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从血型判断健康
早在50年代中期就有人发现血型(指红细胞血型)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几十年的临床观察和反复研究,医学界一些专家提出了血型防病的观点。
血型作为一个遗传因素,对某些疾病的发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它只能提醒我们注意自己及家庭成员中不同血型的人要经常防范那些有关疾病的发生,以便能防微杜渐。
A型血
易患传染病疟疾
一般来说,A型血的人免疫功能较其他血型的人差,因此此类人群易患传染病,如疟疾等。
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根据原虫的种类,可分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和卵形疟4种。
开始2~3天中,可有倦怠感,但一般突然出现寒颤,在盛夏也诉畏冷。体温高达39~40℃,高热后全身出汗。这种发作会间歇性出现。恶性疟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恶心、呕吐、腹泻、意识不清、黄疸等。如果不使用适宜的抗疟药,在4~5天内便死亡。
灭蚊防蚊
灭蚊防蚊是预防疟疾的重要环节。应采用各种措施消灭蚊虫,消灭蚊子孳生场所,如治理地沟、水沟,破坏蚊子的滋生环境;喷洒化学药物杀灭幼虫和成虫;利用自然天敌的致病性的寄生虫消灭蚊虫。防止蚊子叮咬,使用蚊帐,安置纱窗纱门,室内喷洒杀蚊剂,使用驱蚊片;在皮肤暴露部位涂擦驱蚊剂等方法,都能有效地防止蚊虫传播疟疾。我国南方地区用菊酯类杀虫剂处理蚊帐和窗帘也取得防蚊的很好效果。
近年来,针对不同种属疟原虫的不同期的特异性抗原——基因重组或人工合成多肽颗粒疫苗,以及疟疾热休克蛋白疫苗及基因工程减毒活疫苗正在研究中,且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疟疾发作时应卧位休息,增加营养,进易消化的食物,药物降温,补充液体;抽搐时可用镇静剂,如氯丙嗪。
有效的抗疟药物分以下几类:
主要用于预防的药物
乙胺嘧啶口服吸收好,一般与氯喹同服,每隔10~14天口服一次,年长儿童或成年人每次25毫克,同时加氯喹0.25~0.75克,小儿减半。
主要用于防止复发和传播的药物
伯氨喹1岁内小儿总量1/2片,2岁3/4片,3~5岁1片,6~10岁2片,13岁以上3片,每日将总量分为2~3次口服;共服一周。
主要控制发作的药物
奎宁是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的,主要用于杀死红细胞内的裂殖体。氯喹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一种抗疟药,起效快毒性小,对耐氯喹的红细胞内裂殖体有杀灭作用。
对于耐药疟疾、凶险型疟疾和一般疟疾的根治现多采用联合用药,不但可以增强药效,还可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保护易感人群。首先是防蚊,还可以服用药物预防,乙胺嘧啶,防疟一号片、二号片、三号片,也可以服用醋酸硝喹片,每日25~50毫克,每半月服一次。
B型血
易患白血病和龋齿
B型血的人易患白血病,而且易患龋齿。
所谓白血病,是指正常人只在骨髓、淋巴结里按一定比例分化增殖幼弱白细胞,若失去分化能力,不仅在骨髓、淋巴结内,在血液中也会无限制地继续增殖而致患者于死的疾病,又叫作血癌。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的有形成分如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胎儿时期由肝脏、脾脏、骨髓及淋巴结制造,而生后不久便专门由骨髓与淋巴结制造。在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下,只要没有细菌、病毒等感染,血液中的上述细胞数量和比率就会维持在一定的范围。
然而患白血病后,首先在骨髓、淋巴结内大量制造癌变的幼弱白细胞,不久肝脏与脾脏也恢复到胎儿期状态,而大量制造出幼弱的白细胞(白血病细胞)。由此大量的幼弱白细胞进入血液,并在血液里大量分裂与增殖。这些白细胞大部分都不正常,只是形状同健康人的骨髓、淋巴结中的幼弱白细胞略为相似。
一旦患白血病后,只要不加治疗,白细胞会继续增加。通常1立方毫升血液中,只有6000~8000白细胞,患白血病后,有时会增加到100万以上,由此可以看到血液发白。这就是白血病的由来。
白细胞一般分为骨髓或淋巴结内的母细胞增殖的最为幼弱的细胞的急性型与骨髓或淋巴结中的所有阶段血细胞按一定比例增殖的慢性型两种。进而根据其母细胞种类,又可分为骨髓性白血病和淋巴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的主要症状是发烧、贫血、有出血性倾向(皮下紫斑、由口腔和牙龈出血、由消化道出血等)。如果对这种状态不加治疗,一般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就可死亡。
慢性白血病如果是骨髓性,其主要症状因脾脏与肝脏肿大,腹部压迫感严重;如果是淋巴性,还可看到全身淋巴结肿大。这种慢性白血病若不加以治疗可导致死亡。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到了晚期,大部分急剧恶化,转成急性,少数患者因恶液质(营养状态恶化)等而引起死亡。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很少有这种情况,可生存较长时间。
近年来急性白血病发病比率有所增加,其最初的主要症状仅由贫血开始发病,所以应当引起注意。
中西医预防
白血病的预防保健:
西医药治疗
〈1〉化学药物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以VP(长春新碱+强的松)为最基本方案加用其它药物,如柔红霉素、阿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等;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一般以阿糖胞苷为主,配合柔红霉素、三尖杉酯碱或高三尖杉酯碱、VP16等药物组成治疗方案。其中,DA(阿糖胞苷+柔红霉素)方案是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标准方案。
〈2〉支持疗法:预防和治疗感染,改善贫血症状,积极治疗出血等。
〈3〉免疫治疗:以调动机体的特异性或非特异性防御机能,消灭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如:卡介苗、转移因子、左旋米唑等。
中医药治疗
〈1〉气血亏虚:面色苍白无华,气短乏力,眩晕心悸,失眠多梦,唇甲色淡,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服用有关益气补血,扶正祛邪的药物。
〈2〉脾肾阳虚:面色苍白无华,神疲嗜睡,气短乏力,心悸失眠,纳少形寒,腰膝冷痛,大便溏泄或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
服用有关补脾温肾,扶正祛邪的药物。
〈3〉肝肾精亏:面色无华,气短乏力,耳鸣耳聋,口干唇燥,腰酸腿软,潮热盗汗,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沉细数无力。
服用有关滋补肝肾,扶正祛邪的药物。
龋齿的预防保健
龋齿进一步发展,可引起牙髓炎、根尖周围炎、颌骨炎。因其根源是龋齿,所以最重要的,应该将疾病消灭在龋齿阶段。
引起龋齿的直接原因是牙垢中的细菌,而引起牙垢堆积的原因有刷牙方法不正确、漱口少、粘性唾液、很软并有粘性的食物、牙列不正等。特别是糖分多的食物,可为细菌提供大量制造酸的原料,所以是最主要的间接原因。
为了预防龋齿,唾液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唾液有很强的中和能力,能够中和乳酸,并通过其净化力防止牙垢堆积。实际上,患有唾液分泌量减少的疾病(麻醉药中毒)以及唾液呈酸性倾向(糖尿病)时,龋齿的发生确有增高的倾向。
牙齿本身发育不良,也容易导致龋齿。因此,在牙齿发育期间,自母亲怀孕开始,到生后10岁左右,一定要充分加强营养(包括孕妇和儿童),特别是要给予充分的钙、磷、维生素D等。
综合上述,导致龋齿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堆积在牙齿上的牙垢和其中的细菌,二是食物中的糖分;三是牙齿发育不良。由此,只要消除了这3种原因,就可防止龋齿的发生。为此,要注意以下3点:一是饭后一定要刷牙,不使牙齿堆积牙垢;二是糖分应同食物一道摄取,要控制吃零食;三是要注意孕妇营养以及出生后10岁以前的营养。
将氟涂到牙齿上,可以增加对龋齿的抵抗力,因此可将氟放入自来水中。另外,用浓度较大的氟水漱口也有效。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龋齿通过个人、家庭、学校、单位和国家的集体努力,是可以大幅度减少的。
只要经常接受牙科医生检查,早期发现并治疗尚未注意到的龋齿,就会在尚未引起牙髓炎之前使其痊愈。
对初期阶段较轻的牙髓炎,可以不取出牙髓,而将龋齿彻底消毒,然后充填即可。不过,大多数牙髓炎都是将部分牙髓或者全部牙髓取出以后,认真进行消毒,在确认没有引起根尖性牙髓炎以后用粘固粉等充填。如果尚有少量的活牙髓,要通过麻醉或者用药物固定,在不痛的情况下用带刺的细针进行操作。
在慢性牙髓炎中(特别是牙髓坏疽)由于细菌不仅在牙髓中,而且会进入周围牙本质壁上的细管里面,所以要将这些细菌全部杀死,并彻底将根尖部充填好,是需要时间的,对牙科医生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如果硬让牙科医生尽快处理,充填牙根,罩上金冠,而遗漏下的根尖部就会发生疼痛。
O型血
易患肾炎
O型血人患肾炎的较多,但O型血的人患传染性肝炎的却较其他血型的人少得多。
急性肾炎并非单独的一种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且有不同病理变化的一组肾小球疾患,故又称急性肾炎综合症。临床上以起病急、有血尿、浮肿、高血压为主要特点,其中多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肾小球肾炎。
主要表现为乏力、腰酸痛、头昏、头痛、浮肿,少尿,浓茶样或洗肉水样尿,部分患者有胸闷、气短,重者有视力障碍,甚至昏迷、抽搐。查体可见面部、下肢肿,肾区叩击痛,血压升高。
注意活动和保暖
起病2~4周内卧床休息,待肉眼血尿消失、浮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后逐渐下床活动。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及上呼吸道感染。
浮肿及高血压期间应低钠盐饮食。
有感染者使用常规剂量青霉素10~14天。对病程3~6个月以上尿检仍异常,且有扁桃体病灶者,应考虑手术摘除。
除此之外,注意起居,调节情绪,忌食肥腻等食物。
预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防止本病发生的主要措施。应保持皮肤清洁,积极治疗扁桃体炎,防止猩红热及其他呼吸道感染。
发病后必须卧床休息,治疗期间,每日食盐应控制在2克以下,水肿严重而尿少者,应限制液体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