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软盘

软盘的全称是“软磁盘”,是个人电脑中最早使用的可移动存储介质。作为一种可移贮存方法,它是用于那些需要被物理移动的小文件的理想选择。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IBM推出的全球第一台个人电脑,是计算机业里程碑似的革命性的飞跃。但是IBM的计算机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计算机的操作指令存储在半导体内存中,一旦计算机关机,指令便会被抹去。于是在1967年,IBM实验室的存储小组受命开发一种廉价的设备,为大型机处理器和控制单元保存和传送微代码。这种设备成本必须在5美元以下,以便易于更换,而且必须携带方便,于是软盘的研制之路开始了。

美国王安电脑公司当时打算发布用于字处理的计算机,感到8英寸的软盘太大,于是开始与其他公司合作生产小一点的磁盘。一天晚上,在波士顿一家昏暗的酒吧中,他们最后一致同意采用某种尺寸的软盘,这种尺寸就是餐桌上的一块鸡尾酒餐巾的尺寸,它的大小恰好是5.25英寸。从此这种软盘成为电脑的最佳移动存储设备,容量也达到360K。5.25英寸的软盘虽然从体积到容量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它还是有很多缺点,比如软盘采用的外包装比较脆弱,容易损坏,体积也比较大。因此很多厂家并没有满足于这种软盘,他们都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以寻求更为先进的软盘。

1980年,索尼公司率先推出体积更小、容量更大的3.5英寸软驱和软盘,不过刚推出的时候在当时并没有被一些主要PC厂家所接受,市面上流行的依旧是5.25英寸的软盘。直到1987年4月,IBM推出基于386的个人电脑系列,正式配置了3.5英寸的软驱后,这才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从那时起,在IBM、康柏为代表的厂商极力推崇下,这种3.5英寸的软盘开始大行其道,3.5寸软盘以其便宜的价格、相对巨大的存储量(1.44M,百万级字节存储量)很快全面占领市场,而3.5英寸软盘驱动器也开始正式取代5英寸的软驱成为个人电脑的标准配置,走向了它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3.5英寸的软盘都是,通常简称3寸。3寸软盘都有一个塑料外壳,比较硬,它的作用是保护里边的盘片。盘片上涂有一层磁性材料(如氧化铁),它是记录数据的介质。在外壳和盘片之间有一层保护层,防止外壳对盘片的磨损。软盘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写保护方法,3寸盘是靠一个方块来实现的,拔下去,打开方孔就是写保护了。反之就是打开写保护,这时可以往文件里面写入数据。

软盘

随着硬件加工技术的发展,软盘尺寸渐渐减小,容量渐渐增加。但是由于软盘介质读取方式固有的局限——磁头在读写磁盘数据时必须接触盘片,而不是像硬盘那样悬空读写——它已经难以满足大量、高速的数据存储,而且软盘的存储稳定性也较差。后来虽然有很多升级产品如zip、ls120及Jazz等,但是都难以同时解决兼容性和速度容量两者直接的矛盾。随着光盘、闪存盘等移动存储介质的应用,软盘使用已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