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从口味判断健康

人们在进食时如果感到嘴里有怪味,或者虽未进食,口腔中也有酸、甜、苦、淡、咸等异味,这往往是由于某种疾病所引起的,病症不同,怪味也不同。

至于因为吸烟饮酒、异味饮食、药物反应或早晨起床时嘴有味,只要刷刷牙、漱漱口就会清爽无味了。

口有甜味

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口有甜味,表示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各种酶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所致。根据临床表现并经胃镜、X线、B超检查排除食道、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等器质性病变后,可初步诊断本病的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作同位素胃排空、十二指肠胃返流试验、胃电图检查及B超作胃排空功能测定检查来确诊。

改变生活习惯

症状轻的病人经改变生活习惯,如饮食习惯和偶而服用促胃肠动力药即可缓解。较重的病人视类型不同选择治疗方案。

返流样消化不良应避免刺激性饮食,戒除烟酒,避免弯腰及夜间进食过量;适量应用抗酸剂和H2受体拮抗剂,大部分病例得到缓解。

运动障碍样消化不良应避免吃能诱发症状的食物,避免进餐时间过长。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如胃复安、吗叮啉和西沙必比利等。

溃疡样消化不良应用抗酸剂和H2受体拮抗剂治疗。

吞气症治疗有一定难度。首先是心理治疗以解除精神刺激,其次是给镇静剂及抗焦虑药物等对症处理。将舌尖置于上下门齿之间可暂时制止吞气。

特发性消化不良治疗有一定难度。应积极处理诱发因素,如应激、营养不良、酗酒、隐性忧郁症等。对症治疗给抗酸剂、促胃肠动力药、抗幽门螺杆菌药物等治疗。

口有咸味

神经官能症患者

口有咸味常见于神经官能症患者。神经官能症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症状表现为焦虑、恐怖、失眠、记忆减退等。

中西医预防

西医药治疗

心理治疗:患者可通过自我揭露潜意识内心冲突,引致心理改变以增加自我认识和对内心欲念的忍受能力。松弛技术可以对植物神经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冥想也是一种特殊的、很有效的松弛方法。对于容易进入催眠状态的病人,可以用催眠疗法加强松弛效果。

药物治疗:可用弱安定剂以控制慢性焦虑或预防焦虑发作。

中医药治疗

〈1〉肝郁气滞:焦虑,情绪不宁,善怒易哭,时时太息,胸胁胀闷,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服用有关疏肝解郁,行气导滞的药物。

〈2〉心脾两虚:焦虑,心悸易惊,善悲欲哭,面色苍白无华,少动懒言,神思恍惚,疲倦乏力,不思饮食,便溏,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服用有关健脾益气,养心安神的药物。

〈3〉肾阴亏虚:焦虑日久,惊悸不安,善恐易惊,腰膝酸软,耳鸣头晕,健忘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服用有关滋补肾阴的药物。

太极拳治疗

可选择简化太极拳、杨式或吴式太极拳中任何一种,但必须坚持锻炼,锻炼中不断体会每招各式的动作及感觉。

太极拳治疗,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取得明显疗效,它是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患者要树立信心,坚持锻炼。

口有酸味

消化性溃疡

口有酸味常见于消化性溃疡,与胃酸过多有关。

长期周期性发作的节律性上腹部疼痛,可伴有泛酸、流涎、恶心、呕吐、嗳气等,还可并发出血、穿孔及幽门梗阻等。溃疡活动期有上腹部局限性压痛,溃疡相应部位的皮肤可有疼痛性敏感区。

中西医预防

西医药治疗

〈1〉一般治疗:溃疡活动期应注意休息,生活有规律,平时亦要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应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易于消化和注意营养,避免刺激性饮食。溃疡活动期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随着症状的改善可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2〉药物治疗:主要是中和胃酸和抑制胃酸分泌。合理选择抑酸药物、胃粘膜保护剂、抗胆碱能药物及H2受体阻滞剂。抑酸药物常用氢氧化铝凝胶10ml,每日3次;或碳酸钙0.6~1.2g,每日3次;或三硅酸镁0.6g,每日3次。抗胆碱能药物可用阿托品0.3mg,每日3次;或普鲁本辛15mg,每日3次,或胃疡平1~2mg,每日3次。H2受体阻滞剂如甲氰咪胍,常用量为200mg,每日3次;每晚临睡加服400mg。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1g,每日3次,饭后2~3小时服用。

〈3〉抗生素:抑制甚至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本病可选用:庆大霉素4万u,口服,每日3次(三餐前1小时)10天为1疗程,共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4天。痢特灵0.2g,口服,每日3次,服7天,后改为每次0.1g,每日3次,服7天,2周为1个疗程。

中医药治疗

〈1〉肝胃气滞:胃脘胀痛,两胁胀闷,因嗳气或矢气则舒,善怒而太息,胸闷食少,泛吐酸水,口苦眩晕,舌苔薄白,脉弦。

服用有关理气行滞,疏肝和胃的药物。

〈2〉肝胃热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食入痛无明显缓解,或食少易痛,口苦而干,喜冷饮,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服用有关清胃泄热,舒肝理气的药物。

〈3〉瘀血阻络:胃痛如刺如割,痛处不移,有呕血或黑便史,舌质紫黯或有瘀斑。

服用有关活血化瘀,通络和胃的药物。

〈4〉脾胃虚寒:胃痛隐隐,喜按喜暖,空腹痛重,得食痛减,食后腹胀,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呕吐清涎,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服用有关健脾和胃,温中散寒的药物。

味觉变迟钝

心力衰竭

舌头上的味蕾是辨别滋味的感受器,但是,当人体患有某些疾病或舌神经、舌粘膜遇到较强的物理性刺激时,可干扰味蕾的味觉功能,使味蕾发生感受偏差而失灵。于是,就会使人食而不得其味,出现味觉障碍。当味觉变迟钝时,应预防心力衰竭的可能。

中西医预防

西医药治疗

〈1〉减轻心脏负荷

休息:为减轻心脏负荷的主要方法。轻度心力衰竭患者,限制体力活动即可;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则应卧床休息。同时还要注意解除精神负担。

限盐:这是控制慢性心力衰竭最适当的方法之一。根据心力衰竭的程度每日食盐的摄入量限制在2.5~5.0g之间。

利尿:双氢克尿塞,每次25~50mg,每日2~3次。速尿20~40mg,每日1~2次。长期应用可引起低血钾,宜及时补充钾盐。氨苯喋啶,每次50~100mg,每日3次。

血管扩张药:苄胺唑啉、肼苯哒嗪、硝酸甘油、消心痛,哌唑嗪等。常用者如消心痛,每次10~20mg,每日3次。哌唑嗪,每次2~10mg,每日3次。

〈2〉加强心肌收缩力:主要是洋地黄类强心甙,包括地高辛和西地兰,可以增加心脏的收缩能力,控制和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地高辛的用法是,每次0.25mg,每日1次。

中医药治疗

〈1〉气阴两虚:心悸气促,动则尤甚,头晕乏力,盗汗颧红,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

服用有关益气敛阴的药物。

〈2〉血瘀水阻:两颧暗红,口唇紫暗,心悸怔忡,动则气急,下肢水肿,舌暗或有紫斑,苔腻脉涩。

服用有关化瘀行水的药物。

〈3〉阳虚水泛:心悸气短,畏寒肢冷,腰酸腿软,浮肿少尿,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

服用有关温阳利水的药物。

〈4〉阳气虚脱:心悸气喘,烦躁不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浮肿少尿,舌淡苔白,脉沉细微弱。

服用有关回阳益气固脱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