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作品的诞生
伟大作品的诞生
1501年春,米开朗基罗回到佛罗伦萨。40年前,佛罗伦萨大教堂事务委员会曾把一块巨大的大理石岩块交给一个叫阿艾斯蒂诺的雕刻家,让他雕一尊先知像。
可是,雕刻刚开始不久便停工了,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接手了。这时正好米开朗基罗回到佛罗伦萨,也就顺理成章地接下了这个活,并准备雕成一尊巨大的大理石雕像。
在夏天的烈日烤晒下,搬运工人赤裸着上半身,吃力的肩上被绳子深深地勒出一道道口子。
绷紧的古铜色肌肉呈现出条条块块的轮廓,布满脊背的汗珠在阳光下颤动。他们身上的每个部位的阴面与亮处的色彩交替,都会产生坚硬和柔和、兴奋与忧郁的细腻感觉。
他们的形体是细长的,多余的脂肪已经被粗笨的体力劳动消耗干净,他们喷出的粗气和急促的呼吸声,也连同佛罗伦萨的炙人阳光渗进了都奇奥圆柱石里。
米开朗基罗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溢着兴奋的感觉,他在高声叫喊,他不停地奔走,忙着指挥竖立圆柱石,周围已有了一个雕刻工场的模样。他的眼睛闪烁着光芒,圆柱石的灵魂已经看到了。
月亮爬上了屋顶,佛罗伦萨笼罩在朦胧的光雾中,市议政厅的钟楼伸长着脖子,忧郁地看着每扇亮着烛光的窗口。圣玛丽亚教堂的淡红圆顶,像一朵含羞的红百合花,迟迟不愿开放。米开朗基罗伸伸酸疼的胳膊,斜躺在椅子上,享受着这宁静的夜晚。
工作台上放着一个泥模像,这是体格健美的勇敢小伙子大卫。他的头向左,凝视前方。全身重心落在站直的右腿上,左腿自然向前放松,恰好躲过大理石上讨厌的窟窿。
圆柱石的直径只有这么长,无法使大卫雕像表现出强烈扭动形体的雕刻语言。既然全身框架构思已确立,那么只好在两只手的动作细节上进行琢磨。
忠实于《圣经》上的描绘,多纳泰罗大师等人的大卫雕像,表现的都是胜利时大卫的姿态。米开朗基罗已经在画稿上描绘了不少的素描,但仍然无法表现出大卫在出征前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状态。昔日尚未发育的少年大卫,如今变成成熟的青年人,他是聪明的勇士,又是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和诗人。
“对,就是这样!”米开朗基罗忽然想到,可以将胜利者的大卫转变为残酷激战之前的出征大卫,这时,大卫没有穿罗王脱下的甲胄,也没有护身的盾牌,更没有冲锋陷阵的锐利长枪。他手中拿的是以色列古老武器击石机,在小溪边找了5块石子,攥在手里。这样,大理石的直径就足够了。
于是,米开朗基罗决定大胆改变以往的情节。可是作为千军万马的前锋勇士大卫在想什么?
米开朗基罗丢下素描本,使劲地搓泥。
佛罗伦萨已经睡了,烛油滴在米开朗基罗的手指上,他伏在工作台上进入了梦乡。
就这样,《大卫》雕像日渐成形。工作场角落里的杂草已经绿了两次,现在又枯了。大卫终于完美地站在了米开朗基罗的面前,艺术家的眼里禁不住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他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大卫身上的每一个部分,因为这里的每一点都是自己的血和汗。
米开朗基罗知道,当雕像完成的时候,也就是自己与雕像分别的时候,从此它将不属于自己,虽然自己与它生活了这么长的时间,虽然自己在它的身上花费了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大的精力,但是它就在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自己的生命。
艺术在艺术家们的手里诞生,但却从来不属于艺术家,自己以前的作品是这样,现在这个《大卫》也是这样。第二天,那个与米开朗基罗签订合同的行政长官就来了,他要看看米开朗基罗的工作做得怎么样。
据说,把雕像交由米开朗基罗做的行政长官比尔·索德里尼为表示自己的品位高雅而对雕像提出了一些批评,他认为鼻子太厚了。等这个不懂装懂的长官评论发表完以后,米开朗基罗一句话也没有说,他拿起一把剪刀和一点大理石粉爬上脚手架,一边轻轻地晃动着剪刀,一边把大理石粉一点点撒落,但他自始至终都没有碰雕像的鼻子,原封不动地保留着。
等一切完成后,米开朗基罗转身对着行政长官说:“现在,您再看看怎么样?”
索德里尼回答说:“现在,它让我喜欢多了。您把它改动得颇有生气了!”
这时,米开朗基罗快步走下脚手架,他可以尽情地嘲笑索德里尼的无知了。人们认为从这件作品中仍可看到那种无声的蔑视。那是一种内敛着的骚动的力量,它充满了对敌人的轻蔑与不屑。把它放在博物馆的墙里,它会感到窒息憋闷,因为它需要广场上的阳光和更广阔的空间。
《大卫》雕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在米开朗基罗生活时期,正好处于意大利社会动荡的年代,生活上常常颠沛流离,这使他对所生活的时代产生了怀疑,内心感到十分痛苦,失望之余,他把自己的思想全部倾注在艺术创作中,同时不停地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并创造了一系列体格雄伟、坚强、勇猛如巨人般的英雄形象。《大卫》就是这种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曾经杀死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
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拿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
在作品中,大卫的头部,眉头紧锁,双目有神,鼻梁高挺。笔者还观察到大卫的脸部因为力量的凝结而显出线条的变化,仿佛脸部肌肉会活动一般。而整个头部歪向一侧,颈部的塑造成为一个重点。
因为头部不是正对着前方,所以颈部的雕塑不是简单的左右对称即可完成的,但是米开朗基罗却把大卫颈部肌肉的张与弛,骨骼的一侧明显一侧被肌肉覆盖,线条一侧舒张流畅一侧复杂繁多全部创造性地表现了出来。
《大卫》可以说是米开朗基罗在男子颈部塑造上最成功的作品。米开朗基罗的其他作品如《造反的奴隶》的颈部没有力量的突出,《乔凡尼诺》中的颈部则显得柔美,体现不出米开朗基罗的水平,《昼》与《暮》的颈部则不明显,而《摩西》则根本没有颈部,因为被胡子遮挡了,相比而言,《大卫》无疑是其中最完美的。
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大卫》体现了理想中的男性美,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它体格雄伟健美,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
大卫的力量感主要是通过他布满肌肉的双臂、胸腹和大腿来表现的,整个雕塑的造型主要还是靠一只下垂、一只上举的双手和一条用来支撑、一条发力的双腿,形成一种张开却又含蓄的节奏。
米开朗基罗在《大卫》中塑造了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他的姿态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的,为了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得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越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那么米开朗基罗通过这尊雕塑所要表达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呢?
或者说,它所具有的内蕴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是因为仇恨,对敌将巨人哥利亚的仇恨与鄙视。由于米开朗基罗雕刻下的大卫还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所以他必需要有超人的智谋和必胜的信念,这样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其次则是主题本身就带有悲凉的意味,这是对第一个原因的深化。分析其他相同题材的大卫雕像,如韦罗基奥的《大卫》是一个清秀苗条、棱角分明、身材修长的小伙子。多纳泰罗的《大卫》则是一个高大健壮的青年,并且这个大卫还将他厚重的剑插入一个怪物的斑白的头颅。
源自多纳泰罗的铜制《大卫》的有后来切利尼的《珀尔休斯》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这两尊雕塑曾经在同一个公共广场上摆放过。米开朗基罗选取了战斗前的片刻,在大卫愤怒的眼中,仿佛充满了硝烟、死亡和鲜血,面对雕像,你甚至可以感觉到战争的尘埃和尸体的伤痛已经扑面而来。
但是,切利尼《珀尔休斯》那种血腥味儿会更加浓烈一些,效果也更加震撼人心一些。美杜莎的无头的躯体被雕像中的珀尔休斯的脚踩在地上,珀尔休斯的手还高举着血淋淋的美杜莎的头。
这三座雕塑是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的,只不过《珀尔休斯》把多纳泰罗的《大卫》演绎得更加血腥和残酷,充满了暴力的美,而米开朗基罗则选择战斗前的一刻,就像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宁静,但他却没有颠覆多纳泰罗《大卫》的意思,而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米开朗基罗的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
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米开朗基罗在雕刻《大卫》的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他塑造出来的《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尊雕像,更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
大卫的身体大部分比例非常精确,就算是用解剖医生苛刻的眼光去衡量,也得佩服米开朗基罗的精确水平,让人觉得在大卫的肌肉下还蕴藏着最微细的血管和神经。就连一向不喜欢米开朗基罗的达·芬奇也曾经赞美说,大卫雕像可以和自己的绘画相媲美。
这尊雕像的完成,表明米开朗基罗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已经成熟。虽然这个时候他不过才29岁,但是,在佛罗伦萨人的眼里,米开朗基罗已经成一位艺术大师,一个伟大的雕刻家。
《大卫》雕像的成功,让所有的佛罗伦萨人兴奋和高兴,他们把这尊雕像看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认为这是一个纪念碑式的巨作,它的出现,是划时代的事情。甚至开始从这尊雕像来计算时间,把雕像铸成的这一年,称为新时代的第一年。
为了《大卫》雕像的落成,佛罗伦萨当地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邀请了当时许多最有名的艺术家参加。
1504年1月25日,由菲比利诺·利比、波提切利、佩鲁吉诺和列奥纳多·达·芬奇组成的艺术家委员会讨论将把《大卫》雕像置于何处。大家就这件事情,征求了米开朗基罗的意见。米开朗基罗请求将《大卫》立在市政议会的宫殿前。
对于米开朗基罗放置大卫地点的请求,达·芬奇等人并不反对。达·芬奇和其他艺术家都已注意到了大卫的手关节较大,大腿过长的夸张艺术处理,这反而衬托出作为一个巨人英雄的大卫形象。
大家的心里都想竭力抹去萨伏那洛拉被焚烧的阴影,让一尊崭新的年轻英雄雕像作为佛罗伦萨市的骄傲象征,出现在阳光下,重新唤起市民们的尊严和勇气。
大教堂的建筑师们承担了把雕像搬出来的任务。5月14日傍晚,他们把《大卫》从临时的破屋里移出来。为了能够把巨大的大理石像移出来,门上方的檐墙都被拆除了。
夜幕降临了,《大卫》雕像暂时停留在普罗康索罗大街的拐弯处。一些激进的反对者向《大卫》投石,想把它砸毁。为此,不得不严加看管。雕像捆得笔直,上面微微吊起,让它自由摆动而又不碰到地面。第二天圆木又开始蠕动了,直至第四天,《大卫》雕像才移到市议会广场上,从大教堂搬到旧宫前,整整花了4天时间。
18日中午,它到了指定地点。夜里,在它的四周仍旧严加防范着。但是,防不胜防,一天晚上,它还是被石头击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