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排球运动概述
排球运动的起源
排球运动源于美国。1895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旧称麻省)霍利约克市,有一位叫威廉斯·盖·摩尔根的体育工作人员发明了排球。当时,网球、篮球很盛行。摩根先生认为篮球运动太激烈,而网球运动量又太小,他想寻求一种运动量适中,又富于趣味性,男女老少都能参加的室内娱乐性项目,就想把当时已广为流行的网球搬到室内,在篮球场上用手来打。
这种游戏开始时,他将网球网挂在篮球场上,用篮球隔网像打网球一样打来打去进行游戏。但室内篮球场面积较小,网球容易出界,于是他作了某些改进:一是把网球允许球落地后再回击的规则改为不许落地;二是把网球的体积扩大;三,篮球太大、太重,不能按预想的方式进行游戏,便改试用篮球胆。而篮球胆又太轻,在空中飘忽不定。玩起来不方便,难于控制。于是,该市的“司堡尔丁体育用品公司”试做出了圆周为25~27公分(约255~346克)规格的球。
这种新上市的球类项目,最初没有固定的名字,也没有一定的场地和规则。参加比赛的双方人数不限,只要不使球落地,从网上回击到对方场地便行。这个新的运动项目最初起名叫小网子,第二年(1896年),斯普林菲尔德市立学院的艾·特·哈尔斯戴特博士将此球命名为“华利波”,意为“空中飞球排球图片”,这个名字沿用至今。但因经过试用效果很好,就决定采用这种球。现在国际标准用球虽历经百年,进行了千百次的改进,但球的规格和第一代的球几乎差不多。
排球这个新的运动项目,于1896年斯普林菲尔德市斯普林菲尔德青年会干事培养学院青年会召开青年会体育干事会时,该校学生以示范表演的形式与观众正式公开见面,就博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赞赏。同年,在马萨诸塞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市举行了第一次排球公开赛。这是世界上第一场排球比赛。当时比赛采用五人对五人。从那以后这个新的运动项目在各学校迅速开展普及开来。与此同时,也引起了美国军队的兴趣,并把排球列入军事体育项目,广泛在军队中开展,在空军中一度达到狂热的程度。
排球运动的发展
娱乐排球(1895~1936)
排球本就是为娱乐休闲而创造的,因此排球从诞生之初就被大众认可为一项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人们进行排球运动,是以休闲、健身为主要目的。
但游戏也需要有规范,因此,从1896年摩根制定第一个排球规则开始,排球的各项规则开始逐步建立:1900年,采用21分制;1912年采用运动员轮换制和三局两胜制;1915年,采用15分制。尤其是1921~1938年间,因排球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技术手段的多样化,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和完善,除划定了比赛场地外,技术动作被归类为发球、传球、扣球和拦网,场上队员也有了明确的位置分工。此外,1924年,单独制定了为妇女参赛的女子比赛规则。
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第一个国际排球组织——排球技术委员会成立,旨在促进国际间的排球比赛和交流。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委员会还未正式开展工作就宣布解散。
竞技排球(1947~198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排球运动一度停滞不前。直到1947年7月,在法国、前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三国的倡议下,国际排球联合会(FIVB)在巴黎召开成立大会,制定了国际排联宪章,成立了技术委员会、竞赛委员会和裁判委员会,正式出版了通用国际排球竞赛规则,并选举法国人保尔·黎伯为第一任主席。从此,排球运动从娱乐阶段进入了竞技阶段。
根据国际排联大会的决议,1948年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第一届欧洲男子排球锦标赛,1949年在布拉格举行了第一届世界男排锦标赛。
其后,第一届欧洲女子排球锦标赛(1949)、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1952)、世界杯男子排球赛(1965)、世界杯女子排球赛(1973)、世界青年男、女排球锦标赛(1977)年先后在国际排联的领导和组织下成功举办,竞技排球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蓬勃发展。
1964年,排球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出现在了第18界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
竞技时代的全面到来,也掀起了世界排坛诸强争霸和各大技术流派竞相绽放的潮流。
20世纪50年代的排坛霸主是前苏联队。前苏联无论男队、女队,均身材高大、力量强劲,进攻扣球势大力沉,多次蝉联世界冠军,他们被称为“力量派”。
能与“力量派”抗衡的是以前捷克斯洛伐克男排为代表的“技巧派”,他们战术细腻,以球的线路变化和落点控制为特色,曾在1956年巴黎世锦赛上击败前苏联队获得冠军。但在“力量派”和“技巧派”的多次交锋中,“力量派”占据了明显的上风。
20世纪60年代初期,日本著名“魔鬼教练”大松博文率领日本女排创造了“滚翻防守”、“勾手飘球”等技术,打破了前苏联女排称霸的格局。凭借出色的防守、飘忽的发球、迅捷的快攻和顽强的意志,“东洋魔女”横扫女子排坛,除了诸多世界冠军,她们还获得了东京奥运会女子排球的冠军。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排坛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日本女排学习了中国的“近体快”、“平拉开”等快攻技术,创造了“短平快”、“时间差”、“位置差”等打法,成为“速度派”;前苏联队保持了“力量派”的特点并加以了改进;前捷克斯洛伐克队仍是“技巧派”的先锋;民主德国队则以高大队员的“超手扣球”和高成功率著称,被称为“高度派”……
现代排球(1980年以后)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排球进入了现代排球阶段。它包括全攻全守排球,社会化、商业化、职业化排球和“大排球”三个内涵。
1.全攻全守排球。进入80年代,各种技战术流派间的交流融合频繁,打法创新的步伐也在加快,凭一技之长就能一统排坛的时光已全然不在。于是,一场新的排球革命——全攻全守排球悄然开始。
全攻全守排球以中国女排和美国男排为标志,强调技战术的高快结合、前后结合,形成全面型进攻的打法。
80年代初,中国女排在主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形成了攻防全面、战术多变,以高制亚洲、以快制欧洲的技战术打法,1981~1986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五连冠”伟业。美国男排则大胆运动跳发球技术和后攻技术,设计了立体进攻战术,也获得了“四连霸”的傲人战绩。
2.排球的社会化、商业化、职业化。1984年,墨西哥人阿科斯塔当选为国际排联主席。上任伊始他就郑重宣布:他的目标是把排球发展成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
于是,他领导国际排联对机构本身和排球运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将排球运动推向了市场:改革赛制、修订规则、配合并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创办世界男排联赛和女排大奖赛等,把排球运动推倒了竞技体坛的高端,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而意大利也在国际排联的倡导下率先走上了职业化道路,大力推行排球职业化和俱乐部制度。科学的理念和运营机制带来了巨大的成功,意大利排球水平在职业化后显著提高,原先战绩平平、连进入前8名都困难的男排甚至获得了4次世界冠军,1次世界亚军。
随后,法国、德国、荷兰等西欧国家的职业排球也获得了巨大发展,中国、韩国、日本,美国、拉美等国家也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排球职业联赛。
3.“大排球”。高水平的竞技排球已在全球范围被广泛热衷和瞩目,但国际排联的目标并不是将排球变成只有少数人“表演”、多数人“观赏”的“一条腿”运动项目,排球需要全面的普及和推广。
国际排联拥有200多个会员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单项体育协会之一。为了更好地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排球运动的影响,国际排联已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和推广各种形式的排球运动,如沙滩排球、软式排球、学校排球、迷你排球、雪地排球等,其中沙滩排球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不仅拥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国际排联沙滩排球委员会,又创办了规范的世界沙滩排球锦标赛和职业巡回赛,还自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始,成功成为了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竞技排球与娱乐排球并存,高水平职业排球与群众排球共举,这就是“大排球”的概念。
排球运动自1895年创始以来,迄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从开始它仅仅是少数人的一种游戏、娱乐的手段,发展到今天已成为遍及世界五大洲,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中国的排球运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不断地向中国渗透,作为文化现象的体育也不例外。西方不少的竞技运动项目逐步在中国开展起来,排球运动就是这些竞技运动项目中的一种。
我国排球运动简介
据一些体育史学家考证,排球运动是在1905年传入中国的。排球运动刚传入我国时,它的最初名字叫“队球”。我国首先开展这项活动是在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当时的排球运动主要作聚会、娱乐之用,与比赛联系不多。
1913年,我国首次参加了在菲律宾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的排球比赛,这是我国参加的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正式国际排球赛事。因为此次参赛,排球运动引起了国人的注意和兴趣,排球竞赛活动也由此大面积开展。紧接着,1914年第二届全国运动会,男子排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00早期的中国男排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1915年上海第二届远东运动会,第二次参赛的中国男排就获得了冠军。截止到1934年,远东运动会一共举办了10届,中国男排共获得5次冠军。
女子排球则开展得相对较晚,1921年才首次出现在广东省运动会上,1930年被列为全国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从1923年起,中国女排开始参加远东运动会,5次参赛均获得亚军。
和亚洲排球的类似,我国排球也经历了一个16人制——12人制——9人制——6人制的演变过程。排球传入初期,均以16人制和12人制为主。
1927年,我国首次采用9人制排球,9名队员分3排站立,每排3人——“排球”的名称,也正由此而来。9名队员没有位置分工,也没有位置轮换,每人都可以进攻和防守。
9人制排球在我国前后经历了24年之久,在这24年中,我国运动员也创造了不少高水平的技战术,如进攻中的“快板球”、“双快球”和“快球掩护”,防守中的集体拦网和后排定位防守等,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排球特色,大大促进了中国排球水平的发展进步。
随后,国民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相继爆发,中国排球的发展步伐大大减缓。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排球被作为重点运动项目加以推广,逐渐成为全国上下喜闻乐见并发展迅速的运动项目之一。1950年7月,全国体育工作者暑期学习会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引进了6人制排球竞赛规则和方法,并于8月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男子排球队——中国学生代表队,赴布拉格参加了世界学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排球比赛。6人制排球正式在我国落地生根。
1951年5月,我国在北京举行了全国篮、排球比赛大会,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性的排球比赛。同年,中国青年男排参加了第11届柏林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和第3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中国青年女排也于1953年首次组建并参加了布加勒斯特第1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排球赛。
新中国排球队参加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青年联欢节等排球比赛活动之后,中国排球队朝气蓬勃的精神和独特的技术引起了国际排坛的注意。
1953年,中国排球协会成立,张之槐任主席。1953年11月张之槐、马启伟以中国排球协会的名义参加了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国际排球联合会的行政会议。1954年1月11日,国际排球联合会正式承认并接纳中国排球协会为正式会员。1956年8月,由国际排联主办的男子第三届和女子第二届世界排球锦标赛在法国巴黎举行。国际排联正式向中国男、女排球队发出了邀请,男排获得第9名,女排获得第6名。
20世界50年代,处于世界排坛领先地位的是前苏联和东欧各国,为此,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1954年中国男女排球队先后出访前苏联等国,并邀请了多支东欧强队来华交流比赛,排球战术和意识均获得了显著进步。
1964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邀请了“魔鬼教练”大松博文率日本女排来华访问,大松博文还执教了中国女排的训练。当时分管体育事业的贺龙副总理还明确提出了“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坚持大运动量训练”的著名的“三从一大”训练方针。
同年,国际排联在日本东京举行会议,修改了有关“拦网”的规则。修改后的规则条文为:“当一方扣球前,另一方前排队员身体任何部分越过球网上沿以上的垂直平面触球,即为过网触球犯规,但当一方队员扣球或吊球后,另一方拦网队员过网触球不算犯规。”这明确地规定了在对方扣球后拦网手可以过网拦球。
这个变化对于拦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转变。在此之前,拦网手无论在扣球前还是在扣球后,都绝不允许过网。因此,拦网的手型是手腕后仰在网侧形成一个与网子平行的平面来阻挡对方的扣球。所以,人们仅仅把拦网看作是防守的第一道防线。修改后的规则允许拦网手过网拦击,完全改变了拦网技术单纯防御的性质。队员可以通过拦网将对方的扣球拦死在对方的场地内而得分或得发球权。
十年动乱过后,受到严重干扰的中国排球于1976年重新起步,新组建的中国男女排球队在1977年世界杯比赛中分获第5、第4名,并于1979年双双获得亚洲锦标赛冠军,同时获得了奥运会参赛资格。但由于我国抵制了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中国排球没能在世界舞台上一展身手。
1981年,中国女排在日本第3届世界杯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以7战7胜的成绩首次荣获世界冠军。这个冠军的分量不言而喻,全国因此掀起了学习女排精神的热潮,而中国女排也是一鼓作气,接连获得1982年世界锦标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1986年世界锦标赛的冠军,这就是至今仍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的“五连冠”伟业。
与此同时,中国男排也获得了巨大的突破,不仅创造了“前飞”、“背飞”、“拉三”、“拉四”等新战术,而且成为了当仁不让的亚洲霸主,在一系列世界大赛中也多次获得前8名的好成绩,最高时世界排名第5位。为此,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甚至在1981年世界杯预选赛中国男排战胜韩国队的比赛后喊出了“振兴中华”的著名口号。
也许是盛极必衰,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男女排先后陷入了低谷。男排接连失去洛杉矶奥运会、汉城奥运会和世界杯比赛的参赛资格,数届亚锦赛的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女排自1988年兵败汉城后,1992年奥运会和1994年世锦赛上又滑至第7名和第8名,甚至在1994年亚运会上输给韩国,失去了亚洲霸主的地位。
痛定思痛,中国排球开始了重振风采的步伐。1995年进行了排球赛制改革,1996年推出了第一届全国排球联赛。改革和排球职业化为我国排球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女排在1995年获得亚锦赛冠军和世界杯第3名,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勇夺亚军,年底的超霸6强赛又摘得冠军。男排也在1997年重夺亚锦赛冠军,并与女排一起双双获得1998年亚运会冠军。
虽然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再次表现欠佳,但随后重新组建的中国女排迅速展现了强劲的势头,在新任主教练陈中和的率领下,中国女排状态全线飘红,在2003年的世界杯上获得了惊人的11连胜,重夺阔别17年的世界冠军,再次激活了国人对女排和排球运动的热情。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更是一路凯歌,决赛中3:2力克强大的俄罗斯队,夺得整整20年未曾染指的奥运冠军,也为中国增添了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
现今的中国女排正处于新老交替的磨合期,中国男排也在起伏波动中渐渐寻求稳定。中国排球的目标,都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
我国沙滩排球运动简介
沙滩排球运动在我国发展十分迅猛,相对独立的选材、优秀运动员培养体系也初步建立,一些高水平运动员已经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六人竞技排球越来越脱离了娱乐的范畴,由于技术要求高,导致广大群众参加活动的热情不高,尤其不能吸引儿童和青少年,而沙滩排球运动不需要专门运动场地,参赛人少,规则简单,柔软的沙地对青少年的成长也十分有利,适宜在我国大范围推广普及。
1.与室内排球的不同之处。尽管基本规则,如排球大孝得失分和交换发球权等方面与室内排球运动基本一样。但沙滩排球还有许多显著的不同之处:
(1)在沙滩排球比赛中,每队只有两名运动员参赛。因此每队的两名队员需要自始至终参加比赛,没有人换,也不允许更改运动员。
(2)在沙滩排球比赛中,队员可以站在本场区的任何位置,因此在发球时没有位置错误。
(3)在沙滩排球比赛中,队员张开手用手指“吊球”,将球直接击到对方场区为犯规,但允许用手指戳或指关节击球。
(4)在沙滩排球比赛中,队员用上手传球轨迹不垂直于双肩连线完成进攻性击球为犯规。
(5)如果在网上双方队员同时击球,允许“持球”,比赛继续进行。
(6)在沙滩排球比赛中,受伤队员可以请求获得5分钟的受伤暂停时间,但每名队员在每场比赛中只有一次机会。
(7)在沙滩排球比赛中,每当比赛双方比分累积达7分(第一、二局)、5分(第三局)或7分、5分的倍数时,双方将马上交换比赛场区。
2.我国沙滩排球运动简史。1900年传入我国广东等地,为16人制排球,分4排,每排4人,位置固定不轮转。当时水平很低,打法简单。从托来托去到由前两排中间打高远球,没有拦网。
1919年改为12人制排球,分3排,每排4人,技术发展到上手发球、正面扣球、单人拦网和倒地救球。
1927——1951年为9人制排球:三人三排固定不轮转,三次击球过网。由头排中间传球组织进攻,二排助跑起跳进攻,出现勾手扣球技术。在第九届远东运动会上(1930年)创造了“快板球”,即现在的快球。
1950年,我国男排在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学习了东欧的高打强攻倒地防守技术和“两次球”进攻战术。1951年在全国篮、排球比赛大会时,改为6人制。从50年代后期开始,开始探索走自己的道路。60年代大松博文的“三从一大”对我国排球影响很大。1981年女排获世界杯,1982年世锦赛、1984年奥运会“三连冠”。获得三连冠的由日本女排、苏联女排、苏联男排。排球1917年传入欧洲时就是6人制,故水平较高。
1947年成立排球联合会,1949年第一届男子世锦赛,1952年女子第一届世锦赛。以后每四年举行一次。1965年男子世界杯,1969年第二届男子世界杯,1977年第三届男子世界杯年。1977年第一届女子世界杯,1981年第二届女子世界杯,以后每四年举行一次。
1994年我国将沙滩排球列为全国正式比赛并列入全国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上,沙滩排球第一次进入全运会。
11998年第十三届亚运会,我国选手李桦/谷宏宇获男子冠军。
从1994年开始设全国巡回赛,从2000年起设立全国锦标赛和全国冠军赛。多年来,坚持承办国际排球联合会和亚洲排球联合会的比赛。有10多个省市举办过国际性和全国性沙滩排球比赛。
2000年迟蓉/熊姿、张静坤/田佳两对选手通过参加资格赛取得进入奥运会决赛阶段资格,并分别获得了第9名、第19名的成绩。
2000年在我国广东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沙滩排球锦标赛,我国选手获女子冠、亚军。
从1998年开始,我国先后在大连市和广东省茂名市连续五年承办国际排联的世界女子沙滩排球巡回赛,较好地向世界宣传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面貌。
在2001年世界沙滩排球锦标赛上,我国选手迟蓉/熊姿和田佳/王菲分别获得第5名和第17名,这是我国沙滩排球在世界单项最高级别的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在2001年友好运动会的沙滩排球比赛中,迟蓉/熊姿代表中国队参赛,获第6名,这是我国沙滩排球在世界综合性运动会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排球运动发展前景
软式排球是一种寓竞技、娱乐和健身于一体的运动,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对软式排球的特性、社会效应以及政府职能部门有关政策三个方面调查与分析,认为软式排球是一种积极、健康、文明、科学的体育运动方式,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排球整体来看,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攻守平衡已成为现实
在排球发展过程中,攻强守弱的状态已持续了很长时间,国际排联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对排球规则作了几次重大修改。如:每球得分制的使用,自由人的出现,发球区的扩大,允许身体任何部位击球等,必将会进一步促使排球技战术的创新,充实排球运动的内涵,丰富排球运动的表现形式。排球技战术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排球竞赛规则的不断修改和完善是互为因果的。在这里必须重视两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一是除发球和扣探头球外,排球的一切进攻都是从接球和防守开始,没有良好的接球和防守作基础,一切进攻无从实现;二是每球得分制要求运动员的攻防技术更加全面,准确和有效,进攻与防守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规则的修改不能改变排球比赛的这一基本规律。
纵观世界排球技战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进攻与防守对抗始终贯穿于排球运动发展的整个过程。例如:扣球技术的产生导致了拦网的出现;勾手飘球技术的发明,刺激了垫球技术的发展;网前跑动换位、交叉重叠掩护等快攻战术的运用,与此相对抗出现了重叠、换位等拦网战术;拦网技术的提高,推动了后排进攻战术的运用,进攻与防守战术的相互对抗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是排球运动技战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进攻技战术的提高带动了防守技战术的进步,而防守技战术的加强,又反过来促进进攻技战术的发展,形成了排球技战术发展螺旋式递进的特征。
技、战术向全面、高度、快速、多变方向发展
排球运动带有规律性问题是要求运动员技术全面,能攻能守,进攻上既能强攻又能快攻,既能前排攻又能后排攻,前后排融为一体。根据运动员不同特长,有效地组合不同的战术,使战术组合更具个性化,发挥整体优势。
随着运动员身高和弹跳力的不断增长,后排扣球技术的应用日益普遍,成为当今高水平排球比赛的主要进攻手段。高快结合,前后排结合,进攻向着立体、全面型方向发展。运动员凭借身高、弹跳力强,爆发力好、力量大和挥臂速度快等优势,跳发球技术被大量运用,采用跳发平飘,跳发侧旋、下旋,轻发落点等多样化跳发球技术,以达到先发制人,争取主动的目的。发球技术正向着发球高点、大力、快速方向发展。四号位平拉开结合二、三号位的跑动进攻战术,降低后攻的弧度,增加反攻的进攻点等等都是为了争取时间,夺得空间,加快进攻的速度,突破对方拦网。速度在不断加快,采用的手法是降低弧度,增快传出球的速度等。
世界男排各队的集体配合战术更加丰富,战术有新的发展,四号位平拉开,三号位远网快球,远网短平快被普遍采用。重视集体配合和快攻战术,技术全面、攻守兼备、快速灵活,自身失误少。一攻水平高,防守能力强的队代表着当今世界排球的最高水平。过去日本女排的勾飘和垫球,中国女排的背飞,波兰男排的后攻,日本男排的短平快球,美国男排的两人接发球,确实在夺冠中发挥了作用,但依靠的是整体攻防的技术实力。实践证明:技术不全面,就不能保证战术的组织与变化;排球运动的全面内涵是在全攻全守基础上突出自己特长,各单项技术的运用从较单调打法向多样化、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当今排坛世界各强队在注重高度和速度的同时,每名运动员的技术是否全面,全队的串连技术是否合理、娴熟等等成为一支球队成熟与否的标志。攻守不平衡,就无法夺取比赛的主动权;没有高度,必然削弱网上扣拦抗争的实力;个人没有特长,队也必然没有特点;没有集体配合,也就谈不上更好地发挥个人的特长;不必要的失误,就会不攻自破;没有拼搏精神和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就缺少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等。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与变革,排球战术体系的构建和发展经历了“点—线—面—体”的演变过程,对战术的运用趋向合理,简练和实效。国际排球运动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发展速度,提高力量,增加变化,全面发展,有所特长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具体表现在力量、速度、高度和技巧紧密结合,攻守技术全面,战术风格独特,队有特点,人有特长,身体素质好,心理素质高,在技术、战术、身体、心理层次全面发展,是当代排球运动发展趋势。全面、高度、快速、多变将在更高层次上不断深化和发展。
排球运动的职业化、商业化、大众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竞技排球朝着职业化、商业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职业化是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高额奖金促使比赛更加精彩,而紧张激烈的对抗更能吸引观众,又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意大利率先推行职业化和俱乐部制度,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瑞典等国家职业排球的开展也十分活跃。职业化和俱乐部制度吸引了大批优秀选手投身竞技排球,大大提高了排球比赛的激烈精彩程度,提高了排球运动的吸引力。传播媒体的介入,促使排球运动商业化趋势日益加强,沙滩排球比赛职业化、商业化就是率先走向市场的范例。娱乐排球的盛行,使排球运动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运动项目之一。排球运动的竞赛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
排球运动科研与实践的结合日益紧密
科研直接为排球教学训练和比赛实践服务,是排球运动科学研究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发展方向,也是促进排球运动科学研究发展的过程;从方法论来看,科研人员越来越多地从文献研究、思辨研究,走向实证研究,正在从不同层面上去关注学校、关注课堂,关注运动训练实践,提高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从科研的功用来看,越来越多的排球科研人员不再满足于排球教学训练的一般抽象理论论述,开始更多地追求排球运动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排球教学训练的改革与发展。
排球运动科研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和发展
排球运动科研的发展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与科研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丰富和发展分不开的。现代科技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排球运动领域中,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女排将计算机技术引入临场指挥和技术分析,日本队采用三维摄影分析扣球技术等。80年代以来,便携式计算机、录像和无线电通讯等高科技设施进一步渗透到排球教学、训练和比赛中,使排球教学训练更加科学化。随着相关学科科研成果向排球科研领域的不断渗透和现代科技的应用,排球运动科研的方法和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主要表现在:十分重视有效吸收和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具体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时,则表现出极强的综合性,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是排球运动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揭示了现代排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即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排球为现代排球的主旋律,以扩大排球人口为目的的大众排球为现代排球的发展潮流;提出了21世纪排球运动将在“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指导下,追求健康价值、经济价值,排球产业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排球运动的特点
排球运动最显著的特点是对抗,具有集体性、多变性、激烈性、综合性等特点。排球是一项比赛强度大,比赛时间相对较长的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相当高。
现代娱乐排球非常适合于人们在闲暇时间里运动,它的开展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它具有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动作技术容易掌握,对抗性、激烈性低,规则灵活多变且不易受伤,安全性高,适宜人群广泛等多方面的特点。
广泛的群众性
竞技排球具有高强度的激烈性和对抗性,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更适合年轻的职业排球运动员参与比赛,不太适合老年人及一些体质多病的人来参与和锻炼。娱乐排球由于场地设备比较简单,可设在室内亦可设在室外。如地板上、沙地上、草地上、雪地上,甚至水中都可以进行娱乐排球活动,其形式多种多样,比赛规则容易掌握且可以变通。参与人数可多可少,运动负荷根据个人自身需要大小可随意控制,它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体质和训练程度的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活动。因此适用对象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技术的全面性
规则规定,每个队员都要进行位置轮转,既要到前排扣球与拦网,又要轮到后排防守与接应。要求每个队员都要进行队员必须全面地掌握各项技术,能在各个位置上比赛。
高度的技巧性
规则规定,比赛中球不能落地,不得持球、连击。击球时间的短暂,击球空间的多变,决定了排球的高度技巧性。
激烈的对抗性
排球比赛中,双方的攻防转换始终是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高水平比赛中,对抗的焦点在网上的扣拦上。比赛中对抗的焦点主要表现在网上的扣拦方面,一场高水平的比赛,夺取一分往往需要经过六七个回合的交锋。水平超高的比赛,对抗争夺也越激烈。娱乐排球如软式排球、气排球等由于球体具有软、轻、体积大等一些独有的特性,且技战术又可以游戏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参与的激烈性和对抗性明显降低了,更能体现出娱乐排球的群众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特色。
攻防技术的两重性
排球是多种技术都可以得分,也能失分的项目,这种情况在决胜局比赛中更加突出,所以说每项技术都具有攻防的两重性,因此,要求技术既要有攻击性,又要有准确性。
严密的集体性
排球比赛是集体比赛项目,除发球外,都是在集体配合中进行的。没有严密的集体配合,再好的个人技术也难以发挥,更无法发挥战术的作用。水平越高的队,集体配合就越严密。
现代娱乐排球的运动形式呈多样化
娱乐排球运动没有场地的限制,在哪都可以打,技术简单,规则宽松,游戏为主,通过大家的集体配合,还能体现出集体主义的配合精神。并从中得到锻炼,起到娱乐、健身的效果。娱乐排球因球体重量轻、体积大小不一、球体多样化的特性,使它不受性别、年龄、体质技术水平的限制。只要有一个球,无排球场地时可以一个人进行自抛、自垫,又可以三五个人一起活动,如三五个人围成圆圈传垫,对打对垫等,十分方便。有排球场地时的话,可组织一些简单的初级比赛,运用排球的一些基本技术如下手发球、垫球等即可进行,操作起来很容易,深受不同年龄层次人们的欢迎。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娱乐排球的运动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其运动形式按对象分有妈妈排球、残疾人排球等;按场地分有沙滩排球、雪地排球、水中排球、泥排球等;按球体的不同分有软式排球、气排球、小排球等。
娱乐排球运动的动作技术要求低可操作性强
竞技排球对运动员动作技术的掌握要求有全面的技术和高度的技巧,这主要是由于比赛规则规定了每个队员都要进行位置轮转,前排要求队员能攻能拦,而到后排又要能防守,因此每个队员都必须全面掌握各项技术,能胜任各个位置角色。另比赛中球体不能落地,队员在与球接触时不得持球、连击,这种击球时间的短暂和击球空间的多变,决定了排球运动员还需要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娱乐排球则由于规则宽松,对参与者动作技术的掌握要求不限,且动作技术简单,易于学习,不论有没有排球基础都可以参与进行。另外它主要以娱乐休闲为主,对动作技术的要求是次要的,不受室内外限制,比赛场地可大可小,球网可高可低,如软式排球、气排球等,它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比赛,无论用什么方式只要将球击过网即可,具有对参与者技术要求低、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娱乐排球运动不易受伤,安全性高
竞技排球虽然是隔网对抗项目,不像足球、排球等直接对抗球类项目那样存在身体冲撞受伤的危险,但排球运动的激烈对抗特点决定了参加排球运动的练习者仍然在劳损、挫伤、意外受伤的危险,这种情况在职业运动员的身上特别明显。而娱乐排球具有球体多样化、皮质软、体积大、重量轻、气压小、空中飞行速度慢的特点。如气排球:球体软、重量轻,不易伤及手指,安全性高。而球体大、重量轻,在空中飞行慢,防守起球率高;软式由柔软的橡胶制成,球质轻而软,气压小,不易挫手。参与锻炼过程中趣味性高、娱乐性强,且运动中不易受伤,安全性明显高于对抗性强烈的竞技排球。
娱乐排球运动的规则灵活多变性
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由于比赛、游戏的需要或由于人们的个体差别和群体活动的需要还可以通过制定灵活的规则,让娱乐排球更具有娱乐性,趣味性,观赏性。这不仅让大家喜欢看,让大家更想来参与,由于规则的灵活,增强了娱乐性,增加了参与的人数,也丰富了娱乐排球的内容,使娱乐排球运动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