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旁征博引,以理服人
1.议论说理及其要素
议论,是通过材料和逻辑推理来证明观点、辨明是非,借以说服人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理。讲道理,反映的是事物的因果关系;目的是让人认识“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采用的是逻辑思维的方法。在领导者的语言中,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则尤为重要。
完整的议论有三个要素,就是通常所说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论点
论点,就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看法、主张,是指出来准备让读者接受的道理。它在“三要素”中处于灵魂和核心的地位。对于论据来说,它是统帅,论据要服从论点;对于论证来说,它是要证明的事理本身,论证要为它的成立服务。
论点一般是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组成。如,“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等。有的就是用做题目(参看第二章第一节中《主题与题目》)。这是议论的中心论点,又叫基本论点、大论点。议论时往往还有从属论点,又叫分论点或小论点。中心论点和从属论点是主从关系。有时中心论点是由两个相关的从属论点组成,如毛泽东同志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就是由这一题目中显示的中心论点的两个从属论点组成。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路子走对了,政策不会变》,也是这样,不过两个从属论点是递进关系,而非并列关系。还有的中心论点是由几个从属论点“支撑”的,如《反对自由主义》,题目所概括的中心论点,由下边的危害、来源、思想方法、性质四个从属论点来证明。
写议论为主的文章,构思时必须确立论点,特别是确立中心论点。当然,论点的确立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决定于所论事物,作者学识阅历,社会实践以及原定题目(如系布置的任务或命题作文)。
(2)论据
论据是论点的理由和根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它在议论中的作用,可说是论点的基础,也是整个文章的基础。论点依赖论据,论据支持论点。只有论据充分,使人信服,才能成为好的议论。
论据可以是事实,也可以是道理、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列宁曾经说:“作出科学的解答,只有依靠确切证明了的科学材料”(《国家与革命》)。关于材料的搜集、鉴别和使用等,请参看第二章第二节《材料》。
(3)论证
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它实际上是剖析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其因果关系,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说服读者。
论证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中具有重要作用。即使有了正确的论点和充足、确凿的论据,如果没有严密、科学、合乎逻辑规律的论证,就不能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就不能达到说服读者的目的。
论证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先提出论点,再以论据来证明,像毛泽东同志《改造我们的学习》,开头就直接摆出中心论点:“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然后以三个部分进行论证,完成论证之后,第四部分提出三点有关建议,最后以“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扣开头而结束。还有的先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像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它先从提出分析各阶级的目的和重要性人手,然后一一分析论述,在最后一段得出结论,提出应该如何对待各个阶级的论点。当然,也还可以交叉变化。再加上各种不同材料、不同用法、不同文体等因素,议论的方式也是可以多种多样的。详见第八章第四节的说明和分析。
2.掌握立论及其方法
立论,就是正面建立自己的论点,设法证明它是正确的。因为它的主要力量放在“立”上,所以才叫它“立论”;又因证明是它的主要形式,因而又叫“证明”。经常使用的立论方法如下:
(1)例证法
“事实胜于雄辩”,这是写文章时不能忘记的真理。因为正确的论点来源于客观存在,所以它最可靠的基础就是事实。由此可见,立论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事实做论据。但是,事实多得不胜枚举,只可收集和选择最典型、最有说服力的事实,列举出来作为论据以证明论点,这就叫例证法。它反映了人类认识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请看下面的例子: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要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选了一个事实,就是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者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站起来了。这个事实意义在于:连他们这些受外国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熏陶影响很深的人都起来了,别的人,像革命者、工农大众就可想而知了。这其中又举了闻一多和朱自清不畏死、不忧贫而大义凛然的两个名人的事迹做例子。这样,“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就牢牢地站住了。再如《纪念白求恩》,以白求恩生平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等事例来论证他具有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邓小平同志《重视智力开发》,以江苏省重视知识分子,依靠上海技术力量,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达730亿元,人均1200元,比1976年将近翻了一番的事实,说明了智力开发的重要。这样的论据都是很有力量的。
用作论据的事实,可以是具体事例,也可以是概括的事实,还可以是统计数字,这从上面例文可以看出。因为是举例,所以不要过于繁多,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了,要舍得放弃一些较次要的材料;但例子也不可过少,过少没有说服力。
(2)分析法
通过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叫分析法。它是借助于剖析事理来揭示论据和论点的因果关系,以逻辑力量使读者信服。
“分析法”,先分析再综合,先综合再分析,交替使用,就是这个认识过程的反映。所以,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方式。请看几个例子。
毛泽东同志的名文《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就成功地运用了分析法。他历史地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分析了中国革命,从近代分析到当时;从分析革命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最后得出结论:“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的。”
还有,像毛泽东同志《青年运动的方向》、《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都是运用了分析法。周恩来同志在1937年底写的《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和任务》,就是通过对抗战初期青年们所处艰难环境的分析,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因此,我们想,在积极方面,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期。它可以把我们这一辈的青年锻炼得更伟大、前程更远。这机会在平常是很难找到的。”当时要用“例证法”证明这个论点是很困难的,历史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太泛太远,而当时抗战初起实例还不多,所以使用分析法很合适。当然,事后有无数事例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正确。
(3)引证法
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的定义、公理,名家名言和生活里的格言、谚语等来证明论点,叫引证法。这些引文已经为人们所公认,或经过实践检验,所以它本身不用再论证就可以作为论据。这是引证法所能够成立的道理。
引证法在议论为主的文章里运用很普遍。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中引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作为论证的大前提,然后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作为小前提,最后指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是结论。司马迁的话作论据所以有力,因为他是文学家、历史学家,对人生意义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革命导师、革命领袖的话、党章国法、决议指令等,也可以引用作为论据。如,周恩来同志写的《学习毛泽东》中,要证明毛泽东不是“一个偶然的、天生的、神秘的、无法学习的领袖”,就引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毛主席常说,他是从农村生长出来的孩子,开始也是迷信的,甚至某些思想是落后的……”这个引证就使人容易认识毛泽东是人不是神,进而接受整篇的正确科学的论点。
引证要注意,一是准确无误,不曲解原意,并防止时过境迁已不适用;二是名人之言并非都是至理名言,特别是并非某一行的名言。三是要考虑文体,论文不能过多引证从而淹没了自己的论点;传授知识可以多引一些,精彩之论不能“据为己有”,但写法上应是王夫之所说的“六经注我”,并要有“别开生面”之感,而不是取消个性、创见。
(4)对比法
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列举两种事物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说清楚道理,是符合事物自身规律的。对比法就是以事物对比来证明论点的。有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两种。
纵向对比是以历史上的、过去发生的事与当前之事作比较,或是一件事的过去与现在比较。如,邓小平同志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回顾七大、八大、以十二大与七大比较,认为十二大以前二十多年的曲折和七大以前二十多年的曲折一样,深刻地教育了全党;而和八大相比,十二大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得多,经验丰富得多,贯彻正确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大增强了,不会产生八大以后那种不能坚持正确意见而遭受挫折的现象。从而证明了这个七大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大会的论点。
横向对比,是以两种对立的事物作比较,在比较中,使人领悟和接受作者的论点。如,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三部分,就是把“主观主义的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这两种对立的态度,对照地加以说明,在对比中看出必须将全党的学习制度和方法改造一下的正确性。又如《整顿党的作风》中,以对于中国问题熟视无睹,只能记诵马克思主义书本上个别原理而完全不能应用的理论家,和能够依据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上和革命中的实际问题,找出它的规律的理论家,进行对比,得出后者是为我们需要的结论。
(5)类比法
将两个以上同类的事物相比拟,以彼事物之理来证明此事物之理,叫类比法。它是一种扩大了的比方,往往通过形象性的寓言、故事、浅显易懂的事理,来比喻抽象难懂或让人牢记不忘的道理。这种方法产生很早,我国战国时期,各个学派和策士谋臣,要招徕徒众、说服国君,使这些缺乏高深理论修养的人能明白高深的道理,往往就采用类比法,打比方或者说寓言故事。如《战国策》记载,赵国要伐燕国,苏代去说服赵王停兵,就说了个“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寓言,让赵王明白了燕赵相争,强秦得利的道理,从而罢兵休战了。毛泽东同志的《愚公移山》就是借用《列子》中一则寓言,在七大闭幕会上让代表们回去动员人民和我们一道争取胜利,讲清了动员人民就能战胜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道理。类比法这种间接论证法是不能完全代替直接论证的,它往往和直接论证交互运用,互相补充。但是,为了使众多的人理解且较长时期不忘,往往采取这种办法。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的第十部分,把夺取全国胜利比做“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把资产阶级的捧场比做“糖衣炮弹”,从而证明了夺取全国胜利之后,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必要性。
3.掌握驳论及其方法
驳论,即以反驳对方论点为主要手段来建立自己的论点。因为是以反驳为主,所以叫“驳论”;又因为是从反面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因而又叫“反证”。
驳论就是通常说的“批判”。批判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是继承了人类全部优秀遗产,而且又是在批判旧理论旧世界中建立起来的。驳论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反驳论点
这是直取中心的办法。反驳的最终目的是驳倒对方论点,直取中心就是直接批驳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
①例举事实来证明对方论点错误荒谬,站不住脚
这是立论中的“例证法”在驳论中的应用。如,毛泽东同志《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在反驳艾奇逊关于中国革命的原因是人口太多时有这样一段:
革命的发展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么?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的革命,都是由于人口太多么?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很多次的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吗?美国一百七十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么?艾奇逊的历史知识等于零,他连美国独立宣言也没有读过。华盛顿杰佛逊们之所以举行反英革命,是因为英国人压迫和剥削美国人,而不是什么美国人口过剩。中国人民历次推翻自己的封建朝廷,是因为这些封建朝廷压迫和剥削人民,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人所以举行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是因为俄皇和俄国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俄国至今还是土地多过人口很远的。蒙古土地那么广大,人口那么稀少,照艾奇逊的道理是不能设想会发生革命的,但事实上却早已发生了。
完全用事实驳倒了艾奇逊的论点。邓小平在反驳“两个凡是”时,就列举了为他平反和肯定1976年广大群众在天安门广场的活动合乎情理的事实,这两件事又正是主张坚持“两个凡是”的同志做的。主张“凡是”的同志自己也没法“凡是”。
②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剖析对方论点的错误、
危害这是立论中“分析法”在反驳中的运用。如,邓小平同志反驳“两个凡是”还曾说:“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从道理上讲明毛泽东同志具体有所指的话,不能照搬乱套,而应该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体系来学习和运用。这就使“两个凡是”的论点站不住了。
③归谬法
把对方一些论点加以合乎逻辑的引申,使其错误荒谬之处充分暴露,从而驳倒它。也就是先假定它正确,然后引申开来,得出它并不正确的结论。如,毛泽东同志《评战犯求和》中,批驳蒋介石所说“要知道政府今天在军事、政治、经济无论哪一方面的力量,都要超过共党几倍乃至几十倍”的论点,是这样说的:“哎呀呀,这么大的力量怎么会不叫人们吓得要死呢?单就‘军事力量’一方面来说,人民解放军现在有三百多万人,‘超过’这个数目一倍就是六百多万人,十倍就是三千多万人,‘几十倍’是多少呢?姑且算作二十倍吧,就有六千多万人,无怪乎蒋总统要说‘有决胜的把握’了。为什么求和呢?”按照蒋介石自己说的引申出来,谎言顿时揭穿!
用这种办法,须注意对论敌观点理解要准确,概括引申要实在、要合乎逻辑,否则是没有力量的,也是驳不倒对方的。前些年流行一种“梳梳辫子”的办法,把别人的“论点”引申归纳成“几×几×”再进行“批判”,根本不是人家的论点,等于唐·吉诃德战风车;或者进行荒谬的引申,如,你说大寨经验在你那里不适用,就是否定大寨,大寨是毛主席树的红旗,你否定大寨就是反对毛主席,反对毛主席就是反革命,等等,最后往往又根据这些来定罪,真是双重的荒谬!这种诡辩术是为文之大忌,和归谬法不可相提并论。
④树立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以证明对方论
点的错误这就是“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的道理(王充:《论衡·案书》)。它是建立在形式逻辑“排中律”的基础上的反驳法,是就是,非就非;那个对了这个就不对。例如: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这里反驳“孟尝君能得士”的论点,不是举他不能得士的事例,不是分析论点错误的原因,而是树立了一个对立观点“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根本谈不到能得士。这是说孟尝君门客三千都不是“士”。王安石的观点,“士”是指那些政治家、改革人才,不是那些歪门邪道的歪才。所以要是能得一“士”就可以安坐而制服强秦,还依赖鸡鸣狗盗逃出秦国干什么!鸡鸣狗盗那号人集中在那里,正是真正的人才不去的原因。这种快刀斩乱麻的办法,古人很赞赏,称之为“扫”,认为作者“长于扫”以横扫千军之势批驳了流行很广的传统观点。
(2)反驳论据
这就是批驳对方论据,指出其荒谬错误,使其论点失去基础而坍塌。反驳论据的目的是反驳论点,写作时眼光不能离开要驳的论点。
毛泽东同志《“友谊”,还是侵略?》一文就是通过反驳论据,驳倒艾奇逊的。艾奇逊在美国帝国主义大肆侵华时,大谈美国对中国的“友谊”,所举的例证是“用庚子赔款来教育中国学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废除治外法权,以及战时和战后对中国的大规模援助等等。”毛泽东同志在概括了美国帝国主义侵华史之后,逐点揭露和批驳:
参加八国联军打败中国,迫使庚子赔款,又用之于“教育中国学生”,从事精神侵略,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治外法权是“废除”了,强奸沈崇案的犯人回到美国,却被美国海军部宣布无罪释放,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战时和战后的对华援助”,据白皮书说是四十五亿余美元,据我们统计是五十九亿一千四百余万美元,帮助蒋介石杀死几百万中国人,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然后又总括到109年间美国帝国主义的侵略目的,艾奇逊的论点被彻底驳倒。
(3)反驳论证
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揭露其论证不合逻辑,指出其逻辑错误,以证明其论点错误。错误论点所以能眩惑一时,常常是由于诡,运用似是而非的推理,把错误说成正确。这就要从反驳其论证人手。
这一类要反驳的文章的逻辑错误,就在其论证之中,必须从中找出。如,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提出的著名的“剃头匠悖论”;“一个剃头匠宣布,‘只给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试问,这位剃头匠给不给自己刮胡子?”他要是给自己刮,那是违背了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了;如果不刮,按他的宣言就应给自己刮胡子。这个故事无论怎样回答都是自相矛盾的。这就是违背了形式逻辑的矛盾律。
论证错误是多种多样的,除自身论点或分论点之间自相矛盾、论点与论据矛盾外,还有前提与结论不合、推理错误等,反驳论证时就要指出。如,毛泽东同志起草的《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给蒋介石的两个电报》中,8月13日的电报着重指出,你给我们的命令说,所有该集团军所属部队,应就原地驻防待命,还有不许收缴枪械一类话,给各战区将士的命令是加紧作战努力,积极推进,勿稍松懈。两个命令是矛盾的,前一个命令违背了后一个适用于整体的总命令,而前一命令如果存在,后一命令的“各战区将士”又无法成立。进而指出发给我们的命令是自言相违,违背中华民族利益。8月16日的电报提到此事时又指出,蒋介石在发给我军命令的同时,英、美、苏军宣布继续进行对日作战,这样,蒋的命令又是在整个盟军的范围内发生了局部与整体的矛盾,因而这个命令是错误的,并要求公开承认错误,收回命令。两个电报反驳谬论真有摧枯拉朽之威力。
当然,立论与驳论,以及各种驳论方法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可以配合应用。像毛泽东同志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既用了事实反驳论点,又揭露了艾奇逊的论点和论据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必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