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暖夏凉的奇观
也许你知道有冬季从地下冒出热气的地方,也许你听说过有夏季从地下冒出冷气的地方,那么,你是否知道集夏冒冷气、冬冒热气于一身的地带呢?这一非常罕见的地带就在我国辽宁省东部的桓仁县,总长约15公里,从桓仁县沙尖子镇船营沟向西南延伸到宽甸县的牛蹄山麓。
冬暖夏凉的地带
据有关报道,还在上个世纪末的一个夏天,桓仁县沙尖子镇的农民任洪福在堆砌房北头的护坡时,偶然注意到扒开表土的岩石空隙里,不断冒出阵阵寒气,感到非常惊讶。当时任家就在冒气强烈的这段护坡底角,用石块垒成了长宽各约半米,深不到1米的小洞。至今这个小洞所表现出冬热夏凉的特点,仍然令人不解。
盛夏里,洞内温度仅-2℃,石缝为-15℃,在洞口放鸡蛋就会冻破了壳,洞内放杯水变成冰块,雨水泄入石缝冻成缕缕冰柱,人们站在洞口六七米外,只一两分钟就冻得发抖。近几年来,每逢夏季,任家都利用这口天然小冻库为街上的饭店、医院、兽医站等单位储存鱼、肉、疫苗、菌种等,冷冻效果十分理想。
然而立秋以后,周围地温不断转冷,而这里的地温反而由冷趋暖。到了严冬腊月,野外冰封雪冻,寒风凛冽,各种草木都纷纷枯萎凋零。但在地温异常带却是热气腾腾,温暖如春。凡是山岗上冒气的地方,整个冬春始终存不住冰雪,特别是任家屋后,种下的蔬菜叶壮茎粗,青草茵茵。
难以解释的谜题
自1984年8月,桓仁发现异常地温带的消息在《本溪日报》、《辽宁日报》披露以来,国家地震局、冶金部和辽宁省、本溪市和桓仁县的地质部门及新华社等新闻单位,曾多次派人来这里进行实地考察,进行一系列的仪器测试,并就其成因开展学术讨论,至今尚未定论。有人认为这里地下有庞大的储气构造和特殊的保温层,使地下可以储存大量的空气,而且使地下的温度变化比地面慢得多。冬季,冷空气不断进入储气构造,可以一直保温到夏季才慢慢放出来;而夏季进入的热空气又至冬季才慢慢释放出来。也有人说,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这里的地下可能有一冷一热两条重叠的储气带,始终在同时释放冷热气流。遇到寒冷季节时,冷气不为人发觉,而热气惹人注目遇到暑热季节时则寒气变得明显。还有人猜测,大概这里地下的庞大储气带上有一些方向不同且会自动开闭的天然阀门,冬天呼进冷气,放出热气,夏天吸进热气,放出冷气……黄河“几”字形奇观。
黄河有一个令人十分注目的特点,就是在流程中形成一个大大的“几”字形,在世界万千条河流中,独树一帜。黄河为什么是“几”字形呢?这要从河流为什么总是弯弯曲曲的来解释。
“几”字形成的原因
如果你注意的话,就会发现,每一条大的河流都是由一条主流和若干条支流组成的。河流里的水,主要来自天上的雨水,此外,还有地面水和地下水注入河流中。这样,每一条河流刚开始形成的时候,就不会是笔直的。河水所经之处,左右两边的流速也不会完全相等,有的地方河岸坍了一些变宽了,有的地方则被树木、石头或其他杂物堵塞,流速都会发生变化。另外,河流两岸的组成物质也是有差异的,有的坚固,有的不坚固。种种因素,都会导致河床弯曲。河床一旦弯曲,就会愈演愈烈。这是因为水流方向直指凹岸,而且还有表层水从凸岸流向凹岸,底层水从凹岸流向凸岸的横向运动,使凹岸更受冲击,而凸岸的地方则流动慢,力量较弱。这样,在凹岸一方,泥沙比较容易被冲走,河床较深,河岸也较陡;凸岸因为水流较缓,泥沙不但不会被冲走,反而在这里堆积了起来,越堆越多,使凸岸越来越凸。河道便越来越弯曲了。
“几”字形成的历史原因
黄河的弯曲也不外乎以上的原因。但黄河能成“几”字形弯曲,则有它独特的原因。大约在50万年以前,黄河流经的地方并没有大河,只是一些湖泊和小河,像星星一样密密分布。大约5万年之前,陆地大变动,先是秦晋高原的小河和湖泊串通起来,形成南北走向的一条大河,又向北伸展切开了分水岭,和内蒙古至宁夏的一段东西走向的河流汇合,形成一条“Z”形河流。不久,“Z”形河流不断壮大,并以更大的声威向上游发展,打通了贺兰山和桌子山之间的一些小河,把宁夏一带的水系纳入黄河。这样,“几”字形就基本形成了。后来,又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形成了今天这条从巴颜喀拉山发源而到山东省垦利县入海的大黄河。这个“几”字形,却一直保持着,没有改变。
地震“白毛”奇观
在古代,许多地方在地震之后,地上就会长出白毛。
关于“白毛”记载
在我国地震历史资料中,关于地生白毛的记载很多。例如,公元535年12月,南京地震之后长出二尺高的白毛,公元548年10月,江南地震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公元788年3月,长安地震后长出一尺多高的毛,有黄色的,有白色的;公元832年3月、公元1180年6月、公元1475年5月,地震还发出声音,并生出像头发一样细的一尺多长的白毛。公元1499年5月、公元1502年7月、公元1505年10月,浙江、广西等地多次出现地震之后“白毛遍地”的现象;公元1506~1510年,云南、浙江、河北等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地震后生白毛”的现象;公元1691年4月,“福州地震,泥土生毛”;公元1785年3月,“福建南安地震生毛”。从这次地震以后,就很少有地震后生白毛的记载了。
“白毛”的产生原因
科学家们通过翻阅大量的地震历史资料发现,这种白毛大多在南方长出,而在北方却很少见。并且这些白毛在春夏季容易生长,秋冬季却很少有,它们绝大多数是白色的,但也有少量的黑、黄、红毛长出。
科学家们认为,不管怎么说,地震后长白毛这一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现在为什么见不到了呢?为什么会地生白毛?这种白毛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由于缺少这方面的材料,一时无法解答。有人设想,如果白毛是一种竖立的丝状物,可能与地震时产生的静电作用有关。但这也只是一种设想。
“地生白毛”这一现象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
海光和海水开花
在茫茫海上航行,人们经常会遇到一种奇异的自然景象:海光和海水开花。
当夜幕笼罩海洋的时候,有些海面上会出现大面积的海光,有的闪闪烁烁,像流星一样;有的水花四射,像火珠一样;有时像爆发的焰火;有时像一个个整齐的几何图形;有时像探照灯射出的光茫;有时像旋转着的光轮。当轮船前进时,周围就激起无数的火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火龙”。
海光
海水发光的现象常常迷惑着海员们。例如,1896年6月15日,日本三陆遭到25米高的海啸巨浪的袭击。当海水退出5千米时,人们看到水底发出一种淡青色的光,还在黑夜里清晰地看到远处村落的轮廓。后来,浪涛再度袭来,天空映现出粉红色,有个渔民在巨浪中驶行,看到波峰上的闪光,像电灯光那样明亮。
1909年8月11日半夜间,“安姆布利亚号”轮船向科伦坡驶去时,发现东南方向有亮光,开始时海员们以为是城市和港湾的灯光呢。后来,亮光越来越强,方才看清楚这不是什么城市灯光,而是海洋发出来的一条光带。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舰队驶往日本群岛时,遇到了海光,错误地以为那里有日本舰队,受了一场虚惊。
1975年9月2日傍晚,在江苏省朗家沙一带,海面上发出微微的光亮,波浪起伏着,像燃烧的火焰那样翻腾不停,一直到天亮时才慢慢消失。第二天晚上,亮光重又出现,更加强烈。以后几天,逐天增强,到第七天,海面上出现大量泡沫,当船只驶过的时候,激起明亮的光,水中还闪烁着许多珍珠般的发光颗粒。几小时后,这里发生了一次地震。
古巴岛附近有个“夜明海”。入夜以后,海水自放光明,面积约有10平方千米。轮船驶过,在船舷甲板上即使不点灯,照样能够看书读报。“夜明海”为什么发光?原来,这里丛生着各种海生动植物,死后历久变为磷质,积聚一起,从而发出强烈光芒。
诗人们对海光作了生动描述:“谁家烟火掠飞过,不是灯光,胜似灯光,玉树琼花逐海洋。”其实,海光不是火,而是一些会发光的小生物耍的把戏。主要有细菌和单细胞的鞭毛虫等,还有一些水母,鱼类也能发光,这些生物体内长着发光细胞或发光器官,内含荧光酶和荧光素,在海水搅动等外界刺激下,发生氧化作用,就会发出光来。
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海光是海水中微生物发出的荧光。可是,为什么只在局部的地方出现这些发光现象呢?而且这种光为什么又具有多变而奇异的形状呢?
德国科学家库尔特·卡尔列对此作了解答。他说,海光及其多变形状的形成,同海底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波有关。地震时,海水内部的压力发生变化,引起某些海洋生物的反应,由此而发光,地震波是促使海水压力变化的一个原因。观察表明,在海水振荡最厉害的地方,海光特别明亮;反过来,海光越弱,甚至消失不见。在有各种不同振荡强度的水域里,海光就最奇异美妙。
海水开花
海水开花是指海水表层内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海水颜色和透明度发生很大的变化。浮游生物很多时,会把海水“染”成深绿色,有的会使海水成为黄色、褐色、红色等。
海水开花现象在世界各大洋及其边缘海中各不相同。
在极地附近的海域里,当鲸鱼爱吃的甲壳动物大量繁殖的时候,常常把海水“染”成红色或玫瑰色。
在太平洋、大西洋的一些海面上,以及北冰洋的巴伦支海中,散布着一种硅质类海藻,具有矽质骨架,海水开花就是由它们造成的。在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海水开花是由单细胞藻类繁殖而形成的。波罗的海的夏季,蓝绿色的水草大量繁殖,每当风平浪静的时候,远望海面,仿佛一大片无边无际的深绿色草原。
在北冰洋的冰面上,还有更有趣的“冰上开花”景象。原来,冰上长着多种硅藻,特别是角刺藻大量繁殖时,使冰面变成了黄褐色。
海水开花同季节有关。在热带,冬季也会出现,而在温带和寒带,大多在春秋两季。海水开花严重的时候,生物密集得使轮船的吸水孔堵塞,给航行带来很大困难。
海上草原奇观
在世界著名的百慕大三角海区的东邻广阔海域,也曾发生过轮船沉没、飞机坠落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这片海域中长满了绿色的水草。当年哥伦布率领3艘帆船经过这里时,整整与水草搏斗了3个星期才逃出这片“水上草原”。他们给这片草海起了个名字叫“萨尔加查”,葡语的意思为“腌了的海”。后来,“萨尔加查”就成了这片海区生长的海草的名称,我国则称其为“马尾藻”,称这片海为“马尾藻海”。
海上草原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从卫星云图上看到,马尾藻海是一个椭圆形的海区,位于北纬20~35度、西经20~60度,也就是东起亚速尔群岛,西至巴哈马群岛和安的列斯群岛,面积约为450万平方千米。许多科学家认为,马尾藻海恰好处于大西洋北部环流的中心,那里就像台风眼一样,是一个风平浪静、水流微弱的海区。英国的约翰·H·雷瑟博士对马尾藻海的水流稳定还提出一种独特的见解。他认为马尾藻海是由于浅海区的暖水团漂到大洋中较冷的深水层上,形成一个迅速改变温度的飞跃层,飞跃层将大洋中的冷暖水团明显隔开而互不对流。因此,马尾藻海的海水稳定,表层海水几乎不与中、下层海水发生混合,浅水层的养料便没办法更新。浮游生物在马尾藻海的表层无法旺盛繁殖,以浮游生物为食物的海兽和大的鱼类也无法生存。这里便成了死气沉沉的海区。
海上草原的由来
可是,这一望无际的海草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人认为它是从西印度群岛沿海地区漂来的。它们原先附生在海底的礁石丛间,后来被一场飓风冲碎而漂浮过来。但这一论点于1930年被美国的巴尔博士所否认。他发现海草是漂浮生长的,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们曾有过贴附在礁岩上生长的一段生命史,而且这些海草总产量达到好几百万吨,显然不可能是从沿海海床漂移过来或者由什么船运过来的。但巴尔博士也没有说出这些海草是从哪来的。
难解之谜
看来,轮船在该海区失事,是误入马尾藻海所致:海草缠住了螺旋桨,使轮船不能动弹,困在其中,甚至失去控制而造成倾覆或碰撞沉没。但是,飞机在这里遇难又如何解释呢?更令人奇怪的是,这大片海草时有时无,因此给这片海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鬼火”奇观
提起“鬼火”,人们就会想到荒郊野外的坟茔地:漆黑的夜,一团火球拖着闪光的尾巴,东游西荡,飘忽不定。
“鬼火”——磷火
对于“鬼火”的解释,比较多见的是将它解释为磷火。磷是德国炼金家勃兰德发现的。按照希腊文的原意,磷就是“鬼火”的意思,而且在实验室里还可以制造出“鬼火”来。办法是先在烧瓶里加入白磷与浓的氢氧化钾溶液,加热后,玻璃管口就冒出气泡,实验室里弥漫着一股臭鱼味儿。这时迅速把窗户用黑布遮上,就会看到从玻璃管口冒出一个又一个浅蓝色的亮圈,在空中游荡。这便是人造的“鬼火”。
另类的鬼火
那么,“鬼火”是不是单单指磷火呢?
勃兰德曾收集了德国人看到的300多例“鬼火”事件,并整理成书出版。美国、前苏联也都有专门团体研究这种神秘的自然现象,并已收集到几百个“鬼火”事例。1986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理工系的一位教授组织了“火球观测信息中心”,在半年的时间里,收到近千例目击者的报告。从以上大量的事例分析,这类“鬼火”不仅出现在野外的坟茔,而且在人口密集的乡镇和繁华都市的街道也有不少人目击。如果说荒野坟茔中人与动物遗体中含有很多磷,生成磷化氢即“鬼火”的话,那么城市中出现的“鬼火”就不好解释了。从整理日本人所目击的例子来看,“鬼火”大体可以分为火球形、鬼火形、焰火形、火柱形4种。其中前两种占90%,直径在50厘米以下,持续时间为8秒左右。
“鬼火”的成因
对于“鬼火”的成因,前苏联物理学家卡皮查是这样解释的:云、树、建筑物在某些特定环境下都会产生大量电荷。这些电荷的变化可形成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射向地面,经反射,在入射波与反射波之间引起干涉,遂产生与地表平行的驻波。在驻波的波腹存在着极强的电场,这一巨大的电场足以使空气形成“等离子状态”或“激励状态”,从而导致原子或分子那样的物质在发光。
此外,还有人认为火球的产生是由于宇宙尘埃中的反物质所致。
总之,“鬼火”这一传闻已久的谜还没有完全揭开,科学家们正在这方面不断地努力。
火焰山奇观
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吐鲁番是一个葱绿的盆地,来自天山雪源通过坎儿井的流水潺潺,山麓地带村民聚居,葡萄瓜果青翠香甜,人们过着幸福甜蜜的生活。不料一条凶恶的火龙从远处而来,它口喷火焰到处作孽,所到之处一片焦土,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玉皇大帝闻讯后,勃然大怒,决心镇住这条凶恶的火龙,于是他先扇起一阵巨风,把火龙刮落在地上,接着下了一场滂沱大雨,瓢泼的雨水浇灭了大火,形成了今日的火焰山。
火焰山
火焰山横贯新疆吐鲁番盆地中部,东西长100多千米,宽10千米,高度为400~500米,最高处海拔为851米,真像一条红色的火龙横躺在那里。维吾尔族人称它为“克孜勒格塔”,意思是“火红山”。火焰山为什么是火红的呢?它真的像《西游记》所描述的那样能喷火吗?如果你有机会到那里一游,就会揭开这个秘密了。
火焰山成因
火焰山全部是由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些砂岩和页岩是距今2.1亿~7000万年的地质时期堆积而成的。那时期,气候异常炎热,堆积的沙石泥土都经过高温氧化,大雨淋溶,形成了大量红色的氧化铁。这些堆积物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褶曲隆起,把石化了的岩石抬升成山,兀然崛起在沉凹的盆地之中,构成了火焰山山体的火红底色。当然了,火焰山的火红还有自然环境作衬托。吐鲁番盆地高温火热,焚风盛行,是我国西部“火炉”之一,元代就有人称吐鲁番为“火洲”。这里的岩石风化,风蚀强烈,山石造型奇特,层峦叠嶂,悬崖峭壁。山上寸草不生,沟壑滴水不流,山麓砂砾成堆,在一望无际的灰白色戈壁沙滩的映衬下,火焰山红色山体分外醒目。盛夏时节,晴空万里,气温特高,灼人的阳光照射在火焰山的红色岩石上,红光闪耀,云焰缭绕,好似熊熊烈焰。当人们远眺这赤峰秃岭,好似火焰喷燃,又似火云蒸腾,人们也会把这红色的山看做是喷射着火舌的火焰山的。当然火焰山并不能喷火,喷火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的一种幻觉。
撒哈拉大沙漠的气候奇观
非洲大陆几乎l/3为撒哈拉大沙漠所占据。这个地区有一些特有的气候奇观。
幻雨
沙漠上空有时有冷空气流动,乌云聚集,喜降阵雨。但是由于低空极度酷热、干燥,雨点不到落地就蒸发掉了。人们称它为“幻雨”。
雨蒸风和沙暴
撒哈拉的沙暴是和西蒙风联在一起的。其过程如下:晴空万里、骄阳如火的沙漠中,天空中传来一种奇怪的声音,高而不连续,时有时无,这就是“沙漠之歌”。声响之后,沙丘的顶峰开始活动,热空气把沙粒卷入高空,形成巨大的黄色沙粒,顶天立地,旋转不已。太阳由暗红到颜色消失。霎时,狂风大作,黄沙漫天。黄沙打在脸上,如针扎一般,甚至刺破皮肤渗出血来。沙暴开始了,把鸡蛋大的石头吹得满地跑,把沉重的驼鞍抛出几百米外。被风暴卷起的沙粒从高空中迅猛地砸下来,使人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每当沙暴肆虐,穿长袍、缠头巾的当地阿拉伯人,将全身裹得严严实实,顶着风,弯着腰,迅速走到附近的背风地方躲避。沙暴一般只两三个小时,当然也有刮上一两天的。如果探险队遇到这种天气,就会十分危险。
干雾
当沙漠上空风很小,空气中又布满尘埃的时候,就会出现干雾。这时能见度极低,甚至连号称“沙漠之舟”的骆驼都会迷失方向。所以,撒哈拉人按习惯在道路两旁每隔一定的距离垒起一堆石块,作为路标,以防迷路。
奇怪的“枪声”
沙漠在夏季的中午气温常在50℃以上,沙面温度高达70℃~80℃;然而到了晚上,狂风呼啸,温度可降到0℃。岩石由此热胀冷缩,很容易发生崩裂。住在沙漠的人晚上听到的岩石崩裂声,好似雷鸣,又像战鼓,也像枪声,不了解的人听了确实感到恐怖。
“子母”河促产奇观
新疆北部有一条河,叫“额尔齐斯河”,穿行于阿尔泰山区,是我国流入北冰洋的唯一河流。这条河全长3000多千米,大部分在前苏联境内,我国境内只有上游一小段,长约500千米。
促产的“子母河”
这条河神奇之处在于它能促进入畜生育。鸡、鸭、鹅喝了这条河的水以后,能多产蛋。长期不孕的妇女坚持饮用这里的水能够怀孕生育。例如,60年代初期,新疆可可托海矿区一名炊事员,婚后20年没有孩子,他把妻子接到矿区,不到2年时间,他妻子就一胎生了一男一女,这俩口子万分高兴。50年代初期,可可托海矿区有不少前苏联专家,他们在前苏联生活时,有好几个人的妻子长期不育,到这里生活几年后,都有了孩子。他们高兴地说:“中国真是一块宝地,不但资源丰富,而且我们多年不育的夫人来到这里就生了孩子。”
“子母”河促产奥秘
在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曾有过关于“子母河”的描述,没想到在现实生活中还真有如此神奇的地方。
那么,额尔齐斯河中上游的河水为什么这样神奇呢?原来,这条河中上游属于高山严寒地区,雪水是额尔齐斯河的重要水源。雪水中很少含有“重氢”。从医学上讲,重氢对妇女生育是有很大害处的,所以,常饮高山雪水,有利于妇女生育机能的恢复。
这就是神奇河水的奥秘。
夏威夷群岛的直线奇观
夏威夷群岛位于北太洋中部。1778年被一支美国商船队发现,现在它已是美国的第五十个州。这个群岛由许多大小不一的岛屿和海丘组成,这些岛屿和海丘都是由火山形成的。可是现在整个群岛中只有东南的夏威岛上有5座现代火山,其中正在活动的,只有冒纳罗亚和基拉韦厄2座,其余的火山早已不再活动了。
夏威夷群岛
夏威夷岛上的火山,外貌又扁又平,好像平卧地面的巨盾一样,山顶就是火山口。火山喷发时,火山口内常会出现熔岩湖。在基拉韦厄火山口中,有一个熔岩湖名叫“哈里摩摩”,意为永恒的火焰之家,面积有10万平方米,湖中岩浆有10多米深。
据研究现代绝大多数的火山,不是分布在地壳板块汇聚的边界上,就是分布在板块分离的边界上。夏威夷群岛的火山却深居在太平洋板块的内部,而且这里的火山活动十分频繁,火山喷出的岩浆数量也大得惊人。
直线排列之谜
更为奇妙的是,夏威夷群岛的大小岛屿差不多排成了一条直线,而且火山的年龄从东南到西北一个比一个年纪大。东南端的夏威夷岛是仅有70多岁的现代火山岛,而西北头的火山岛屿却已4000多万岁的高龄了。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夏威夷群岛为何呈直线排列,这些疑问引起了地质学家们的争论。他们纷纷提出假说,试图解开这一奇特的自然之谜。
等离子奇观
地球上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固态、气态、液态三态之外,还有一类物质形态称为等离子态,但是这种状态并不多见,它的出现总是带有一些怪异的现象。断层云存在于自然界的空中现象有时又确实难以判明其存在性质。1982年6月18日和1984年4月9日夜晚,我国空军飞机和日本民航客机分别发现天空出现过半圆形的巨大“云团”,泛出白光,随后光芒渐暗,以至完全消失。巨云出现前只是一个月亮大小的光球,但瞬间急剧膨胀开来,犹如炸弹爆炸般猛烈,不过未闻任何声响。两次事件的实际过程大同小异。事后调查表明,在巨云出现时地球上既没有进行任何核试验也没有任何激烈的地壳活动迹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怪样云”的出现为神奇怪象的研究增添了一层新谜。
球雷电
素有“自然界怪球”之称的“球雷电”更是让科学家感到惊奇和疑惑。前苏联一架伊尔18型客机在1200米高空飞行时,突然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火球钻入飞机驾驶舱,它伴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消失了。几秒钟后,它却难以置信地通过了密封的金属舱壁,在乘客座舱内重新出现。火球在惊慌的乘客头上缓缓飘浮而去,到达后舱时火球一分为二,裂成两个发亮的半月形,随后又合二为一,拼成完整的球体,并带着不大的响声离开了飞机。飞行员发现机上的雷达和部分仪表由于“球雷电”的干扰已出现故障,被迫驾机紧急着陆。做地面检查时,发现仅在“球雷电’,钻入和钻出处的飞机头部外壳板和尾部门各留有一个空洞,而飞机内壁却不见丝毫损坏,同时也未伤及舱内乘客。
等离子体现象
科学家目前比较接近的观点是把“断层光”和“球雷电”看成是具有共同成因的自然现象,即都属于等离子体火球的不同表现,甚至有些学者把所有的UFO现象都归结为等离子体火球的活动。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自然中确实存在着为科学家所说不清楚的大气现象,无论造成这些大气现象的原因是来自天上,还是出于地下。不过,这里一定包含着不为人知的奥秘。
天象奇观
在晴朗的白天,突然间出现了一段时间的黑暗。它既不是日食,也不是发生在龙卷风之前,虽然是区域性的暂时情况,但这种现象在国内外曾有多次发生。
白天里的黑夜
在我国班吉境内,1944年秋天的一天下午,晴朗的天空突然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人们惊慌失措,呼天喊地,好像天要塌下似的。大约1个小时的工夫又恢复了光明,渐渐地人们才平静下来。
青岛也曾出现过白天降夜幕的奇特现象。一天上午11时,阳光辐射的天空渐暗,阴云密布,至12时许,黑云压顶,天地间一团漆黑,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众多行人措手不及,纷纷避往沿街店铺。街上顿时“万家灯火”,路灯齐放,过往车辆车灯大开。这一现象持续半个多小时。
美国新英格兰垦区,在1980年5月19日这一天早晨,人们都和往常一样忙忙碌碌地去上班。到了上午10时,突然天黑地暗,好像进入了茫茫黑夜,每个人都恐惧万分。这种情景一直持续到第二天黎明。
此外,在英国的普雷斯顿,也曾出现过白天里的黑暗。1884年4月26日天空由灰变暗,天渐渐黑下来。约经20分钟才出现阳光。
据当时人们回忆说,这种白天里出现黑暗现象之前,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现象,都是突然发生的。
天象奇观成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天象呢?至今科学家们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和火山爆发有关;有的说很可能与天外星球来客有关,它们从地球上穿过,又悄悄而去,形成地球上某地方暂时的黑暗。
到目前为止,对于这种天象奇观,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去研究、探讨。
沙漠开花奇观
在秘鲁南北狭长、宽度仅30~130千米的滨海区,地面广泛分布着流动的沙丘,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该地区年平均气温超过25℃,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南部低于25毫米,气候炎热干旱。但有的年份降水量突然成倍增长,沙漠中会长出较茂盛的植物,并能开花结果。这种现象被称为“沙漠开花”。
“厄尔尼诺”现象
那么,沙漠为什么会开花呢?海洋气象学家认为,这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密切相关。所谓的“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圣婴”的意思,因为它大约每隔2—7年发生一次,但每次都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所以美洲人给它取了个原意不错的名字“圣婴”——“厄尔尼诺”。
然而,“厄尔尼诺”却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它一旦发生,一般要持续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它除了使秘鲁沿海气候出现异常增温多雨外,还使澳大利亚丛林因干旱和炎热而不断起火;北美洲大陆热浪和暴风雪竞相发生……“厄尔尼诺”产生机制。
“厄尔尼诺”是怎么发生的呢?原来在赤道南北两侧,由于常年受到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的吹拂,形成了两股自东向西的洋流。从太平洋东部流出的海水,靠下层海水上涌补充。由于下层海水较冷,因此太平洋海面的水温呈现出西部高东部低的“翘板”。太平洋东部秘鲁沿海的鲶鱼和海鸟多年来乐居在这一较冷的海域之中。从东向西流去的两股赤道洋流在到达大洋彼岸后,有一部分形成反向的逆流,再横越太平洋复向东流去,这股暖性的逆流叫赤道逆流。但是,有的年份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突然变弱,使得南赤道洋流也变弱,太平洋东部上升的冷水减少,而更多的暖水随赤道逆流涌向太平洋东部。这样,太平洋海面的水温的“翘板”就变成东部高西部低了。
然而,“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还是一个谜,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清楚。
最后,夏威夷大学的地震学家沃克指出:自1964年以来,五次“厄尔尼诺”的发生时间都与地球的两个移动板块之间的边界上发生地震这一周期现象密切吻合。但它们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还有的科学家提出“厄尔尼诺”与一种叫“南部振荡”的全球性气候变化体系有关,从而影响了南半球的信风强弱。一个名叫70GA的国际性研究计划正在探索“厄尔尼诺”之谜。
热层高温不热奇观
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围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层,这层大气层又可以分成好几层。距地面85至800千米的空间被称为“热层”。在热层里,随着距离地球高度的增加,气温骤升。在150千米的高空,每升高100米,气温就升高2℃。因此,在200千米处,气温已高达1000℃;到700千米的高空,气温竟高达3000℃!这远远超过了炼钢的温度。
热层高温不热
在热气层内,空气非常稀薄,空气质量仅占大气总质量的万分之五。大气密度和热容量都很小,在热层内气温升高1℃所需的热量,还不到海平面气温升高1℃所需热量的亿分之一。因此,即使太阳辐射很少的一部分热能,也足够使热层的大气温度升高很多了。
但是,热层的高温,并不能熔化钢铁,因为那里的空气分子极少,如果把钢铁放在这个“高温层”中,具有高温的空气分子是很少有机会同钢铁接触的。就连高速运转的卫星,在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每秒至多只能获得十万分之一的热量。如果按照这个加热速度来计算,1克水温度升高1℃,竟需要28小个小时!据卫星观测的资料表明,650千米的高空,虽然气温已超过2000℃,但受到太阳直射的卫星表面温度只有33℃;而当运动到地球的阴影区时,卫星表面温度却迅速下降到-86℃。可见,这里的温度虽然很高,但却不热,当然就更谈不上在这里炼钢了。
热层的探索和利用
对于热层高温反而不热这一奇特现象,科学家们正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