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的艺术创作
激情的艺术创作
他就在逃出佛罗伦萨的那一刻,心里便马上踏实,安定下来。
因为艺术的光辉很快把他吸引了,他很快忘记了宗教的恐惧。
那一年冬天,米开朗基罗来到博洛尼亚。博洛尼亚是意大利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意大利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博罗尼亚城市规模不大,老城因拥有两座建于中世纪的姐妹塔楼闻名遐迩。这时的米开朗基罗已经完全忘了那位预言者及其预言。世界之美又使他振奋起来。他又开始读彼特拉克、薄伽丘和但丁的作品。
米开朗基罗首先就注意到他们三位都与佛罗伦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丁诞生于佛罗伦萨教皇派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曾在佛罗伦萨著名作家布鲁奈托·拉蒂尼门下学习修辞学;彼特拉克的父亲是佛罗伦萨的一位公证人,与但丁同时被流放,彼特拉克幼年时曾在佛罗伦萨附近的小城居住;薄伽丘是佛罗伦萨一个商人的私生子,并曾经参与过佛罗伦萨的政治斗争,还在佛罗伦萨结识了彼特拉克,两人感情十分融洽,结成了终生的友谊,成为意大利文坛上的佳话。引起米开朗基罗感情上共鸣的是他们三人都有着坎坷的一生,这更加深了他对他们作品的进一步理解。米开朗基罗充满了对于诗人们的崇敬,特别对于但丁,他更是表示了自己的钦敬,他曾经专门写过一首《献给但丁》的抒情诗,诗中这样写道:
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对他的评议,
在瞎子面前,他显得过分光辉灿烂;
对诽谤他的人责备一番并不难,
要真心实意赞扬他又谈何容易!
他为了探索苦难才来到人世,
为我们造福,然后飞向天边。
天国之门不肯为他显现,
国家对他的正义要求不睬不理。
我说国家无情无义,他时运不济,
结果国家也遭受不幸,
它的致命伤,是对最高尚的人不屑一问。
千百条理由中,只有一条是实,
他的放逐虽然极不公平,
却从未出现与他相当或更伟大的。
不过,米开朗基罗没有在博洛尼亚待多久,因为这个时候,法王查理八世的行动遭到教皇西克斯特四世、威尼斯、米兰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阿拉贡的斐迪南的联合反对,法国和意大利在泰罗发生了大规模的战役。
米开朗基罗不能再允许自己漂泊他乡了,于是他在1495年春的狂欢节宗教庆典和党派斗争激烈之际,再次回到久违的佛罗伦萨。他此刻已摆脱了自己周围的那份你撕我咬的狂热,所以,因为要向萨伏那洛拉派的疯狂表示一种怀疑,他便雕刻了他那被其同代人视为一件古代作品的著名的《睡着的爱神》。
不久,法军在泰罗战役中战败,查理八世被迫在1495年底退出意大利。虽然他后来又制订了征服意大利的计划,但却因为早逝未得成行。
不过,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萨只待了几个月,然后,他去了罗马,而且直至萨伏那洛拉死之前,他一直是艺术家中最具异教精神的一个。
为什么米开朗基罗才回到自己的佛罗伦萨,就又去了罗马呢?原来,就在米开朗基罗四处漂泊的这几年,他的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他的一些作品已经流传到当时的罗马。
一次偶然的机会,罗马红衣主教利阿里奥看到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感到非常满意,因此盛情邀请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不过罗马辉煌的光环里却是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奢望、贪心和肉欲,残暴的恐怖阴影成为罗马市民议论的话题:清晨起来会不会在门口被尸体绊倒。
不久,米开朗基罗就失去了刚来到罗马时的新鲜感,最主要的是他感觉自己的心情糟透了。一切并不像他原来想象的那样,这里没有什么人理会他,也没有什么可以信任的朋友。包围着他的只能是住在底层房间里的沉闷空气。
米开朗基罗现在已看到了罗马的第二个春天,但是红衣主教利阿里奥好像忘了他,也从不提起让他雕刻的事。他只好硬着头皮向罗马的银行家去借钱,购买大理石,出卖自己的雕刻技艺,艰难地生活。
这时由于亚历山大六世将萨伏那洛拉驱逐出教会,导致了一件流血暴力事件在罗马的佛罗伦萨居民区爆发了。接着亚历山大六世的儿子甘底亚大公的尸体就被人发现在台伯河中漂浮着,有人说是亚历山大六世被迫默许恺撒·波几亚刺杀兄弟,也有人说是佛罗伦萨居民区流血事件的直接后果。但是因为这件事,居民们一片人心惶惶的景象,当时的罗马被认为是一个不太平的地方。
米开朗基罗忧心忡忡地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的画稿上出现的正是巴库斯酒神雕像的构思。
正在这个时候,一封信从家里传来,打开信后,米开朗基罗忍不住伤心地哭了。原来就在他外出的这一段时间里,继母的身体越来越差,并最终去世了,父亲洛多维科悲哀地在来信中哭诉。
平时,米开朗基罗一想起在家里度过的难忘日子,就会浮现出卢克丽娅的疲惫脸庞。他知道自己的这个继母太累了,太累了。现在米开朗基罗又失去了一位善良的妈妈,如果说亲生母亲的去世的时候,米开朗基罗还不知道悲伤,现在他已经深深理解了失去母亲的痛苦。
人间最珍贵的母爱只能成为永远埋在心底的温馨回忆。他眼前的景象重叠了,在旋转,他晕眩了,他大醉了,巴库斯酒神坐在豹子拉的车上飞速驶来。
巴库斯是酒神,他是宙斯和塞墨勒的儿子。当宙斯以真实面目见爱人塞墨勒,塞墨勒看见天神的第一眼就颓然倒地,晕过去了。宙斯看见她惊恐的状况,一步跨到她身边,想不到,宙斯身上的闪电的火点燃了宫殿。顷刻间,昔日所有变成灰烬。
塞墨勒被璀璨之焰烧死时,巴库斯还只是个没足月的婴儿,是父亲强而有力的手救了他。他的父亲将他缝在自己的大腿里等待他正式出生。所以名字有宙斯的瘸腿之意。
婴儿时期的巴库斯先是委托给他母亲的亲姐妹,底比斯国王阿塔玛斯的第二个妻子伊诺照看。她视巴库斯如自己亲生儿子一样,但生怕天后报复的宙斯,最后还是选择叫赫丘利把孩子带到尼斯阿德的家,寄托在山林仙女们那里,由仙女精心地哺育他长大。
少年时被指派为狂欢之神,而半人半羊的山林神西勒诺斯是他的辅导老师,教育并伴随他旅行,他乘坐着他那辆由野兽黑豹拉的车到处游荡。
巴库斯对自然的知识以及酒的历史可谓是无所不知。他只要到一个地方,就会教人如何种植葡萄和酿出甜美的葡萄酒。他从希腊到小亚细亚到处漫游,甚至敢于冒险,远到印度和埃塞俄比亚。他无论走到哪里,就会把乐声、歌声和狂饮带到哪里。人们称他的侍从们为酒神的信徒,他们肆无忌惮地狂笑,漫不经心地喝酒、跳舞和唱歌,这些信徒就是因他们的吵闹无序而出名的。
在他的女性跟随者中间,最不拘泥的是酒神祭司。她们在狂欢的气氛中,如醉如痴,舞之蹈之,一直伴随着他,从一个王国到另一个王国。当她们疯狂或是极度兴奋时,她们使用残忍的暴力。她们曾把俄尔普斯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的手足撕裂。
就连忒拜城国王彭透斯,他因为本国人民崇拜巴库斯而执意迫害酒神和追随酒神的忒拜人,所以遭受了酒神的惩罚,惨死在暴怒的妇人手下,而带领这群狂热的女人施罚于彭透斯的,就是彭透斯他自己的母亲阿高瓦。
当时在罗马的米开朗基罗体会到了酒神精神的存在,他在一种极度痛苦而近乎狂欢的心境中,创作出了《酒神巴库斯》。作品中有两个男子形象,主角巴库斯和配角小桑陀尔。
有人认为这尊雕塑是在米开朗基罗一生作品中,最接近古典的一件,也有人认为这是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中最具有欢乐色彩的雕塑。
这时的米开朗基罗才21岁,来到罗马的他全身燃烧着大显身手的强烈愿望,天才的激情产生出《酒神巴库斯》这样的杰作。这座高达两米多的巴库斯酒神雕像,是米开朗基罗第一次用巨大的大理石凿刻的男子全身裸体雕像。
酒神巴库斯醉眼蒙眬,还稍稍歪着头盯着右手举着的酒杯。左臂无力垂下,上半身向前倾倒,踉跄的右腿弯曲着,全身重点都落在左腿上。他欢乐吗?他放纵吗?他喝的是葡萄酒,紫红色的葡萄却是在他好友的坟墓上长出来的。好友是由他含泪埋葬,葡萄汁是他亲手挤榨,第一杯甘醇的酒,他首先献给了奥林匹斯众神,因而他有了酒神的称号。
沉重的酒杯,沉重的紫红酒色,沉重的脚步,沉重的心……他的嘴唇边露出了似醉非醉的神秘微笑。悲剧的内容却要以纵饮狂欢酒神节的喜剧形式来表达。
在巴库斯酒神的左下方有一个偷吃葡萄的小牧神,他调皮、愉快的神态透露出天真无邪的内心世界,与巴库斯沉重的心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巴库斯想忘却失去好友的悲哀,以酒消愁,然而越喝越怀念。人醉了,心不醉。米开朗基罗是不是也想变成酒神?他想忘却那血洗佛罗伦萨居民区的忧愤,忘却失去亲人的悲哀,忘却怀才不遇的凄怆,忘却心灵上巨大十字架的浓浓阴影。
这尊酒神的雕像闪耀着古希腊艺术大师的智慧。巴库斯酒神的头发是葡萄串,象征着他的身份;古希腊著名雕刻家帕拉克西特的《牧羊神》则披着如羊毛般卷曲的长发,暗示他半人半羊的牧羊人身份。
巴库斯酒神左下方的自然支柱,也就是坐在树桩上的小牧神,使不平衡的身子有了平衡的感觉。这个巧妙的构思明显地脱胎于古希腊的雕刻,菲狄亚斯、帕拉克西特、莱西普斯等古希腊雕刻大师的作品中都有一个明显的支柱,起着烘托环境、气氛等作用。
巴库斯酒神醉酒的特定状态,恰好表达了心灵微妙的感受与人体动作同步组合的闪光点,这是平衡与不平衡的力量的冲突。这不由使人想起古希腊人体雕刻的法则:在平衡的动态中表现人体的美。
前后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恰恰证明了米开朗基罗以崭新的雕刻语言创造了时代的美,从此掀开了西方雕刻史上新的一页。他的天赋,他的勤奋,他的诗,他的心,终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酒神巴库斯》成为米开朗基罗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以完美的裸体表现和略显摇晃的醉态突破了15世纪雕刻的机械平衡构图。
这时,他不过才21岁。就在萨伏那洛拉焚烧那些被视为虚荣与异端的书籍、饰物、艺术品的同一年,他还雕刻成了《垂死的那多尼斯》和巨大的《爱神》。
爱神阿佛洛狄成的雕塑花费了米开朗基罗巨大的精力,这一天的夜里,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年轻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借着左手擎住的火把,细细地审视刚刚竣工的阿佛洛狄成石像,他的眼睛因熬夜而满布血丝,他的身上布满了石屑尘灰,他是十二万分的疲倦了。
现在总算成功了,这个爱神阿佛洛狄成,米开朗基罗现在自个儿瞧着,口中也禁不住啧啧赞叹。最后,他终于满意地把握了很久的锤子插进腰带里。
看啊,阿佛洛狄成宽朗的前额闪烁着静冷、圣洁的光辉,眉宇之间流露庄严、傲慢的神色。爱是世界上最优美、神圣的感情,米开朗基罗依稀地记起中学时代背诵过的拉丁文句子。
大而澄明的眼睛,高而挺直的鼻梁,显示了优雅、坦然、美丽、正直的气概。这正是他想象的、幻想过的爱情。爱情的眼睛容不得半点儿邪恶、欺瞒,爱情的鼻子理应呼吸纯洁、高贵的空气。
但是,那嘴唇,爱神的可爱的嘴唇,米开朗基罗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两片微启的嘴唇,溢着热力,散着香芳,仿佛是对创造她的雕塑家羞怯的叫唤,大胆的应允。
爱神阿佛洛狄成完美无缺地、婷婷然地站立在众神之中,在和煦的阳光照拂下,静冷而且傲慢,美丽而且坦然,唯有那微启的嘴唇格外多地承受金色的光芒,以致和整个庄重的脸面不十分协调。但正因为如此,这爱神有了血色,有了青春,有了爱情。
米开朗基罗吁了一口长气,从山道上爬了起来,掸掉黑袍上的石屑尘灰。他瞥见了地上已熄灭的火把上还漾着一缕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