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乒乓球实战技术

准备姿势

打乒乓球每次击球前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判断清楚来球的落点、速度和旋转性质;然后迅速移动步法,选择合理的击球位置;采用相应的击球动作,将来球准确有效地回击过去。这就要求在击球前保持较好的准备姿势。较好的准备姿势应当是有利于快速起动,有利于照顾全台,有利于采用各种技术回击来球。

准备姿势就是在比赛时适合自己打法的基本站位与身体姿势。身体姿势就是运动员在击球时身体所保持的合理姿势。准备姿势是乒乓球技术的前提和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技术的发挥,也是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因素。准备姿势主要为步法移动服务的,为加快起动提高击球的准确性而创造条件,使其充分发挥全身、臂、腰、下肢等部位的协调配合而达到预定的目的。

准备姿势包括身体姿势和站位两个部分。

身体姿势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比肩稍宽,两膝微屈,前脚掌着地(主要以脚内侧蹬地),脚趾轻微用力压地,脚跟微离地面,重心置于两脚之间,上体略前倾、收腹,持拍手臂自然弯屈,直握拍的肘部略向外张,球拍置于腹部右前方,手腕自然放松,拍头指向右斜前方,横握拍的肘部向下,前臂自然平举,手腕自然放松,拍头指向上方,非持拍手臂自然弯屈于身体左侧。两眼注视来球。

站位

站位不同打法的人,其站位方式也不同。

直拍左推右攻打法的站位,一般是左脚稍前于右脚,左脚位置基本处于球台左边线的延长线上。身体与球台端线的距离约为40厘米左右。

直拍两面攻和横拍快攻打法的站位基本同上,但身体与球台端线的距离约为50厘米左右。直拍弧圈打法的站位是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脚基本位于球台左边线延长线外约25厘米处。身体面向对方台面的左角,与球台左角的距离约60厘米左右。横拍两面拉打法的站位,左脚可略前于右脚,或两脚基本平行,左脚位置基本处于球台左边线的延长线上。身体与球台端线的距离约为65厘米左右。

防守型(包括削、攻结合打法)的站位是两脚基本平行,左脚位置处于球台左边线的延长线上。身体与球台端线的距离约为1米左右。

准备姿势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1.两脚站位开立过宽,臀部后坐,姿势死板,全脚掌着地,影响起动。产生的原因是对正确动作认识不清。站位宽虽能增大两脚的支撑面,身体重心降的也较低、较稳,但是对灵活起动有影响,起动速度慢。纠正方法:讲清要领,教师正侧面示范,强调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正确动作,提示两脚间的距离要适中,屈膝内扣,上体稍倾,含胸收腹,用前脚掌内侧着地。两人一组互做练习,互纠正错误动作,用口令信号做快提脚的练习,原地小跑步听口令做准备姿势练习。

2.两脚站位开立过窄,上体过直重心偏高,弯腰不屈膝。过窄产生的原因,是对掌握正确动作不够,怕累,腿部力量较差。过窄虽能减小支撑面,起动相对快些,但对击球的稳定性却较差。纠正方法:首先多做低姿练习。两人对面分别在台后徒手做深蹲姿势的速度比赛练习(半分或一分钟,次数多者为胜)。多做一些增强腿部力量的练习和负重练习。注意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3.两脚成外八字,姿势僵硬,动作不协调,重心靠后。易造成重心不稳,蹬地不及时,起动慢和到不了位的错误。主要原因,对掌握正确动作认识模糊。纠正方法:在平时的练习和教学训练中多做原地放松微动状态的动作练习;原地或行进间小跑步听口令做准备姿势练习;两人对面结合移步做练习,互相观察纠正错误动作。

步法

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指出:“每一个击球动作之起始,力量的来源,无不来之脚和腿。步法是运动的基础。”在乒乓球的训练中,我们往往侧重于手法的训练,而忽视了步法训练。比赛中来球落点千变万化,一个运动员步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击球的质量和准确性,从而影响了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乒乓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没有灵活的步法是不能适应训练和比赛的需要的。

步法是乒乓球运动的生命。那么什么是步法呢?步法是指击球员为选择合适的击球位置所采用的脚步移动方法。其特点是:起动快、移动快、频率快。它是及时、准确地使用并衔接各项技术动作的枢纽,亦是执行各项技术的有力保证。许多情况下,回球质量欠佳或失误,就是因为步法没有调整好,人们却往往去追究手法的责任。据乒乓球临场统计资料分析,若每场比赛移动100~250次,移动距离大约有1000~3000米。从而说明步法移动的重要性,并与身体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应注重和加强青少年和初学者乒乓球的步法训练。

乒乓球步法的区分:从移动范围来说有大、中、小三种不同范围。从移动方向来说,有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斜前方、斜后方等不同移动方向。从移动方法来说,有单脚、双脚、交叉移动。从移动形式来说,有平动、滑动、跳动等。其种类有:跳步、单步、跨步、并步、交叉步、小碎步等。

单步

1.移动方法以一只脚为轴,另一只脚向前、后、左、右不同方向移动,身体重心随之落在移动脚上。

2.实际运用于:

(1)接近网小球;

(2)削追身球;

(3)单步侧身攻棗在来球落点位于中线稍偏左或对推中侧身突袭直线或对搓中提拉球时常用。

跨步

1.移动方法一脚蹬地,另一脚向移动方向跨一大步,蹬地脚随后跟上半步或一小步,身体重心即移到跨步脚上。

2.实际运用于:

(1)近台快攻打法,用来对付离身体稍远的来球;

(2)削球打法,左、右移动击球;

(3)跨步侧身攻,当来球速度较慢,但离身体稍远时,左脚向左前上方跨一大步,右脚随即跟上一小步,同时配合腰部右转动作,完成侧身移动。

并步

1.移动方法一脚先向另一脚并半步或一小步,另一脚在并步脚落地后随即向来球方向移动一步。

2.实际运用于:

(1)快攻选手在左右移动中攻或拉球;

(2)削球选手正反手削球;

(3)并步侧身攻,多用于拉削球,右脚先向左脚后并一步,以便转体,随之左脚向侧跨一步。

跳步

1.移动方法以来球异侧脚用力蹬地,两脚同时离地向来球方向跳动。

2.实际运用于:

(1)快攻选手左右移动击球,常与跨步结合起来使用;

(2)弧圈类打法由中台向左、右移动时常用;

(3)跳步侧身攻或拉,但在空中需完成转腰动作;

(4)削球选手在接突击时常采用,但以小跳步来调整站位用得较多。

交叉步

1.移动方法以靠近来球方向的脚作为支撑脚,该脚的脚尖调整指向移动方向,远离来球方向的脚在体前交叉,向来球方向跨出一大步,身体随之向来球方向转动,支撑脚跟着向来球方向再迈一步,这是前交叉步。后交叉步是在体后完成交叉动作。

2.实际运用于:

(1)快攻或弧圈打法在侧身攻、拉后扑打右角空档,或从右大角变反手击球;

(2)在走动中拉削球;

(3)削球打法接短球或削突出击。

近来球方向的脚尖先由向前转向移动方向,并略移半步或原地调动一下重心;远来球方向的脚在向来球方向跨一大步,在身体前(侧)瞬间呈交叉状态。身体随之向来球方向移动,另一只脚再跟上一步,身体重心随手臂挥动方向略转。在远来球方向脚跨出的一步将落地时进行击球,另一只脚移动时击球已完成。

此步法移动范围大,侧身攻后扑打右方空档,或再从右大角回到反手攻球时常用。削球选手在前后移动时也经常使用。

滑步

1.特点:移动范围较大,重心转换迅速,当来球离身较远时使用,移动后两脚距离基本不变,适合连续快速回击来球。

2.动作方法:两脚几乎同时向来球方向蹬地,几乎同时离地,来球异方向脚先着地,同方向脚紧随着地,挥臂击球。

小碎步

较高频率的小垫步,主要适用于步法的调节,在步法移动到一定的位置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击球点,就要通过小碎步来调整,争取更好的击球点。小碎步是步法中尤为重要的步法,也是衡量一个人步法跑的是否合理、协调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上介绍了乒乓球的几种基本步法。但是在实践中大多是各种步法组合运用,只有熟练掌握各种步法,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

移动时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1.移动时起动慢不及时,不能抢占有利的击球位置,勉强击球而破坏了击球的正确手法,影响击球效果。主要原因是对正确的移动步法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持久力差,重心掌握的不好。纠正方法:移动前,上体要稍前倾,两膝自然弯屈,用前脚掌着地,使下肢富有弹性,随时都能迅速起动,要提示学生注意身体重心的迅速转移是位移的关键,多用视觉信号进行单个步法练习;或用口令信号进行练习;结合各种发球做步法练习;养成及时蹬地,移重心的习惯,提高判断力。

2.判断准确性差,移动不到位,盲目地被动的去移动,灵敏性差。产生原因是对怎样判断来球后进行移动理解不够。纠正方法:多以视觉信号或用口令相反信号的练习方法来提高判断反应能力;安排有规律到无规律的回击各种来球进行步法移动练习。

步法的基本要求

1.在合适的时间,跑到合适的位置,以便在该技术所要求的最佳击球时间,最适宜的击球点位置击球;

2.不妨碍下次击球。踉踉跄跄,虽然跑过去接到了球,但是失去了重心,势必会影响下一次的还击。

3.步法移动过程尽量保持身体重心的平稳。

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在练习步法的时候,必须掌握好以下几点:

1.准备姿势好,有利于步法的快速移动。当然这里包括上一板球的还原动作要快。所以,要养成每打一板球就要迅速还原的习惯。

2.判断和反应快。步法的快速移动是为打好下一板球打好基础,如果没有准确和及时的判断和反应,也就谈不上有好的步法。

3.两脚蹬地要有力。蹬地的力量大,身体移动的速度就快。

4.重心交换与腰的灵活性。“重心交换是步法的灵魂”这话一点不假。在中心交换中,腰的灵活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5.步法移动的正确性。步法移动的方法正确,就可以最经济的达到移步选位击球的目的。

步法在比赛中的运用

乒乓球的步法归纳起来虽然只有前面介绍的几种,但在实际比赛中运用起来还是比较复杂的,加之对方回球落点变化也多,这就使步法移动显得似乎有点凌乱和没有次序。但通过有关专家研究分析,它还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分为攻球类打法(包括弧圈球)的步法运用和削球类打法的步法运用。攻球类还可以分为回击近网短球步法,侧身攻步法等等。赛场上千变万化,只有灵活的运用步法,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随着乒乓球运动的不断发展,“抢、争、夺”意识已成为打球的主流。一个运动员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无法适应乒乓球运动的竞技发展要求的,尤其是青少年,更应注重和加强乒乓球运动的步法训练。

步法训练方法

训练中,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的原则,结合手法练习统筹安排。

1.单一步法的训练。单一步法训练是步法训练的基础,其质量的高低与步法的水平成正比。在启蒙训练阶段教练员要抓往主要步法如并步、还原步等结合技术反复练习。随着技术教学的深入,要求掌握侧身步、交叉步等难度较大的步法。使运动员懂得根据什么样的来球选用什么样的步法。同时,采用多球练习方法,使单一步法练习得到强化,不断提高熟练程度与移动的速度、幅度和步率。

2.复式步法的训练。所谓复式步法是指在击球的过程中使用两种以上不同的步法。其训练的重点是不同步法的有机结合,所以复式步法亦称结合步。对于复式步法的训练也应当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并抓住实践中使用较多的结合步法来反复练习、实际上,这些步法是与手法上结合技术相互对应的。比如侧身步接交叉步。对应手法是推挡(或搓中)侧身攻(拉)接正手攻(拉)。

单一步法的训练是步法训练的基础,但不是步法训练的目的。步法训练的目的是使运动员具备与其技术水平相适应的综合使用各种步法的能力。换言之,即使步法成为完成各种击球技术的保障。因此,复式步法的训练才是步法训练的重点。如何抓好复式步法的训练,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1)死球活练。如采用单线落点固定,使用两种不同的步法练习,再如变线球落点有规律,使用多种步法结合练习。

(2)无规律步法练习。要求运动员击球落点无规律,在变化路线中使用多种相宜的步法击球。

(3)指标练习。各种步法的配合,可先测出原始数据,然后可以量化,制定出可行的任务指数。可包括速度(即单位时间内使用步法的次数)命中率、移动距离等。并应用一定的质量标准,这种方法可广泛在多球训练或多球单红的情况下使用。如多球单练中对单位时间内的移动频率提出要求,再如多球单练的情况下,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结合步法次数。无论采取哪一种量化测定其核心必须是上轻下快,即侧重步法练习。要保证一个球有较多的回合,渐次提高要求。举一例,在规定使用某几种步法的前提下,“40秒之内完成30个来回的练习,待通过动作练习之后,再提出30个来回的练习必须在35秒之内完成”,以使运动员加快步法移动的速度,达到提高步法的目的。

发球技术

发球是乒乓球比赛中每一分的开始,它是乒乓球技术中唯一不受对方制约、主动性很强的技术。一个高质量的发球,可以起到先发制人的作用。也正是由于发球技术在比赛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国际“乒联”才不断地对发球规则进行修改,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球给对方造成的威胁,使比赛更具观赏性,以此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发球的姿势

1.准备姿势,两脚左右分开。两膝微曲,身体重心稍稍前倾。

2.执拍手向右后方引拍,右肩下沉,重心移至右脚。

3.执拍手继续向右后方引拍,身体重心逐渐下降,腰、肩要随着身体重心一起转动。

4.击球后,在大臂带动前臂向前上方挥拍,身体重心随之逐渐移至左脚,摩擦球的瞬间迅速收缩前臂。

5.击球动作完成以后,球拍随势挥至前额处,身体重心转移至左脚,然后迅速还原,准备回击下一板球。

常用的发球技巧

1.正手发奔球。

(1)特点球速急、落点长、冲力大,发至对方右大角或中左位置,对对方威胁较大。

(2)要点①抛球不宜太高;②提高击球瞬间的挥拍速度;③第一落点要靠近本方台面的端线;④击球点与网同高或稍低于网。

2.反手发急球与发急下旋球。

(1)特点球速快、弧线低,前冲大,迫使对方后退接球,有利于抢攻,常与发急下旋球配合使用。

(2)要点①击球点应在身体的左前侧与网同高或比网稍低;②注意手腕的抖动发力;③第一落点在本方台区的端线附近。

3.发短球。

(1)特点击球动作小,出手快,球落到对方台面后的第二跳下不出台,使对方不易发力抢拉、冲或抢攻。

(2)要点①抛球不宜太高;②击球时,手腕的力量大于前臂的力量;③发球的第一落点在球台中区,不要离网太近;④发球动作尽可能与发长球相似,使对方不易判断。

4.正手发转与不转球。

(1)特点球速较慢,前冲力小,主要用相似的发球动作,制造旋转变化去迷惑对方,造成对方接发球失误或为自己抢攻创造机会。

(2)要点①抛球不宜太高;②发转球时,拍面稍后抑,切球的中下部;越是加转球,越应注意手臂的前送动作;③发不转球时,击球瞬间减小拍面后仰角度,增加前推的力量。

5.正手发左侧上(下)旋球。

(1)特点左侧上(下)旋转力较强,对方挡球时向其右侧上(下)方反弹,一般站在中线偏左或侧身发球。

(2)要点:①发球时要收腹,击球点不可远离身体;②尽量加大由右向左挥动的幅度和弧线,以增强侧旋强度。③发左侧上旋时,击球瞬间手腕快速内收,球拍从球的正中向左上方摩擦。④发左侧下旋时,拍面稍后仰,球拍从球的中下部向左下方摩擦。

6.反手发右侧上(下)旋球。

(1)特点右侧上(下)旋球力强,对方挡住后,向其左侧上(下)反弹。发球落点以左方斜线长球配合中右近网短球为佳。

(2)要点①注意收腹和转腰动作;②充分利用手腕转动配合前臂发力;③发右侧上旋球时,击球瞬间球拍从球的中部向右上方摩擦,手腕有一个上勾动作;④发右侧下旋球时,拍面稍后仰,击球瞬间球拍从球的中下部向右侧下摩擦。

7.下蹲发球。

(1)特点下蹲发球属于上手类发球,我国运动员早在50年代就开始使用。横拍选手发下蹲球比直拍选手方便些,直拍选手发球时需变化握拍方法,即将食指移放到球拍的背面。下蹲发球可以发出左侧旋和右侧旋,在对方不适应的情况下,威胁很大,关键时候发出高质量的球,往往能直接得分。

(2)要点①注意抛球和挥拍击球动作的配合,掌握好击球时间。②发球要有质量,发球动作要利落,以防在还未完全站起时已被对方抢攻③发下蹲右侧上、下旋球时,左脚稍前,身体略向右偏转,挥拍路线为从左后方向右前方。拍触球中部向右侧上摩擦为右侧上旋;从球中下部向右侧下摩擦为右侧下旋。④发下蹲左侧上、下旋球时,站位稍平,身体基本正对球台,挥拍路线为从右后方向左前方。拍触球右中部向左上方摩擦为左侧上旋;从球中部向左下部摩擦为左侧下旋。⑤发左(右)侧上、下旋球时,要特别注意快速做半圆形摩擦球的动作。

8.正手高抛发球。

(1)特点最显著的特点是抛球高,增大了球下降时对拍的正压力,发出的球速度快,冲力大,旋转变化多,着台后拐弯飞行。但高抛发球动作复杂,有一定的难度。

(2)要点:①抛球勿离台及身体太远。②击球点与网同高或比网稍低,在近腰的中右处(15厘米)为好③尽量加大向内摆动的幅度和弧线。④发左侧上、下旋球与低抛发球同。⑤触球后,附加一个向右前方的回收动作,可增加对方的判断(结合发右侧旋球,更有威力)。

乒乓球发球技术的八个注意

1.注意发球动作要符合规则。发球动作只有两部分组成,(1)一只手的上抛动作:上抛高度大于等于16cm,上抛动作要在球台端线外、高于台面且需垂直上抛;(2)另一只手的挥拍动作:若按照新规则,要高于台面,并且要使两侧居中的裁判和对方运动员的视线,能看清动作。

2.注意发球的针对性。知已知彼,百战百胜。发球前,应尽可能地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基本情况主要有(1)是直拍还是横拍;(2)是左手还是右手;(3)是亚洲选手还是欧美选手;(4)是生胶还是半长胶;(5)是反胶还是正胶;(6)是近台快攻打法还是削攻打法;⑦是初次见面还是熟手。对上述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通过热身、录像、报导等,了解对方的特长,了解对方发球、击球、落点规律和球路。

3.注意发球直接得分。通过学习研究各种螺旋发球,练就最拿手的发球和绝招发球,如练发擦边球、回头球、近网边线球,在发球的开局,直接得分。在开局和中局,就争取主动,把比分拉开,这在“十一分制”中,显深得格外重要;

4.注意为发球抢攻做准备。总体上来说,发球为抢攻做准备的宗旨:就是用各种方法提高发球的质量,增加对方接球的难度,使对方回球质量不高,从而为抢攻创造了条件。

具体说来,应注意下面几点:

(1)利用对方的漏洞、和弱点,在落点、旋转、力量、曲线上不断地变化,从而提高发球的质量,创造抢攻的机会;

(2)研究发球的规律,在发球时,就大体上可以预测对方回球的线路,从而提高抢攻成功的概率。

(3)利用组合发球的威力,调动对方。如发近网、短而转的球,组合发底线,左、右、近身、长而急的球,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利用旋转的组合,如发近网转和不转的球,及发近网侧下旋球和“左爆冲侧上螺旋球”,把球发到对方左边线。这样旋转的组合,使对方感到难于适应,从而控制了比赛的节奏,使攻球频频得分。

5.注意发球的力量。谈到发球的力量,特别是发球加力,人们常会联想到加力的后果:不是球飞出界,就是球弹跳太高。但是实际上,发加力短球,球又短、又转、又低、落点好;发加力长球,球又长、又急、又转、落在左右边角上,正是体现了乒乓球的艺术性、和技术性。它不仅在实践中可以做得到,在理论上也是正确的。只要我们在加力时,控制好撞击力和磨擦力的比例,适当增加球在球拍上磨擦时的螺旋线的长度、减少磨擦厚度、适当延长球在球拍上磨擦的时间,就可以达到上述效果。

6.注意发球的旋转。乒乓球旋转的多样性和由此产生的曲线的丰富性,在所有的球类运动中是独一无二的。那么如何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旋转,特别是动作相似而性质不同的旋转呢?主要应注意如下几条:

(1)用球拍不同部位击球和磨擦球,发出不同旋转的球。如用拍面下侧与拍面上侧击球和磨擦球,就可以发出相应时的转与不转球;

(2)用螺旋线引拍,如果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向击球和磨擦球,会产生不同旋转。下螺旋线方向触球会产生下螺旋;上螺旋线方向触球会产生上螺旋;

(3)用手腕发力方式不同,产生不同的旋转:如果是弹击发力,则不太转,如果是上螺旋线形摩擦发力,则是上螺旋式旋转;

(4)适当增加海绵厚度,增强球拍粘性,可以增强乒乓球的旋转。特别是在使用大球以后,这个问题显得更加重要;

(5)增加合力作用在球拍上的时间和距离:如在发加转螺旋球时:应用靠近拍面右侧的部位摩擦球;如在发不转螺旋球时:应用靠近拍面左侧的部位摩擦球;

(6)动作适当加大,加快摆速,并切得薄:这样在摆速方向远离球心的条件下,摆速越快,击球力量就越大,球拍摩擦球的力量也就加大了,因此球的旋转就得到加强。

7.注意发球的变化。发球变化莫测,常使对方不知所措。但是我们常会看到:在比赛中,包括一些大赛中,有些运动员,从头到尾,只用一种或二种发球。发球单调,落点也单调,常使对方较快就适应,而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因此多准备几套发球,如正手、反手、侧身发球、上螺旋、下螺旋、长螺旋、短螺旋等等,充分发挥发球阶段主动时机。

8.注意发球的创新。不断提高发球质量,不断创造新的发球,是乒乓球运动发展的需要,也是乒乓球运动富有生命活力的体现。在一种高质量新的发球面前,由于对方对它陌生,头脑中尚未建立条件反射。因此在击球时,感到不协调、不顺手,甚至束手无策,这样就导致发球直接得分,或间接得分,这就充分显示了新发球的巨大威力。最近,笔者研究发一种“左爆冲侧上螺旋球”,把球加力、加速、加螺旋,从本方左中端线,发到对方左边线,在对付横拍,特别是对付直拍和直拍长胶及削球手,收到很好的效果。

接球技术

发球和接发球,是打好乒乓球的首要技术。不论是发方还是接方,都是第一板球。如果头一板球处理不好,你的其它技术再好也就不能充分发挥。所以,练好发球和接发球,是每个乒乓球爱好者的重中之重。

接发球的站位和判断

1.站位的选择。要把对方发过来的球接好,首先必须根据对方发球的站位来决定自己的站位,接发球的站位选择,既要考虑对方来球落点的变化,又要保证在进入对打阶段个人技术特长的发挥。

2.球性能的判断。主要方法如下:

(1)从对方发球时拍面所朝方向和挥臂方向判断来球的斜、直线。对方如发斜线球,拍面所朝方向则向侧偏斜,手臂向斜前方挥击;对方如发直线球,拍面所朝方向则向前,手臂由后向前挥出。

(2)从对方发球时,拍触球瞬间的移动方向判断来球的旋转性能。一般情况,球拍由上向下移动是下旋;从下向上是上旋;从左向右是右侧旋;从右向左是左侧旋。

(3)从对发球时摆臂振幅大小和手腕用力程度判断来球落点远近和旋转强弱。

(4)从来球弧线和球的运行判断来球落点和旋转性能。如果来球飞行弧线最高点是在对方台面上空或靠近网前,来球落点就短,反之则长。下旋加转球飞行时是前段快后段下沉,不转球则是前段慢后段快。飞行弧线向左偏拐是右侧旋球,飞行弧线向右偏拐是左侧旋球。

(5)从对方击球的声音来判断不同拍面。一般来讲,击球声音较响的一面是长胶或防弧拍,声音不响的那一面是反胶或正胶拍。

乒乓球的接球要点

乒乓球是一项技巧性较强的运动,很多技术动作不仅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而且还要符合战术运用的需要,这就对击球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击球过程中对身体的协调配合主要有三个要求:

1.要放松。有些人打起乒乓球来显得轻松自如,富有节奏感,其原因之一,就是善于放松。

放松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移动步法和发力击球。

乒乓球击球前的准备姿势是:“两膝微屈,前脚掌着地……”就是为了腿部既放松又具有弹性,使之能突然起动,以利发力击球。

乒乓球的发力击球,主要是爆发力。它要求击球前持拍手的上臂、前臂、手腕,手指都自然放松,只有在挥拍迎球,球拍即将触球时才作突发性的用力。当球离开球拍后,又要及时放松,顺势挥拍及回摆。

这就是说,手臂在击球前要放松,击球后也要放松,特别是直握球拍的人,一定要注意手腕和手指的放松。如果击球前后手指压拍不放松,那就会造成击球时拇指和食指的对抗用力,影响反手和正手击球的迅速变换拍形。如果手腕不能自然放松,这不仅会直接影响手臂的发力,而且对大角度球、追身球、台内球都将很难处理。

2.身体各部分要协调配合。协调配合主要有两个方面:

(1)手臂的协调配合。发力击球,主要靠上臂、前臂和手腕的有机配合。不同的技术回击各种不同的来球,其发力方式也不同,有以上臂发力为主的,有以前臂、手腕发力为主的(下面有专门阐述)。当来球需以上臂为主发力时(如中、远台攻球),手腕就要保证拍形的固定,前臂要很自然地随上臂迎前,并作适当的辅助用力;当来球需以前臂为主发力时(如近台快攻),上臂要放松迎前,保证前臂有较好的迎前击球位置,而手腕则要调节好拍形,并辅助前臂发力;当来球需要以手腕为主发力时(如台内短球),上臂、前臂则要迅速地插进球台,以保证手腕的突然发力。这就是说,上臂、前臂和手腕既有承担主要发力的任务,又起着协助用力的作用。这就要求三者之间有良好的协调配合。在发力过程中,如有一方配合不好,就会破坏击球动作的协调性(也叫错误动作),以致造成击球失误或影响击球质量。

一般地说,击球前只要整个手臂自然放松,上臂和前臂保持约110度的夹角,根据来球性质及回击方法能在发力前作适当调整,手腕和肩关节不紧张,击球时不论以那一部位为主发力,其他两个部位能随发力方向作辅助用力,成自然跟随而不出现牵制性的动作,击球后又能迅速放松还原,这样手臂的配合就是好的。

(2)手臂、肩、腰,腿的协调配合。要做到准确、有效地连续击球,手臂、肩、腰、腿之间必须协调配合。在移动脚步时,腰要随着作让位转动,以保证挥拍击球时有合适的发力距离,例如正手攻长球,右脚应后退,腰、肩向右后方转体让位,臂往后引拍,然后挥拍击球,这时腰又要随发力方向向前转动,身体重心由右脚迅速转到左脚,随着发力击球的结束,整个身体又需迅速还原。又如击短球,一脚要向前,腰、肩、臂也应作迎前的转动,击球后再迅速还原。

3.要在走动中击球。开始练习打乒乓球的人,为了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进行单线练习是完全必要的,但同时必须重视与步法移动相结合。即便是单线练习,也同样有小范围的步法移动,而每次击球过程中的重心交换,更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手法和步法的结合要求也更高。一定要通过训练,养成以脚带手的好习惯。如果在击球过程中先出手,后动脚,就容易使身体重心失去控制,给下一次击球前的步法移动带来困难。

善于放松,善于在击球时使身体各部分协调配合,养成在走动中击球的习惯,这是对一个打乒乓球的人在技术训练中的基本要求。以上三者又是不可分割和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方面处理不好,都会直接影响另外两个方面。如果在训练中能较好的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就能大大地提高击球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接球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十种:搓、托、推、吸、摆、拱、切、撇、挑、吊等等,还有一些由此演变出来的接球,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接球的主要方法

1.搓接。所谓搓接,一般多用于接短球,不提倡长球用搓接,这是中国运动员技术打法的独到之处。搓球的动作小,出手快,隐蔽性强。其技术动作:就是拍面后倾,根据球的旋转强度,向前、向下击球。这虽然是一种最原始的接发球的方法,但也是最基本的技术之一、要练好搓球,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搓接的力量主要是来自小臂、手腕、手指三个部位,用其合力搓出不同的变化,而且又能把球搓得很低,控制住对方。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三个部位能自然放松,手腕放松是核心。放松了才能控制住球,达到随心所欲。

按旋转方式区分有:慢搓、快搓、摆短、搓侧旋、搓转与不转球五种。简单易学,也是初学者起步入门先行掌握的技术之一。

(1)正手慢搓。

①特点:动作较大,速度较慢,加转搓下旋较强,与搓不转球结合;旋转差距大,与正手攻、扣、拉结合弧圈球便于搓中转攻。现在欧洲横板进攻型选手常用侧身正手搓接发球与正手抢先上手相结合争取主动。

②动作要领:站位近台约30~50厘米,两脚分开,左脚稍前,腰、髋略向右转,重心落右脚。向右上肩部引拍,前臂上提,拍形稍后仰,拇指用力,直、横拍手腕略有外展;来球至下降初期时,前臂向左前下方触球中下部,向下部发力摩擦,重心由右脚转至左脚。

③提示:搓球要“连搓带送”,拍形后仰适中,适应搓球节奏。

(2)反手慢搓。

①特点:同正手慢搓。

②动作要领:面向球台,两脚分开,接近平站,引拍时,上臂靠近身体,前臂拉向左后上方。拍面稍后仰,于下降期触球中下部。击球时,上臂向前送出同时前臂旋内向前下方用力,直拍手腕屈,拇指略松,食指、中指多用力;横拍拍形略外展,食指、拇指配合用力,重心转至右脚。

③提示:同正手慢搓。

(3)快搓。

①特点:动作较小,球速较快。与慢搓配合改变节奏,与进攻技术配合争取主动,主要用于接台内短球。

②动作要领:快搓在上升期击球,触球中部偏下,以手腕动作为主,速度快,但旋转较弱,线路短,但角度大。

(4)快摆。

①特点:是有意识摆短球,常与快搓配合,称为“快搓摆短”。以借力搓击,动作小,落点近网、弧线低,用于接发球,回击搓、削等下旋、侧下旋近网球时使用,是抑制攻势的过渡技术。

②动作要领:动作与快搓相似。上身前伏,前臂伸入台内,拍形略后仰,于上升期触球中上部,减力或借力击球,手腕动作要小,用力细巧婉转。

(5)搓侧旋球。

①特点:搓侧旋球能改变来球旋转,弧线分别向球台两侧侧向偏拐,不易吃转。以此造成对手击球不适应,伺机转入进攻。

②动作要领:反手搓侧旋球,球呈右侧旋。右脚稍前,手臂自然弯曲,引拍至身体左侧方,拍面稍后仰,于来球高点期或下降前期,触球中下部,迅速由左向右前方发力摸侧,横拍手腕略内收,重心由左脚转至右脚。

正手搓侧旋球,球呈左侧旋。右脚稍后,前臂自然弯曲上提,引拍至身体右侧后上方,拍面稍后仰,于来球高点期或下降前期,触球中下部,迅速由右向左前方发力摩擦,横拍手腕略外展,重心由右脚转至左脚。

2.托接。所谓托接,就是在搓球的基础上,拍子不仅向前用力,而是在触球时向上抬一下,为了避免球过高,拍子不能太后倾,比搓球要立一些。有种用拍子在球的底部向前、向上包一下的感觉。这种包球动作,是用拍子在球的底部画一个下弧(小半圆),用前弧(身体一侧)触球,向前、下用力,是弱下旋;用弧底触球,向前平动用力,是强下旋;用后弧触球,向上用点力,是不旋球,这后一种动作就明显是托球。这样同一个动作,能有三种变化,达到真正的搓、托结合。应用时手型动作要做的逼真,来欺骗对方!给自己抢攻创造条件。托球是对付不出台的强下旋球,进行过渡的最好办法!

3.推球。所谓推球,就是推挡技术。其技术要领:在推挡时,两脚站位与肩同宽,后脚跟稍抬起,身体重心提高,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触球主要手和小臂向前发力,直握拍手的大母指要伸开,主要食指和虎口控制住拍型角度。中指和无名指要在拍后用力顶住拍子,配合发力。运用技巧:推球主要用于不转球和弱上旋球为主;挡球主要用于强上旋球,就是借力把球封过去。在运用上还有大力推挡,象蒋鹏龙那样,推出的球特别有力量。另外还能推下旋球,这就改变了对不出台的下旋球只能搓接的老办法,这样推过来的球又平又快,还有点下旋,会给对方造成麻烦(甘志远对下旋球推得很好)。技术要领:就是在掌握以上推球技术的基础上,拍面要后倾,并把拍子插到球底部,向前推的时候,大母指松开,变拍子后倾为前倾,有点翻拍猛力前送的感觉。推挡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封球的重要技术。业内人士说得好:“只会拉弧圈球不是高手,同时又会封弧圈球才算高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练好推挡技术。

4.吸接。所谓吸接,实际上是一种减力推挡的技术。也就是说,在推挡技术动作的基础上,触球时拍子不是向前推,而是减力后撤。技术要求:重心要提起来,后脚跟稍离地,含胸收腹。在减力时,不是整个拍子向后撤,而是拍子在端平时下半部向后撤,上半部顺式前移。直握拍手的大母指要松开拍子。要做好减力,手臂及手指在击球前一定要放松,这是关键。我们常说的贴一板,这一技术与吸接有点接近,但也略有不同,这些技术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慢慢去领悟。

5.拱接。所谓拱接,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挤球。说到底也是推挡细分的一种,它与推下旋球的动作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前者能推下旋球,后者能推出下旋球。为什么拱过去的球是下旋呢?而不是上旋呢?这是源于技术动作的不同!推下旋时,拍子上半面有向前送的动作,而拱接没有这个动作。是根据来球的不同旋转和强度,拍子后倾,固定拍子角度,不仅拍子向前推,而且还稍有向下的动作。所以拱过去的球,就有了下旋。在我们海地区有一些选手,正规的推挡不怎么会,凡是过来的球一律拱接,我感到这是初学推挡时,身体重心太低,大母指又松不开拍子造成的,久而久之,就自然形成了这种拱接的动作。

6.摆接。所谓摆接,是搓短球的一种摆短的有效方法。它最大的特点是出手快、突然性强,能有效的限制对手的拉、攻上手。动作要领是:在来球的上升期,引拍不易过高,拍型略立,触球中下部,以向前、下方发力为主,略带向侧的力量。击球时,手腕瞬间有一较小的制动动作,才能摆出高质量的短球。在用摆短接发球时,要特别注意三个问题:其一,必须抓住上升期触球,以体现快捷;其二,手臂离身体要近一些,离得远,就很难控制这种精细的技术,还会影响准确性和质量;其三,手臂不要过早伸入台内,这样不能形成较合理的节奏感,难以体现出手快的特点。初学者要下功夫,反复体会以上三点,才有可能把摆短练好。

7.切接。所谓切接,常指的是一种侧切的技术。在世界上直握拍选手马琳、横握拍选手孔令辉,他们在大赛中常用侧切的技术,以巧破千斤,不但能从被动转为主动,往往还能直接得分。就是在来球角度大,无法反攻时,就派上了侧切的用场。技术动作:就是拍子要半立起来,一般与地面是在45度到65度之间,角度是根据来球的不同旋转和强度进行调整的。不论是左和右侧切,拍头都要伸出去,臂与身体的内夹角:右手侧切一般在60度至70度左右;左手侧切一般在30度至40度左右。这个角度能够发上力。切出的力量是用大臂把小臂送出,在球的上升期或最高点将球侧切出去,运用的是小臂、手腕和手指的合力。击过去的球,不但平直而又侧拐,又很飘忽。由于球的节奏发生了变化,往往给对手造成措手不及,对不上节奏。

8.撇接。所谓撇接,是我们常误认为是一种不太正规的动作。过去,我们一般是在侧身位,正手搓侧旋球、斜线球,常用摆短球与撤身挑直线配合运用,使对手不敢轻易撤身,进行有威胁的正手抢攻。现在又发展为撇接或晃撇接发球,这一技术要在来球的最高点击球,球拍接触球的后中下部,手腕略有外展,向左侧前下方摩擦球,使球带有左侧下旋,落台后向外拐,让对手不容易对准球。特别是晃撇,就是在撇接之前有一个假动作,左右晃动,声东击西,欺骗对方,效果极佳。这是一种要求很高的技术,初学者应先掌握好快搓和慢搓的基础上,在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把这一动作加进去,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9.挑接。所谓挑接,是接短球的一种方法,分为正手挑和反手挑。从目前优秀运动员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这一挑接技术均适用于(直)横板运动员。挑接的动作要领是:当球即将过网时,手伸进台内,同时,视来球的方位不同,选择不同的脚向前跨步,将腿插入台下。以右手拍选手为例,正手挑,如果是正手位就上右脚;反手位,就上左脚。用正、反手挑球,当前脚伸入台下,后脚适当跟上一点。再来球的高点期,击球的后中部,以前臂发力撞击球为主。在击球的一瞬间,手腕有一突然的微小内收(正手)和外展(反手),适当给球一点摩擦,以保证准确性。但挑接一定挑出力量,要有突然性,为下一板求得主动,创造进攻条件。要挑不出力量,还不如不挑,那会给自己造成被动。在过去多数运动员以搓接为主的时代,现在开始向台内挑接和侧拉转变,这是技术的一个创新。

10.吊接。所谓吊接,又称为“放”,但绝不能只认为是放高球,两者有着一定的不同。而吊接往往重于战术的角度,吊到对方的空位,用于过渡,调动对方,争取主动。一般直握拍选手运用的多。其要领:不论在正位还是在反位,正、反手持拍基本立直,当迎住球时,挥拍主要向上、稍微向前用力,吊接过去的球,弧线不高,有一定上旋,速度不快,有点飘,还有一定下沉感!对方回球时很难借上力。这种技术对那些步伐好、正手弧圈好的选手尽量少用,否则往往吃亏!至于放高球,也是吊接的一种,但往往是在极为被动的情况下所采用的。放高球和吊球在落点上有区别,吊,一般落点是在中、近台;放,一般是在对方的端线附近,既跳的很高又向前飘拱,还有左右侧拐。48届世乒赛大家都看过了吧!梅兹放的高球,作为国家队的顶级高手王浩和郝帅都不适应,也照样纷纷落马!

以上介绍了十种接球的技术要领,要在实践中很好的运用,必须根据来球的各种不同变化,灵活的、科学的、有效的发挥各种接球的技术特点。介绍的接球种类,可能还不够全,比如,还有劈、削、围、贴等技术动作,没有专门去解析!这就要球员们自己去领悟吧!

推挡技术

推挡是我国直拍打法的一项重要基本技术,运用得好,既能成为争取主动的助攻手段,又能起到积极防御或从相持变为主动的作用。

中国直拍的传统握法是将反面的三个手指叠放弯曲,这祥有利于正手攻球和反手推挡的灵活运用,如果反面手指平铺在贴在板面上,正手拉弧圈球的发力和稳定性较好,但是反手推挡难以充分运用手腕和手指的力量去调节拍形,更谈不上发力。因此,正确的握拍方法应该是正手拉球时大拇指要稍向里握深一点,食指有控制地放松,背面的三个手揩略微伸直;反手推挡时,则让大拇指有控制地放松,食指用力压拍,其余三个手指放弯曲。推档时应用球拍的中部触球,以便依托背面手指,如果触球点过于好近拍头,就有可能影响推挡的稳定性。

一般站位及准备动作:根据运动员身材高矮的不同,站位离台约30-40厘米左右,大多站在球台左半台的1/3处,两脚开立,比见略宽,右脚稍前,左脚稍候,相差半只脚左右,或两脚平行;上体稍前倾,身体中心在两脚间,两膝微屈;拍程半横状,拍面与球台平面约成90度;握拍时食指稍用力,拇指放松,上臂和肘部自然靠近身体右侧,上臂与前臂的角度约为100度左右,肩部放松。

推挡球是推球和挡球的总称。推挡球可分为平挡、快推、加力推、减力挡、推下旋、推侧旋等。

挡球(也称平挡)

挡球又分为正手挡球和反手挡球两种,其特点是力量小、球速慢、落点适中、不旋转或轻微旋转。挡球动作简单、容易掌握,是初学者的入门技术。通过练习可以熟悉球性,体会动作,给进一步学习其它推挡技术打好基础。

1.反手挡球要领。站位在球台中间或偏左,身体离台约40~50厘米。两脚开立,比肩稍宽(以下其它各种技术均同),右脚略前或两脚平站,两膝微屈,收腹含胸,上体略向左转。右臂自然弯曲,引拍至身体前方或略偏左,同时前臂外旋,使拍形接近垂直。来球从台面弹起后,前臂向前,以拍迎球,在来球的上升期,以接近垂直的拍形推击球的中部。击球瞬间只以前臂和手腕轻轻用力,主要借助来球的反弹力将球挡回。击球后,手和臂顺势向前挥动,并迅速还原成击球前的准备姿势。动作过程中,身体重心放在双脚上。

2.正手挡球要领站位在球台中间或偏左,身体离台约40~50厘米。两脚开立,左脚略前,两膝微屈,收腹含胸,上体略向右转。右臂自然弯曲并内旋,使拍面接近垂直,置于身体右侧前方。来球从台面弹起后,前臂向前,以拍迎球,在来球的上升期,以接近垂直的拍形推击球的中部。只以前臂和手腕轻轻用力。击球后,手和臂顺势向前挥动,并迅速还原成准备姿势。动作过程中,身体重心放在双脚上。

快推

1.特点:动作小、动作快、落点活、稍带上旋或不转,既可积极防守,又可辅助进攻,是使用最多的一种反手推挡技术。

2.要领:站位在球台中间或偏左,身体离台约40厘米。两脚平站或右脚略前,两膝微屈,收腹含胸,身体向前或略向左转。右上臂和肘关节靠近身体右侧。手臂自然弯曲,引拍至身前或偏左,同时前臂外旋,使拍面稍前倾,来球从台面弱起后,前臂和手腕向前或向前兼略向上挥拍迎球,在来球的上升前期,以稍前倾的拍形推击球的中上部。球拍击球瞬间,前臂和手腕自然向前或向前兼略向上发力,并主要借用来球反弹之力(即“借力”)将球快速击回。击球后,手和臂顺势向前挥动,并迅速还原成准备姿势。动作过程中,身体重心放在双脚上。

加力推

1.特点:球速快、力量重、落点活、稍带上旋或不转。能遏制对方进攻,迫使对方后退,创造进攻机会。与减力挡配合使用,更能控制和调动对方,取得主动。是威力最大的一种推挡技术。

2.要领:站位在球台中间或偏左,身体离台约50厘米。两脚平站或右脚稍前,两膝微屈,收腹含胸,身体向前或略向左转。右上臂和肘关节靠近身体右侧,前臂外旋并向上提起,引拍至身前或偏左,与球网同高或略高,拍面稍前倾。来球飞越球网时,上臂、前臂和手腕向前,挥拍迎球,同时,腰、髋向左转动,在来球的上升后期或高点期,以前倾拍形推击球的中上部。击球瞬间,上臂、前臂和手腕向下方发力推压,腰、髋亦协助用力。击球后,手和臂顺势向前下方挥动,并迅速还原成准备姿势。动作过程中,身体重心从左脚移到右脚上。

减力挡

减力挡的特点是动作小、力量轻,能减弱来球的反弹力,故落点近、弧线低、不旋转、前进力极弱多半在对方来球力量大或上旋强烈(特别是在对方站位较远)的情况下使用,能调动对方上前击球。如推后配合攻球或加力推,效果更好。

推下旋

1.特点:力量重、弧线低、落点远、带急下旋(飞行速度快的下旋),球下沉,对方回击时不能借力,并容易落网,故能遏制对方进攻、创造进攻机会。是威力很大的一种推挡技术。

2.要领:站位在球台中间或偏左,身体离台约40厘米。两脚平站或左脚稍前,两膝微屈,收腹含胸,身体向前或略向左转。右上臂和肘关节靠近身体右侧,前臂略内旋并提起,引拍至身前或偏左,与球网同高或略高,拍面微后仰。来球从台面弹起后,前臂和手腕向前下方挥拍迎球,在来球的上升后期或高点前期推击球的中部。球拍击球瞬间,上臂、前臂和手腕用力使球拍向前下方摩擦球。击球后,手和臂顺势向前下方挥动,并迅速还原成准备姿势。动作过程中,身体重心放在双脚上。

推挤

1.特点:球速快、弧线低、推斜线时角度大,带左侧下旋,对方回击难度大,易从左侧出界由于球拍击球部位是在来球的微转区,所以是对付弧圈球的一种比较稳健和有效的技术。

2.要领:站位在球台中间或偏左,身体离台约40厘米。两脚平站或左脚略前,两膝微屈,收腹含胸,身体向前,右上臂和肘关节靠近身体右侧,手臂自然弯曲,前臂上提并外旋,引拍至身前,使拍面稍前倾。来球从台面弹起后,前臂和手腕向左前下方挥拍迎球,在来球的上升前期,以稍前倾的拍形推击球的中上部;球拍击球瞬间,前臂和手腕向左前下方发力;击球后,手和臂顺势向左前下方挥动,并迅速还原成准备姿势。动作过程中,身体重心放在双脚上。

推挡中的常见问题

1.推球前,手腕不会后撤引拍,击球距离太短,影响用力。

2.上臂和肘部离开身体右侧,致使拍面过于垂直,影响推球的速度和用力,动作不稳定。

3.上臂与身体夹德过紧,前臂过于靠近身体,导致向前加速距离太短,不易控制球和发力。

4.站为过死,不会经常随来球位置的辩护用小范围的移步来取得正确的击球位置。

5.站位时,左脚过于靠前,难以运用腰、髋之力,影响了推挡的力量,也不利于回击左大角的来球。

6.只有手臂动作,不会运用身体重心的力量,因而推挡中难于发大力,动作不协调,缺乏稳定性。

7.推球时,不会用转腰来辅助发力。

8.举拍位置过低,无法推压,易于形成自下向上的毛病,回球弧线高、速度慢、易吃加转弧圈球。

9.手腕太活,拍面角度不稳定或手腕发力过早。

10.手腕上翘或过分下吊,手腕与前臂动作部灵活,控球能力低。

推挡问题的纠正方法

1.提高判断能力,加强手腕的灵活性和调整拍面的能力。

2.强调击球后上臂和肘关节前送,上体向左转动。

3.推挡球练习方法:

(1)模仿推挡球动作,体会动作要点。

(2)对墙做推挡球练习。

(3)两人在球台上对练挡球,不限落点,只求动作。

(4)两人在台上先练挡中线再练挡斜线。

(5)两人在台上加速,体会快推。

(6)一人逐渐加力推,另一人减力挡。

(7)两人台上练习,一人一点推两点,另一个两点推挡一点,互换练习。

削球技术

乒乓球运动打法类型的一种。指站位中远台,以削球等多种技术的组合与变化为主,并配合反攻得分的打法。技术特点是“转、稳、低、变、攻”。分为以削为主、削中反攻、削挡拱攻结合、攻削结合等多种打法。

削球是我国乒乓球传统手法之一,也是乒乓球防守技术之一,削球技术正在向转,稳、低、攻方向发展。

削球球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像高岛选手这种让球掉落在E-F点削球。用力挥拍、增大触球角度触球,所以要使用比较不具有弹性的球拍,碰到球面中心点好像往前推出似地打法,将球送出。因此,球拍不具有弹性、胶面不具有弹性,适合正手面为内侧软胶面、反手面为长颗粒胶面。反手面为不旋转胶面也是同样的情形,但是如果要发挥强力弧圈球的力量时,用不旋转胶面打有时候会输,因此,使用长颗粒胶面控制角度,能将对方的旋转球直接以削球的方式打回,较为轻松。

另一型为前中阵型,打球点在较高处进行削球的打法。这时,球拍面不能正对球推出,否则无法巧妙控制力量。

这一型较多的中国选手,会取得较高的姿势,使用富于弹性的球拍、较厚的胶面,球拍与球飞来的方向呈直角的打法,以及球拍面保持水平,减少接触面的打法,是球员惯用的打法。不论是小的挥拍或短的触板,都可利用球拍和胶面的弹力,使球顺利伸展,所以不需要每一球都使劲打,而且较容易在前阵准备接下一球。

削球技术

1.远削。

(1)特点与运用:击球动作大、球速慢、弧线长,有利于削转与不转球和以落点变化来牵制对方。常适用于对付对方的扣杀球、弧圈球和提拉球。它是以削为主打法的选手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

(2)要点:

①向上引拍,是为了增大削击球的用力距离。

②在下降期击球,但不能过于低于台面。

③要保持足够的撞击力,否则球不会过网。

2.近削。

(1)特点与运用:动作幅度小、回球速度快、前进力较强,多用于近削逼角,有一定的威胁,往往能获得主动或直接得分。一般用来对付轻拉球和一般的上旋球。

(2)要点:

①向上引拍比肩略高。

②根据来球的情况调节拍面后仰角度。

③前臂发力为主,手腕配合下压,击球后没有前送的动作。

3.削弧圈球。

(1)特点与运用:削加转弧圈球是削球手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术。由于加转弧圈球上旋强,触拍后向上的反弹力极大,处理不好容易回出高球甚至出界,所以难度较大。

(2)要点:

①应在来球的下降后期触球,此时,球的旋转已减弱。

②击球点一般选在右腹前为宜,并适当放低些,这样可利用来球部分向上的反弹力形成自然的回球弧线,有利于提高削球的准确性。

③球拍触球时,拍面不能过分后仰,应触球的中下部;如来球旋转较强,可使拍面坚直些,并适当加大手臂向下压球的力量。

④触球时,手腕应相对固定,以免回球过高。

4.反手削球。

(1)握拍方法:

①让球拍拍面与反手单手击球的击球点相吻合。

②以左手支撑着球拍(只右手选手)。

③用右手从上面抓握拍子。

握拍的方法不同,拍面也因此而变化,而且挥拍回击也会因此而改变。首先应以单手反手击球时使用的握拍方法开始练习。基本上是使用东方式反手握拍法。只要是单手反手击球,无论是削球、平击球还是猛抽球,基本上是以采用东方式握拍法为宜。

(2)引拍方法:为了能削出旋转球,实际上引拍方法比击球时的挥拍更重要。能否正确的完成后摆引拍,做好削球准备,决定着削球的成功与否。反手削球技术的要点是:后摆引拍后拍子的高度、位置;完成向后引拍做好准备的时间早晚;然后是削击球的时机。

此外,还应注意①持拍一侧的右手臂肘关节不能太低。②绝对不能使用手腕。③运用削球时,完成后摆时拍子所在的位置。④后摆引拍时,只有做到左腋不打开,才能保证削球的挥拍动作是由内向外的挥动。⑤向后摆拍要做到使肩触到下颌为止。

(3)后摆动作:在考虑削球挥拍动作之前,首先必须集中精力做好后挥引拍、摆好拍面的准备动作。只有做好引拍动作,才有充分时间,做到预测好时机之后再去削击球。

大削球时,务必要让球拍自上而下走一条直线。如果球拍不是很好的引摆在肩口上,那么削球动作时,球拍必然变成了沿圆环弧形线挥动,则不可能击出旋转球。

此外,如果削球是球不向前飞,有些人就企图使用身体动作,或是击球时有了挑球的动作,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实际上球不向前飞主要是挥臂所走的轨道不正确,是未能沿一条直线挥拍原因所造成的。

(4)双手击球者的削球:反手双手击球的选手,削球时仍以双手击球的话,方法很简单。双手击球的人以双手削球时,也许不能很好的对付追身球或高球,但是由于动作本身与打平击球和上旋球时没什么区别,所以可丝毫不感到别扭地去削球。

无论是双手削球,还是单手削球,所要求技术要点是相同的,即要求动作直到最后都要保持横向,而且不是展开身体。

(5)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①引拍上提不够,削击路线短。

纠正方法:按动作要点徒手反复做引拍练习。

②拍面过于后仰。

纠正方法:拍面稍竖,多练削对方平击发球。

③向下挥拍削球球拍向前用力过大。

纠正方法:多球练习,体会接重板球时前臂下压动作。

④击球后上臂前送不够使球下网。

纠正方法:多练远削球,体会上臂前送动作。

(6)训练方法:

①徒手模仿削球动作,掌握正、反手削球技术动作要领。

②对墙正、反手削球练习。

③一人发平击球,另一人用正、反手削球的互换练习。

④一人发长线下旋球,另一人用正、反手削球,互换练习。

⑤一人正手攻球,另一人用正、反手削球,互换练习。

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发展,弧圈球威力的增加,旋转、速度、力量从整体上来说都超过了以往。但是,随之出现的问题是弧圈对付削球,在拉球的旋转上不如以前了。现在的欧洲运动员,没有把精力放在旋转上,而是放在力量和速度上,事实上削球运动员最怕的就是加转弧圈,拉得转,弧线不太高,落点在近网的位置,而这样的弧圈球现在几乎没有了,这样就给削球选手带来转机的机会。例如现在海外兵团中的施捷、田静、何千红,她们以前在国内训练时削球的基本功比较好,所以,现在在国际比赛中还能赢球。

(7)削球手少的原因

削球打法如此奇妙,威力也不弱于其它打法,但为什么目前削球手如此之少呢?主要有这样几方面原因:

①欧洲弧圈球技术的崛起。70年代,弧圈球有了新的发展,这对削球手的各种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削球打法在这方面进步缓慢,创新不够,就难以与弧圈抗衡。所以,削球选手要取得好成绩、首先要过弧圈关。

②削球的主动和被动问题,不少人认为,削球打法是被动的,不愿培养这种打法。我觉得,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主动、被动并非是打法本身所决定的,而是与打法及其技术是否不断发展和创新有关。当初我们采用长胶削球和倒拍削球,攻球手不也曾一筹莫展吗?所以,要全面地看待这一问题,要使削球技术进一步发展。

③削球打法培养难度较大。削球手不仅要精通削球,还要掌握攻球技术;不仅要有远台技术,还要有近台本领。因此,与攻球相比,削球运动员需要掌握的技术多,培养周期长,出成绩晚,难度较大。一些教练不愿意培养削球手。

④对削球打法研究不够。自从弧圈球兴起后,削球在技术、战术和训练上既有成功之处,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教练员、科研人员对此研究还不深,使一些关键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如怎样过弧圈关等。另外,一些优秀削球手的经验也没有系统总结和推广,这对进一步发展削球打法是不利的。

尽管目前削球手人数不多,不够景气,但削球打法并非无路可走。38届世乒赛和第6届世界杯赛中,陈新华的出色表演就是一个例子,削球打法的威力在女选手中显得尤为出色。从削球发展历史来看,削球打法也经历了高潮和低潮的反复。所以,只要技术上不断完善,打法不断创新,符合世界乒坛发展的要求,削球打法还是有前途的。

攻球

攻球是乒乓球的一项重要技术,也是得分的重要手段,攻球是左推右攻和两面攻型打法的主要技术之一,也是其它类型打法不可缺少的技术。攻球力量大、速度快、富于落点变化,是各种技术类型乒乓球运动员的主要得分手段。攻球技术种类繁多,按击球位置和站位可划分为正手攻球、反手攻球和侧身攻球;按站位的远近可划分为近台攻球、中台攻球和远点攻球;按来球性质和落点的不同可分为拉攻、攻打弧圈球、台内攻球和杀高球;按击球力量的不同可工分为发力攻球、借力攻球等。

动作要领

1.站位及引拍动作(以右手执拍为例):身体稍为弯腰前倾,肚子内收,两脚与肩平宽,左脚稍前,右脚稍后,膝盖微弯保持弹性。前臂在腰的带动下横摆(忌大臂后拉抬肘),引拍适度(防止引拍过大或过小)。体臂夹角,约35度~40度;前臂自然弯屈,约120度。拍形与台面垂直或略前倾,手腕自然放松,球拍呈半横状(忌过分上翘与下吊)。

2.击球动作:球渐近身前,右脚稍用力蹬地、膝、髋稍向前挺,腰向左转,带动手臂向前挥动迎球。触球瞬间,前臂用力收缩,向前打为主、略带摩擦:在来球的上升或高点期触球,击球的中上部。手腕辅以发力,调节好拍形,触球瞬间有一摩擦球的动作。直握拍者,拇指稍用力压拍,控制拍形,中指和无名指辅助发力并决定发力方向,横握拍者靠食指调节弧线。

3.结束动作:球出手,整个手臂立即放松;因惯性作用,球拍至头左侧才渐停止;身体重心已移至左脚(不要超过左脚),身体前倾角度增加。此时,应迅速转入回击下板球的准备,注意对方的击球动作,迅速调整自己身体的重心和步法。

乒乓球攻球技术讲解

1.正手近台攻球。

(1)特点与运用站位近台,击球时间早,球的速度快,动作幅度小,是我们近台快攻打法的主要技术之一。常用于还击正手位的发球,推档球、一般的上旋球等,使对方措手不及,在对攻中以线路、落点变化相结合,调动对方,伺机扣杀。

(2)要点:①充分利用全身协调用力(蹬地、转腰、移重心)。②前臂发力为主,手腕辅助用力。③击球点在身体右前侧(大约为前臂的长度)。触球瞬间向前打为主,略带向上摩擦。

2.正手中远台攻球。

(1)特点与运用站位稍远,动作幅度大、力量重,进攻性强,但步法移动的范围较大。多用于对攻中,以力量配合落点变化直接得分或为扣杀创造条件,也用于侧身后扑正手打回头,防御时,在相持中寻找机会;削球选手的削中反攻。

(2)要点:①加大向右手方引拍幅度,是为了增大击球的动作半径。②上臂带动前臂发力。上臂向前,前臂和手腕向上发力为主。③身体其他部位的协调用力不可缺少。

3.正手扣杀。

(1)特点与运用动作幅度大、力量重、球速快、攻击性强,是得分的重要手段。常用来对付着台后弹起比网高的机会球或前冲力不大的半高球。

(2)要点:①击球点离身体稍远;球拍应与球同高②在高点期击球,不宜打“落地开花球”。③击球瞬间,整个手臂应发挥到最大力量,配合腰部转动及蹬地的力量。④如来球带有下旋,球拍略低于来球,触球瞬间手腕向上抖动发力。

4.正手拉球。

(1)特点与运用站位近、速度快、动作小、线路活和稳健性好。是回击发球、搓球、削球等下旋球的一种必备技术。常用于接发球抢位,对搓中抢位;对付削球时稳拉,以落点、弧线和旋转程度的变化,伺机进行突击。

(2)要点:①身体重心略下降,右肩稍下沉。②在球的下降前期击球,不可过于低于台面。③触球时应尽量增大摩擦球体的面积和时间。

5.正手台内突击。

(1)特点与运用站位近、动作小、速度快、突击性强,是处理近网短球的一项重要技术,是我国快攻打法运动员掌握的特有的进攻技术。常用于还击弹跳不出台的下旋球,或在对搓中突击起板,或在对付削球时,利用这一技术直接得分及为扣杀创造机会。

(2)要点:①击球前持拍手臂不宜伸得太直。②用中等力量击球较为合适。③应根据来球的旋转性质与强度,调节好拍面角度、击球的部位和发力的方向。

6.正手杀高球。

(1)特点与运用动作幅度大、击球点高、力量重,配合落点的运用,能给对方致命的打击,多用于对付弹起较高的来球。

(2)要点:①要集中全身的力量于触球的一瞬间②击球点适当离身体稍远一点(增大挥拍动作的半径)。③近网高球只需向下用力,但杀落点远、落点后有一定前冲力的高球,应保持足够的向前力量。

7.反手近台攻球。

(1)特点与运用站位近、动作小、速度快、突击性强。一般用来回击落在左半台的来球,与反手推挡、正手攻球结合,能加强攻势,取得更多的主动权,但反手攻球因受身体妨碍,攻球力量不如正手大。

(2)要点:①击球过程中要注意收腹,转髋转腰。②以肘关节为轴心,前臂发力为主,手腕有一向前上方磨擦球的动作。③保持适宜的击球点尤为重要,离身体太远或太近难于发力。

8.反手快拔。

(1)特点与运用反手快拨是横拍进攻型运动员常用的一项相持性技术。具有站位近、动作小、落点变化多的特点。它主要用来对付弧圈球、直拍推挡或反手攻球,虽有一定的速度,但力量较差,应与侧身攻或反手突击技术等结合运用。

(2)要点:①上臂贴近身体,前臂迅速前伸迎球。②手腕控制拍面前倾,借来球反弹力将球拨回。③掌握好击球时间。④注意线路落点变化并与突击结合运用,为进攻创造条件。

9.反手快点。

(1)特点与运用反手快点速度快、线路活、具有突然性,是直、横拍两面攻打法的一项重要技术,多用于前三板。如发短球后和接近网短球以及相互摆短时,常用它来抢先上手,以争取下一板的进攻机会,以左推右攻为主的运动员,如能熟练运用反手快点技术,可在前三板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2)要点:①左方近网来球,以左脚向左前方上步;中间偏左来球,则以右脚向前上步。快点斜线时,球拍触球中部偏左,由后向前、向右挥动;快点直线时,球拍触球中部,由后向前、向左挥动。②重心及时前移,上体贴近球台,以利于在高点期击球。

10.反手快拉。

(1)特点与运用:反手快拉的特点是站位近、动作小、速度较快、落点变化多,是对付下旋来球的一项重要技术。用它找机会突击,既可加强攻势,又可避免正手空位过大。横拍和直拍的反面快拉丰富了反手位的节奏,对搓中或对付削球时运用它能争取主动或直接得分。

(2)要点:①根据来球落点、长短,迅速移位。一般多以单步或跨步向左方、左前方或左后方移动,正对来球。②击球过程中,注意收腹,以增大击球空间。③须根据来球的下旋强度,调节磨擦球时用力的大小和弧线的高低。

11.反手扣杀。

(1)特点与运用反手扣杀的特点是动作大、力量重、球速快、攻击性强,是还击机会球的一种方法,是得分的有效手段。它一般在发球、相持中取得机会后运用。

(2)要点:①击球点不宜离身体太近。②要以整个手臂和腰的协调配合来增加击球的力量。③球拍触球瞬间用力要集中,避免仅用手腕弹击球。

12.侧身攻球

(1)特点与运用侧身攻的特点是速度快、力量重、攻势强,它是各种不同类型打法都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术。侧身攻运用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进攻能力的强弱。

(2)侧身攻球应注意的问题:①侧身后,要保持上体与球台的合适角度,既能攻斜线,也能打直线,同时不妨碍下一次击球。②要有足够的击球空间(收腹)③应尽量避免在移动过程中击球。④攻球时要利用右脚蹬地的力量,重心适当前移,前臂稍向前发力。

攻球易犯错误和改正方法

1.架肘:多与两脚平站有关,引拍时大臂直向后拉,肘高、肩高。此动作怕半高球(与肩差不多高的球)和离身球,遇强烈的下旋来球亦难以提拉起来。但是,该动作在侧身攻时移位小,击球角度大。

改正方法:肩放松,站位应右脚稍后,身体略右侧;引拍时要求前臂横摆(即大臂旋后,不要直向后拉)。还可多打些离身球,让肩部放松,击球点位置稍远些,从而达到改正错误动作的目的。

2.手腕过分僵硬,或上翘、或下吊,影响了手腕的灵活性。多次进行挥拍练习,可以找到正确的手腕感觉。

3.击球动作过直、过硬,攻球的弧线不好,常使球直通通地出界或下网。要注意击球部位。

4.拍形后仰,攻球时有一翻腕动作,易出界。要注意将拍形微向前倾。

5.只有手臂动作,无有腰、腿的配合,击球过程中重心始终站在一只脚上。动作显得不协调,发不了力,还影响与其它技术的配合,影响步法的快速移动。改正方法:从徒手动作开始,强调击球动作中的转腰动作,强调重心的交换,在单线基本技术练习中,要求必须有身体重心的交换,不允许站死了打球。

乒乓球运动中的攻球,以快速和凶狠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威胁。但是攻球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挥拍过猛,球会不着台面飞出界外;如果因此而不适当地压低弧线高度,球又会触网失分。不解决这个准确落点的问题,所谓攻球的威胁也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了。那么有没有一种攻球,可以携裹着强劲的力量和速度杀向对方,又能缩短打出的距离、增加乒乓球飞行弧线的高度?有,这就是带上旋的攻球。

乒乓球的上旋,会使球体表面的空气形成一个环流,环流的方向与球的上旋方向一致。这时,球体还在向前飞行,所以它同时又受到了空气的阻力。环流在球体上部的方向与空气阻力相反,在球体下部的方向与空气阻力一致,所以,球体上部空气的流速慢,而下部空气的流速快。流速慢的压强大,流速快的压强小,这样就使球体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又让球得到了一个加速度。我们把球体向前上方的运动看作是这样两个运动的合成:一个是沿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竖直上抛运动,以此可得出相应的计算式。然后把具体数值代入式题中,并把计算结果在座标中画出来,就会联结出一个具有一定弯曲度的弧线,这就是上旋,能增大乒乓球飞行弧线的弯曲程度,也就是被运动员用来增加保险系数的弧度。

上旋的利用,使得许多运动员如虎添翼。马文革在1994年世界明星巡回赛上速度加旋转,以2:0轻取1993年世界杯男单冠军普里莫拉茨,第2局的比分是21:6。在与法国盖亭争夺冠军的决赛中,又以3:1取胜。

上旋的特性在弧圈球中表现得最为出色,因为弧圈球的上旋力非常强。法国埃洛瓦凌厉的两面弧圈技术,使他得以在乒坛上称霸一方。

双打

双打在乒乓球比赛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乒乓球七个正式比赛项目中,双打就佔三项。在女子团体赛中还有一场双打,而这场双打,在双方技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往往对胜负起著决定性的作用。乒乓球的双打,是以单打技术为基础的。但是,一个优秀的单打运动员,並不一定就是优秀的双打运动员;两个最好的单打运动员,也並不一定能够结合成为最理想的双打配对。因为,双打是两人协同作战,在技、战术的运用上,有它本身的特点。所以,要想有效地提高双打的技术水平,就必须根据双打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配对和严格、系统的训练。

双打的特点

乒乓球台中央有一条3毫米宽的中线,把球台分成左、右均等的两个半台。这右半台即为双打的发球区。双打发球时必须將球从本方发球区发入对方的发球区。发球后每一方均须轮流还击,否则判失分。由于双打是两人协同作战,因此:

1.要求两人在思想上必须取得一致。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谅解。

2.要求具有灵活的步法和走动中间击各种不同旋转球的能力。

3.要求在技、战术上能够默契配合,协调一致,相互创造战机,充分发挥两人的技术水平。

双打的配对

根据双打的特点,配对时应著重考虑:

1.两人具有较好的协同作战的思想基础。

2.在站位和走位的方式上,两人最好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利于灵活地交换击球位置。

3.技术上各种比较有利的配对是:

(1)一人左手握拍,一人右手握拍。

(2)一人为近台快攻,一人为中台攻击(最好还能拉弧圈球)。

(3)两个削、攻结合型。

双打的技术

1.双打的位置移动

(1)对双打位置移动的要求:

①不影响同伴的视线和判断来球;

②不妨碍同伴抢佔击球位置和还击来球;

③有利于本身还击下次来球。

(2)各种配对常用的位置移动方法

①左手握拍和右手握拍配对时,常用横斜向或横向的移动方法。一般在打完球后,向自己的反手一侧移动。

②两个右手握拍配对时,常用三角形的移动方法。

③左推右攻和两面攻配对时,左推右攻者多作左右移动,两面攻者多做前后移动。

④近台攻击和中台攻击配对时,近台攻击者多作横向移动,中台攻击者多作横斜向的移动。

⑤两个削、攻结合配对时,一般用横斜向的移动方法,或作环形移动。如果是近削和远削配对,则近削者以横斜向移动为主,远削者以前后移动为主。

2.发球与发球抢攻。

由于双打的接发球范围比单打缩小了一半,因而给接发球抢攻(或抢拉)提供比较有利的条件。为了压抑对方的接发球抢攻(抢拉)和有利于本方的发球抢攻,常用的发球有:

(1)当对方接发球抢攻(或抢拉)比较厉害时,发转与不转的近网短球至中线附近,能比较有效地压抑对方的攻势;如配合发急球和左侧上、下旋球至中线附近,还能获得进攻的机会。

(2)对方站位较近时,可发正手大角度的“奔球”或追身球;对方准备用正手接发球时,可发急下旋或侧上、下旋至中线附近;对方准备用反手接隨球时,则可发正手大角度球。这些发球均能加大对方接发球的难度,有利于同伴的回击。

(3)发右侧上、下旋球至中线附近,配合发急球,创造进攻机会。

(4)根据对方接发球的弱点和本方同伴抢攻的需要来確定发球的方式和落点。

3.接发球与接发球抢攻(或抢拉)。

由于双打接发球的范围较小,来球落点较易判断,稍作移动即可抢佔合理的击球位置,而且接发球的落点又不受发球区的限制,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千方百计地在接发球时抢攻或抢拉,以爭取主动。如果发球一方控制严密,確实难于做到接发球抢攻或抢拉时,应当注意:

(1)以短摆短,不给对方发球抢攻或抢拉。

(2)回击对方的右大角,造成对方交换击球位置的困难。

(3)根据对方下次击球者的弱点,確定接发球的方式和落点,为同伴进攻创造机会。

双打的战术

双打战术与单打战术相比,对比赛的胜负往往起著更重要的作用。双打的战术运用,应当根据双打配对的特点来確定。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战术。

1.控制较强者,主攻较弱者:这是进行双打比赛的一种战略性的安排。双打配对的两人,无论技术水平多么接近,其攻击力总是会有区别的。因而大都选择对方技术水平相对说来较低、攻击力相对说来较弱者,作为我方的主要攻击对象。例如,设我方两人为甲和B甲,对方两人为乙和B乙,第一局比赛,我方甲发球,对方是乙接球,那么在第二局比赛当乙发球时,就要由甲接球。这种击球顺序是比赛规则所规定的。为了选准主要的攻击对象,事先必须对对方的技术情况、打法特点,了解清楚。经调查了解,如对方乙攻击较好,攻击力较强,我方就应根据各局比赛发球和接发球的顺序,对乙严密控制並对其先行攻击,儘可能不给或少给乙主动进攻的机会。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意图,在控制和主动攻击乙过程中,即便造成一些失误也不要动摇。而对乙作为我方主要的攻击对象,力求在其身上得分或打出进行扣杀的机会球。

2.发球抢攻:本方发球时,根据同伴抢攻的需要和对方接发球的能力,用手势暗示发球意图,爭取发球抢攻战术的有效运用。

3.紧盯一角,突袭另一角:紧盯对方一角,迫使对方两人在一角匆忙交换击球位置,在此过程中突袭对方的另一角。

4.交叉攻两角或长、短结合:例如,把右手握拍向左移动的人调到右边去,把左手握拍向右移动的人调到左边来;把近台进攻的人挤到后面去,把中台进攻的人诱到近台来。这样就打乱了对方的基本站位和基本走位方法,破坏了对方的协调配合,为我方的扣杀创造了机会。

5.各施所长:如果配对两人,一人防守较好,一人进攻较强,一般由防守好的人来抵挡对方的强者,由进攻强的人担负攻击对方弱者,以突破对方的防线。前面提到,双打的技、战术要求能够在同伴之间取得默契配合,这一点十分重要。例如,快攻和弧圈球配对时,当快攻者一板下旋推过去时,同伴紧接著就能抢拉弧圈球,快攻者隨即又能进入拉后扣杀。又如,一对攻击型与一对削、攻结合型对垒时,在拉攻迫使对方退台的情况下,如一人放短球奏效,另一人隨即就能伺机扣杀。反之,削、攻结合型的两人在用加转球控制对方的情况下,当一人削出不转球时,另一人立即就能心领神会进行反攻。要使两人的配合如同一个人,就必须在单打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系统的双打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