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高压锅

在烧瓶中盛半瓶水,用一只插有玻璃管和温度计的塞子塞紧瓶口,再用一段橡皮管把玻璃管和注射器连通(或者连接一个小气筒)。用酒精灯给烧瓶加热,从温度计上可看到,当温度接近100℃时,瓶里的水就开始沸腾。这时用力推压针筒活塞(或者压气筒活塞),增大瓶里的压强,就会看到虽然仍在加热,水的温度也略有升高,但是沸腾停止了。这说明,水的沸点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升高了。“高压锅”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造的,它又叫压力锅,特点是烧东西时间短、味道好、易烧烂。

提起高压锅的发明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呢。300多年前,一个法国青年医生帕平因故被迫逃往国外。有一天,他走到一座山峰附近,觉得饿了,就找了一些树枝,架起篝火,煮起土豆来。水滚开了几次,土豆依然不熟。几年后,他的生活有了转机,来到英国一家科研单位工作。阿尔卑斯山上的往事,他仍记忆犹新。物理学上的什么定律能够解释这个现象?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什么关系?随后,他又设想:如果用人工的办法让气压加大,水的沸点就不会像在平地上只是摄氏100度,而是更高些,煮东西所花的时间或许会更少。可是,怎样才能提高气压。

于是帕平动手做了一个密闭容器,想利用加热的方法,让容器内的水蒸气不断增加,又不散失,使容器内的气压增大,水的沸点也越来越高。可是,当他睁大眼睛盯着加热容器的时候,容器内发出咚咚的声响,他只好暂时停止试验。

又过了两年,帕平按自己的新想法绘制了一张密闭锅图纸,请技师帮着做。另外他又在锅体和锅盖之间加了一个橡皮垫,锅盖上方还钻了一个孔,这就解决了锅边漏气和锅内发声的问题。

高压锅

1681年,帕平终于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压力锅——当时叫做“帕平锅”。这只高压锅做得十分坚固,锅盖是铁制的,分量很重,紧紧地盖在锅上。锅的外围罩了一层金属网,以防意外爆炸。锅本身有两层,中央摆有内锅,要煮的食物就放在内锅里。加热以后,蒸汽跑不出来,锅内气压升高,水的沸点也升高了,食物就熟得快了。帕平在访问英国的时候,曾用他的高压锅作了一次表演。据在场的人记载,在帕平的高压锅里,就是坚硬的骨头,也变得像乳酪一样柔软。

今天,许多家庭都用上了“高压锅”,用这种锅做饭熟得快,很省时间。特别是在海拔高度很高的地区生活,煮饭必须用“高压锅”。因为高度越高,气压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据测定在海拔6000米的地方,水的沸点只有80℃左右。在这里用普通锅是很难把饭煮熟的,所以,必须用高压锅来提高水的沸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