能把这两个字照下来吗?”我不解地问:“照这干什么?
雷锋思索了一下,语气深沉地说:“没有解放,哪有我雷锋?”听他这么一说,我才明白了什么意思。就这样,我给他摄下了这张大家比较熟悉的照片。
当时,季增深刻地感悟到在军营里仅仅度过一年零八个月的雷锋,身上处处洋溢着当家做主人的自豪感。
如今,季增仍然保存着这张珍贵的原始照片。
季增还特意制作一本精美的雷锋照片专辑。雷锋当年的生活情景都集中在这本厚厚的册子里:有雷锋艰苦朴素、缝补衣服的镜头,有雷锋在车站扶老携幼、助人为乐的场景,还有雷锋担任校外辅导员时为孩子们讲故事的场面……
在那些褪色的照片下面,都附有一张保存完好的底片,可见主人是多么的细心。
季增凝视着雷锋的照片,深情地说:“这些照片,大部分都是我拍摄以后第一次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