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标舞基本要素及舞池简介
第三章 国标舞基本要素及舞池简介
第一节 国标舞的基本要素
一个不识歌谱的人,只能是一个跟在原唱歌手后面做模仿式歌唱的“模唱者",永远也成不了新歌的首唱者(原唱者),也成不了歌手。同样道理,一个不识国标舞要素的人只能跟在其他舞者后面做模仿式跳舞的“模跳者",永远也成不了一个只看“舞谱"就能把套路跳出来的首跳者或表演者,更谈不上创编出属于自己的新套路来。所以,学好国标舞要素对每一位学员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国标舞理论中,要素是用于诠注步型和舞动规律的。它在国标舞教学标准中的作用就相当于五线谱或简谱在音乐教学标准中的作用,只不过它的标准化程度远不及五线谱的标准化程度那么高级。也就是说,国标舞的要素标准至今仍然处在一个草创阶段或初级阶段,属于一种初级标准。更进一步说,不同的舞者可以根据国标舞的同一“标准步型要素分解"跳出不同的舞动方式来。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把国标舞的标准定位在草创阶段或初级阶段,其目的就是要让当今舞者明白国标舞的理论教学标准并不是很严密、很标准、很规范的,它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我们注入新的标准内容,否则的话,国标舞永远也不能实现全球统一,世界通用。明白了国标舞的现状,就不难把握国标舞的学习方向。
国标舞要素——国标舞理论中的步号、节奏、步位、方位、脚法、反身、降升、倾斜、转度、体位的统称。
1.步号
步号——指步型中的步子号码或步子序号。在步型图解中,步号写在步子脚迹里面。
注释:步号是丛舞(丛舞是一类标准舞的通用娱乐方式,它既可以二人共娱,也可以一人单娱,其娱乐范围比国际舞要广)理论中的丛素名称,我们把它引用过来是为了便于教学。
步序——指标准步型(指定步型)中步子的先后次序。
2.节奏
节奏——在这指国标舞舞蹈过程中的舞曲节奏、舞蹈节奏和呼吸节奏。注释:舞蹈的节奏划分还可以按内外来划分,其中舞曲节奏和舞蹈节奏属于外在节奏,呼吸节奏属于内在节奏当中的一种。
舞曲节奏——指国标舞舞曲在时间上作的有规律性的变化,该变化包括节拍的快慢、音值的长短、音量的大小、音频的高低。在国标舞理论中,舞曲节奏共包括快华尔兹舞曲节奏、慢华尔兹舞曲节奏、快步舞舞曲节奏、狐步舞舞曲节奏、探戈舞舞曲节奏、伦巴舞舞曲节奏、恰恰舞舞曲节奏、牛仔舞舞曲节奏、桑巴舞舞曲节奏、斗牛舞舞曲节奏10种。
(1)国标舞舞曲节奏
快华尔兹舞曲节奏——指专为快华尔兹舞蹈所制定的拍号、拍速、拍值、曲长。快华尔兹的拍号是3/4,拍速是每分钟60小节。
注释:当快华尔兹舞曲节奏快于每分钟60小节时,舞者的舞蹈质量将会大为下降,即使是世界顶级高手也不例外,所以,我们推荐使用每分钟56小节的快华尔兹舞曲节奏,如果是老年舞者,我们推荐使用每分钟52小节以下的快华尔兹舞曲节奏。
慢华尔兹舞曲节奏——指专为慢华尔兹舞蹈所制定的拍号、拍值、拍速、曲长。慢华尔兹的拍号是3/4,拍速是每分钟30小节。
快步舞舞曲节奏——指专为快步舞舞蹈所制定的拍号、拍值、拍速、曲长。快步舞的拍号是4/4拍,拍速是每分钟50小节。
狐步舞舞曲节奏——指专为狐步舞舞蹈所制定的拍号、拍值、拍速、曲长。狐步舞的拍号是4/4拍,拍速是每分钟30小节。
探戈舞舞曲节奏——指专为探戈舞舞蹈所制定的拍号、拍值、拍速、曲长。探戈舞的拍号是2/4拍或4/4拍,拍速是每分钟30~33小节。
注释:①根据丛舞理论中的诠释,“探戈舞舞蹈节奏"更适合于拍号为4/4拍的“探戈舞舞曲节奏",所以,我们推荐使用拍号为4/4拍的“探戈舞舞曲";②根据丛舞科学理论中的诠释,探戈舞的舞蹈内容主要包括“探"、“戈"、“吞"、“守"四大舞蹈情境,当舞曲节奏达到或超过每分钟33小节时,舞者将不能很好地表现探戈舞蹈中的“探"、“吞"、“守"三大舞蹈情境,所以,我们推荐使用每分钟30小节的探戈舞舞曲节奏,如果舞者功力深厚,还可以使用每分钟28小节以下的探戈舞舞曲节奏。
伦巴舞舞曲节奏——指专为伦巴舞舞蹈所制定的拍号、拍值、拍速、曲长。伦巴舞的拍号是4/4,拍速是每分钟26小节。
恰恰舞舞曲节奏——指专为恰恰舞舞蹈所制定的拍号、拍值、拍速、曲长。恰恰舞的拍号是4/4,拍速是每分钟33小节。
注释:当恰恰舞舞曲节奏快于每分钟33小节时,舞者的舞蹈质量将会下降,所以,我们推荐使用每分钟32小节的恰恰舞舞曲节奏,初学舞者使用每分钟30小节的恰恰舞舞曲节奏学习。
牛仔舞舞曲节奏——指专为牛仔舞舞蹈所制定的拍号、拍值、拍速、曲长。牛仔舞舞的拍号是4/4,拍速是每分钟42~44小节。
注释:当牛仔舞舞曲节奏快于每分钟42小节时,舞者的舞蹈质量将会下降,即使是世界顶级高手也不例外,所以,我们推荐使用每分钟40小节的牛仔舞舞曲节奏。
桑巴舞舞曲节奏——指专为桑巴舞舞蹈所制定的拍号、拍值、拍速、曲长。桑巴舞的拍号是2/4,拍速是每分钟48~56小节。
注释:当桑巴舞舞曲节奏快于每分钟52小节时,舞者的舞蹈质量将会下降,所以,我们推荐使用每分钟48小节的桑巴舞舞曲节奏。
斗牛舞舞曲节奏——指专为斗牛舞舞蹈所制定的拍号、拍值、拍速、曲长。斗牛舞的拍号是2/4,拍速是每分钟60~62小节。
注释:我们推荐使用每分钟60小节的斗牛舞舞曲节奏。
在国标舞的“英式国标舞理论"中,各舞种的“舞曲节奏"(音乐节奏)均融合在“步子节奏"当中。也就是说,各舞种的要素分解中没有单独的舞曲节奏说明。
注释:在丛舞理论的丛素(要素)分解中,舞曲节奏是用“拍位"来说明的。现在我们把丛舞理论中的“拍位"引用到国标舞中来进行说明。
拍位——指在标准步型中,舞者的步子在舞曲节奏(音乐节奏)中的位置。如在拍号为2/4的丛曲(舞曲)中,拍位共有“1"、“2"2个拍位;在桑巴舞的舞曲节奏中,拍位共有“1"、“2"2个拍位加上1个附点拍位,略等于3个拍位;在拍号为3/4的丛曲(舞曲)中,拍位共有“1"、“2"、“3"3个拍位;在拍号为4/4的丛曲(舞曲)中,拍位共有“1"、“2"、“3"、“4"4个拍位;在拍号为5/4的丛曲中,拍位共有“1"、“2"、“3"、“4"、“5"5个拍位;在拍号为6/4的丛曲中,拍位共有“1"、“2"、“3"、“4"、“5"、“6"6个拍位。
(2)国标舞舞蹈节奏
舞蹈节奏——指国标舞舞蹈在空间上作的有规律性的变化,该变化包括步速的快慢、力度的大小、步幅的长短、头部的降升、身体的倾斜、腰脊的扭转、线条的伸缩、肢体的曲直、形体的扩收等。舞蹈节奏共包括快华尔兹舞蹈节奏、慢华尔兹舞蹈节奏、快步舞舞蹈节奏、狐步舞舞蹈节奏、探戈舞舞蹈节奏、伦巴舞舞蹈节奏、恰恰舞舞蹈节奏、牛仔舞舞蹈节奏、桑巴舞舞蹈节奏、斗牛舞舞蹈节奏10种。
快华尔兹舞蹈节奏——主要指步速的快慢、力度的大小、步幅的长短、头部的降升、身体的倾斜、腰脊的扭转。
慢华尔兹舞蹈节奏——主要指步速的快慢、力度的大小、步幅的长短、头部的降升、身体的倾斜、腰脊的扭转。
快步舞舞蹈节奏——主要指步速的快慢、力度的大小、步幅的长短、头部的降升、身体的倾斜、腰脊的扭转。
狐步舞舞蹈节奏——主要指步速的快慢、力度的大小、步幅的长短、头部的降升、身体的倾斜、腰脊的扭转。
探戈舞舞蹈节奏——主要指步速的快慢、力度的大小、步幅的长短、头部的降升、身体的倾斜、腰脊的扭转。
伦巴舞舞蹈节奏——主要指步速的快慢、力度的大小、步幅的长短、头部的降升、身体的倾斜、腰脊的扭转、线条的伸缩、肢体的曲直、形体的扩收。
恰恰舞舞蹈节奏——主要指步速的快慢、力度的大小、步幅的长短、头部的降升、身体的倾斜、腰脊的扭转、线条的伸缩、肢体的曲直、形体的扩收。
牛仔舞舞蹈节奏——主要指步速的快慢、力度的大小、步幅的长短、头部的降升、身体的倾斜、腰脊的扭转、线条的伸缩、肢体的曲直、形体的扩收。
桑巴舞舞蹈——主要指步速的快慢、力度的大小、步幅的长短、头部的降升、身体的倾斜、腰脊的扭转、线条的伸缩、肢体的曲直、形体的扩收。
斗牛舞舞蹈节奏——主要指步速的快慢、力度的大小、步幅的长短、头部的降升、身体的倾斜、腰脊的扭转、线条的伸缩、肢体的曲直、形体的扩收。
在“英皇舞协版"和“国际舞协版"的国标舞要素分解中,“节奏"主要是指“舞蹈节奏",其节奏的划分名称与划分时值分别是:
慢慢慢——占音乐时值的3拍,它在要素分解中的英文书写方式是“SSS"。
慢慢——占音乐时值的2拍,它在要素分解中的英文书写方式是“SS"。
慢——在2/4拍的探戈舞舞曲中占音乐时值的1拍,在4/4拍的其他舞舞曲中占音乐时值的2拍,它在要素分解中的英文书写方式是“S"。
快——在2/4拍的探戈舞舞曲中占音乐时值的半拍,在4/4拍的其他舞舞曲中占音乐时值的1拍,它在要素分解中的英文书写方式是“Q"。
3/4拍——占音乐时值的3/4拍。
1/2拍——占音乐时值的半拍。
1/4拍——占音乐时值的1/4拍,它在要素分解中的英文书写方式是“a"。
注释:在丛舞科学理论的丛素(要素)分解中,“舞蹈节奏"是用“拍值"来说明的。
拍值——①指在丛曲(舞曲)的拍韵(节奏型)中,舞者的标准步型之步子在音乐时间上的长短;②指在标准舞型中或步子中,舞者的身体(或肢体)动作在拍韵(节奏型)时间上的长短。在丛舞科学理论中,拍值划为“虫"、“余"、“慢"、“协"、“促"、“快"、“鸟"7个等级。
注释:拍值也可以理解为舞者在“音乐时间"上的“步子快慢"和“舞姿快慢"。
虫——指在标准步型中,舞者的步子或舞姿在音乐时间上占4拍。
余——指在标准步型中,舞者的步子或舞姿在音乐时间上占3拍。
慢——指在标准步型中,舞者的步子或舞姿在音乐时间上占2拍。
协——指在标准步型中,舞者的步子或舞姿在音乐时间上占1拍。
促——指在标准步型中,舞者的步子或舞姿在音乐时间上占3/4拍。
快——指在标准步型中,舞者的步子或舞姿在音乐时间上占2/4拍。
鸟——指在标准步型中,舞者的步子或舞姿在音乐时间上占1/4拍。
(3)国标舞呼吸节奏
国标舞呼吸节奏指国标舞舞者在呼吸上作的有规律性的变化,该变化包括呼吸速度的快慢、呼吸力度的强弱、呼吸流量的大小、呼吸循环的长短、深吸时间的长短、闭气时间的长短等。在国标舞的舞蹈过程中,呼吸节奏共包括快华尔兹呼吸节奏、慢华尔兹呼吸节奏、快步舞呼吸节奏、狐步舞呼吸节奏、探戈舞呼吸节奏、伦巴舞呼吸节奏、恰恰舞呼吸节奏、牛仔舞呼吸节奏、桑巴舞呼吸节奏、斗牛舞呼吸节奏10种。
快华尔兹呼吸节奏——主要指呼吸速度的快慢、呼吸力度的强弱、呼吸流量的大小、呼吸循环的长短。
慢华尔兹呼吸节奏——主要指呼吸速度的快慢、呼吸力度的强弱、呼吸流量的大小、呼吸循环的长短、深吸时间的长短、闭气时间的长短。
快步舞呼吸节奏——主要指呼吸速度的快慢、呼吸力度的强弱、呼吸流量的大小、呼吸循环的长短。
狐步舞呼吸节奏——主要指呼吸速度的快慢、呼吸力度的强弱、呼吸流量的大小、呼吸循环的长短、深吸时间的长短、闭气时间的长短。
探戈舞呼吸节奏——主要指呼吸速度的快慢、呼吸力度的强弱、呼吸流量的大小、呼吸循环的长短、深吸时间的长短、闭气时间的长短。
伦巴舞呼吸节奏——主要指呼吸速度的快慢、呼吸力度的强弱、呼吸流量的大小、呼吸循环的长短、深吸时间的长短、闭气时间的长短。
恰恰舞呼吸节奏——主要指呼吸速度的快慢、呼吸力度的强弱、呼吸流量的大小、呼吸循环的长短。
牛仔舞呼吸节奏——主要指呼吸速度的快慢、呼吸力度的强弱、呼吸流量的大小、呼吸循环的长短。
桑巴舞呼吸节奏——主要指呼吸速度的快慢、呼吸力度的强弱、呼吸流量的大小、呼吸循环的长短、深吸时间的长短、闭气时间的长短。
斗牛舞呼吸节奏——主要指呼吸速度的快慢、呼吸力度的强弱、呼吸流量的大小、呼吸循环的长短、深吸时间的长短、闭气时间的长短。
注释:在国标舞的学习中,有些舞种可以不考虑呼吸节奏的问题,有些舞种则非有呼吸节奏不可。
3.步位
步位——指“移动脚"将要到达的位置相对于“重心脚"现在的位置。步位共包括左进、左退、左横、左斜进、左叉右斜进、左斜退、左叉右斜退、右进、右退、右横、右斜进、右叉左斜进、右斜退、右叉左斜退14个步位。
左进——指舞者的左脚向身体前方移动。
左斜进——指舞者的左脚向身体左前方移动。
左叉右斜进——指舞者的左脚向身体右前方移动。
左退——指舞者的左脚向身体后方移动。
左斜退——指舞者的左脚向左后方移动。
左叉右斜退——指舞者的左脚向身体右后方移动。
左横——指舞者的左脚向身体左侧移动。
右进——指舞者的右脚向身体前方移动。
右斜进——指舞者的右脚向身体右前方移动。
右叉左斜进——指舞者的右脚向身体左前方移动。
右退——指舞者的右脚向身体后方移动。
右斜退——指舞者的右脚向右后方移动。
右叉左斜退——指舞者的右脚向身体左后方移动。
右横——指舞者的右脚向身体右侧移动。
4.方位
方位,指舞者在国标舞舞池中的身体所对方向位置。国标舞的方位包括面对舞程线、面对逆舞程线、面对墙壁、面对斜墙壁、面对逆斜墙壁、面对中央、面对斜中央、面对逆斜中央、背对舞程线、背对逆舞程线、背对墙壁、背对斜墙壁、背对逆斜墙壁、背对中央、背对斜中央、背对逆斜中央共16个方位。
面对舞程线——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舞程线方向。
面对逆舞程线——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逆舞程线方向。
面对墙壁——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墙壁方向。
面对斜墙壁——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斜墙壁方向。
面对逆斜墙壁——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逆斜墙壁方向。
面对中央——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中央方向。
面对斜中央——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斜中央方向。
面对逆斜中央——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逆斜中央方向。
背对舞程线——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舞程线方向。
背对逆舞程线——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逆舞程线方向。
背对墙壁——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墙壁方向。
背对斜墙壁——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斜墙壁方向。
背对逆斜墙壁——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逆斜墙壁方向。
背对中央——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中央方向。
背对斜中央——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斜中央方向。
背对逆斜中央——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逆斜中央方向。
注释:在要素的分解表中,为了便于教学和书写,我们将用简称来表达上述的具体方位名称。
面对舞程线——简称面舞程。
面对逆舞程线——简称面逆舞程。
面对墙壁——简称面墙。
面对斜墙壁——简称面斜墙。
面对逆斜墙壁——简称面逆斜墙。
面对中央——简称面中。
面对斜中央——简称面斜中。
面对逆斜中央——简称面逆斜中。
背对舞程线——简称背舞程。
背对逆舞程线——简称背逆舞程。
背对墙壁——简称背墙。
背对斜墙壁——简称背斜墙。
背对逆斜墙壁——简称背逆斜墙。
背对中央——简称背中。
背对斜中央——简称背斜中。
背对逆斜中央——简称背逆斜中。
5.脚法
脚法,指踝关节以下的脚部动作的应用技法。脚法共包括脚跟至脚掌、脚跟至脚尖、脚掌至脚尖、脚尖至脚掌、脚尖至脚跟、全脚6个种类。
A、脚跟至脚掌,指舞者左脚或右脚前进时,先用脚跟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脚掌的运步过程。脚跟至脚掌可以分为左脚跟至脚掌、右脚跟至脚掌、左脚跟内侧至脚掌、右脚跟内侧至脚掌、左脚跟外侧至脚掌和右脚跟外侧至脚掌6个小类。
左脚跟至脚掌——指舞者左脚前进时,先用左脚跟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脚掌的运步过程。
右脚跟至脚掌——指舞者右脚前进时,先用右脚跟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右脚掌的运步过程。
左脚跟内侧至脚掌——指舞者左脚作左斜进时,先用左脚跟内侧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脚掌的运步过程。
右脚跟内侧至脚掌——指舞者右脚作右斜进时,先用右脚跟内侧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右脚掌的运步过程。
左脚跟外侧至脚掌——指舞者左脚作左叉右斜进时,先用左脚跟外侧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脚掌的运步过程。
右脚跟外侧至脚掌——指舞者右脚作左叉右斜进时,先用右脚跟外侧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右脚掌的运步过程。
B、脚跟至脚尖,指舞者左脚或右脚前进时,先用脚跟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脚尖的运步过程。脚跟至脚尖可以分为左脚跟至脚尖、右脚跟至脚尖、左脚跟内侧至脚尖、右脚跟内侧至脚尖、左脚跟外侧至脚尖和右脚跟外侧至脚尖6个小类。
左脚跟至脚尖——指舞者左脚前进时,先用左脚跟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尖的运步过程。
右脚跟至脚尖——指舞者右脚前进时,先用右脚跟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右脚尖的运步过程。
左脚跟内侧至脚尖——指舞者左脚作左斜进时,先用左脚跟内侧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尖的运步过程。
右脚跟内侧至脚尖——指舞者右脚作右斜进时,先用右脚跟内侧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右脚尖的运步过程。
左脚跟外侧至脚尖——指舞者左脚作左叉右斜进时,先用左脚跟外侧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尖的运步过程。
右脚跟外侧至脚尖——指舞者右脚作右叉左斜进时,先用右脚跟外侧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右脚尖的运步过程。
C、脚掌至脚尖,指舞者左脚或右脚前进时,先用脚掌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脚尖的运步过程。脚跟至脚掌可以分为左脚掌至脚尖、右脚掌至脚尖、左脚掌内侧至脚尖、右脚掌内侧至脚尖4个小类。
左脚掌至脚尖——指舞者左脚前进时,先用左脚掌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尖的运步过程。
右脚掌至脚尖——指舞者右脚前进时,先用右脚掌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右脚尖的运步过程。
左脚掌内侧至脚尖——指舞者左脚作左横、左斜进或左斜退时,先用左脚掌内侧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尖的运步过程。
右脚掌内侧至脚尖——指舞者左脚作左横、左斜进或左斜退时,先用左脚掌内侧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脚尖的运步过程。
D、脚尖至脚掌,指舞者左脚或右脚后退时,先用脚尖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脚掌的运步过程。脚尖至脚掌可以分为左脚尖至脚掌、右脚尖至脚掌、左脚尖内侧至脚掌、右脚尖内侧至脚掌、左脚尖外侧至脚掌和右脚尖外侧至脚掌6个小类。
左脚尖至脚掌——指舞者左脚后退时,先用左脚尖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脚掌的运步过程。
右脚尖至脚掌——指舞者右脚后退时,先用右脚尖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右脚掌的运步过程。
左脚尖内侧至脚掌——指舞者左脚作左横、左斜进、左斜退时,先用左脚尖内侧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脚掌的运步过程。
右脚尖内侧至脚掌——指舞者右脚作右横、右斜进、右斜退时,先用右脚尖内侧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右脚掌的运步过程。
左脚尖外侧至脚掌——指舞者左脚作左叉右斜退时,先用左脚尖外侧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脚掌的运步过程。
右脚尖外侧至脚掌——指舞者右脚作右叉左斜退时,先用右脚尖外侧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右脚掌的运步过程。
E、脚尖至脚跟,指舞者左脚或右脚后退时,先用脚尖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脚跟的运步过程。脚尖至脚跟可以分为左脚尖至脚跟、右脚尖至脚跟、左脚尖内侧至脚跟、右脚尖内侧至脚跟、左脚尖外侧至脚跟和右脚尖外侧至脚跟6个小类。
左脚尖至脚跟——指舞者左脚后退时,先用左脚尖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脚跟的运步过程。
右脚尖至脚跟——指舞者右脚后退时,先用右脚尖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右脚跟的运步过程。
左脚尖内侧至脚跟——指舞者左脚作左横、左斜进、左斜退时,先用左脚尖内侧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脚跟的运步过程。
右脚尖内侧至脚跟——指舞者右脚作右横、右斜进、右斜退时,先用右脚尖内侧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右脚跟的运步过程。
左脚尖外侧至脚跟——指舞者左脚作左叉右斜退时,先用左脚尖外侧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脚跟的运步过程。
右脚尖外侧至脚跟——指舞者右脚作右叉左斜退时,先用右脚尖外侧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右脚跟的运步过程。
F、全脚,指舞者左脚并右脚或右脚并左脚时,用整个脚底同时着地的运步过程。
全脚内侧——指舞者左脚并右脚或右脚并左脚时,用整个脚底的内侧拖地的运步过程。
注释:在要素的分解表中,因舞步是指明了左右的,所以,在表达脚法时我们将用简称来表达上述的具体脚法名称。
脚跟至脚掌,简写为跟~掌。
脚跟至脚尖,简写为跟~尖。
脚掌至脚尖,简写为掌~尖。
脚尖至脚掌,简写为尖~掌。
脚尖至脚跟,简写为尖~跟。
全脚,仍写为全脚。
全脚内侧,简写为脚内侧。
6.反身
反身,指舞者的一只脚向前或向后移动时,身体的另一侧以扭身的形式向前或向后扭动。反身共包括左身反进、右身反进、左身反退、右身反退4类。
左身反进——指舞者右脚前进时,其上半身的左侧也向前扭动。
右身反进——指舞者左脚前进时,其上半身的右侧也向前扭动。
左身反退——指舞者右脚后退时,其上半身的左侧也向后扭动。
右身反退——指舞者左脚后退时,其上半身的右侧也向后扭动。
在要素的分解表中,因舞步是指明了动向的,所以,在表达反身时仅用一个“反"字就能说明左身反进、右身反进、左身反退和右身反退分别的应用含意。
7.降升
其实,在以往的国标舞学习中,人们习惯的是“升降"一词,现在我们将“升降"改称“降升",其原因有二:一是在国标舞的身体起伏顺序当中,大多都是先降而后升;二是在国标舞的身体起伏要领当中,下降的功力和技巧比上升的功力和技巧更重要。
降升,指舞者在国标舞舞蹈过程中的身体下降和身体上升。在国标舞理论中,降升共包括降、平、升3级起伏类式。但目前大多数人都把“降、平、升"理解成“降、升、升",这种理解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
降——指舞者在国标舞的舞蹈过程中,身体的高度下降到正常站立时的高度以下。
平——指舞者在国标舞的舞蹈过程中,身体的高度到达正常站立时的高度。
升——指舞者在国标舞的舞蹈过程中,身体的高度上升到正常站立时的高度以上。
注释:在丛舞理论中,降升共有20个等级划分。
8.倾斜
倾斜,指舞者在舞蹈过程中的身体倾斜。在国标舞的舞蹈过程中,倾斜主要是用于抵消运动惯性的身体表达语言,其次是增添视觉美感。在国标舞理论中,倾斜共包括左倾斜、右倾斜2类。
注释:一般来说,仅用左和右来划分倾斜显得过于简单,它至少应该划分为左倾斜、左前倾斜、左后倾斜、右倾斜、右前倾斜、右后倾斜6类。此外,在丛舞科学理论中,倾斜还有直斜、弯斜、框斜之分。
左倾斜——指舞者在国标舞的舞蹈过程中,身体向左侧倾斜。
左前倾斜——指舞者在国标舞的舞蹈过程中,身体向左前方倾斜。
左后倾斜——指舞者在国标舞的舞蹈过程中,身体向左后方倾斜。
右倾斜——指舞者在国标舞的舞蹈过程中,身体向右侧倾斜。
右前倾斜——指舞者在国标舞的舞蹈过程中,身体向右前方倾斜。
右后倾斜——指舞者在国标舞的舞蹈过程中,身体向右后方倾斜。
9.转度
转度,指国标舞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转动角度。在此前的国标舞理论中,转度共包括右转1周、右转7/8、右转3/4、右转5/8、右转1/2、右转3/8、右转1/4、右转1/8、右转1/16、左转1周、左转7/8、左转3/4、左转5/8、左转1/2、左转3/8、左转1/4、左转1/8、左转1/16共18个转动角度。
注释:转度主要是用于注解标准步型中的步子转动角度,当一个标准步型跳完之后,要想将各个“步子转动角度"相加得出“标准步型转动角度"并不是一件直观易算的事,因为上述转度中的分母和分子没有规律性。另外,转弯可以用左右来划分,但是旋转则不能用左右划分,就像物体重量不能用长度单位衡量一样。所以,我们需要引用丛舞科学理论中的旋转来划分转度名称,将上述各个转度划分名称改写为顺转1周、顺转7/8、顺转6/8、顺转5/8、顺转4/8、顺转3/8、顺转2/8、顺转1/8、顺转1/16、逆转1周、逆转7/8、逆转6/8、逆转5/8、逆转4/8、逆转3/8、逆转2/8、逆转1/8、逆转1/16。
顺转1周——指国标舞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沿顺时针方向转动360度。
顺转7/8——指国标舞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沿顺时针方向转动315度。
顺转6/8——指国标舞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70度。
顺转5/8——指国标舞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25度。
顺转4/8——指国标舞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80度。
顺转3/8——指国标舞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35度。
顺转2/8——指国标舞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沿顺时针方向转动90度。
顺转1/8——指国标舞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沿顺时针方向转动45度。
顺转1/16——指国标舞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2.5度。
逆转1周——指国标舞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沿逆时针方向转动360度。
逆转7/8——指国标舞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沿逆时针方向转动315度。
逆转6/8——指国标舞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70度。
逆转5/8——指国标舞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25度。
逆转4/8——指国标舞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沿逆时针方向转动180度。
逆转3/8——指国标舞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沿逆时针方向转动135度。
逆转2/8——指国标舞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沿逆时针方向转动90度。
逆转1/8——指国标舞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沿逆时针方向转动45度。
逆转1/16——指国标舞舞者在舞池中的身体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2.5度。
10.体位
体位,指国标舞男女舞者在框合或握合中的身体位置。在国标舞理论中,体位共包括闭式位、右外进位、右外退位、左外进位、左外退位、并进位、并退位、反并进位、反并退位、开式位、扇形位、右并肩位、左并肩位、右影子位14类。
注释:国标舞理论中的14类体位分类不便于学员理解,我们需要在丛舞理论中引用“框位"和“握位"2个大类。
A、框位——指男女舞者通过各自的双手框合成一个框合整体的身体对应位置。它包括闭位、右外进位、右外退位、左外进位、左外退位、并进位、并退位7类。
A1、闭位——指框合中,男女舞者的身体呈正面相对站立,双方通过各自的双手框合成一个身体正面相互对应且封闭的身体位置。
闭式位——国标舞理论中此前的名称,意同闭位。
A2、右外进位——指框合中,男舞者前进至女舞者身体右外侧时的身体位置。
A3、右外退位——指框合中,男舞者后退,女舞者前进至男舞者身体右外侧时的身体位置。
A4、左外进位——指框合中,男舞者前进至女舞者身体左外侧时的身体位置。
A5、左外退位——指框合中,男舞者后退,女舞者前进至男舞者身体左外侧时的身体位置。
A6、并进位——指框合中,男舞者的右膈与女舞者的左膈相靠,从俯视角度看双方的肩部,呈男左女右“V"字形张开且处于同向前进的身体位置。
A7、并退位——指框合中,男舞者的右膈与女舞者的左膈相靠,从俯视角度看双方的肩部,呈男左女右“V"字形张开且处于同向后退的身体位置。
B、握位——指男女舞者通过各自的单手或双手框合成一个握合整体的身体对应位置。它包括对握位、右外进握位、右外退握位、左外进握位、左外退握位、并进握位、并退握位、反并进握位、反并退握位、扇形位、右并肩位、左并肩位、右影子位13类。
B1、对握位——指握合中,男女舞者的身体呈正面相对站立,双方通过各自的单手或双手握合成一个身体正面相互对应的身体位置。
开式位——国标舞理论中此前的名称,意同对握位。但是也有人把它用于右外进位之中。
B2、右外进握位——指握合中,男舞者前进至女舞者身体右外侧之时的身体位置。
B3、右外退握位——指握合中,男舞者后退,女舞者前进至男舞者身体右外侧之时的身体位置。
B4、左外进握位——指握合中,男舞者前进至女舞者身体左外侧之时的身体位置。
B5、左外退握位——指握合中,男舞者后退,女舞者前进至男舞者身体左外侧之时的身体位置。
B6、并进握位——指握合中,男舞者的右肩与女舞者的左肩较近,男舞者的左肩与女舞者的右肩较远,从俯视角度看双方的肩部,呈男左女右“V"字形张开且处于同向前进的身体位置。
B7、并退握位——指握合中,男舞者的右肩与女舞者的左肩较近,男舞者的左肩与女舞者的右肩较远,从俯视角度看双方的肩部,呈男左女右“V"字形张开且处于同向后退的身体位置。
B8、反并进握位——指握合中,男舞者的左肩与女舞者的右肩较近,男舞者的右肩与女舞者的左肩较远,从俯视角度看双方的肩部,呈男右女左“V"字形张开且处于同向前进的身体位置。
B9、反并退握位——指握合中,男舞者的左肩与女舞者的右肩较近,男舞者的右肩与女舞者的左肩较远,从俯视角度看双方的肩部,呈男右女左“V"字形张开且处于同向后退的身体位置。
B10、扇形位——指男左手与女右手的握合中,男女面向同一方向或接近于面向同一方向,男舞者的左肩与女舞者的右肩相对,二人相握的手呈左倒式“("括号弧形展开的横向站立身体位置。
B11、右并肩位——指男女面向同一方向,女士在男士身体的右侧,男士左手与女士左手的握合,二人呈“一"字形横向站立的身体位置。
B12、左并肩位——指男女面向同一方向,女士在男士身体的左侧,男士右手与女士右手的握合,二人呈“一"字形横向站立的身体位置。
B13、右影子位——指男女面向同一方向,女士在男士身体的右侧,男士左手与女士左手的握合,二人呈“一"字形横向站立,并且二人的身体重心在相同脚的身体位置。
11.手置
手置——指丛舞理论中的舞者手向和手位。
手向——指丛舞理论中的舞者单手臂(包括手掌)向着舞者自己的身体前方、左前方、左方、左后方、右前方、右方、右后方或后方。
手位——①在丛舞理论中,指舞者单手掌(包括左手臂或右手臂)垂至、抬至或举至舞者自己的身体下方、斜下方、胸平方、肩平方、左平方、斜上方、上方的位置;②在芭蕾舞中指舞者的双手臂在自己身体前后左右各向中的组合位置,芭蕾舞中的手位包括一位手、二位手、三位手、四位手、五位手、六位手、七位手、八位手共8个手位;③在国标舞理论中,国标舞舞者单独舞蹈时引用了芭蕾舞中的8个手位,但由于国标舞是2个人共舞的,所以,在国标舞理论中引用芭蕾舞的手位几乎不起作用。也就是说,国标舞的“英式国际舞理论"中几乎都等于没有手位说明。
在丛舞理论中,手置包括左手下垂、左手前腹、左手支腹、左手木腹、左手撇腹、左手挑腹、左手捺腹、左手后腹、左手前胸、左手支胸、左手木胸、左手前肩、左手支肩、左手木肩、左手前头、左手支头、左手木头、左手上举、右手下垂、右手前腹、右手挑腹、右手尔腹、右手捺腹、右手后腹、右手支腹、右手撇腹、右手前胸、右手支胸、右手尔胸、右手前肩、右手支肩、右手尔肩、右手前头、右手支头、右手尔头、右手上举共36个手置。
左手下垂——指舞者的左手自然下垂。
左手前腹——指舞者的左手约呈45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前方的腰腹高位置。
左手支腹——指舞者的左手约呈45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左前方45度方向的腰腹高位置。
左手木腹——指舞者的左手约呈45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左侧方向的腰腹高位置。
左手撇腹——指舞者的左手约呈45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左后方45度方向的腰腹高位置。
左手挑腹——指舞者的左手约呈45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右前方45度方向的腰腹高位置。
左手捺腹——指舞者的左手约呈45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右后方45度方向的腰腹高位置。
左手后腹——指舞者的左手约呈45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后方的腰腹高位置。
左手前胸——指舞者的左手约呈70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前方的胸背高位置。
左手支胸——指舞者的左手约呈70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左前方45度方向的胸背高位置。
左手木胸——指舞者的左手约呈70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左侧方向的胸背高位置。
左手前肩——指舞者的左手约呈90度水平角度抬至身体前方的肩高位置。
左手支肩——指舞者的左手约呈90度水平角度抬至身体左前方45度方向的肩高位置。
左手木肩——指舞者的左手约呈90度水平角度抬至身体左侧方向的肩高位置。
左手前头——指舞者的左手约呈135度上斜角度抬至身体前方的头高位置或头高略上位置。
左手支头——指舞者的左手约呈135度上斜角度抬至身体左前方45度方向的头高位置或头高略上位置。
左手木头——指舞者的左手约呈135度上斜角度抬至身体左侧方向的头高位置或头高略上位置。
左手上举——指舞者的左手向上垂直举起或向上弯曲举起。
右手下垂——指舞者的右手自然下垂。
右手前腹——指舞者的右手约呈45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前方的腰腹高位置。
右手挑腹——指舞者的右手约呈45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右前方45度方向的腰腹高位置。
右手尔腹——指舞者的右手约呈45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右侧方向的腰腹高位置。
右手捺腹——指舞者的右手约呈45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右后方45度方向的腰腹高位置。
右手后腹——指舞者的右手约呈45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后方的腰腹高位置。
右手支腹——指舞者的右手约呈45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左前方45度方向的腰腹高位置。
右手撇腹——指舞者的右手约呈45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左后方45度方向的腰腹高位置。
右手前胸——指舞者的右手约呈70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前方的胸背高位置。
右手支胸——指舞者的右手约呈70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左前方45度方向的胸背高位置。
右手尔胸——指舞者的右手约呈70度下斜角度抬至身体右侧方向的胸背高位置。
右手前肩——指舞者的右手约呈90度水平角度抬至身体前方的肩高位置。
右手支肩——指舞者的右手约呈90度水平角度抬至身体左前方45度方向的肩高位置。
右手尔肩——指舞者的右手约呈90度水平角度抬至身体右侧方向的肩高位置。
右手前头——指舞者的右手约呈135度上斜角度抬至身体前方的头高位置或头高略上位置。
右手支头——指舞者的右手约呈135度上斜角度抬至身体右前方45度方向的头高位置或头高略上位置。
右手尔头——指舞者的右手约呈135度上斜角度抬至身体右侧方向的头高位置或头高略上位置。
右手上举——指舞者的右手向上垂直举起或向上弯曲举起。
第二节 国标舞舞池简介
一、舞池名称俗解
1.舞厅
A、指营业性的专门为丛舞舞者提供的跳丛舞用的大厅;B、指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些富贵家庭、机关团体、企业界等人士为跳丛舞、会客和开会而专门在大建筑物内部附设的非营业性的大厅。世界上第一家营业性的舞厅产生于1868年的法国。到了1980年之后,舞厅又分化为的厅(迪厅)和丛厅两大类。
2.的厅
指营业性的仅供跳的舞(的士高舞或迪斯科舞)的舞厅。该舞蹈场地形式是由舞厅分化出来的,约产生于1980年前后。
3.丛厅
指营业性的仅供跳丛舞的舞厅。该名称于2006年由丛舞科学理论推出,其目的是为了区别于迪厅。
4.舞场
指营业性的供人跳丛舞、的舞和群舞的大型舞蹈场地形式之一。舞场包括露天舞场和室内舞场2类。(舞场和舞会场的区别在于舞场为营业性收费的,舞会场为非营业性的和不收费的。)
5.露天舞场
指营业性的供人跳丛舞、的舞和群舞的、周围有围墙或栅栏围住的大型露天舞蹈场地形式。
6.室内舞场
指营业性的供人跳丛舞、的舞和群舞的大型室内舞蹈场地形式。
7.舞池
指舞厅里的比周围过道或休息位置低一级台阶的、专门用于跳丛舞的舞蹈场地形式。(舞池的低一级台阶设计对周边坐着的休息者有安全保护作用,但对舞者却十分不利,因为舞者的视线均为平视或稍向上,不易看到舞池边上的台阶,很容易被绊倒,所以,现在的人们已经取消了舞池这一舞场形式,但舞池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8.线界舞池
指在平面舞厅里或平面赛场上,用画线的方法圈出地面来作为舞池的舞蹈场地地面形式。
9.英皇舞池
指由英皇舞协所设定的长度为23米、宽度为15米的、专门用于跳丛舞(国标舞)的舞蹈场地地面形式。
10.英式标准舞池
指英皇标准舞池的第二种名称。
11.国标舞舞池
指英皇标准舞池的第三种名称。
12.标准舞池
指英皇标准舞池的第四种名称。
二、国标舞舞池简介
国标舞舞池的简介共包括舞池形态、游程方向、游程路线形态、舞程地面、舞程线和舞者方位等6项主要内容。下面就这6项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一)国标舞的舞池形态
国标舞的舞池形态是由英皇舞协的专业舞者们于1924年前后设计的,它的形态为长方形,长为23米,宽为15米,舞蹈面积为345平方米,中心位置上有个O点作为舞池中心标记,舞池的四周是外路(行人过道),外路的上方是主席台或乐队。国标舞舞池的俯视形态如下面的“国标舞舞池形态图"所示。
(二)国标舞的游程方向
游程方向,指游程舞舞者在舞池或丛园中的运行方向。舞者的游程方向是以逆时针的方向环绕着舞池中央或中区运行。游程舞舞种的逆时针方向运行规定是为了避免游程舞舞者之间在舞蹈过程中相互碰撞。
舞程向——同游程方向。
国标舞的“游程方向"也叫“舞程方向",不过把它叫做“舞程方向"不太准确,因为国标舞的“舞程方向"包括“游程方向"和“盘程方向"2类,只不过“盘程方向"不需用图来表示而已。国标舞的游程方向是快华尔兹首创人在创造快华尔兹时,根据男女舞者的框合特征而制定的,其游程方向是以逆时针方向在舞池内运行,英皇舞协的专业舞者们遵循了这一原理,并把它作为原则制定在国标舞的教学理论当中和比赛规则当中。国标舞的游程方向俯视形态如下面的“国标舞游程方向图"所示。
(三)国标舞的游程路线形态
游程路线形态,指游程舞舞者在舞池或丛园中以逆时针方向环绕舞池中央或中区跳游程舞时所体现的舞蹈运行轨迹。
国标舞的游程路线形态来自于国标舞的套路或随路,由于国标舞的游程套路(随路)有2程套路、4程套路、6程套路和8程套路之分,所以,国标舞的游程路线形态在“长度"上有着短、中、长、超长之分,又由于国标舞中各种舞蹈的风格各不相同,所以,国标舞的游程路线形态在“路径"上又有着圆、直、弯、折之分,还由于套路编排者在编排风格上各不相同,所以,国标舞的游程路线形态在“拐角换程"上又有着园角、直角、牛角等转角形态之分。总之,国标舞的游程路线形态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最典型的国标舞的游程路线形态当属快华尔兹始祖(快华尔兹发明人)发明的“园角式长方形游程路线形态",其俯视形态如下面的“国标舞游程路线形态图"所示。
国标舞的游程路线形态是在舞池内以逆时针方向做大“环形"路线运行的,以国标舞的“4程套路"为例,该“环形"可以是大椭圆形的、园角长方形的、直角长方形的、牛角长方形的,也可以是综合式的、或作其他变通的……
(四)国标舞的舞程地面
在此前的国标舞教学理论当中,只有舞程线,没有舞程地面,或者说“舞程线"既充当“舞程线段",又既充当“舞程地面",这不仅让学生犯糊涂,教师也同样犯糊涂。所以,我们在国标舞理论中加入“舞程地面"一词,以帮助大家区别,明确相关概念。
舞程地面,指在国标舞的舞池中,按与舞池4条外路相邻的地面位置,虚拟地分割出A、B、C、D4条承载游程套路或随路的舞蹈运行地面。
在国标舞中,一巡游程套路究竟有多少条舞程线,这要看编舞者所编的套路长短而论。一般而言,一巡游程套路的长度设为4条舞程线为宜,也可以设为2条舞程线、6条舞程线或8条舞程线。假如国标舞的一巡游程套路长度是4条舞程线,那么A、B、C、D4条“舞程线"的名称就是按A、B、C、D4条“舞程地面"来命名的,编舞者在编排套路时是按A对A、B对B、C对C和D对D来编排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变通,比如在“C舞程地面"上跳“A舞程线",在“D舞程地面"上跳“B舞程线"等。
(五)国标舞的舞程线
舞程线段,指将国标舞游程舞舞者在舞池中跳游程舞套路或随路时,按与舞池4条外路相邻的舞蹈地面(舞程地面)划分出来的4段或多段舞蹈运行路线。通常情况下,国标舞的游程套路分为A、B、C、D4段舞程线,也可分为A、B、C、D、E、F6段舞程线,还可分为A、B、C、D、E、F、G、H8段舞程线。若是分为6段舞程线或8段舞程线,则E、F、G、H段舞程线与A、B、C、D4段舞程线在舞程地面上是重复的。
舞程线——舞程线段在国标舞中的简称。
舞程——舞程线段在丛舞中的简称或在国标舞中的再次简称。
国标舞A、B、C、D4条“舞程线"(舞程地面)在舞池中的位置如下面的“国标舞ABCD舞程线图"所示。
外路——指非舞者或舞者未舞蹈时的过路通道。
A舞程线——指国标舞游程套路或随路中,站在主席台或乐队位置向内看,离主席台或乐队位置最近的那一条长舞程线。
B舞程线——指国标舞游程套路或随路中,站在主席台或乐队位置向内看,靠右边的那一条短舞程线。
C舞程线——指国标舞游程套路或随路中,站在主席台或乐队位置向内看,离主席台或乐队位置最远的那一条长舞程线。
D舞程线——指国标舞游程套路或随路中,站在主席台或乐队位置向内看,靠左边的那一条短舞程线。
国标舞的舞程线是英皇舞协的舞蹈家们专为游程套路的舞种(狐步舞、探戈舞、慢华尔兹、快步舞)而设计的,至于A、B、C、D4条舞程线的长度各是多少,国标舞理论中没有相应的理论标准。我们只能引用“丛舞科学理论"中的数据供大家参考:A舞程线和C舞程线的长度设为15~17米之间为宜;B舞程线和D舞程线的长度设为7~8.5米之间为宜。
(六)国标舞的舞程线方位
舞程线方位,指游程舞舞者在舞程线上或舞程地面上的逆舞程线、墙壁、斜墙壁、逆斜墙壁、中央、斜中央和逆斜中央8个基准方向。
国标舞的舞程线方位是由英皇舞协的舞蹈家们于1924年前后,根据民间舞厅里众多舞种的步型和8等份切分圆周(360度)综合考虑而设计的,并把它制定在国标舞的理论教学和比赛规则当中。国标舞的舞程线方位是指国标舞舞者在游程套路中的站立方位和运动方位。这种方位可以分“基准点位置与基准面方向"和“舞者面对方向与舞者背对方向"2项内容。
1.国标舞的基准点位置与基准面方位
(1)国标舞的基准点位置
基准点位置——游程舞舞者在舞程线上的站立位置(点)。
在国标舞的游程套路或随路中,舞者的“基准点位置"是不断变化着的,该变化不仅出现在A、B、C、D4条舞程线上,还出现在A、B、C、D4条舞程线的前端、中端和末端,虽然游程舞舞者的基准点位置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但并不影响舞者对基准面方位的判断。当舞者的基准点位置确定之后,即可在“基准点位置"的基础上确定“基准面方位"。
(2)国标舞的基准面方位
基准面方位——同舞程线方位。
国标舞的“基准面方位"也就是“舞程线方位",对于舞池讲解而言,把它称为“基准面方位"更恰当一些。国标舞的“基准面方位"是指舞厅四周的墙壁、舞程线和舞池中央。在国标舞的游程套路中,每一个舞程面都有它的基准面方位,就A、B、C、D4条舞程线的游程套路而言,当舞者运行到A舞程线时,就有A舞程线的基准面方位;当运行到B舞程线时,就有B舞程线的基准面方位;当运行到C舞程线时,就有C舞程线的基准面方位;当运行到D舞程线时,就有D舞程线的基准面方位。虽然A、B、C、D4条舞程线的位置不同,但它们都是用舞程线、逆舞程线、墙壁、斜墙壁、逆斜墙壁、中央、斜中央和逆斜中央8个方位来表示的。国标舞的基准线方位在A、B、C、D4条舞程线的体现形式,如下面的“国标舞ABCD舞程线方位图"所示。
2.国标舞舞者的面对方位与背对方位
(1)国标舞舞者的面对方位
国标舞舞者的面对方位是指舞者在舞程面上站立时的静态面对方位或移动时的动态面对方位。具体面向如下面的“国标舞ABCD舞程线的舞者面对方位图"所示。
从“国标舞ABCD舞程线的舞者面对方位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舞者的面对方位一共包括面对舞程线、面对逆舞程线、面对墙壁、面对斜墙壁、面对逆斜墙壁、面对中央、面对斜中央和面对逆斜中央8个方位。
①面对舞程线——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舞程线方向。
②面对逆舞程线——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逆舞程线方向。
③面对墙壁——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墙壁方向。
④面对斜墙壁——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斜墙壁方向。
⑤面对逆斜墙壁——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逆斜墙壁方向。
⑥面对中央——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中央方向。
⑦面对斜中央——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斜中央方向。
⑧面对逆斜中央——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胸部或面部对着逆斜中央方向。
(2)国标舞舞者的背对方位
国标舞舞者的背对方位是指舞者在舞程面上站立时的静态背对方位或移动时的动态背对方位。具体背对方位如下面的“国标舞ABCD舞程线的舞者背对方位图"所示。
从“国标舞ABCD舞程线的舞者背对方位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舞者的背对方位一共包括背对舞程线、背对逆舞程线、背对墙壁、背对斜墙壁、背对逆斜墙壁、背对中央、背对斜中央和背对逆斜中央8个方位。
①背对舞程线——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舞程线方向。
②背对逆舞程线——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逆舞程线方向。
③背对墙壁——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墙壁方向。
④背对斜墙壁——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斜墙壁方向。
⑤背对逆斜墙壁——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逆斜墙壁方向。
⑥背对中央——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中央方向。
⑦背对斜中央——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斜中央方向。
⑧背对逆斜中央——指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身体背部对着逆斜中央方向。
为了便于教学和书写,我们将上述8个面向和8个背向名称作如下简化命名:
面对舞程线——简称面舞程。
面对逆舞程线——简称面逆舞程。
面对墙壁——简称面墙。
面对斜墙壁——简称面斜墙。
面对逆斜墙壁——简称面逆斜墙。
面对中央——简称面中。
面对斜中央——简称面斜中。
面对逆斜中央——简称面逆斜中。
背对舞程线——简称背舞程。
背对逆舞程线——简称背逆舞程。
背对墙壁——简称背墙。
背对斜墙壁——简称背斜墙。
背对逆斜墙壁——简称背逆斜墙。
背对中央——简称背中。
背对斜中央——简称背斜中。
背对逆斜中央——简称背逆斜中。
在国标舞的“游程套路"舞蹈过程中,舞者在静态站立时或移动时,一共要用上8个面对方向和8个背对方向术语,总共为16个身体移动方向术语。然而这16个身体移动方向术语中,“面对中央"、“面对斜中央"、“面对逆斜中央"、“背对中央"、“背对斜中央"和“背对逆斜中央"6个移动方向术语并不具有固定性和稳定性,它会随着舞者在舞程线上的移动位置改变而改变。下面即是“国标舞A舞程线上的舞者移位方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