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棒球
棒球运动概述
棒球运动是一种以棒打球为主要特点,集体性、对抗性很强的球类运动项目。它在国际上开展较为广泛,影响较大,被誉为“竞技与智慧的结合”。在美国、日本尤为盛行,被称为“国球”。
棒球的起源
美国有关专家多年考据后,对棒球运动的确切来源做出了推断:棒球运动源于英国的板球。
据史料记载:板球早在14、15世纪就在英国盛行,并随着英国人开拓美洲大陆而传到美国东北部各地。所谓板球,有的叫圈球,有的叫垒球。到18、19世纪时,这种球类活动在美国已相当普及。在此基础上,到1839年,美国人窦布戴伊组织了第一场与现代棒球运动十分相仿的棒球比赛。比赛在波士顿队和纽约队之间进行。
1845年,美国人亚历山大·乔伊·卡特赖德为统一名称和打法,制定了有史以来第一部棒球竞赛规则。规定的场地图形和尺寸至今仍沿用,并正式采用了棒球这一名称。其中多数规则条文迄今仍继续使用,棒球这一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因此,现代棒球运动源于英国而发展于美国。
1839年,美国纽约州古帕斯镇举行了有史以来的首次棒球比赛。1860年,美国开始出现职业棒球运动员。1871年美国成立了“全国职业棒球运动员组织”;1876年该组织改名为“全国棒球联合会”。1881年成立另一个全国性的职业棒球组织,即后来的“全美职业棒球联合会”。1884年首次举行这两个组织间的冠军赛,即“世界棒球冠军赛”。此后,1910年时任美国总统威廉姆·霍华德·塔夫脱正式批准棒球运动为美国的“国球”。
1873年棒球由美国传入日本。日本职业棒球队创始于1934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棒球运动迅速在欧洲各国开展起来。现在棒球运动已在世界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开展。
1937年,在美国成立了世界棒球协会,后改称为国际棒球联合会,是世界业余棒球运动的最高领导机构,总部设在美国,会员国(或地区)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50多个增至目前的113个。
1978年国际棒联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承认,国际棒球联合会于1994年将总部设在瑞士洛桑。中国棒球协会于1981年3月加入国际棒球联合会,1985年加入亚洲棒球联合会。
棒球比赛中进行防守的任一队员都叫守场员。在内场各位置进行防守的队员叫内场手。在外场进行防守的队员叫外场手。向击球员投球的守队队员叫投手。在击球员区内击球的攻队队员叫击球员。击球后向一垒跑进的攻队队员叫击跑员。安全到达一垒后继续进行进垒、偷垒、得分等进攻行为的攻队队员叫跑垒员。
棒球比赛中的杀法很多。守场员对击跑员进行传杀或对由于击跑员上垒而被迫进垒的跑垒员进行传杀的防守行为叫“封杀”。守场员用手或手套牢固地将球握住,同时以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触垒或持球的手或手套碰触跑垒员的防守行为,叫“触杀”。守场员使攻队两名队员连续出局的防守行为叫“双杀”,双杀又分为双封杀和封触双杀两种。守场队员在处理界内地滚球时,不传杀击跑员,而是传杀前位跑垒员出局的防守行为,叫选杀。击球员击出的球被守场员在落地之前凌空接住,即为接杀。守场员对跑垒在两个垒之间的跑垒员进行传杀的防守行为叫夹杀。投手通过投球使击球员三击不中而出局的防守行为叫投杀,对于攻方来讲,也叫吃“老K”或三振出局。
棒球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人打棒球的最早记载,为中国工程师詹天佑在美国耶鲁大学留学时(1877~1881)组织“中华棒球队”,以后从美国,日本归国的华侨及留学生把棒球带回祖国。
1895年在北京汇文书院成立棒球队。1907年,北京汇文书院对通州协和书院进行比赛。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次棒球比赛。1913年开始由中,日,菲3国发起的“远东运动会”,历届都有棒球比赛,中国曾多次派代表队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全国运动会也有棒球比赛,参加者多为学生。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在陕北,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曾开展棒球运动。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届全军运动会中有棒球比赛的项目。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上,棒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有23个省,市队参加,北京队获得冠军。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上,棒球比赛分别在旅大和北京举行预赛和决赛,第一名为天津队。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上,有14个省,市队参加棒球比赛,冠军为北京队。1975年9月日本爱知大学棒球队来中国访问比赛,中国开始了棒球的国际交往。1976年8月,日本法政大学棒球队来访。1979年中国棒垒球协会成立,各省,市也陆续成立分会。1980年1月美国业余棒球协会派全美奥运会棒球代表队总教练B.阿斯博士来中国讲学。
棒球常用术语
触击球
有意等球碰棒或用棒轻触来球,使球缓慢地滚入内场的击球叫“触击球”。
抢分触击
在二出局前,三垒有跑垒员抢进本垒得分的进攻战术叫“抢分触击”。
牺牲打
击球员牺牲自己安全上垒的权利而使跑垒员进垒得分的击球叫“牺牲打”。“牺牲打”根据击球方法不同又分为“腾空球牺牲打”和“触击球牺牲打”。
内场腾空球
二出局前,一、二垒或一、二、三垒都有跑垒员时,击球员合法击出的落在内场或内场附近,而守场员9包括外场手)又能轻易接住的界内腾空球(平直球和用触击法击出的腾空球除外)叫“内场腾空球”,判击球员出局,继续比赛。
安打
凡守场员并无失误而安全上垒的击球叫“安打”。“安打”按安全到垒的多少分“一垒安打”、“二垒安打”、“三垒安打”、“本垒安打”(简称“一垒打”、“二垒打”、“三垒打”、“本垒打”)。
四球上垒
击球员击球时得了四“球”而安全进到一垒的判定叫“四球上垒”。
滑垒
跑垒员身体贴地滑动的占垒动作叫“滑垒”。
滑出垒位
攻队队员除从本垒进入一垒外,凡因滑垒过头而离开垒位的行为叫“滑出垒位”。
再踏垒
跑垒员按规定合法返回并踏触原占垒位的行为叫“再踏垒”。
离垒过早
跑垒员在守场员接触腾空球前离垒的跑垒行为,叫“离垒过早”。
被迫进垒
跑垒员由于击跑员上垒被迫放弃原占垒位而向下一垒位前进的跑垒行为叫“被迫进垒”。
偷垒
跑垒员在投入起动投球时迅速抢进下一垒位并获得成功的跑垒行为叫“偷垒”。
捷杀
守场员把击球员击出的腾空球或平直球在落地前合法接住,或接本队守场员的传球而使击跑员或跑垒员出局的防守行为叫“接杀”。
接住
守场员没有用帽子、护具或运动服装的任一部分来接球,而是在球落地前牢固地把球握在手套或手中的防守行为叫“接住”。
投杀
击球员被判三“击”而取消其继续击球的权利的投球行为叫“投杀”。
触杀
守场员用手套或手牢固地将球握住,同时以所持的球或持球的手或手套碰触跑垒员的身体使其出局的防守行为叫“触杀”。
传杀
守场员传球以协助本队其他守场员完成接杀击跑员或跑垒员的任务的防守行为叫“传杀”,也叫“助杀”。
传球
守场员用手或手臂把球送到既定目标的防守行为叫“传球”。“传球”与投手向击球员的“投球”应予区别。
平局比赛
裁判员宣布两队得分相等的有效比赛叫“平局比赛”。
暂停
裁判员按规定暂时中断比赛时所宣布的口令。此时场上成死球局面。
碰触
触及场上队员或裁判员身体、衣服或其用具的任一部分叫“碰触”。
三杀
守队队员防守无失误而将攻队三名队员连续传杀出局的防守行为叫“三杀”。
暴投
偏离本垒板致接手无法经过正常努力接住的投球叫“暴投”。
正面投球
投手以身体正面对着击球员投球的姿势叫“正面投球”。它是两种合法投球姿势的一种。
阻挡
守场员没有持球,也不是在接球而阻挡跑垒员进行垒的行为叫“阻挡”。
活球
继续比赛,攻守有效的击球、传球、接球或投球叫“活球”。
死球
暂停比赛的击球、传球、接球或投球叫“死球”。这种暂停比赛的局面叫“死球局面”。
暂停
裁判员为暂时中断比赛所宣布的口令。此时场上成死球局面。
申诉
守队队员对攻队队员的犯规行为要求裁判员判以出局的行为叫“申诉”。
投球
投手投给击球员的球叫“投球”。
正面投球
投手以身体正面对着击球员进行投球的姿势叫“正面投球”。
侧面投球
投手用身体一侧对着击球员进行投球的姿势叫“侧面投球”。
投手的轴心脚
投手踏触投手板投球时作轴的脚叫“投手的轴心脚”。
投手的自由脚
投手投球时不作轴而做伸踏的脚叫“投手的自由脚”。“自由脚”也叫“伸踏脚”。
不合法投球
违反规则的投球叫“不合法投球”。下列投球均判“不合法投球”:
外场
内场以外的界内地区,即内场以外至连接两条边线末端的弧线所形成的扇形地区为外场。
边线
本垒至一垒及其延长线和本垒至三垒及其延长线叫边线。
垒线
连接垒间的线叫垒线。
垒位
跑垒员为得分而必须按顺序踏触内场四角的四个位置叫“垒位”。
投手区
直径为5.49米,高出地面0.25米,四周成斜坡,供投手投球的土墩为投手区。土墩正中稍后为一平台,中置投手板。
击球员区
击球员击球时端立的区域叫“击球员区”。
接手区
接手准备接投手投球时必须站立的区域叫“接手区”。
队员席
为场上队员和不上场的替补队员及其他穿着运动服装的本队成员准备的座位叫“队员席”。
野传球线
画在边线以外18.29米,至少与边线的本垒至一垒、本垒至三垒部分平行,用以区别比赛有效地区与无效地区的线叫“野传球线”。
守队、守队队员
在场上进行防守活动的队员“守队”;进行防守活动的任一队员叫“攻队队员”。
主队或先守队
某队在本队球场或本地球场进行地,该队即为“主队”。按惯例先守,又叫“先守队”。
守场员
进行防守的任一队员都叫“守场员”。
棒球比赛规则
棒球比赛的球场呈直角扇形,有四个垒位,分两队比赛,每队9人,两队轮流攻守。攻队队员在本垒依次用棒击守队投手投来的球,并乘机跑垒,能依次踏过1,2,3垒并安全回到本垒者得一分。守队截接攻队击出之球后可以持续碰触攻队跑垒员或持球踏垒以“封杀”跑垒员。攻队3人被“杀”出局时,双方即互换攻守。两队各攻守一次为一局,正式比赛为9局,以得分多者获胜。守队队员按其防守位置及职责规定名称如下:投手,接手,1垒手,2垒手,3垒手,游击手,左外场手,中外场手,右外场手。攻队入场击球的队员叫击球员。合法击出界内球时,该击球员应即跑垒,称为击跑员。击跑员安全进入1垒后,即称为跑垒员。
正式比赛需4名裁判员,1人为主裁判(又成为司球裁判),其余3人为司垒裁判。主裁判位于本垒及接手身后,主要职责为宣判投手的“好”或“坏”球;宣布击球员的“击”和“球”数;判定攻方是得分抑或出局;判定“界内球”,“界外”;或“擦球棒”;处理,宣判双方违反规则的行动;宣布比赛结果。司垒裁判负责1,2,3垒位附近的裁判工作;宣判跑垒员是安全还是出局;是否有阻挡,妨碍对方或其他犯规行为;处理踏漏垒及其他问题,并协助主裁判执行规则,使比赛顺利进行。此外,还有2~3名记录员负责记录和技术统计。也有的正式比赛再增加2名外场司线裁判员,其职责为判定落在外场远处的球是界内还是界外球,外场手是否合法接杀,是否击出本垒打等。
棒球比赛场地
比赛场地是一个直角扇形区域,直角两边是区分界内地区和界外地区的边线。两边线以内为界内地区;两边线以外为界外地区。界内和界外地区都是比赛有效地区。界内地区又分为内场和外场。内场呈正方形,四角各设一个垒位,在同一水平面上在尖角上的垒位是本垒,并依反时针方向分别为一垒、二垒和三垒。内场以外的地区为外场。比赛场地必须平整,不得有任何障碍物。
场地大小
内场每边垒间距离为27.43米。投手板的前沿中心和本垒尖角的距离为18.44米。本垒后面和两边线以外不少于18.29米的范围内为界外的有效比赛地区。两边线至少长76.20米。两边线顶端连结线的任何一点距本垒尖角的距离都不应少于76.20米。
本垒尖角后18.29米处应设置后挡网。网高4米以上,长20米以上。场地周围设置围网,高度1米以上为宜。
场地布置
场地应布置接手区、击球员区、跑垒指导员区、跑垒限制线、击球员准备区、野传球线、本垒打线和草地线。
接手区
自本垒尖角后2.44米处画一条横线,线长1.10米,线的两端距本垒中心线各0.55米。然后再从两端向本垒方向各画一与本垒中心线平行的线,与击球员区界线连接,这个区域叫接手区。
击球员区
在本垒的左右两侧,各画一个长方形的击球员区。该区长1.82米,宽1.22米。两区相邻近的内侧界线各距本垒板边沿为0.15米,以本垒横中心线为准,击球员区前后部分各长0.91米。
注:击球员区(包括标出该区的白线)为界外地区,但击出的球如停止在击球员区和边线所形成的三角区内时应判为界内球。
跑垒指导员区
在一、二垒及二、三垒垒线与边线相交的点以外4.57米处向本垒方向各画一条与边线平行长6.10米的线,再在线的两端向场外各画一条长3米的垂直线,这三条线以内的区域为跑垒指导员区。在一垒一侧为一垒跑垒指导员区,在三垒一侧为三垒跑垒指导员区。
跑垒限制线
由本垒和一垒的中点和沿边线至一垒后0.91米处各向场外画一条长0.91米的垂直线,并将两垂直线的终点连接在一起,就是跑垒限制线。这条线和边线所构成的长条区域就是跑垒限制道。
击球员准备区
在本垒尖角3.96米处向本垒纵向中心线两侧各量11.28米,并以该处为圆心各画一直径为1.52米的圆圈,此圈就是击球员准备区。
野传球线
距两条边线外至少18.29米处,各画一条与边线平行的线,该线一端与后挡网相连,另一端与本垒打线和边线末端相交的延长线相连,此线是野传球线,用以区分界外比赛有效地区和无效地区。
本垒打线
以二垒垒位为中心为圆心,以圆心到边线顶点的距离为半径,画一弧线与两侧边线末端相交,此弧线即为本垒打线,作为判断本垒打的标志。或直接打出界内围墙也是本垒打。
草地线
在草皮场地上,从投手板前沿中心为圆心,28.93米为半径,在界内连接两边线所划弧线,即为草地线。此线以外的外场地区为草地,以内为土地。
棒球的设备与服装
球
棒球是圆形软木、橡胶或类似物质作球心,绕以麻线,再以两块白色马皮或牛皮包紧平线密缝而成。球面应平滑。重量为141.7克至148.8克。圆周围22.9厘米至23.5厘米。
球棒
呈圆柱形。棒面必须平滑无截面接头。金属棒的两端必须密封,握棒部分的棒帽末端可以制成直径为2.4~5厘米,棒长不得超过1.07米,最粗处直径不得超过7厘米。为便于握棒,从握棒的一端起至45.7厘米的长度内,可用布条、胶布带或橡胶包缠。
服装
比赛时,同队队员应穿着式样和颜色整齐一致的比赛服装(包括内衫和外露部分)。服装上不得有闪光的钮扣或附饰物,服装上衣背面应有不小于15.2厘米的明显的号码。
接手手套
接手所用的连指手套,周长不得超过96.5厘米,上下端不得超过39.4厘米;虎口的上沿不得超过15.2厘米,下沿长不得超过10.2厘米,上下沿长不得超过15.2厘米。虎口处可用整块的皮革缝制,也可用皮条编成,但不得编成网兜状。
一垒手手套
一垒手所用的分指手套或连指手套上下端不得超过30.5厘米,掌面上部宽不得超过20.3厘米;虎口上沿长不得超过10.2厘米,下沿长不得超过8.9厘米,上下沿长不得超过12.7厘米。
分指手套
连指手套限接手和一垒手使用。但任何队员都可使用分指手套。
投手手套
投手所用的手套包括皮条、缝线和指蹼都必须是同一种颜色,而且不得为白色或灰色。手套上不得有任何与手套颜色不一样的附饰物。
护具
接手必须戴护帽、护面、护胸和护腿。击球员和跑垒员都要戴带有护耳的护帽。
棒球的界内球
合法击出的球如遇下列任一情况时均为“界内球”:
1.停止在本垒至一垒或本垒至三垒之间界内地区时;
2.击球在界内地区触地后越过一、三垒垒位后从垒位后面的界内地区滚出外场时;
3.触及一垒、二垒或三垒垒包时;
4.先落在一、二垒及二、三垒的垒线上或该线外的界内地区时;
5.在界内触及裁判员、比赛队队员身体时;
6.从界内地区上空直接越出本垒打线时。
注:(1)在边线上包括边线标杆接球时,应按守场员手套触球时与地面的垂直线判定。在边线内(包括在边线上)为界内球。不应以守场员触球时是站在界内或界外地区来判定。
(2)腾空球落在内场后,如在一、三垒前没有触及任一比赛队队员或裁判员而弹出界外地区时判“界外球”。如停留在界外地区或界外地区被队员触及时亦判“界外球”。但是腾空球落在一、三垒上或落在一、三垒后面的外场界内地区然后弹出界外地区时判“界内球”。
(3)击球员区在界内地区的小三角为界内地区,如果击出的球停止在小三角内为界内球。击球员在所站立的击球员区内无意触及该球为界外球,如有意碰触判击球员出局。如果击球员碰触了另一个击球员区小三角内的球,不管有意无意均判击球员出局。
棒球的封杀
守场员对击跑员进行传杀或对由于击跑员上垒而被迫进垒的跑垒员进行传杀的防守行为叫“封杀”。这种攻守局面叫“封杀局面”。
注:比赛中的封杀局面常会改变。记住这点就不会在处理封杀局面时导致混乱。例如:
1.一垒有跑垒员,一人出局,击球员击出一迅猛的地滚球到一垒手。一垒手接住后立即触一垒使击跑员出局。这时封杀局面就不再存在。守场员对进入二垒的跑垒员必须触杀。如果当时二垒或三垒有跑垒员而任一跑垒员在进入二垒的跑垒员被触杀出局以前已进入本垒得分,则得分有效。如果一垒手接球后不是先踏一垒而是传球到二垒,则是两个封杀,二垒或三垒跑垒员的得分就无效。
2.一人出局,一、三垒有跑垒员,击球员击出腾空球被接住,成二人出局,三垒跑垒员在接杀后离垒跑进本垒得分。但一垒跑垒员离垒过早,球先传到一垒被申诉判三人出局。这时如果裁判员判定三垒跑垒员进入本垒在先,传杀申诉在后,则得分有效。
内场腾空球
在两人出局前,一、二垒或一、二、三垒都有跑垒员时,击球员合法击出落在内场或内场附近并为守场员(包括外场手)轻易接住的界内腾空球(平直球和用触及法击出的腾空球除外)叫“内场腾空球”。这时判击球员出局,继续比赛。
在上述局面下,如果击出的球明显是“内场腾空球”,裁判员为了保护跑垒员应立即宣布:“内场腾空球,击球员出局!”如果击出的球接近边线,一时难以决定是界内球或界外球时,裁判员应立即宣布:“如果是界内,内场腾空球!”或者只宣布“内场腾空球”同时将右臂向前上方伸出,做出延期宣判的手势,直至肯定是界内球时再宣布:“击球员出局”!“内场腾空球”是继续比赛局面,跑垒员可以冒被杀出局的危险进垒,或者球被接住后返垒再进垒,如同对待一般的腾空球一样。如果击成界外球、则改按界外球处理。
同样两人出局前,一、二垒或一、二、三垒有跑垒员时,击出腾空球并未碰触守场员,落地后在一、三垒前弹出界外则应判“界外球”;如落在边线外又在一、三垒前弹入界内应判“内场腾空球,击球员出局”。
内场腾空球应注意如下事项:
1.裁判员在运用本规则时要掌握守场员能否通过正常的努力把击出的腾空球接住。裁判员不能根据击出的腾空球落在内场就判“内场腾空球”,落在内场附近的外场或草地线附近就不判“内场腾空球”。裁判员还要注意掌握的是:即使是外场手接球,只要击出的是内场及其附近的腾空球。而且外场手如同内场手那样容易把球接住时,就要判“内场腾空球”。
2.“内场腾空球”是裁判员的判断,不能申诉。
3.如果裁判员已宣判“内场腾空球”,即使守场员故意失接企图造成双杀,仍作为“内场腾空球”处理,继续比赛。
4.“内场腾空球”经裁判员宣判后生效。裁判员作“内场腾空球”的判断要迅速果断。
棒球的妨碍行为
凡影响比赛队员进行正常攻守活动的行为叫“妨碍行为”。
1.攻队妨碍行为是指攻队队员对正在防守的守场员进行妨碍或干扰。如果裁判员宣布击球员、击跑员或跑垒员因妨碍行为而出局,则所有跑垒员都得回到裁判员认为在妨碍行为发生时他们合法占有的最后垒位,除非另有规定。
注:发生妨碍行为时如击跑员没有达到一垒,则所有跑垒员都要回到投手投球时原占垒位。但已判出局的跑垒员除外。
2.守队妨碍行为是指守场员妨碍或干扰击球员击球。
3.裁判员妨碍行为是指:(1)阻碍或影响接手传杀偷垒的跑垒员;(2)击出的界内球在穿过守场员前(投手除外)在界内碰触裁判员。
4.观众妨碍行为是指在继续比赛时,观众走出看台或进入比赛场地而触及正在进行攻守的传球、击球或投球。
注:一旦发生妨碍行为并成立时即成死球局面。
棒球的界外球
合法击出的球如遇下列任一情况时为“界外球”。
1.停止在本垒到一垒或本垒到三垒之间的界外地区时;
2.地滚球在经过一、三垒垒位时,从垒位外侧界外地区滚入外场或继续滚出界外地区时;
3.腾空球在第一个落点在一、三垒垒位后界外地区时;
4.在界外触及裁判员、比赛队队员的身体或其他障碍物时;
界外球注意事项如下:
(1)击出的球在没有触及守场员前击中投手板然后反弹到本垒到一垒或到三垒之间反弹出界外地区时判“界外球”。
(2)击球员击出球之后在尚未离开击球员区时,再次被击出的球无意碰触身体或球棒时为“界外球”。
击球和跑垒的规定
进攻队必须按照比赛前交给裁判员的上场队员名单上的“击球次序”依次入场击球。击球时,不得踏出击球区;击出腾空球被守队合法接住时,击球员出局。击球员可以用挥击和触击的方法击球。
击出界内球后,击球员即应跑垒;投手累计投3个“好球”(在本垒板的垂直上空,高度在击球员肩部上沿与裤腰上沿的中间平行线以下,一般是胸前的位置;低限在双膝髌骨下沿以上之间的立体空间区域叫“好球区”。投手合法投出的球在落地之前通过好球区即判为“好球”),击球员三击不中判出局。如投4个“坏球”或投球击中击球员时,击球员安全进一垒。
击球员击球落入界内时,应向一垒跑进。到达一垒时未被防守队员封杀或触杀,为安全到垒。必须按一、二、三及本垒顺序跑垒,不得反向跑垒,不得有意妨碍守队接球,否则判出局。跑垒员可以偷垒,跑进时可以冲跑或滑垒,但必须沿跑垒线范围内跑进。
击球员击出腾空球时,跑垒员应触踏垒包,待球接触守队队员后方可离垒。合法进垒并触踏一、二、三垒到达本垒时,得1分。击出合法腾空球,在球落地前直接超出外场规定界线时(正规场地没有围墙),为“本垒打”,击球员安全得1分。但击球员仍须按规定路线踏触3个垒再回到本垒,才算合法得分。
棒球观赛礼仪
观众在看比赛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棒球比赛的基本规则,这样才能看出趣味和精彩之处。
与其余激烈的球类比赛一样,看棒球比赛时观众可能相当狂热,但是一定要把自己的热情控制在理智的范畴之内。
观众可以组织拉拉队为自己喜爱的球队鼓劲加油,但是要控制好节奏感,最好不要一味狂呼乱喊。投球和击球的时刻最好不要发出声响,球击出之后,就可以尽情喝彩。
观赛时禁止吸烟。
手机要关机或设置在振动、静音状态。
棒球运动技术
棒球的接球技术
接球和传球是防守技术的统一体,两者不能分开。没有传球,就谈不上接球;没有接球,也谈不上传球,接球是为了传球;有传球,必有接球者。因此,接球是防守队员处理击出和传出的球、阻止击跑员或跑垒员上垒、进垒或进分,以及进行局部或全场战术配合必不可少的技术。
接球的手法
(以左手接球为例)
1.五指朝上:适合腰部以上的来球。
2.五指朝下:适合腰部以下的来球。
3.五指朝左:五指约与地面平行,适合单手接左侧较远的来球,用正手接。
4.五指朝右:五指约与地面平行,适合单手接右侧较远的来球,用反手接。
5.五指朝前:适用前伸接球。
6.五指朝后:适用于接过头球或背后球。
接球前的准备姿势
1.先选好自己的防守位置。
2.两眼注视投手,投手踏板暗号时,两腿半蹲,两膝略内扣,两脚左右开立,两手撑膝盖。
3.投手投球动作开始,两眼转移注视击球员(直到球中棒),重心进一步下降。身体前倾,臀部略提起,脚跟离地,下肢保持一定紧张状态,如同受压的弹簧,一触即发;两手自然下垂。
4.投手投球出手,内场手可向前走1、2步碎步这有利于接各种来球和启动。
5.外场手两手撑触膝盖即可,不一定要两手下垂。
接球的基本技术
接球的技术由接球的准备滋事、接球点、接球的手法、接球的步法四部分组成。根据来球方向、球路、接球基本技术包括接高空球、接地滚球、接平直球。(以左手接球为例)
1.接高飞球。
(1)接球点:弧度大的来球,接球点在左额前方(约20厘米左右);弧度小的来球,在胸放接(约30厘米左右),若正对太阳时,注意双手遮住阳光,同时眼睛观察球路和落点。外场手可戴专门的太阳镜。
(2)手法:手套五指朝上,双手拇指相靠,右手注意护球。接球前瞬间两手要主动前伸迎球接;接球的同时右手要翻腕护球并缓冲和取球;左手要夹紧球。
(3)外场手步法:有三大类型。
①原地正面接高飞球时,两脚前后开立,左脚在前,重心在两脚之间。若判断落点准确,可先后退几步,再向前做三步接传球步法,这有利身体的前移速度和惯性,提高传球距离。
②左侧接高飞球时,左脚先转动,这有利左转体快速侧身跑;最好调整左脚在前时接任球,这有利于步法简练和快速出手。
③球偏左不大时步法,3~5步能接住球。接球点在第3或第5步上。若第5步接住球,第6步做后交叉(右转),然后再向前交叉步传球。
2.外场手接地滚球的姿势。
(1)接球点:接球位置是以自己的左右脚和接球点来设定三角形,左右脚的连结线为底线,就在三角形的顶点位置接球(最好是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且接球点与眼睛应在一条垂直线上。
(2)手法:手套五指朝前,指类触地,两掌根相靠,右手张开注意护球。接球前的瞬间两手耍主动前伸接球(有利缓冲),接球同时右手要盖球、缓冲,取球。同时,两肘稍内收,不能外展。
(3)步法有二类:
①内场手接地滚球步法。两脚跨在球前进方向两侧,比肩稍宽,先定轴心脚(右脚),后定伸踏脚,两嫁关节弯曲90度和稍外展,稍提臀,重心压在两前脚掌上。胸部靠近大腿。右脚向外,与来球方向约成45度。
②外场手接地球步法有四种:
a.半蹲式:接慢速地滚球时采用,步法和内场手接球步法相同。
b.站立式:接中速或慢速地波球并急需处理局面时采用。特点是两脚分开较大,可采取单或双手接球,接球后快速做三步接传球步法。
c.跑式:这种步法较常用。适用于接快速或中速地滚球。特点是右腿下跪,右膝和右脚跟在一直线上,基本和肩同宽,接球点对着左脚,身体前倾。
(d)全蹲式:适用于接快速或中速地滚球。特点是两腿全蹲,大腿和小腿相靠,两膝关节外展;两脚跟离地并相靠,臀部贴近两脚跟,身体前倾,接球点在两脚正前方(20厘米左右)。
3.接平直球
(1)接球点:一般在胸部、头部附近、腰部、大腿前方或身体的左右侧,因来球快,接球点是随意的。
(2)手法:平直球的球速较快,接球时,一般用单手接;球进手套的一瞬间,要有缓冲动作。接腰以上的平直球,手套五指朝上或稍偏右,两拇指相靠;接腰以下的平直球,手套五指朝下,两掌根相靠,右手注意护球;若来球刚好在腰部,则可降低重心,用手套五指朝上的方法接住球。
(3)步法:两脚移动迅速灵活,尽量使球在身体的正前方接住。来球稍偏左或右,左脚或右脚向来球方向跨一步;若来球偏左较大,则右脚作向左的前交叉步;左脚顺势跨一步接住球;若球偏右较大,用反手接球技术。
(4)接平直球注意的问题:
①因来球速度快,故反应要敏捷,勇敢不眨眼。
②注意缓冲。
③切忌手套指尖朗前,以免挫伤手指和打中身体。
④若来球特快,反应已来不及,可用手套背面挡球,待落地后再拾球传杀。
手套接球部位和正确使用
1.接球部位应在虎口和掌心之间,是手套的最深处;
2.用掌跟接,球易弹出;用虎口接,向后缓冲突然、不安全、皮条易打断、夹不紧,球易掉。
3.手套掌心和手臂基本成直线;手套的正面和来球应垂直。无论来球方向如何,均用手套的掌心对着球。
4.接球时,务必做到球在手套之上,否则易掉球。
5.接球好的人有响声,主要是缓冲好和空气压力起作用;
6.戴手套不宜过深或太浅。过深则不灵活,太浅则易被球打掉。
7.戴手套时可将食指放在手套背后。接手和游击手用此方法较常见,主要是接球多,食指放在手套背后,以防伤痛。
8.尽量用双手接球
如何扑垒
扑垒基本上是先垫步一步,然后整个人就往前扑(头在前面),接着在着地时,以胸部及腹部平均的在地面滑动,然后双手延伸去触摸垒包。所以最理想的垫步应该是在你的身长加上手的长度再多一点点的地方进行,扑下去之后刚好在摸盗垒包的时候停止,这样就不会因为撞击垒包而受伤。
还有,扑垒要尽量不去碰撞对方的野手,能从他们身后绕过应该是最好的角度。另外一个重点则是任何的滑垒都不能犹豫,否则很容易因为犹豫而延缓动作,造成太慢进行,通常在这种情形下,很容易因为延缓而在距离不够的时候滑垒进而造成受伤。
要做到毫不犹豫的滑垒,平常的熟练非常重要,而且不只是单独对动作的练习重要,状况的演练也是必须的,否则一到比赛,平常明明可以做出来的动作也常常会做不出来。
棒球的传球技术
传球要用食指,中指及拇指持球。传球和投球一样,前脚要指向目标,传出时注意甩腕,投传后要把前送和跟进动作做完。传球姿势有3种,即肩上传球,肩侧传球,肩下或低手传球。
肩上传球
1.特点。
(1)以肩为固定点,用力顺序为:肩、肘、腕、手指、最后为中指。
(2)用力方式符合人体结构、运作自然,不易受伤。
(3)球走直线,易接。
(4)适合中、远距离的传杀。如接力、外场转向内场、垒间传等。
2.技术要领。
(1)接到球后,右脚马上垫步,使右脚、伸踏脚、左肩、两眼对准传球方向,重心在右脚上,右腿微曲。
(2)接到球的同时,马上取球,右臂后摆,使球落到最低点,手背朝前,整个右臂微曲(决不能僵直)
(3)左后臂自然弯曲置于左侧,手套向后。
(4)左脚向传球方向伸踏,使左脚落点处在传球目标和右脚趾间构成的连线上。
(5)当左脚内侧一着地(这是身体的七分重心仍在右腿),右脚马上蹬伸、转髋、送髋、转腰、转体,稍挺胸。
(6)同时右手臂提肘、肘外伸、送肘、腕后曲,掌心向上,形成肩→肘→腕→手指依次在后,并依次发力,鞭打出手,最后球从中指切线方向出手。另外球出手前肘部至少和肩同高。
(7)这时重心由右腿过渡到左腿,右手臂垂直地面随摆,左手的手套贴于前胸处。同时右肩对准传球方向,最后进入防守状态。
侧手传球
1.特点。
(1)适合较短距离传球(20m以内)和需要快速出手时。
(2)以肘关节用力为主。
(3)接球点在腰部以下时采用。
(4)传球动作幅度小,球路平直和侧旋,但易传偏(左右偏)。
(5)多用于“双杀配合”或较近距离的传杀,如2-3、5-3、4-3、1-3、6-5。
2.技术要领。
(1)接到球后,眼睛马上注意传球目标。
(2)重心起伏要小;上体稍向右倾。
(3)传球时,要先转髋,这样不易传偏。
(4)右手臂的轨迹在肩腰之间,能够与地面平行。
下手传球
1.特点。
(1)适合近距离的传球(15m以内)和需要快速出手时。
(2)以手腕手指用力为主。
(3)传球动作幅度更小,速度快。
(4)接慢速地滚球时采用。
(5)球路由低至高,有侧上旋,运用时要注意。
1.技术要领。
(1)接到球后,眼睛马上注意传球目标。
(2)左肩对准传球目标。
(3)上体保持前俯的接球姿势;重心绝对不能起来,保持平稳。
(4)传球时,距离较远,可垫一步,否则就不用垫步。
(5)右手臂的轨迹从后摆开始动作由下之上的快速鞭打动作,主要是手腕用力。
(6)接球点最好在右脚前方,出手点在左膝关节处。
正手抛球
1.特点。
(1)适合更近距离的传球(7m以内)。
(2)以掌心或指根推力为主。
(3)动作更简练、球速更慢、球不旋转。
(4)易控制球路。
2.技术要领。
(1)接到球后,顺势跑动几步,两手马上分开。
(2)上体正对传球目标,右手臂引球于体测。
(3)同时,右手臂稍直,臂由手径下向目标前摆,动作要柔和、轻巧。
(4)球出手后右腿要顺势跟进。
退后跳传
1.特点。
(1)向右侧快速跑动接反弹球时采用。
(2)需要快速处理局面时采用。
(3)多用于双杀,如6-4、4-6。
(4)传杀距离约10~15m。
2.技术要领。
(1)接到球后,迅速调整步法和分手引球。
(2)以左腿为支撑腿。
(3)当左脚一落地,迅速转体面向传球目标,利用退后跳起的惯性,马上将球传出。
(4)球传出后,右脚迅速落地,保持平衡。
棒球的击球技术
世界上最优秀棒球运动员的平均安打率为0.333,而乒乓球的攻球成功率、羽毛球的扣杀率,篮球的命中率等等均大大超过击球安打率,因此有人说:棒球的击球技术在所有体育竞赛项目中是最难的。
击球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球棒的选择棒球的球棒有木质和金属两种。木质棒球感较好,不震手,弹性稍比金属差,比金属棒易断,职业球员较喜欢用。金属棒经济实用,弹性好,比木质棒的球感差,不易震断,响声较大,业余球员常用金属棒。目前日本的大学棒球选手也趋向于使用木质棒,目的是为入选职业棒球队作好准备。无论是选择金属棒或木质棒,最关键的是棒子重量适合你,拿在手里感到舒服,手腕活动灵活。少年儿童要选择小而轻的球棒,有利于学习基本挥击技术,易形成正确动作。若棒子过重,挥起来身体易摇晃,渐渐形成错误动作,以致后来很难改正检查棒子重量的方法是:双手握棒,两脚左右开立,膝关节微曲,两臂伸直,用手腕控制球棒,并左右甩动,用棒头击上臂,上体不转动,若感觉动作轻松自然,得心应手,证明棒子的重量合适,否则棒子的重量过重。
2.握棒方法:球棒的把手是很重要的位置,因它是球棒和身体的边接点所在。优秀的打击手能感觉出球棒是手臂的一部分,运用自如。握棒方法是:先以手指指根触棒的把手,因指根较硬,能顶住球棒;再弯曲四指将棒握住,最后再压上拇指,使两手第二指关节成一条直线,此法如拿雨伞一样手腕的灵活性较好;或上手的第二指关节对准下手的第二和第三关节的中间部位,此法能充分利用腕力。右打者,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两手要并拢;左打者则相反。一般下手稍微用力握棒,上手只轻轻附着。注意点;不能用手掌握捧;两手的第三指关节不能成一条直线;也不能握的太紧,这样易“锁住”手腕,影响手腕灵活,同时过于紧张,造成反应慢。手腕的动作在击球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可根据投手特点、战术需要和自身体力、习惯采用长握或短握。
3.持棒位置(右击者)较理想的持棒位置是:右手握棒处在好球区的上部,大约与肩同高,并离右肩10厘米左右。握棒前,应检查木纹是否与地面平行。若棒上有标记,应使标记朝上,避免击球时球棒折断。(4)持棒角度持棒角度因人而异,有些击球员在投手出球前棒子是晃动的,棒子的角度是变化的:但投手出球时,棒子的角度是基本固定的,一般有4种持棒角度,即棒头指向背后45度、棒头指向体侧45度、棒头垂直地面、棒头斜指向投手。臂力弱者,棒子可直立或棒头指向体侧;劈力强者,棒头可指向投手。
击球有3中方法;挥棒击,执棒触击,执棒推击。挥击时,双手靠拢,前肘离身,小臂拉平,后肘不宜过于贴身,双足稍分立,挥棒时前脚伸踏不要过大,以免影响挥棒的准确性,甚至妨碍下一步的起跑。挥棒力量主要靠后蹬,转体,拉臂,甩腕。力量大的多用直臂挥击姿势,争取打出本垒打。另一种为了安全上垒,采用转体甩腕,双臂稍曲的动作,做到下棒快,棒轨短,打出迅猛而平直的安打球。
触击法是双手轻执棒,平放身前,棒头稍高,待球碰跑垒击球后要利用挥棒的力量迅速迈出第一步,沿跑垒线冲向1垒。安全到达1垒后可以冲过垒位,但应立即返回。有可能更进一垒时,应按照跑垒指导员的手势,及早作好拐小弯的动作,用左脚踏触1垒垒包内侧后,奔向2垒。滑垒是为了避免守方的触杀,避免冲撞守队队员。滑垒共有4种姿势:单脚冲前坐势滑进;双脚冲前,单脚钩垒;双脚冲前从垒侧滑过后,翻身用手抓垒;双手冲前,用腹部滑进触垒。在滑垒中,双方均应注意避免互相冲撞和钉鞋伤人。
推打与拉打技巧
所谓“拉打”是指在击中球前,球棒正确击球位置(棒芯,一般距棒头10~15厘米左右)从身体内侧划过较大弧度轨迹,在中球瞬间中球点距身体较远的击球方法,这种击球方法往往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最大限度用上球棒自身重量加速度的打法,但这种打法也有着比较明显的从下向上,或从侧向上的“兜打”倾向,由于无法有效地对球施加反向旋转,所以打球飞行到一定距离后容易过早失速下落。以力量见长的球员偏好这种打法,但针对内角球的中球率较低。而“推打”动作则主要强调直接下棒、直接击球,棒芯从身体内侧划过的弧度轨迹较小,以最短的挥棒距离捕捉来球。在击球瞬间强调后手的手型和力量,由于是从上至下的砍球动作,可有效地对球施加反向旋转,正确吃中球后,打球显得非常锐利,飞行距离长,不易下落。同时由于棒芯距离身体较近,可有效对应内角球,针对外角球也可顺势推向反方向。不管两种打法孰是孰非,两位日本教练均认为“推打”更适合亚洲人,换言之,通过技术弥补与欧美人在力量上的差距。而“推打”的优势在于上手较快,可以把球放得更近一些再打,只要掌握好挥棒节奏,可以有效地对付快球、变化球,以及内角球和外角球,需要注意的只是挥棒节奏和击球点。北京猛虎队的一些队员在修改动作后,普遍反映上手快了,击球时需要耐心等待球来得更近些再打,否则会明显感到中球太早了。越是力量型队员、越是拉打倾向严重的队员,他们的感触越深。需要强调的是,有些队员模仿铃木一郎的击球动作,而且还模仿得很像。但津末教练(打击教练)提醒道:“铃木一郎的打法很容易让模仿他的人产生误解,误认为是拉打动作,其实他在击球的每个动作技术点上都是遵循直接击球的要领的,只是在击打外角球时做出顺势推出的动作,让人感觉棒芯离身体很远而已。他是典型的推打选手!”
棒球的跑垒技术
在棒垒球的进攻中,击球是第一任务。那么,当完成击球后击球员变为击跑员或跑垒员后,其跑垒的成功与否是进攻中的关键所在!
一名选手跑垒的水平直接反映了其进攻观念、意识、心理、技术等;我们可以通过比赛看到一些成功的跑垒使得本队取得最终的胜利;不好的跑垒则使进攻大打折扣。例如:盗垒的失败,触击球被选杀,被夹杀,安打抢本垒被杀,深远牺牲高飞球跑垒员没有进垒。
换句话说,跑垒的成功与否各占50%。即跑垒观念、意识决定了跑垒的最终结果。我们通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当击球员击出地滚球时,他首先想的是这次没打好,没有打安打而表现出后悔或不满的状态,其跑垒也似乎带着这样的心情,致使跑垒欲望不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内场的腾空球。大家可以想一想,击球员在击出内场腾空球后,大多是站在那里带着沮丧的心情看这个球,然后缓慢的边跑边看,有多少击球员是奋力的去跑垒呢?还有,当击出了外场的高飞球时,击球员往往是觉得又被接杀了而不去奋力的跑垒;试想一下:防守队员就不可能失误吗?他的传球就一定准确吗?传出的球就一定能被接住吗?这类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我们不能在结果出现之前自我判定或放弃。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站在防守方的角度上去看这些。比如:击球员击出地滚球后没有奋力的跑垒,那么防守队员就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做好接传球的准备,关键是他在防守时心理上没有受到更多的影响与压力,那也就提高了他接传球的成功率;再如,击球员击出了外场的高飞球,击球员是不是能奋力跑垒而使自己多进垒呢?比如击出高飞球时奋力抢二垒的跑垒,这样多少也给防守方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如果不去全力跑垒,当防守方出现失误时,就会丧失了多进垒的机会,就不能给后续的局面创造出更好的战机。因为我们知道,一垒有跑垒员与二垒有跑垒员的局面是截然不同的,给防守方的各种压力也是不同的。所以,只要有机会,只要有一丝希望也要力争到底!
成为跑垒员的第一个出发点是,当打到投手的球后开始向一垒冲击去时,也就是所谓的起跑。没有起跑,就不可能成为跑垒员。跑垒的优劣决定于四个要素,即起跑、跑垒能力、跑垒法、跑垒意识。
内野球由本垒跑向一垒的过程
跑向一垒的完整过程有7个部分:
a.挥棒后的起动→b.起跑阶段→c.垒间跑阶段→d.冲刺阶段→e.踏一垒→f.减速和停止阶段→g.返回一垒或继续进→垒阶段。
1.挥棒后的起动。击球员在完成击球任务后,要尽快起动离开本垒向一垒冲去,速度应像短跑运动员参加百米比赛那样。在放棒和跑出击球区时,要立刻调整姿势,以低姿势跨出第一步来加速,其技术要点:由于击完球后,重心的6成已顺势移向左腿,这时先用右脚前掌用力后蹬地和起动第一步(其实在随挥的同时已自然作好起动准备),第一步要小,身体前倾,两眼盯前方,同时,身体反方向右转,两臂自然摆动。
2.起跑阶段。也是加速阶段,路长约5米;这时身体仍保持前倾(不能突然抬身,以免影响跑速),步幅小,步频耍快,加快两臂摆速和力度,全力奔跑在一直线上。
3.垒间跑阶段。也是途中跑,属匀速阶段,约20米左右。进入垒间跑时,身体获得较大加速后上体要逐渐抬起,蹬地抬腿加大,两臂摆幅和摆速也加大,两眼注视垒包和一垒指导员的手势。在半途要经过三尺(约90厘米)宽的跑垒限制道。若球在跑垒员背后接到,而跑垒员由于未经这条跑垒道内以致碰到传球,使传球路线改变时,会因妨碍守备被判为出局。在垒间跑阶段,若一垒指导员手势或口语指示向二垒跑,击跑员应立即绕道拐弯跑垒。若防守队员在限制道内接球,击跑员有责任躲开他以避免冲撞,也有权力绕道往垒线内例方向跑一垒。
4.冲刺阶段。这是踏一垒包前约3米的阶段,届最后冲刺,技术要点:
体前倾,弯背低头,以一垒后方为目标来全力冲刺(犹如百米冲线感觉)。
5.踏一垒。用左脚或右脚踩均可,因每个人的跑速和步幅数不同,但每个人的步幅数是相对固定的。踩垒时务必用前脚掌踏垒包外侧的最近垒角,身体向外倾斜。
6.减速和停止阶段。在全速冲过一垒后,要减速,降低重心,身体稍后仰,头右转,眼观察球是否漏接,若漏接,应快速左转体直冲二垒(当然还要根据漏接程度来定),若球不漏接,最好在一垒包界外的4米范围内停下,并左转体,面向场内,观察攻守局面。
7.返回一垒或作好进垒准备。返回一垒时,务必从界外回垒,若从界内回垒则有被触杀出局的可能。若攻守行为仍在继续,在返回一垒后要作好进垒备。
球击向外野或内野的过程
球击向外野或通过内野的安打球,由本垒跑向一垒或其他垒的完整过程分析。
其完整过程包含五个部分:
a.挥棒后的起动→b.起跑阶段→c.垒间P型跑、直角型跑或弧形跑→d.踏垒→e.继续进垒或减速停止回垒或连续进垒和滑垒、扑垒等。
1.挥棒后的起动:见前述。
2.起跑阶段:见前述。
3.垒间跑的方法。
由于是安打球或击向外野球要根据一垒指导员手势或口语进行跑垒,跑垒法有三种:直角法、弧形法、P型法。
(1)直角法:直线跑向一垒,离垒包3个米左右开始减速,踩垒包时直角拐弯。适合个子小、灵敏性高的跑者。此法较少采用。
(2)弧形法:挥棒起动跑垒后,跑动路线接近圆形。适合个子大,灵活性稍差的跑者。
(3)P型法:适合高矮个子,此法较常采用。其技术要点:在接近垒包4.5一13米时,不要仍跑直线,要采取合理P形曲线跑法,在绕道拐弯时,左肩向下倾斜,左臂靠在体侧,略为甩动,右臂则尽量向体后甩动,这有利于弧形跑和保持身体平衡,且在垒上的转身动作能顺利完成。同时,必须根据跑者的体型、灵敏度来取决绕道拐弯的弧度、弧长。个子大,灵敏度稍差的跑者,弧度和弧长稍长大,个子稍小,速度快,灵敏度高的跑者,弧度和弧长相对小一些。
4.踏一垒。在跑过一垒时,通常以左脚踩垒内角,因该脚较有后蹬力,能使腰顺利旋转。踏垒时身体倾向内例,面向二垒方向,但如果觉得用右脚踩垒方便且有力,仍可用右脚,左右脚踩垒的优缺点是:左脚蹬力较大,易面向二垒,但半径大,距离稍长;右脚蹬力稍小,侧向二垒,但半径小,距离短(根据弧长大于直线距离或三角形二边距离之和大于另一边距离的原理)
5.继续进垒或减速停止回垒。若是一垒安打球,要根据安打球的方向决定继续进垒距离,并面向球的方向,如左外野前安打,要跑大胆过垒包5~10米;中外野前安打球,跑过垒包5~7米;右外野前安打球,小心跑过垒包3~5米,同时,跑过垒包时要逐渐减速,观察场上情况,若接住球,要在合理距离内停止跑动,待把球准确传给内野手时,才开始回垒(若传接失误则酌情进垒),回垒时,做到边转身,边看球,边回跑,有时可遮住一垒手的视线回垒。
6.连续进垒。若打出去的球越过外野手或外野手之间的突破球,必定是一个垒以上的安打,即长打路线,这时从起跑阶段开始,采用P型或弧形连续跑向二垒或三垒,要一口气跑完中途绝不能减速,跑到二垒或三垒停止时要酌情滑垒、扑垒等。
击向中外野或左外野方向时,在跑向二垒时就得确认球的去向并一口气跑向三垒。
注意事项:
(1)击出外野球,以服从跑垒指导员的指示为原则(一般不要由自己决定)。在击出右外野方向的球时,可由自己决定是否进二垒。若击出左、中外野球,由本垒冲向二垒,要听从一垒指导员指示,由二垒冲向三垒、本垒要听从三垒指导员指挥。但要时,可依击球状况加入自己的意见。不论是那一种情形,如欲向下一垒跑,就要瞬间做好决定,然后全力跑垒。
(2)欲在二、三垒上停止,要运用滑垒,扑垒等技术,否则无法立刻停止。
(3)绝不可在接近垒时减低速度,若过分意识到垒的位置,会使步幅无法配合,于是就想减低速度以配合步幅。所以在平常练习时,要将自己应跑的步频、步幅保持相对固定。
(4)绝不可踩垒包中心,以免球鞋顶住垒包(增大阻力,影响速度),或因和地面的高度不同,伤到脚踝,或无法保持身体平衡,造成不利于跑垒局面。
(5)用l/100秒表测量跑各垒的时间。努力缩短时间,并研究跑的路线。
(6)当击球员把球击向左、中外野时,击球员绕过一垒后一直跑,待外场手接住球后把手举高回传且准确后,再跑回一垒,别着急。
(7)跑垒员最大的错误是偷懒或意识差,即当击出内、外野高飞球时往往减速跑垒或绕过一垒后以为外野手稳把球接住,冲出3米左右就停下来看。可是当外野手失接后,因与二垒的距离较远,没把握冲到二垒,仍停留在一垒上,这个错误是因跑垒员太懒或意识差。
(8)若出现安打时,守场员仍站在垒上,跑垒员可推开跑垒,不要因守场员站在垒上而漏踏垒位。
(9)棒球有句谚语:“场地越不平,跑垒员越勇敢”。因场地不平,地滚球弹跳则不规律,故跑垒员可多离垒,一旦防守失误,可伺机抢下一个垒。
(10)多垒打时,每经一个垒要力争用左脚或右脚踏垒包的内角(指向内野),上体向左前方倾斜,右臂加大摆幅,如同径赛的弯道跑技术。
跑垒常见问题
1.踏垒次序。跑垒员应按一、二、三垒和本垒的顺序跑垒。如果被迫后退时,亦应按照相反顺序依次踏垒。但跑垒员可根据规则5.09比赛停止球的规定,直接返回到原佔垒位。
跑垒员安全进占一个垒,如遇下列任一情况,跑垒员可安全进占一个垒:
(1)击球员安全进垒而迫使跑垒员离开其原佔垒位向前进一个垒,若为继续比赛状态(Blindly),跑垒员可冒出局危险超越判其安全进垒的垒位。
(2)守场员接腾空球后倒入队员席、看台或观众席时。
2.击跑员及跑垒员的安全进垒。
(1)全垒打。界内飞球飞越离本垒二百英呎的围墙,击球员及各跑垒员以顺序踏垒回到本垒得分。
(2)进三个垒。守场员故意抛掷帽子、手套、面罩等物,触到打出的飞球时,攻方跑垒员进三个垒。此时仍为比赛进行中,击跑员可冒险进本垒。
(3)进两个垒。
①界内飞球在二百英呎内落地后,再弹出本垒线外,成比赛停止球。
②打出的界内球或守场员传球时,碰到观众或反弹进一、三垒线外进入看台,或进入沿围墙的任何间隙而无法取回该球。为比赛停止球。
③传球时,守场员故意抛掷帽子、手套、面罩等物,触到传球,攻方跑垒员进二个垒。此时仍为比赛进行中。
(4)进一个垒。投手投球,捕手漏接而进入沿围墙的任何间隙而无法取回打出的球。为比赛停止球。
3.跑垒员出局。
(1)为躲避触杀而跑出呎线外,但若为不妨碍守场员处理打出的球时,则不在此限。如守场员已握球在手,準备触杀而跑者没有滑进垒或尝试绕过守场员时,也判跑垒员出局。
(2)比赛进行中,跑垒员离垒而被守场员触杀。
(3)飞球被接住,跑垒员并没「再度触垒」以前,被守场员拿球触到身体或该回去的垒。
(4)封杀的情况。
(5)界内球在没触及内野守场员前(包括投手),若触到垒上的跑垒员,就是在垒上也得出局。但因击球员变成跑垒员而迫使另一个跑者发生进垒义务时,不在此限。若为内野高飞球,也不判跑垒员出局,衹判击球员出局。
(6)若跑垒员离垒,被内野高飞球触及,跑垒员和击球员同被判出局。
(7)后位跑者越过前位跑者,即判出局。
(8)攻方球员合法佔据一垒位后,以逆跑扰乱防守,裁判应即宣佈“暂停”,判逆跑者出局。
(9)两位跑垒员同时佔一个垒,若为守场员触杀的情况。
①如为“封杀”局面,判前位跑垒员出局。
②如为“触杀”局面,判后位跑垒员出局。
4.离垒过早。当投手持球站在投手板上,捕手也準备接球时,所有跑垒员不得离开垒包,到投手投球至本垒板为止,才可离垒。若任何一人离垒过早,将影响全部跑垒员的进垒和得分。
如跑垒员离垒过早,分为:
(1)击球员没击球或挥空棒,如跑垒员途中被触杀出局,就算出局;若安全进了一个垒,就回原垒。
(2)击球员把球击出,这时情况较为複杂。基本也是如途中被触杀出局,就算出局;若安全进了一个垒,就回原垒。但若因要空出原佔垒位让与后位跑垒员时,则由裁判断定,进至最接近原佔垒位的下个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