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多为佳,以十当一
1.重视材料的作用
材料,就是为了写作的需要而搜集的一系列的事实和事理,诸如人物、事件、数据、例证、公理、名言等。如果把主题比作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拥有充分、生动、典型、新颖的材料去表现主题,文章才显得内容丰富,有较强的说服力。
(1)材料是形成和确立主题的基础
主题是从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大量材料中提炼和确立的。因此,只有掌握了大量的实际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选择加工,才能形成和确立有针对性的主题。离开了材料,主题就无从产生。列宁曾这样评价马克思的不朽巨著《资本论》:“《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紧相联系的思想。”这就是说,任何正确的思想都是通过材料而产生的。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也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可以说是揭示了材料形成主题的真谛。他指出:“……不凭主观现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2)材料是说明和表现主题的依据
主题从材料中来,同时,又起着统帅材料的作用。主题形成和确定后,就有一个如何选取最有力的材料把主题表现出来的问题。没有材料或不能用好材料,文章的主题就会流于空泛,缺乏力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形不成一篇文章。这道理就像一个能工巧匠,没有土木材料,是无论如何做不成东西的。“丹青不具,虽善画者不能为彩,醯醢不陈,虽善调者不能为味”,说得更通俗点,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显然,一篇好文章应该是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2.扩大材料的来源
任何写作材料都来源于生活。写作主体要占有材料就必须向生活搜寻、向生活摄取。材料的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直接取材、间接取材、脑中取材。
(1)直接取材
众所周知,文章是以反映社会现实、反映客观事物为目的的。而只有广泛而又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才能为各类文章的写作储存并孕育大量的材料。
①要真正深入实际、观察体验生活
只有真正深入现实生活,经过自己亲身细致全面的观察和体验,才能够完全地认识生活、了解现实世界,也才能为文章的写作把握最全面最充实的材料。不管是文艺作品的创作,还是科学、学术论文和总结应用性文章的写作都是如此。
②要从生活中广泛地搜集摄取写作材料
长期深入生活,目的在于获取全面细致而又准确充实的写作材料。因此说,要真正把握好材料源泉的关键是从生活中广泛而积极地搜集摄取写作材料。
综上两点,深入生活获取材料是进行写作的一项最为经常、最为必要的“基本功”了。所有喜欢写作、学习写作的人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同时也要有决心努力做到这一点。千万不能拿起笔来硬是搜肠刮肚,其实腹中空空无物可写;也千万不能在生活中走马观花、不善观察、不善积累。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要艰苦长期地深入生活、了解事实、磨炼自己、积攒材料;只有这样,待到用时才会水到渠成。
(2)间接取材
间接取材就是从书本上取材。事实证明,有许多人都是利用这种取材方法而获得成功的。因为一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躬亲,间接取材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同样达到获得材料的目的。
(3)脑中取材
脑中取材是指从自己的记忆中取材,这是直接取材和间接取材的综合方法。可以通过回忆、联想、想像、创造等方法,挖掘自己平日积累的素材。
3.选材标准应以严为上
材料的选择就是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挑选写作材料,使其运用到文章之中的一个重要写作过程。选择材料一定要严。占有材料时“以十当一”、“以多为佳”,选择材料时则应“以一当十”、“以严为上”。唐代文学家韩愈曾提出写文章应“深探力取”,意思是指选材时必须反复琢磨,选取典型材料,反对不严格的随意选材,或罗列、堆砌材料。现代的文豪鲁迅先生也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要注重挖掘生活中最能表现主题立意的材料。具体说来,材料的选择有以下五个要点:
(1)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
选择材料从根本上说,就是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决定对材料的取舍。留下那些与主题有关并能有力地说明、烘托、突出主题的材料。古人所说的“文之作也,以载事为难;事之载也,以意为工”就是这个道理。选材用事不容易,这要看它能不能“蓄意”,蕴含主题需要的东西要“载”,否则,就别“载”。
(2)要选择典型的材料
众所周知,文学、艺术都是通过个别事物反映一般规律,通过个性来反映共性。文章写作也是如此。所以,只有选择典型的材料,才能有力地说明问题,反映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主题。要知道,不是所有符合主题要求的材料都可选用,必须是典型材料。材料不多,能够说明主题就行。可以说,选材的过程就是沙里淘金的过程。
(3)要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
所谓真实,就是说材料既要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形,又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主流。换句话说,就是别弄虚作假、生编乱造,也不能使用个别的偶然的表象作为材料。所谓准确,就是文章所引述采纳的各种材料,必须做到可靠无疑、千真万确。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别道听途说,别添枝加叶,别有意无意地夸张。在这一问题上,需要说明的是,文艺作品和一般文章的要求不尽相同。一般文章对材料的要求是生活的真实、准确;而文艺作品对其题材则要求艺术的真实准确,即生活中虽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事件都可以被作者提炼、熔铸为艺术作品。
(4)要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
所谓新颖的材料,有三个意思。一是指新发现、新产生的、别人尚未写过的材料。如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技术革新中的新发明,工业、农业、科学实验中的新创造、新成就,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经验等。二是指有新的感受与认识的材料。如描写自然风光要写出对某物某地某景观的独特感受,不能人云亦云、千佛一面。三是指事物的新的发展。如写人状物时,不能停留在原有水平,要反映其最新的发展状况。所谓生动的材料,意思是具体的、形象的、有较强的可感性的材料。有些抽象的东西,很难让人理解清楚,摸不到、看不见。如果写成形象、具体的东西,使之可感可觉,那么将会帮助人们理解与认识。
(5)要选择适应于不同体裁的材料
大家知道,任何文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选材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力争选择适应不同体裁特点要求的材料,从而使写作材料与表现形式达到和谐的统一。
鲁迅曾指出一条最重要的选材原则,那就是“选材要严”。他反对在文学作品中充塞一些琐碎的没有意思的故事,而强调适应主题的需要,概括典型意义。总之,我们必须注意选材的典型性和严格性。
4.掌握选材的方法技巧
材料,指为文章写作而搜集的及已经写入文章的一系列事实或观点。为写文章而搜集的材料,直接来自生活,尚未经过加工提炼,称为原始材料;写入文章的材料,是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加工、提炼而成的,称为文章材料。“材料”在文章写作中,是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
谈到材料,必然涉及到素材和题材这两个术语。素材是作者从生活中采撷积累的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题材是经过加工写进作品的那部分材料,是构成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这两个术语,更多地被使用在文艺创作当中。材料作为广泛的概念,既指搜集、摄取到的原始素材,也指写到文章中的题材。
(1)选材要求
选择材料,贵于“严”。所谓选择,就是经过反复分析、比较,而决定取舍。所谓严,就是要选取重大的、有丰富内涵和思想意义大的、突出的、表现力强的材料。选择材料有以下要求:
①围绕写作意图选材
围绕写作意图选材,是选材的总原则,选材的其他原则都依此确立。
所谓写作意图,是指作者在文章未竟时,对文章的基本思想在头脑中的规划和确定。当它通过文章得到实现时,就是所说的“主题”。
材料有两种价值,一是材料自身的价值,如材料的生动、新奇、感人等;一是材料对于一定写作意图的价值,如对于表现写作意图是否妥贴、深刻、典型等。围绕写作意图选材,是指从所积累的大量材料中首先要着力选择具有后一种价值的材料。不具备后一种价值,再生动、再新奇的材料也不能入选。
围绕写作意图选材,不是说只能选择那些直接、正面地表现写作意图的材料。有些材料表面看来与写作意图似乎没有关系,可是经过作者的剪裁加工,它们却可以出人意外地对写作意图起到烘托、反衬、强化等作用。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入笔便写了一段清国留学生在日本的放荡生活。这个材料与作者赞美藤野先生真挚感情的主题好像没有直接联系,可是读罢全文,略一回味,就会发现这个看似无关的材料,实际正有力地烘托了主题。因此,对围绕写作意图选材这个原则不能作刻板的理解。有的材料表现写作意图很直接,有的则间接些;有的从正面表现写作意图,有的是从反面去表现。有时,间接的反面的材料,可能比直接的、正面的材料更有一种特殊的效果。
②选择新颖、生动的材料
在所积累的大量材料中选出能够表现一定写作意图的材料,这是选材的第一步。但仅此还不够,还要从中再进一步选择出具有较高的自身价值的材料。就是说,选取的材料应该既表现一定的写作意图,又新颖生动。
新颖生动的材料能给人以清新感,有助于唤起读者阅读和思索的兴趣,使预定的写作意图更好地得以实现。材料的新颖生动,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那些新近发生的或尚不为读者所熟知的事实及观点。这样的材料,往往有较强的现实启发意义。另一方面,材料的新颖生动还包括某些虽不是新近发生,但却是从新的角度去解释、去使用的材料。这样的材料,读者虽已熟知,但由于作者从中翻出新意,读起来往往能产生一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感觉。比如鲁迅在《最先与最后》一文中,引用了《韩非子》关于赛马的妙法:“不为最先,不耻最后”。这显然是个“老”材料。但作者在运用时,予以新的解释,赋以新意,用来证明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是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样一来,老材料焕发了青春,产生了强大的说服力。
③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材料,是材料自身价值和材料对于写作意图的价值的高度统一。它是指那些新颖生动、最有代表性、最能表现写作意图,因此也最有感染力或说服力的材料。
典型材料是选材尖端,如沙里淘金一样,不占有丰富的材料,不对这些材料有深刻的理解,不进行认真鉴别和提取,是难以获得的。很多文章犯有一般化的通病,往往不在于它的材料不新颖,不符合主题要求,而在于它没有选取典型的材料。
选择典型材料,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不同的文章体裁有不同的典型要求。
不同的文章体裁规定着不同的写作意图、不同的文章结构、不同的语言特点等,这些不同就决定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典型要求。
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有一段关于白杨树的生动描述。这段描述,作为这篇散文的材料,无疑是有典型意义的;但如果把这样的材料拿到说明文中,它就不足取了。相反,把说明文中有关白杨树的知识材料拿到《白杨礼赞》中来,也不会有典型意义可言。
第二,同一种文体中,写作意图的微小差异,也会引起材料典型意义的转化。
对于某一写作意图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当这一写作意图发生哪怕是很微小的变化时,材料的典型意义也会变化甚至丧失。明确这一点很重要,有些文章缺乏力量,有隔靴搔痒之感,往往在于对写作意图的微小变化给材料的典型意义带来的影响注意不够。以至当写作意图在不同的规定下或在构思、写作中已经有所改变时,原来选定的材料却未能随之而变。如作“说‘勤奋”’这样的议论文,用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刻苦攻读这样的材料,论证“天才出于勤奋”,是有典型意义的。可是,当文题有所变化,改为“勤能补拙”时,再用这个材料去证明“勤能补拙”的道理,就不够典型了。因为“拙”通常被理解为不够聪明。同样,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事例用以证明“刻苦”、“坚韧”等治学精神,有典型意义,用以证明“持以之恒”,就感到牵强。
第三,材料的典型意义决定于质,不决定于量。
材料的典型意义受“量”的影响,但不决定于“量”。同类现象大量存在的材料,不一定就是典型的材料;时间和空间跨度较大的材料,也不一定是典型的材料。材料的典型与否,决定于与写作意图的相互关系这个“质”,有些材料很细小,单拿出来看似乎无足轻重,但对于一定的写作意图,它却可能是典型的。选材时,就要透过材料的大或小,多或少等“量”的因素,从本质上去认识材料的意义。如鲁迅的《祝福》,写到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时,提到了半副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从“量”上看,这是个很细微的材料。可是它对于刻画“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却具有典型意义。
(2)正确地鉴别材料
要正确地选择材料,需要正确地鉴别材料。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占有材料从感觉开始,但感觉是表面的,正确的鉴别必须基于深刻的理解。鉴别材料的过程,也是对材料深入认识的过程。
魏巍在《依依惜别的深情》中,选取了一个材料:一位朝鲜瞎老妈妈把十几名即将归国的志愿军战士从头到脚地摸了一遍。这个材料粗看好像不如那些赠送礼物、铺路修桥、抢险救人等富于激情的材料生动、有力,遇到粗心的作者,可能会把它忽略。其实,这是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盲人的感情一般是封闭的,而且由于他们的失明,对志愿军战士铺冰卧雪、流血牺牲的行为不能亲见,因此对于战士的离别很可能会淡漠一些。可是这位瞎老妈妈却如此动情,竟把十几个战士从头到脚摸了一遍。这有力地表明了我们的战士在朝鲜人民心目中的分量:瞎老妈妈尚且如此,正常人不是更难舍难分么?所以,这个材料底蕴极深,只有深刻理解了,才会发现它一以当十的力量。
由于材料必须服从主题、典型、新鲜,因此在材料的鉴别和剪裁必须注意选材的方法、技巧。选材的方法很多,以下仅讲几个一般性的问题:
鉴别材料要抓住两点:
第一,真伪的鉴别。
材料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成败。一些写得不错的文章,会因为一个枝梢末节材料的失真而削弱甚至丧失力量。鉴别材料的真伪,是选材时要特别重视的问题。
鉴别真伪,首先要鉴别材料的客观实在性。弄清它是否确实发生过、存在过,是否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生的,是否是按照这样的过程发生的等等。这一步对新闻、公文、调查报告乃至议论文等尤为重要。
有这样两则事例:有一位记者1980年写了一篇批评某些旅社提高房租的消息,里边点了五个旅社的名,广播后两个旅社提出抗议,因为人家没有提价(其中一个旅社的名称错一个字)。问记者时,回答是“听人说的”。他犯了一个大毛病,把道听途说当成了新闻。还有一位记者,根据假手的材料写了一篇报道,说某单位为了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特地建了一栋“独生子女楼”,凡领了独生子女证的职工都可以搬进去住。报道发表后,引起该单位住房分配上很大的纠纷。因为那份材料是半年前写的,现在情况有了变化。这两个事例,都是对材料的客观实在性鉴别不够。它们从反面说明了对材料进行真伪的鉴别是不容忽视的。
鉴别材料的客观存在是鉴别真伪的第一步,但又是表层的一步。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进而鉴别这个材料是否具有本质的真实性。如当代青年里面有人盲目崇拜外国、羡慕外国的物质生活,这是确实存在的现象,但是否能因此就得出中国青年崇洋媚外的结论呢?当然不能。因为这只是个别的现象,不是青年主流。列宁曾经指出:“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地和随便挑出来的,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列宁的这段话对于理解从本质上去鉴别材料的真伪,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上述可见,所谓真实的材料,一是指它在生活中是确实存在的(对于文学作品是“可能存在”),不能随意的编造;一是说它不是个别的偶然现象,而是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一定本质。材料,就是要选择这两方面相统一的材料。
第二,程度的鉴别。
同是真实的材料,对于表现一定的写作意图,还有个深浅的程度差别。这个差别在有些材料中表现得很细微,难于一眼看透,但往往在这细微之中能显出文章质量的高低,因此同样需要认真鉴别。如发表在《安徽日报》上的通讯《白衣红心李月华》中有这样一段话:
郑医生为难地说:“李医生高烧三天了,上午还休克一次,我实在不忍心去请她。”
这段话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通讯《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中变成了这样:
郑医生为难地说:“看来要做胎盘剥离手术,我们医院也只有李医生能做,可是,她高烧三天了,上午还休克一次,我……”这两段话,在两篇通讯中都是很微小的材料,内容基本相同,只是后一段话比前一段话少了“实在不忍心去请她”,多了“看来要做胎盘剥离术,我们医院也只有李医生能做”。记者组在谈体会时分析了这两个材料的差别:
……多了一句话,这是必要的,通过这句话交待出这个医院没有其他人会做胎盘剥离,不然读者就会问:其他医生干什么去了,为什么非让重病的李月华干这件事?我们在写《白衣》时疏忽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对郑医生的最后一句话“我实在不忍心去请她”的修改,稍微细心的读者,读到这句话都会引起一个疑问:李月华病重,你不忍心去请她,产妇流血昏迷,难道你忍心看着产妇死亡吗?当然反过来也还是不忍……现在改为“我……”意思就比较含蓄,也比较准确地表现了郑海泉又想去请又不忍去请的两难心情。
这段体会正说出了对材料进行程度鉴别的必要性。见不出程度的差别,就选不准贴切的材料。程度的鉴别,是“量”的鉴别,“量”的任何差异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文章的“质”。因此,要有一个严谨认真的态度,要在对材料“质”和“量”两方面都理解得较透彻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精确的选择。
(3)对材料进行剪裁
剪裁,是指剪掉次要的非本质的材料,保留主要的本质的材料;删略材料中与写作意图无关的部分,突出与写作意图相关联的内容。
剪裁是在鉴别的基础上进行的,已经进入了文章整体构思的阶段。剪裁时除了要依据于对材料价值进行一般性的分析和评价外,还要以这一材料与选取的其他材料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将要完成的文章中所可能处的位置,对材料进行全面的考虑。一般说来,骨干材料、核心材料,剪裁时要注意详尽;过渡材料、交待性材料或意义有所重复的材料,要相应地简略。推动结构主线展开的材料要详;作为副线穿插调解节奏的材料要简。
剪裁,大体有三种情况:
①截取
截取,是指从某类或某个材料中取出与一定的写作意图相关联的材料或材料局部。
截取时要注意把握实质,注意完整。不能舍本逐末、断章取义。
②详略
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详略,只就是一个客观存在、一个客观发展的过程。但作文章却不可能也不必要把一个发展过程原原本本地写下来。这就需要进行详略的剪裁。
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篇报告文学,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时,安排在文章开头的一段材料用去了二百多字:写北京特药经营部的营业员们忙于结账、分联欢晚会的票子、联欢会延期至今的原因、联欢会上将要演出的节目、营业员们的喜悦心情等。《人民文学》转载时,鉴于这个材料对全文的作用,便对其作了删减处理,压缩了一百五十六个字,删去了分联欢会票、联欢会为何延期到此时举行等内容,使这个材料更好地起到了交待情况、渲染气氛的作用,入题快,重点突出,精炼有力。
剪裁详略,是为了突出重点。如果离开写作意图去单纯地求简图略,甚至略去了重点,剪裁也就失败了。
③侧重
侧重是按照一定的写作意图,对材料内在的某种意义加以强调和突出。截取和详略,是见诸于形式的剪裁;侧重,是偏重于意义的剪裁。
如“黔驴技穷”这个寓言,理解的角度不同,表现出的意义也不同。它可以用来讽刺那些色厉内荏的人,可以说明讹诈的不能长久,可以阐述对于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论证以小胜大等道理。具体运用这个材料时,要强调它的哪一重意义呢?这就需要按一定写作意图的需要,对这个材料的众多意义进行有所侧重的剪裁。意义有所侧重后,材料的截取、详略也就有了更直接的依据。
侧重,一是要使侧重的意义真能够突出,醒目会心;一是要注意实事求是、贴切自然。倘若材料本身并无其意,硬要牵强附会,变侧重为强加,那么这样的选材必然会给文章写作带来致命的损害。
5.不拘一格,收集材料
材料的搜集是全部材料工作的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几个环节的成败。因此,搜集材料要博采广积,就像古人说的那样:“辟之富人积财,金玉布帛竹头木屑粪土之属,无不预贮,初不必有所用之。而当其必需,粪土之用,有时与金玉同功。”(见清·魏禧《魏叔子文集》)
根据不同的角度和分类标准,材料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了解这些种类,可以开阔搜集材料的视野和思路,有利于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远的层次上搜集材料、把握材料。搜集材料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思想材料、事实材料并收
①思想材料,又称理论材料
指那些经过历史和现实检验并具有一定影响和权威的思想成果,也就是道理和观点。它具体包括名人名言、定理公式、谚语格言、法规政策等。
②事实材料,又称为实证材料
它包括人、事、物三个方面。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材料是最有说服力的,是观点、思想形成的根源和确立的基础。
(2)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并用
①第一手材料,又称经验材料或直接材料
它是作者通过自身的观察和实践得到的东西。这种材料的获得,一方面要求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观察积累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深入下去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查研究。这类材料往往是形成深刻、新颖的文章主题,进而写出有价值文章的关键所在。
②第二手材料,又称书面材料或间接材料
它主要来自书籍报刊、新闻报道、文书档案。由于时空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事事亲历,所以大量的材料要靠这一方面获取。
(3)正面材料、反面材料并蓄
①正面材料,是指新人新事、成功经验等,是作者所要赞成、支持、主张的事物。它往往是作者树立观点的思想基石。
②反面材料,是指存在问题、失败教训等,是作者所要揭露、批评、贬斥的事物。它也往往是作者驳斥敌对或不赞成的观点的基础。事物有正面也有反面,正面和反面是辩证统一的,互相依存,不断转化和发展。在写作中只有全面、客观地占有一切可以占有的材料,才有可能公正、客观地反映事物。
(4)历史材料、现实材料同要
①历史材料,指能够反映历史面貌、基本情况及事物发展过程的材料。如一个单位的发展过程、规模大小、职工结构情况等。
②现实材料,指反映现状的材料。如机关当前的中心任务及其完成情况、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职工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等。
任何事物都有它现实的状况和历史的发展,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了解并把握事物的全过程。
(5)个别材料、综合材料包容
①个别材料,又称点上的材料,它指的是重点、具体的情况,也是可以单独存在和使用的材料。它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具体情况,便于说明主题的深度。
②综合材料,又称面上的材料。它指的是全面综合材料,能够帮助人们了解事物的全貌,便于说明文章主题的广度。个别材料和综合材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问题反映得更清楚、更深刻。
6.选材要以少胜多
选用材料,主要是选用典型材料。所谓典型材料,是指那些能够深刻反映事物本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巨大的说服力的事实现象或理论依据。典型材料具有普遍意义,能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用到文章中,对表现思想感情可以起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作用。典型材料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典型材料是从材料的质量上说的,是针对一般性材料而言的。
(1)选用典型材料的原则
①选用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
选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典型材料把主题表现得充分、突出、深刻。因此,必须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来决定材料的取舍,决定主次和详略。凡是能够有力地表现主题和有助于实现写作意图的材料就选用,反之就要坚决舍弃。
应该指出的是,文学创作是以塑造形象、再现生活图景的间接方式表现主题思想的,因此作者在衡量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时,除重视材料的主题含量外,还应注意尊重人物自身性格发展的逻辑,按照所写人物性格的内在发展规律去选取人物的语言、心理、行为等细节材料,合理地组织情节;同时还应注意尊重生活自身形态的丰富性、多样性,对题材的选择、加工要考虑到生活图景的有机构成,使作品的形象材料贴近自然的生活形态。所以,文学创作的选材,既要重视材料的意蕴,重视材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又不能用主题去生硬地规范形象,使人物成为说明主题的传声筒,使情节成为图解主题思想的例证;而应该塑造出真实生动的活泼形象,从浓郁的生活情趣中凝聚出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②选用真实可靠的材料
写文章要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如果写真人真事,还要对所写的对象负责。因此,选用材料必须真实可靠,不应弄虚作假。选用真实可靠的材料,文章也才有说服力、感染力。
不同的文体,“真实”的含义有所不同。新闻和纪实性、应用性文章,要求“实有其事”,材料与事实相符。邓颖超同志看到1979年中秋节记者报道她和日本朋友共度佳节的新闻文章,发现有失真之处,就立即找来记者中肯地告诫说:“你们写的《中秋佳节话友情》报上登了,我看过了。那篇文章有两个不符合实际的地方。第一,文章说‘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秋菊盛开’。你们看,这里摆的‘秋菊’是绢制的,怎么能写成‘秋菊盛开’?第二,那天日本朋友唱了《在北京的金山上》和《歌唱敬爱的周总理》两支歌,你们报道唱了《歌唱敬爱的周总理》一支歌……我们的新闻报道一定要真实确切!这个事例,充分说明了写实性的文章对选材真实准确的严格要求。理论文章的思想观点也要建立在真实可靠的证据之上,论据不可靠,思想观点就站不住脚。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引用的材料多达一千多条,只有一条被人怀疑过,但经过查对,最后证明这一条也是准确无误的。
文学创作所要求的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新闻的真实,因而其选材不必拘泥生活中实有之事,生活中虽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写入作品。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来源于生活,同时要高于生活,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因此只要有利于揭示生活的本质,根据主题的需要,作品中所写的人物、事件、场景等都可以虚构,但是同样必须牢记不能背离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而任意地胡编乱造。
③选用新颖生动的材料
只有选用新颖生动的材料,文章的思想内容才新鲜、活泼、引人入胜。文章使用的材料过于陈旧,很难激起读者的兴味,也难以产生新鲜感。
④选用体现时代精神的材料
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发展。文章写作应当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积极地表现新的事物、新的思想观念。这就需要作者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敏锐地去捕捉那些富有时代精神的新材料,使文章反映出时代的新特点和新风貌来。通讯《富光棍之谜》,写一个靠种田致富的家庭,有三个大龄儿子找不上对象,原因是姑娘们害怕他家地多农活重,不肯许婚,这家成了出名的“富光棍堂”。作者选用这一材料十分典型,从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深刻地揭示出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性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当然,强调选用新材料并不是说任何旧材料绝对不可选。有些旧材料具有历史性的永久价值,作者可以从新的角度去开掘运用,从而化陈腐为新奇,体现出时代精神,给人以新的启示。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对“愚公移山”这个旧材料的运用,就很能说明问题。
7.取舍详略总关情
材料的使用与材料的选择密切相关,不能截然分开,又牵涉到结构和表达,这里仅从取舍、详略、组合几方面作一些简略的说明。
(1)取舍
按照选材的一般要求,在大量素材中筛选出来的材料,在写作过程中有时可能全部派上用场;但是,起初打算选用而最后终于淘汰的情况也是很多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使用材料时的取舍工作。
取舍一般应遵循两条原则。一要根据主题的需要,保留能有力地表现主题的材料,弃舍那些与主题无关或不甚贴切的材料。二是各个材料组合在一起的作用要大于单个材料简单相加之和,也即所举的每个例子都有其代表性,合在一起对于主题的表达和深化能够起到辐辏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2)详略
详略,是指表述材料、说明观点时用笔的轻重、繁简。《文心雕龙·熔裁》篇中说:“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字删而意阙,则短乏而非核;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赡”。他所说的“删”和“敷”,也可以理解为就是详写、略写的具体做法。写文章要注意详略,不仅有防“芜秽”、避“短乏”的消极修辞意义,更有从总体上使整篇文章更加和谐、完美的积极修辞意义。例如,在记叙性文体中,几十年的事情可能一两笔带过,而一个细节或一个心理活动反要许多文字。在论说性文体中,作为主要论据的材料应该写得详细些,辅佐性的材料自然要简略些,这样才能收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确定材料的详略还要顾及读者的情况。如在议论性文章中,读者有所了解或容易接受的材料,可从略;反之,读者感到生疏或难于把握的材料,则须从详。在抒情性文章中,易于激发读者感情、引起他们共鸣的材料,从详;一般材料,从略等等。
(3)组合
材料的组合,是指根据材料的性质及其内在或外在的逻辑关系,将材料合理的归类,有机的连缀起来,形成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的文章,具体说来组合材料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用来说明同一问题的材料要互相支持、扶助,而不可互相矛盾、排斥。但是,有些表面上看来“相反”,实际上体现着对象(人与事)的多面性复杂性,或者能够在对照中相辅相成地揭示对象特征的材料组合,却又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如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写柔石走路,和女朋友相距三四尺远,“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能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这两种情形从外部看是很不一样,但其内在含义却都是柔石具有“为他”的品质,即文中所说的,“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上,自己背起来”。
②根据材料的性质和分量决定其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排列顺序。这已涉及文章的总体结构,这里就不多说了。
8.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由于不同文体对材料的要求不尽相同,选择使用材料还要适应文体的“个性化”要求。
(1)新闻性文体
这类文体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对材料的要求主要是“真”与“新”。真,是新闻性文体选材的最基本要求。新闻报道如果失真,哪怕是部分失真,也会带来极坏的影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新,也是这类文体选材的重要要求,新闻不新,就失去了新闻自身存在的价值。
(2)文学性文体
这类文体如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它们对材料的真实性没有严格要求,但十分重视材料的形象性和审美价值。因为文学创作只有凭借具体可感的形象性的材料,才能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美感。基于“形象性”这一总体要求,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还有各自的特殊审美要求:小说侧重于材料的故事情节性,戏剧侧重于材料的矛盾冲突性,诗歌侧重于材料的意蕴丰富性,散文侧重于材料的思想情趣性。
(3)理论性文体
这类文章包括一般议论文和各类学术论文,即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它们对材料的要求是可靠性和权威性,也就是说一篇论文有了主题以后,必须有详实而可靠的论据,只有这样文章才能站得住脚,才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才能达到以理服人的表达效果,才能算作一篇真正成功的论作。
(4)应用性文体
这类文体样式繁多。对材料的主要要求有:一是实用性。不管是三条五款的公约守则,还是经济合同、法律起诉书,都讲究材料的实用价值。二是针对性。这类文章的对象性特别强,不管是行政公文,还是工作报告,以及说明书、广告等,针对的对象都很明确,所以所用的材料都应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加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