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收集素材,积累知识
1.腹有诗书气自华
写好文章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肚里有,才写得出,这是为文的基础。怎么打好这基础呢?《文心雕龙·神思篇》提出:“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训致以绎词。”其中酌理和研阅,是指钻研理论、通达事理和观察分析开阔眼界;积学和训致,则是积累知识和辨析词义、掌握语言材料。就是说要从“理”和“材”两个方面准备。掌握的理论要正确。怎样做到这点呢?古人认为要“宗经”,即学习和坚持“经典”中的道理。这是文章持论的基础。所以清末吴曾祺《涵芬楼文谈》提出:“夫文之能事,务在积理,而理之精者,莫经为最。”另一方面,掌握的材料要丰富,因为没有它写不成文章。而积累材料重在平日,只靠临时抓是不行的。
前人所说的理论、经典,与我们的不同;前人所说的材料,也远不能包括我们所说的知识,但他们说的道理是对的。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必须努力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原则,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透视问题;掌握现代化的知识和文史知识,跟上时代,贯通融洽;还必须深人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掌握信息。否则,写出的文章,不仅不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还会出现理论性的错误。或是缺乏说服力,或者搞形式主义,作表面文章,形成教条主义说教。只有经常认真读书,经常深入实际,在理论和实际的密切结合中,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增长才干。
2.培养你的感受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感受能力。但感受有敏锐与迟钝的区别,有强烈与微弱的差异,有细腻与粗略的不同。
敏锐的感知能力,既与人先天的禀赋有关,也与人后天的学习、锻炼、培养有关。我们的领导干部,尤其应该自觉主动地进行训练。
首先,要训练灵敏的观察力。人的知觉以感觉为基础,而感觉依赖于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洞察。要有灵敏的观察力,就要开放五官,不失时机地追踪和摄取具有写作价值的信息。有的人,也在看,也在听,但是由于心不在焉,对有用的材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然没有什么收获。我们这里所说的灵敏的观察力,是指善于发现、善于摄取的能力。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必然是生活的有心人,必然是善于观察的人。屠格涅夫从莱茵河畔一幢小楼里的向外眺望的老妇和少女身上得到构思《阿细亚》的契机,托尔斯泰看到大道旁一株折断却依然挺拔不屈的牛蒡花而开始创作《哈泽·穆拉特》,李国文看到月食现象而写《月食》,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观察。开放五官的时候,还要注意五官并用。沈从文在他的自传中说,他从小就特别注意“各处去看,各处去听,还各处去嗅闻”,在多方面的观察中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其次,要训练明快的感知力。感知明快的人,善于洞察前景,见微知著,透过细微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相反,感知迟钝的人,则过于拘泥和死板,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只看到过去,看不到将来;思想保守,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文章是作者感知的反映。没有明快的感知就没有明快的文章。写作者要学会感知,善于透视,从平淡的事件中洞察其深邃的意义,从偶然事变中发现必然规律,从细小事物中悟出人生哲理。
再次,要训练细腻的感受力。人的内心世界,复杂而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说法,指的就是内心世界中微妙的感受。文学创作特别需要这种微妙而细腻的感受力。当然,感受到的东西,还需要成功的表达,才能成为文章。虽然“不可言传”,但又不得不传。“感受到”与“说得出”是两个方面,前者是“内化”,后者是“外化”。但是,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就是说,细腻的感受有助于成功的表达,成功的表达又能体现细腻的感受。
总之,要想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必须注意在实践中加强对自身的训练,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并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开放五官,善于透视、洞察事物的本质。惟其如此,才能培养出那种独特的艺术修养。
3.增进你的体悟能力
独特的体悟能力是精神产品创造性品格的前提。作者一旦形成独特的感悟和独特的认识,就能写出新颖独到的文章,
在生活和实践中,写作主体在不断地选择自己重点体察的对象。人的认识具有能动作用,人对自己认识的对象具有选择性。体验生活的过程必然是随意体验和选择体验相统一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证明,客观物象脱离了外在具体形状,进入写作者的大脑之后,并不是完全被贮存记忆下来。与写作者的心理期待不相符合的东西,会被大脑抛弃,经过淡化而消失;只有与写作者的心理期待相符合、被认为是有意义、有趣味的东西,才被过滤、挑选出来,并贮存记忆下来。为什么鲁迅和周作人虽为兄弟,而写作的题材、体式和风格,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河,作同题文章《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但内容和风格并不相同?原因就在于主体的能动选择性。
由于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就有了独特感受的存在。有了独特感受的发生,也就有了独具特色的文章、作品出现。写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及时捕捉特定时间出现的独特的感悟,也在于有意识地培养善于感悟的习惯。文学的生命在于个体性和独异性。清人徐增在《而庵诗话》中说,“作诗乃自己之事,毕竟依人不得”,“作者须思透出一路去。各人各自成家,不肯与人雷同。”要不与他人雷同,就得从新的角度出发,去感悟写作对象。比方说,来鹄《梅花》一诗中指斥梅花“占得早芳何所利,与他霜雪助威棱”,针对那些为虎作伥的小人有感而发;陆游《咏梅》一词赞扬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就一种坚贞不渝的人格有感而发;毛泽东《咏梅》一词中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写出了一种临危不惧的品质。他们描写的对象是相同的,但由于各有独特的心灵感悟,刻画出千秋各异的艺术形象。
4.丰富你的情感趣味
感受能力不仅包括感受的独特性,还包括感受的丰富性。感受的丰富性,必然导致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写作活动中,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文章丰满生动的土壤。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岂专意于写物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各种文章的写作都不应忽视情感培养。
情感产生于客观的生活之中,但它还要在主观意识中、酝酿、改造,成为一种“内在生活”。从事写作的人,一旦产生了某种感受和情感,就不要任其自然,让它随时光流逝淡化消失。而应进一步深化情感,集中情感,梳理情感,努力使之成为一种情趣,一种兴味,一种品格,一种哲思,一种爱憎,一种启迪,一种顿悟,一种思绪,一种立意……这样,就会为文章写作辟开航道。
专注,是一般化的生活情感走向“深情”、“纯情”、“至情”的必要前提。我们既要提倡丰富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多种情感,又要提倡深化情感,走向情切意浓的高度。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者不可能站在局外描写人物和事件,必然程度不同地进入作品“角色”,把自己内心的情绪化为语言文字。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由于过度的专注和感情的不可遏制,往往进入如醉如迷、如痴如狂的境地。汤显祖写《牡丹亭》,填词到“赏春香还是旧罗裙”一语时,感慨不已,情难自禁,竟躺在一堆柴草上抱头痛哭。巴尔扎克创作《高老头》时,为书中主人公去世而伤心,卧在地板上,几至昏迷。福楼拜说他写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的时候,自己的嘴边尝到了“真真的砒霜的味道”。托尔斯泰深有体会地说,每次用笔蘸墨时,都要在墨水瓶中留下自己的一点血肉。至情的作者才能做出至情的文章。我们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总是会被那种哀婉的情绪所感染,所打动。
5.修炼你的想像能力
(1)寻找相似,展开有机联想
想像是建立在记忆基础上的表象运动。人的神经系统可凭借灵敏的感知,找到表象与表象之间的相似点,展开纷至沓来的联想。冰心的著名散文《笑》,就是利用这种相似性,把几处不同时空、不同人物的“笑”联结起来:“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儿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幅图画,导引作者搜罗起记忆中的表象:“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籼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孩子的笑,作者又仿佛是那儿看见过的”。又出现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衣,一滴一滴的落到农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陇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嫩,绿的非常鲜丽。濯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升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作品的结尾写道: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缩在了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这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了。
由抱着花儿笑的美神,想到抱着花儿笑的孩子,再想到抱着花儿笑的老妇,反映了人间的纯情、美好和爱。这里,作者完全依据表象的相似,把神话和人间连接在一起。
简单的联想是在两种事物或表象之间寻找相似点,对应点。复杂的联想,可以扩展到一系列事物或表象之间,形成多层的、曲折的联想链。例如,秦牧的散文《社稷坛抒情》中谈论社稷坛来历的一段文字中,就包含了比较曲折的联想:
那时的思想家没有什么书籍可以阅读参考,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四时代谢,万物死生的现象,都使他们抱头苦思。他们远远不能给世界的现象写出一个较完整的答案。但是他们终究也看出一点道理来了,世间的万物万事,有因有果,有主有从,它们互相错综地关联着……正是由于古代有这样的思想家在这样地思想过,才给后来的历史创造了这样一些五色的土坛。
五色土坛是用于祭祀天地神灵的,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五色体现了五行,五行概念体现了万物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这样一来,五色土坛就和古代思想家的沉思发生了内在的关联。这里,联想的事物并是简单的对应。作者把它们放入多层、曲折的联想链条之中,使诗意和哲理得到和谐的融合。
(2)超越时空,进行表象组合
人脑有一种肢解、改造原有记忆表象、重新组建新形象的功能。这种功能最后转化为想像能力。想像意味着对现实程序的扬弃和超越,意味着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这一点上,想像功能和理性思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理性思考意味着用现实的态度考虑问题,意味着排斥情感和愿望,意味着遵守客观规律和逻辑法则。正因为这样,理性思考是逻辑思维,而想像是形象思维。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对想像的功能和特征作了精辟的论述: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这里所说的“思接千载”,指不受时间限制;“视通万里”,指不受空间限制;“珠玉之声”,指听觉表象;“风云之色”,指视觉表象。想像者能够移山倒海,呼风唤雨,凭借主观心理的调遣,重新安排一个“新世界”。在想像世界中,时空的距离已不存在。善于想像的人,可以灵活地组合不同时空中的表象,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李白的诗“红颜弃轩冕,白首卧青云”,把青年和老年两个时代的表象组合起来。陆游的诗“楼台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上句写地处后方的瓜州渡景象:白雪皑皑,楼台静然;下句写地处前线的大散关景象:秋风卷地,金戈铁马。这是空间表象的组合。
(3)提炼加工,寻求神来之象
想像固然能够由此及彼,超越时空,创造新的形象。但是,就写作活动来说,不一定一切新的形象都是有用的。严格地说,自然的想像还不等于艺术想像。未经艺术加工和提炼的想像,是粗糙的,甚至是残缺的。一个严肃的、负责任的作者,是不会把随意想像而来的东西随便写入文章的。想像的东西,一定要加工提炼,丰富完善,才能具有艺术品味。
6.采集素材须“三求”
采集对写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真正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必须了解采集的要求和学习采集的方法。
采集的基本要求如下:
(1)求实
采集者要具有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精神。猎奇夸饰、哗众取宠、浮光掠影、道听途说、偏听偏信,一知半解,都是采集工作的大忌,是和求实的要求相违背的。经过采集求实写出的文章和作品,才能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写作新闻类、应用类、理论类的文章,采集尤其要一丝不苟。即使文学类的作品,也必须源于生活,做到艺术的真实,“想当然”、“闭门造车”都是不行的。
(2)求多
采集者要具有穷追不舍、“涸泽而渔”的精神,尽可能多地采集材料。茅盾讲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
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肯死心,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可称的“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
理论上要求如此,实践上也有许多范例。长篇通讯《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的采写,组成30余人的报道组,采访了60天,个别采访达300人次以上,开调查会50次,采集到近100个完整的小故事,100个以上的事件片断、谈话纪实,总字数约100万字。采集的材料多了,分析综合就有扎实的基础,构思动笔才有选择的余地,方能触及事情的本质,写出丰富动人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求新
采集的材料要给人新鲜感,要体现出新的趣味、新的情操、新的风尚、新的精神。求新意味着脱凡超俗,创造出特有的个性特征。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曾经深刻提出:“我们的风尚里流行着一种邪恶而虚伪的共同性,每个人的精神仿佛都是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礼节不断地在强迫着我们,风气又不断地在命令着我们;我们不断地遵循着这些习俗,而永远不能遵循自己的天性。”求新是人的自发而又自觉的追求,是人类精神境界的自我解放,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动力,对写作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成为采集能力的高手
采集能力包含一定的技术、技巧的因素。采集能力的培养,需要采集者具有乐于培养采集能力的主观意向,并努力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下面分三点来谈。
(1)积极培养采集兴趣
采集需要调查采访和查阅。其间既包含脑力活动,又包含体力活动,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写作准备工作。采集到的材料,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成败。采集活动的起始、进程和结束,都要求采集者有强烈的兴趣。采集工作需要的是积极而自觉的行动,而不是消极而被动的行为。采集的兴趣和能力,需要在认识采集意义的前提下培养,在采集实践中不断提高。
(2)努力提高调查艺术
调查采访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有的调查采访者可以很快调查采访来丰富的材料,有的则收获甚微,有的甚至“碰壁”、“吃闭门羹”,一无所得。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有没有调查能力和调查艺术。调查这门艺术,需要从三个方面学习掌握。
①迅速接近调查采访对象
要做到迅速接近调查采访对象应努力做到两点:
人近。指的是因人而异,设法迅速接近不同的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中有各种职业、各种地位、各种脾性的人,接近他们,要见机而作,寻找机会,迅速采访调查。例如,对工作繁忙的人或脾气急躁的人,就要见缝插针、单刀直入、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因为他们时间宝贵,没工夫、没耐性和你拉家常。你的慢条斯理、东拉西扯,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会对你不理不睬。碰到胆怯、拘谨或冷漠、倨傲的对象,对调查采访者采取回避态度,就要设法“拆墙”,拉家常,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聊天,创造融洽气氛,消除他们的紧张戒备心理,展开调查采访。
心近。指接近调查采访对象后,要进一步注意感情上的交流、贴近。这就要求调查采访者要以礼相见,以诚相待;让对方敢于畅所欲言,乐于倾吐肺腑。对不同身份地位的调查对象,感情、态度、礼仪都应一视同仁。对明星、名流、富豪、官员,既不卑,也不亢;对一般群众,要平等对待,不应有丝毫的轻视和怠慢。
调查采访者自己的风度修养也很重要。冷静、沉着、信守诺言,遵守约定,会使调查对象对你产生信任感。落落大方,谦虚礼让,亲切自然,会使调查对象对你产生亲近感。不可不拘小节,而要时时处处尊重对方。如记采访笔记,先要征得对方的同意;如果对方谈话不得要领,不可烦躁漠视,更不能形之于色;到学者、专家的书房,遇有许多珍贵的书籍,不可乱翻;写好稿,要送对方审阅,请求纠正不当、不实之处;如此等等,都会缩小与调查对象的感情距离。
②擅长问话、谈话
向调查采访对象提出问题,展开访谈,最终目的在于获得事实材料。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所需要的材料,就要讲究问谈的方法艺术。
首先要善于提问。提出的问题要具体,要富有启发性。越具体的问题,越便于回答;越是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越能打开思路,打开记忆的阀门,诱导并发挥调查对象潜藏心底的话和独到的见解。不宜提笼统的问题,不宜用“是”与“不是”来定论复杂问题。例如,调查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认识和好处,对企业领导人就不宜提出“你对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看法怎样?”这样笼统的问题,像老师考学生,一下就把“学生”蒙住了,对方也只得用笼统的话回答你,“很好!”“赞成!”如果换个提法:“扩大企业自主权后,你们企业在管理上和生产上发生了哪些变化?”“管理上和生产上”的“变化”,有他熟悉的具体事实;“哪些”,可以启发他去梳理,这样,他就会一条一条讲出具体的好处和具体的变化。这好处和变化中也就包含了他对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认识,这正是调查者所需要的材料。
其次,要善于谈话。谈话中,要注意思想感情的交流,尽量启发对方多谈,不随便打断对方的话头,要多作赞许性的反应。如果谈话离了题,要有礼貌地自然地把话题引回来。新华社特级记者李普谈他的采访经验时说:
记者的采访过程,我以为总是一个思想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人家跟你谈话,你总要有反应嘛,你对这个事情是有兴趣呢,还是没有兴趣?如果你板着面孔,光在那儿记,我想那个讲的人,哪怕他是充满热情的,他也讲不好。你要得到人家的东西,必须善于问问题,善于谈话,善于启发和引导。记者不能不讲,但也不能喧宾夺主滔滔不绝地讲一大堆。讲点自己的意见,目的是为了启发对方的思路,交流思想是为了引起对方谈话的兴趣,使谈话内容一步一步深入,一步一步丰富。
从李普的经验之谈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采访过程中,即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既不能喧宾夺主,背离主旨,也不能一言不发,消极参与。因此必须擅于问话,并注意能用简练且切中要害的语言对答,这些都必须经过实践逐步加以总结和提高。
③做好调查采访笔记
不同的调查采访对象对采访者记录笔记,往往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表现。一种是不怕记录,甚至很高兴,觉得你很重视他的谈话;另一种是见到采访者拿出笔记本就紧张,讲话不自然,甚至由于过分谨慎而吞吞吐吐起来。对这类不同心理的采访对象,就要相应采用不同的记录笔记的方法。
前者,是多数。一般来说,要尽可能多地作采访记录,宁可备而不用,不可到用时方恨少,阻碍写作进行。当然,也毋需一字不漏地有言必录。要分清主次,有详有略,有取有舍。主要观点,情节梗概,典型事例,生动细节,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精彩的对话,都是记录重点。人名、地点、数字,更要问清,记录无误。
对后者,不妨把笔记本先收起来,缓和一下气氛,调节调节情感。然后,只记一些人名、地点、数字。其它只注意听,用心记忆。待采访告一段落,立即追记、整理。如有遗忘之处,可在告别时“随便”问问。回去抓紧补遗。
采访谈话中,不能只顾听和记,还要察言观色,勤于动脑,鉴别所谈内容的真实程度。有经验的调查采访者,往往能一访成功,采访结束,文章便已成竹在胸,不需要作补充性的调查采访。
(3)熟练掌握查阅方法
图书资料、涉及古今中外,类属很多,可渭浩如烟海。想在如此繁多的图书资料中迅速地找到自己所需的材料,有如大海捞针,殊非易事。这就要求学会和运用查阅图书资料的各种方法。“得法者事半功倍”,熟练掌握查阅方法是培养采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阅图书资料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①检目录
目录是人们查阅图书资料的重要工具。这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图书资料的宝库,大大缩短查找资料的时间。
目录是按照书刊名称、编著者、出版、年代、内容、收藏等方面的情况编制而成。按形式分为卡片式目录和书本式目录两种。按检索途径分为:
分类目录。一般按图书内容的学科体系编列组成,也有按时代、地方编列的。学科体系的分类也有不同:我国古代常以经、史、子、集四个部类划分,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大型丛书,都是这样分类的;“丛书集成”则分为总类、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语文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艺术、文学、史地等10个部类;当代“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则分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等五个部类。
书名目录。是按书名的首字笔画顺序或首字的汉语拼音顺序编列而成。已知书名者,可检索该目录查找所需的图书资料。
著者目录。是按著者的姓氏笔画顺序或姓氏的汉语拼音顺序编列而成。已知著者姓名者,可检索该目录查找所需的图书资料。
标题目录。是将研究对象的主题相类同的图书,归纳为同一标题,而后按标题首字的笔画顺序或首字的汉语拼音顺序编列而成。这种目录便于学习和研究人员在不知书名和著者姓名的情况下,直接查找自己所需的专题图书资料。
此外,还有提要目录,如著名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丛书百部提要》等。提要目录一般用于大型丛书,以帮助读者于短时间内,了解丛书所收图书的中心内容及成书沿革等。
图书目录可着重检索《全国总书目》和《全国新书目》。二者的形式都是书本式的。古代大小丛书约千部,几乎囊括了全部的比较重要的古籍,可通过《丛书综合目录》查找。有的丛书册数很多,如《丛书集成》收书约4千册,可按查到的目录序号,对照书脊所编序号,找到所查书籍。
②查索引
索引是引导人们检索书刊资料线索的重要工具。它是将大量的、分散的、无组织的书刊资料,集中编排和积累起来,形成检索系统,以供人们迅速检索到自己所需的学习和研究资料。
索引的具体建立,是将书刊资料中的篇名、人名、书名、刊名、时间、主题及字、词等等,分别摘录,指明出处、页码,按一定方法和顺序编列而成。它可以附在书刊之后,也可单独编辑成册。
索引按收录范围分为综合索引和专门索引两类。
综合索引是综合多门学科、多种书刊的资料编制而成。重要的有上海图书馆编制的《全国主要报刊资料索引》、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制的《国内内部期刊索引》、中国科技情报重庆所编制的专供检索国外资料的《科技文摘》等。
专门索引是就专门学科、单一报纸编制的资料索引,如《鲁迅研究资料索引》、《红楼梦研究资料目录索引》、《人民日报索引》等。
③使用工具书
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的人,必须熟悉了解相关工具书的性能,学会使用它们的方法。工具书能帮助我们掌握概念、增广知识并提供资料线索。
工具书的品种很多,名称各异。近十余年来,更有了很大的发展。有综合性的、专科性的;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汉语的、外文的等等。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工具书:
字典。是帮助读者识别文字的音、形、义的工具书。如《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等。
辞典。是汇集语言中的普通词语及专门词语的工具书。如,有百科性的《辞海》,有追寻词语来源与古代典章制度知识的《辞源》,有汇集成语典故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有介绍古代至近代的名人事迹和地理沿革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和《中国地名大辞典》,有以辞典形式编排的实为作品鉴赏汇集的《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等。
百科全书。是以辞典形式编排的大型参考书。如,综合性的有《中国大百科全书》、《英国百科全书》,专科性的有美国的《科学与技术百科全书》等。
年鉴、年谱、年表。都是按年月编排的记载史实或人物生平事迹的工具书。如《中国经济年鉴》、《唐宋词人年谱》、《历代史表》等。
此外,还有形形色色的“文摘”、“手册”,也可入工具书之列。
各种工具书都附设有该书具体的检索方法。不外乎按部首、按音序、按笔画数、按笔顺、按四角号码等几种。这些纯技术性的简易检索方法,只要认真学一学,练一练,就会很快熟悉和掌握,这里不再一一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