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简明扼要,解说剖析

1.说明的含义与作用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等;有的则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原理、技术等。

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使用相当广泛,它是科学报告、教科书、工农业产品介绍、日常生活用品说明等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手段。在一般记叙文、议论文及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是重要的辅助手段,比如叙述事件、介绍人物、交代背景、说明论据、诠释概念等等,都需要插入一些说明性文字,以使文章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说明”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说明,是写文章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它和其他表达方式配合,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之中。它可以使文章的内容得到多方面的展开,把事物的客观性显现出来,把思想意义点明,使之表达得更为透彻明白,又能使文章增加变化,增强可信性和说服力。

(1)作为主要表达方式写成文章

通常所说的说明文就是这样的。本课在讲文体分类时介绍的第二种分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文章。当然这绝不止解说词、教科书、商品说明书等,还有很多“正牌”的文章、著述。譬如,晚清龚自珍写的地理著作《说天寿山》,主要用的是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此外还有对抽象的事理进行阐释的,像《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象征主义》(《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什么是“异化”?》)、《什么是“意识流”》等。

(2)为叙述和描写介绍背景材料和环境

叙述和描写要让读者懂得它的意义,需要介绍其方位范围、人物特性、物体功能等等,这就要进行说明。如,本章第一节所引《我军解放郑州》,在讲完我军解放郑州、守敌北逃被围之后,加了一句说明:“郑州为平汉、陇海两大铁路的交点,历来为军事重镇。”这就把这次胜利的意义突出出来。而既是军事重镇何以不重兵死守呢?又自然引起下文叙述:“蒋介石因徐州告急,被迫将驻郑兵团孙元良部三个军东调,郑州守兵薄弱,我军一到,拼命奔逃。”顺理成章,使叙述更为周密。《地震》一文,“余适客稷下”说明地点在那里而自己为什么在;“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并忘其未衣也”是说明地震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才出现街上的失常现象。

(3)为议论作必要交代,说明背景或用作论据

周恩来同志的名文《论知识分子问题》,第一部分讲“知识分子的定义和地位”、“知识分子不是独立的阶级,而是脑力劳动者构成的社会阶层。”并又进而指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属于那种特定范围的社会阶层。这就是“说明”,它在这里的作用是为下文的论证提供论据。而开头指出:“这个问题在党内部分干部中常常有不同的解释,在知识分子中也有些疑惑。”这也是“说明”,说明为什么要把知识分子的定义、地位弄明白,是交代背景。又如,毛泽东同志《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述将全党学习方法学习制度改造一下的理由,第三部分“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就是分别地先将主观主义的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进行了说明。我们看其中的一个片断: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论述过程中不断地使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这里先以形象的“有的放矢”来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又解释“矢”是什么、“的”是什么,这样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内涵就显露出来,与主观主义的态度两相比照,改造我们学习的道理就说清楚了。

(4)为整篇文章、整本书作说明

为了读者更好地了解写作意图、领会文章书籍的内容,有时要进行一些说明。文章可以在开头和结尾部分说明,也可以加说明性按语;书籍常写作序、跋、前言、后记,或者就叫出版说明:文件常常以“通知”、“批示”等形式出现。如《理论月刊》1985年第4期发表《各地党校论党校教育正规化》时,加了这样的“编者按”:

在最近举行的全国党校工作座谈会上,各地党校就教育正规化问题,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我们摘编部分论述于后,供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这就是对这组发言摘要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刊登的说明。

2.简明:说明的基本要求

(1)内容必须科学

说明方式,一般是用来表达知识性较强的事物或事理。其中,无论是总结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还是介绍生产技术知识或日常生活知识的科普读物;无论是教科书、辞书,还是工农业产品介绍的说明书,其内容均具有强烈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把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极为准确地揭示出来。

(2)表述必须明晰、准确

说明的目的,在于把事物、现象或道理、准确地告诉给读者,这就要求表述必须明晰而准确。

表述明晰,主要表现在明晰的顺序上。就是在解说事物或事理时,必须把握住所要说明的问题要点,按照被说明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规律和特征,有次序地进行说明。这样的解说才能做到程序恰当、条理明晰。由于事物的特征不同,组织材料的顺序也不同;有的以时间发展为顺序来组织安排材料,例如周沙尘的《北京图书馆小记》(《百科知识》1979年第四期),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北京图书馆从成立到现在七十年来的沿革和发展。有的以空间方位的转换为顺序来组织安排材料,例如沈从文的《春游颐和园》(《我家新北京》,北京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就是以空间的自然变换为顺序,把颐和园分成五个大单位逐一进行介绍的。有的以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循序渐进的逻辑顺序来组织材料,例如《宇宙里有些什么》(《飞出地球去》,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就是依据人们的认识逻辑,从介绍具体的恒星以及由恒星组成的银河系、恒星系,揭示宇宙是什么这一抽象的本质的。有的以工农业生产工艺的程序为顺序来组织材料,例如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叶圣陶《小记十篇》),就是按照景泰蓝制作工艺的五道关键程序来写的。有些比较复杂的事物或事理,作者往往把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综合起来说明。当然,说明的顺序不限于以上几种,在实际运用中,只要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益于读者接受的组织材料的顺序,都是可取的。

表述准确,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简明上。就是说明时语言要简洁、明确,不冗繁,不含混,用极精练的词句,明确而恰当地说明事物本来的面貌。例如在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人民日报》1962年3月4日)中有这样一段:……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这里介绍的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桥梁建筑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赵州桥”,头一句便简约地说明了大拱加小拱的外观造型,“两肩上”的“肩”字,准确地说明了小拱的位置。第二、三两句科学地分析了这座桥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具体地说明了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三个特征。文字相当简洁、准确。

(3)态度必须客观

说明这种表达手段,一般是用来解说具有较强科学性的事物或事理的,而科学本身又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要准确地反映它,作者必须站在冷静的客观立场上,对事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说明,而不能以主观的兴趣与感情的好恶作为解说、评价事物的标准。这一点,是与主观感情色彩较浓的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不同的。

比如同是写杭州西湖,在于敏的抒情散文《西湖即景》(《文艺红旗》1961年7月号)中,通过西湖优美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自然美、劳动美、人情美的热烈赞颂之情;而竺可桢的说明文《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则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从地质科学的角度,科学地介绍、分析了西湖生成的年代及其生成的原因,文中看不见作者任何褒贬、抑扬的主观感情色彩。

3.常见的说明方法

客观事物是丰富而复杂的,说明事物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在说明同一对象时,又往往同时使用多种方法,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

(1)定义说明

以下定义的方式来说明事物,就是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每个定义必须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事物的“属”,也就是被定义对象所属的更高一个层次的概念;另一项是“种差”,也就是被定义对象与它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例如钱学森的《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节选自《现代科学技术》,《人民日报》1977年12月9日)一文,第二段中分别为物理和数学两门学科下了科学的定义:

……从严密的综合科学体系讲,最基础的是两门学问。一门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一门数学,是指导我们推理、演算的学问。

其中,“学问”是“属”,说明“物理”、“数学”这两个概念都能被它所包含:“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和“指导推理、演算”则是“种差”,反映了上述两门学问的特有用途。两者合成一个定义,才能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事物的本质属性。

(2)诠释说明

诠释说明,就是对事物的概念、性质、特征、成因等作简要的注释并加以说明,有助于读者更具体、更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

采用这种说明方法,注释解说部分有的融合在行文中。例如桑润生《大豆小传》(《光明日报》1982年9月3日)中谈到大豆的用途时有这样的文字:

……明末《沈氏农书》曾记载用豆饼养猪的计划,说:“养猪六口,每口吃豆饼三百斤……大麦四百二十斤……糟七百斤……每年得壅八十担。”“壅”即猪厩肥,可用来肥田。

这里最后一句是对前句的注释性说明。这样就使读者对什么是“壅”有了具体的认识和理解。

诠释解说部分有时用括号或破折号加以标志,例如吴其宽的《神奇的光》中有这么一段话:

……大家知道光是一个飞毛腿,一秒钟内可以跑三十万公里,从地球上射到月球的激光,大约经过两秒多钟就反射回地球。用这个时间乘上三十万公里除以2(因为记录的时间是光走一个来回的时间),就得到了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三十八万四千公里。这样测量出来的距离是很精确的。

这里,用括号里的内容诠释运算公式中“除以2”的原因:而破折号之后的数据,则是对地球与月球之间距离的具体说明。

(3)比较说明

比较说明,就是将两个以上的彼此有一定联系和相同点的事物作比较,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可以把本来较抽象或读者感到陌生的事物,解说得比较鲜明、突出。

(4)数字说明

数字说明,就是运用确凿的数字来对事物进行说明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把某些用数量来显示特征和本质的事物,说明得更精约、简洁些。

(5)分类说明

分类说明,就是根据事物的性质、形状、成因、关系、功用等来进行分类,并加以说明。这种方法可以把某些较复杂事物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在按照种属关系的分类说明中,揭示得条理清晰、明白易懂。例如张锐的《漫话“笑”》(《语文报》1982年12月20日)中的几段文字:

就其程度而言,有大笑、微笑之分。如眉开眼笑、笑逐颜开……都是高强度的笑,这类笑,笑得畅快淋漓,无拘无束,其笑声笑态表露得淋漓尽致。而笑吟吟、笑嘻嘻……这些笑都是微笑。这类笑,笑得颇有克制,其声不高,其态不狂。

就其性质而言,有真笑、假笑之别。上面列举的,大都是程度不同的真笑。这类笑,是欢愉的表示,是友爱的象征,是幸福的反映。而苦笑、惨笑……都属假笑之列。假笑之中,依据笑者心境不同,性质又各异。像苦笑、惨笑……其实是在哭,在恨,在幸灾乐祸。由此可见,假笑要么是凄苦心境的流露,要么是伪善心理的暴露。假笑的共性是表情和内心相矛盾,表里不一。

就笑貌而言,有的笑可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有的笑却给人难以忍受的恶感。如莞尔而笑……这类笑,其笑态娇媚温柔,甜美动人。而讥笑、嘲笑……虽然也是笑,但笑掩盖不了虚伪、奸诈的本质。其面目可憎可恶,不可言宣。

这里作者从笑的程度、笑的性质、笑的状貌等角度进行分类说明,从而把“笑”在词汇学方面有关词语的词义内涵揭示得异常清晰生动。

(6)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就是列举典型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这种方法,可以把事物的本质特征解说得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例如袁可嘉的《“意识流”是什么》(《光明日报》1980年4月2日)中的一段:

……意识流小说家据此打破传统小说以时间为序的结构,而采用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时彼此颠倒,有时互相渗透的写法。这在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1897—1962)的著名作品《声音和愤怒》(1931)描写白痴班吉的混乱意识的第一章里有很明显的表现。

这段文字,以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一部著名作品为典型事例,清晰地解说了“意识流”的特点及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这样,使读者对抽象的事理有了较为具体的了解。

(7)比喻说明

用眼前熟知的事物比喻不常见或不易懂的事物、道理,起到说明的作用,就是比喻说明。汉代刘向记了一个故事:惠施谈问题善譬喻;梁王听信谗言让他说事不要用譬喻;他说,有人不知弹(弹弓)是什么样的东西,怎么能让他知道呢?告诉他“弹之状如弓”,再指出不同之处,他就明白了。所以“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就要用譬喻(《说苑·善说》)。这就是讲的“比喻说明”。这种方法运用很普遍,像龚自珍《说天寿山》:“山之理如大斧劈”等等。当然,也可以用比喻说明复杂深刻的道理。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三版序言》中曾引用索比希的比喻把知识更新叫做“脱毛”。说明了重新学习的重要性。应注意的是,要找出所知的事物与要说明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这才能使人很好理解。

(8)图表说明

图表是说明事物特征、本质的重要方式;它富于直观性,便于读者明了和接受。

一种是图片,课本上、报刊上经常使用。现在照像普及,有些机关日常事务文书,如简报、总结、调查报告、会议纪要等也可以附上照片。一种是表格,像各种统计表,元素周期表,历史年表等。还有一种是把数字表格用文字形式写出来。

4.说明文的语言技巧

(1)简明朴实

简明,就是用简洁清楚的语言说明复杂的事物。朴实就是语言一般不大用描写修饰手法,不追求文字的华丽;而是以说清事物为目的。如:

白杨,落叶乔木,产于北方,俗称大叶杨,可长至一、二丈高。叶圆而阔大,边缘有钝齿锯,面青背白,叶柄长,故易动摇,虽遇微风也萧萧有声。夏季开穗状单性花,深紫色,雌雄异株。白杨多种于马路、公路旁,庭院周围。木质较松软,做建筑房屋的材料不如松榆等材。

这段文字说明白杨的生长环境、特征、用途,非常简明、朴实。

(2)通俗易懂

通俗易懂,就是说明一种事物或现象时,用人们所熟悉的、容易于理解的语言,不用深奥、生僻的词语。如吴城因《火箭是怎样上天的》:

要弄清火箭飞行的道理,你先注意观察一下人的跳跃动作:先弯腿下蹲,然后才能跳起来。要是腿挺得直直的,那根本没法向上跳。

原来弯腿是个准备动作,当起跳的时候,弯着的腿突然伸直。用力往下一蹬,给地面施加一个作用力,这时候,地面也对人产生一个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人就一下子跳起来了。人在用力蹬地的时候,对地面的作用力越大,地面对人的反作用力也越大。跳得也越高。

在自然界里,利用反作用力前进的东西多着呢!像海洋里的乌贼,它猛收缩腹部的肌肉,把腹部里的水用力压到身体外面,得到水的反作用力,推动身子向前游去,游泳的速度每秒钟可以达到十五米。

火箭是靠自己喷出的气体产生的反作用力前进的。

上例说明,由于从人们的生活经验谈起,所以就很通俗,使人看得懂。

(3)活泼顺畅

活泼顺畅,就是说语言不要呆板,读起来使人感到自然,不是结结巴巴的。科学小品,为了使语言生动活泼,常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吸引读者。要使语言活泼,技巧是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