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

竹笛的简介

乐器名称:笛子

别称雅号:竹笛;横笛;“横吹”

应用谱号: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结构组成:是一根比手指略粗的长管,上面开有若干小孔。常见的六孔竹制膜孙笛由笛头、吹孔(1个)、膜孔(1个)、音孔(6个)、后出音孔(1个)、前出音孔(2个,又名筒音)和笛尾组成。

使用材质:笛身一般为竹制。笛膜(演奏时贴于膜孔处的一个小薄片)一般用嫩芦苇杆中的内膜制成。

乐器特色:属于木管乐器家族中的吹孔膜鸣乐器类。是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据传说,笛子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笛子的表现力十分丰富,可演奏出连音断音、颤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旋律,其独到之处都可从中领略。此外,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竹笛的历史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它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在管身上开有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六个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个孔,气流由此吹入,使管内空气振动而发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个孔,专用来贴笛膜,笛膜多用芦苇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经气流振动,便发出清脆而圆润的乐音。

笛子虽然短小简单,但它却有七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武帝时,笛子称为“横吹”,它在当时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

从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笛子在这七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魂丽多姿,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

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的发现: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两支横吹笛;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这些文物虽是凤毛麟角,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从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彩,如以形制为名:饰龙谓:“龙头笛”,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箫渭:“尺八”,唐代传入到日本仍谓“尺八”,我国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箫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鹰笛”、“猿臂笛”等顾名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广西侗族的“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笛”、梆子戏的“梆笛”、雅乐中的“雅笛”、能乐的“能笛”等等。由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例举。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笛子实际上是一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在强盛的唐朝也是竹笛的兴旺时期,笛曲丰富,人材辈出,随着唐朝歌舞音乐和大曲的盛行,出现了许多盛名的演奏家,如李暮、孙梦秀、尤承恩、许云封等一代神笛,汉代和晋代的马融、蔡邕、桓尹、绿株等演奏家,曲目有《武溪深》、《落梅花》、《梅花三弄》、《紫云回》、《云州曲》等,遗憾的是历代众多的笛曲却没有谱子能留传下来,就现在演奏《梅花三弄》即晋代桓尹的笛曲,也只能从古琴谱的《梅花三弄》中去翻版演奏了。

滔滔江河,滚滚长江,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竹笛再次掘起,更放异彩,以北派冯子存、刘管乐,南派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的南、北二派笛风均以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谱写及改编了一大批笛曲,为以后几十年的笛曲和笛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笛子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江后浪推前浪,到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人材辈出无穷。无论从演奏技法和曲目更是脱颖、创新,使笛子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逐渐摆脱了南、北之分的概念。乐曲的内容从强调地方风格到追求意境的刻画,广泛吸取其它艺术品种及姐妹乐器的技法而融汇贯通,大大丰富了笛子本身的表现力,1991年朱践耳先生为竹笛和22件弦乐器而作的室内交响乐《第四交响曲》荣获瑞士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交响乐大赛奖,国外评赞为“具有如此奇妙的音响及不可替代的民族性”,可见中国竹笛的可容性及它的广泛性正以它那不可抗拒的能量走向世界。

笛子的种类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竹笛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与我们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似的骨笛,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应该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另外还有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音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三号汉墓(公元前168年)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的一号墓中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都足已证明笛子是比其它任何乐器都早几代的、最原始的乐器。根据《吕氏春秋》、《玉海》等文献中记载的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笛的传说,以及从随县出土的两根竹制的横吹笛子推测,我国最迟在黄帝时代(公元前2400年)就已经有了竹制的笛子,到了汉、晋时期,根据音律学的理论制成了长短不同的笛子。晋书中载有笛子演奏家列和的一段话:“每合乐时,随声之清浊,用笛有长有短。假令声浊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调。汉魏相传。施行皆然……”。同时期的蔡荀、梁武帝等人,都曾作十二律笛。一根笛子一个律,于是“被以八音、施以七音、莫不和”。晋时已经有了“顺笛”(竖吹、管子里塞一块有槽的木头,一吹就会发音)和“手笛”(长九寸,类似当今的高音笛)。隋朝后,为了解决十二律笛过于繁琐的弊病,就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笛子。唐朝的吕才,制成“尺八”竖吹,在当时很流行。它随着唐朝的雅乐,流传到日本。与此同时,刘系制作了七星管,贴上笛膜以助发声,他也是最早谈论笛子贴膜的人。到了宋朝又出现了吹孔在中间,两手交叉演奏的“叉手笛”。据宋史记载:此笛足以仂、十二旋相为宫,亦可通八十四调,其制如雅笛而小,长九寸与黄钟管等,其窍有六,左四右二,乐人执,挂两手相交有拱揖之状,请名曰拱辰管。“这种笛类似今天的大口笛”。在宋朝之后,竹笛的形制就和现在的六孔竹笛完全一样了。由于戏曲盛行,竹笛成了戏曲伴奏的重要乐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兄弟民族的音乐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单就汉族来说,也都有不同地区的不同特色。现将几种不同的笛子及演奏特点简介如下:

一、北方的笛子

北方的笛子多为梆笛(高音笛),发音高亢、嘹亮。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在演奏当地色彩的乐曲(包括各种地方戏曲)时,以“历音”、“滑音”、“吐音”、“花舌”等最为多用。气息运用上较猛。如秦腔、眉(右边加耳旁)户、蒲剧、河北梆子等,只要多吹一吹这些欢曲音乐,就可以熟悉北方笛子的一些传统演奏方法。

二、南方的笛子

江南一带普遍多使用曲笛。这种笛子的笛膜贴得较松,音色润丽、清晰。在演奏中以各种北装饰手法,如“唤音”、“迭音”、“倚音”、“颤音”等最为多用,一般忌用强吐和断奏。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不能过猛过急。如果多吹奏一些江南的传统乐曲,对熟悉江南笛子的特点和风格会有直接的帮助。

三、蒙古族的笛子

内蒙草原上的人民,常年多过着不定居的生活,那里的人们性格开朗、奔放。乐曲辽阔、高亢,常常出现一些多音的急速进行而又突然停留在一个延长音上,造成了非常开阔、奔放的效果,就像一匹骏马在草原上飞驰一样。这个地区的笛子,笛膜一般贴得较紧,甚至不要笛膜(有时也要松膜的效果)。在演奏技巧上多用一些装饰手法,如“迭音”、“倚音”、“唤音”等。更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多用上方三度或四度的颤音指法。

四、维吾尔族的笛子

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的音乐明快、火热。多用高音笛子,一般不用笛膜,或将笛膜贴得很紧(有时也用松膜效果)。在吹奏方法上一般运气较猛,冲力较大,强弱对比特别明显。最多的技巧是“急滑音”和一些装饰性的如“倚音”、“赠音”、“唤音”等等。此外“花舌”和“吐音”也常常使用,而且多半要求吐得断顿有力。

五、藏族的笛子

笛子在藏族过去不很流行,但也有一些民间艺人吹得很好。他们多用中音笛,在吹奏方法上,许多地方是模仿二胡奏法和人声唱腔。此外,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1、在一拍时间内,有两个同度的八分音符连续进行时,一般都给每拍的第一个音加上一个上方三度(有时是上方二度)的装饰音(即上倚音的吹奏方法);在第二个音上加一个下方二度的装饰音(即下倚音的吹奏方法)。

2、凡是连续四个以上的十六分音符,多是两个音符吐吹一下,很少用长连线或者吐音断奏。

3、乐句或小节开头脑第一个音,很多时候用指颤音(二度或三度)。但是这种指颤音与一般指颤音不同,它要求手指尽量低抬,动作很快,有些近似波音的效果。

六、口笛、侗笛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国,差不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笛子。但是,这些名为笛子的乐器其实并不都与我们这里所进述的传统六孔笛子相近。它们有的是吹孔(气鸣)乐器,有的是哨嘴,还有是簧片(簧鸣)乐器。这里就较流行的而且已在不断改进的口笛、侗笛作如下介绍:

(1)口笛

经考证,口笛要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并有出土实物。但将它推陈出新,正式搬上舞台,登上音乐的大雅之堂,是20世纪七十年代。上海民族乐团的俞逊发把自己改进的口笛首先运用于独奏中,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许多青年演奏者,喜吹爱好,而且,又有不少人对口笛进行了以自己使用为主要目的的某些改进。不断丰富着它的表现力。现在的口笛五花八门,有两孔和五孔口笛,七孔口笛。有按音位的对称,以中心开吹孔的,也有的以在比二的比例开吹孔的。有的开孔为了转调方便,有的则为增加音域。

现在一般口笛,就其音域而言可达两个八度,但就其音程、音阶而言,有些音又是不易发出或者发音十分不准。由于它的制作简单,造价很低,携带方便,以及它的特有风韵受到许多人的欢迎。

(2)侗笛

侗笛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区非常流行。它的音色优美,明朗而不浮华,甜美而不消沉,它反映了侗乡的幽幽杉林,清清流水的山川风光,其音响近似竹笛与洞箫之间。

侗笛之所以能形成那种特有的声响效果,关健就在于笛头的吹口。它不像竹笛是横吹的孔吹乐器,它是依靠吹口(吹嘴)来发声。

侗笛一般长约30厘米,内径为1.3厘米,共开六个音孔。从吹口顶端至六音孔约为14厘米。各音孔间的距离基本相等。

民间流行的侗笛都无有严格要求,一般较多用的是D调、E调和F调。每支侗笛的音域约在10-12度。

演奏侗笛时多采用一口气到底的吹法——“鼓腮换气法”,这也就是它的所难之处。其它演奏技巧是不难掌握的,只要有吹笛子的技能,运用于侗笛是足足胜任了。

现在有不少人对侗笛进行了改进。把吹口的竹片改为铜片,增开音孔,单管改为双管等,都有一定的收效,增加和丰富了它的表现力。它是一件很有前途的民间乐器。

我国还有不少民族的笛子也颇有特色,如羌笛、口哨、小闷笛、短笛……这里就不介绍了。

竹笛的构造

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笛塞用软木材制成的塞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里。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没膜孔,也能吹奏,但得不到有笛膜的那种独特的音色。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音孔:(按指孔)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基音孔可用来调音,起着划定笛子最低音范围的作用。助音孔在基音孔下端的两个孔,可用来调高音,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系飘穗之用。海底又称笛脑,是由笛塞内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内膛,它阻止气流向上流动,使口风向下流动,集中发音。缠丝使用丝弦,缠于笛身外面,共有21道至24道,起保护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飘穗:系于助音孔上的装饰品,通常用丝带编成。镶口:通常在笛身左端(或两端)镶以牛骨、牛角、玉石或象牙,称为镶口。竹笛的品种和规格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曲笛: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这种笛子多为C调或D调,管身粗而长,可能是大横吹的遗制。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广泛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最适于独奏或合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戏曲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梆笛:因伴奏梆子戏曲而得名。这种笛子通常称为:F调梆笛、G调梆笛、A调梆笛。管身较曲笛细而短,可能是小横吹的遗制。音色高亢、明亮,是吹高音用的一种笛子,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定调笛:每支笛子固定一个调,每套有6支、7支或12支。它适应不同调子乐曲的演奏,最适宜独奏或参加乐队演奏。它给吹奏者带来方便,可以不变指法,只用与乐曲相应的调笛吹奏即可。定调笛在笛身的吹孔与音孔之间,装置铜制插口以调节吹孔与音孔的距离。这种经过改进的定调笛,能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可通过调节管长来控制音准。定调笛将对我国的竹笛名称统一起积极作用,因为它不再有曲笛、梆笛之分,而是以第三孔的音高定名,这既符合民间传统演奏习惯,又解决了笛子在调高问题上的混乱,并为记谱和演奏带来很大方便,它完全适用于传统的六孔笛和各种改革笛。

玉屏笛:产于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上刻“彩风”。这种龙风对笛,在工艺上颇具特色。短笛:又叫学生笛,笛身短小,一般无基音孔。分有膜孔和无膜孔两种,练习或合奏用的。低音笛:近年来随着乐器的改进,加之音乐多样的发展。笛子种类也就越来越丰富。例如:低音长管、弯管低音笛等等。第三孔的音高低于b1的称为“低音笛”,如:大A调、大G调、大F调、大调、大C调等。按指方法手指按孔的方法是: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的指肚,分别按第一、二、三音孔;大拇指托住笛身下方第二、三孔之间;小指轻轻贴笛身或自然放置。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的指肚分别按第四、五,六音孔;大拇指托住六孔偏膜孔下方;小指自然放置于三、四孔之间偏外方。正确的口形吹奏时上下唇向两边稍有咧开,像微笑时的样子。嘴唇既不要过分紧张,也不要过松。吹奏前先将嘴对准吹孔,并与吹孔形成直角。为帮助初学者掌握正确的姿势,这里引用著名笛子演奏家赵松庭先生根据多年竹笛教学经验总结出的口诀如下:风门正,笛身平,头要直,胸要挺。拇指小指相扶持,莫使笛子柳摇金。虎口之间可容蛋,关节舒畅手才灵。六指按孔要严密,指指放松成弧形。高低起落有规格,多余动作丢干净。口劲松紧随我意,口风粗细由我心。双臂张开四十五,青龙白虎全都行。演奏姿态忌做作,严肃认真见真情。

(1)风门指上下唇之间的小孔。吹低音时,风门要大,吹高音时,风门要小;吹强音时,风门要大;弱音时,风门要小。

(2)口劲指控制唇部松紧的肌肉伸缩力。通过口劲的松或紧,达到控制音量、音色、音高的目的。初学时用一般的口劲,随着练习的进度,可逐步提高控制能力。

(3)口风指吹气的强度及用气的流量。

(4)位置指风门与吹孔之间所构成的角度。吹奏各调音阶的方法正常情况与孔成直角。将笛子六个按音孔全部关闭吹奏出的音,就是这个笛子的筒音。笛子的种类很多,常有C.D、E、F、G、A、B等各调的笛子。现以筒音为A的笛子为例来讲如何吹奏音阶。如筒音A当做“5”音,就可以吹出1:D的音阶来。全按时奏音,打开第一个音孔就可发出“6”1一、二孔(也就是开二孔)是“7”音;开三孔是“1”音;开四孔是“2”音;开五孔是“3”音;开六孔便于吹响,我们可以先把六个音孔全部打开,全部打开吹出的音是“4”音。然后再按,上一孔“3”音,由此向下做“3217”的练习。呼吸与换气的方法呼吸,首先要有正确的姿势,使呼吸器官处于自然状态。目前普遍采用胸腹式呼吸法,即通过胸膜和腹部肌肉的活动来控制气息。这种呼吸方法要求腰要直,胸要挺,肩要平,深吸一口胸部周围的肌肉和胸肋骨逐渐扩张起来,并用小腹和横膈膜控制住气息,然后将气息均匀这时可以感到腰部肌肉和胸肋骨逐渐收缩。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情形:

(A)1米以外处点燃一支蜡烛,把它吹灭,通常你会下意识地深吸一口气,这时的吸气往往是很用力并且一定是胸腹式相结合的。

(B)(B)你可以试跑500米,然后突然停下来,这时你的呼气相当急促,频率加快,吸气的位置也会比平时深。这就是胸腹式结合,而不可能只是胸腔运动。这些日常生活中吸气和呼气的动作,与吹笛子时的呼吸动作很相似。所不同的足,对吸气要快,呼气要有控制。这里引用赵松庭先生总结的呼吸要领口诀如下:双肩不可上下动,胸腹同时来扩张。

缓吸平吹全身松,腹肌不必空白忙。急吸超吹劲往下,丹田鼓气力度强。口鼻兼用看需要,切忌呼吸有声响。莫到无气才吸气,均匀呼气流水长。采用急吸法,即用口鼻同时将气吸入,吸气的动作要快,呼气时气流要集中;另外一种是循环换气,开始练习时可以不拿乐器,但要保证口形的正确,吸气后利用口腔收缩将气挤出,同时用鼻子吸气使气流不断,然后再用笛子练习。

笛子的南北派别

北派笛子是中国近代竹笛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风格流派。相对于南派笛子使用曲笛为主,其演奏时主要使用音域较高,音色较高伉的梆笛,重视运用吐音、滑音、剁音、花舌等技巧,取材于北方的戏曲及民间器乐如梆子戏二人台、河北吹歌等,表现出北方民风的粗犷热情。

两位大师及曲目

北派笛子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两位演奏家是冯子存和刘管乐。

冯子存出身于民间,其在1950年代取采自二人台音乐所作的《喜相逢》,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笛子独奏曲的里程碑作品,其中运用大量的花舌、剁音,使整个音乐除了欢乐的气氛之外,更展现了超强的音乐力度,这种力度的展现在冯子存的另一首曲子《五梆子》中更是表现无遗,也因此他获得“吹破天”的称号。这种曲风在他的其它著名曲子如《黄莺亮翅》、《挂红灯》、《万年红》等曲子中也都有所展现。

相较于冯子存受到二人台影响,刘管乐受到河北吹歌的影响较大,其所作曲子相较于冯子存的厚重有力,显得较为轻快抒情,尤其较重视快速吐音的运用,同时也较常搭配南派笛子较长使用的颤音,代表作如《荫中鸟》、《和平鸽》、等都具有这种轻快的特色。

其它北派笛子演奏家及乐曲

比冯、刘二人年纪稍小的几位著名北派演奏家:

王铁锤:他的曲子除了重视吐音和曲子的力度之外,也很重视曲子的旋律和抒情,著名的曲子有《油田的早晨》、《赶路》等。

曲祥:由于同时学习过长笛,他的有些曲子略带西方曲子的风格,他的曲子最大的特色是快速绵密不绝的吐音以及充满山东民歌的色彩。著名的曲子有《沂河欢歌》《列车奔向北京城》等。

曾永清:其曲子风格类似于刘管乐及曲祥,重视轻快吐音和抒情的曲风。著名的曲子有《沂蒙山歌》。

刘森:他的曲子特别重视旋律歌唱性,也因此被认为与北派有所不同,被称作新派笛子其著名曲子如牧笛等,都具有这种风格,其对后来包括简广义、李镇等著名演奏家产生影响。

此外,在冯子存、刘管乐等人影响下的新一代笛子演奏家如张维良等人,虽然仍保留了北派笛子的风貌,但同时也学习擅长南派笛子的技巧和气息的运用,而新一代的南派演奏家如俞逊发、詹永明等也都兼擅北派曲子,因此南北派的界限分歧在逐渐消失。

低音大笛的简介

长笛乐器有三截组成,即笛头、笛身和笛尾。装卸乐器时应注意,不要用力过猛。手在抓握长笛时,力量要分布均匀,不要把力量集中在某个手指上,防止键子、垫子变形,影响密合度。每次用完乐器后,要清除管体内的水分,可用一块手帕或纱布缠在乐器随身带的清洁棒上。然后插入管体内慢慢转动,上下来回擦几次即可。垫子如有潮湿的,应及时去掉水分。方法是用一张吸水纸,夹在键子与音孔之间,手压键子,使纸与垫子充分接触,把水吸干。然后用软布或干净纸夹在键子与音孔之间,轻轻把键子压下,力量不要过重,来回拉几次软布或纸,使每个垫子达到清洁干净。如果长期不清理,污垢积攒过多后,就会起到粘带作用,影响键子的开合速度。所以一定要做到定时清洁,至少每个月一次。还要经常查看乐器,从上到下的检查一下键子有无异常现象,螺丝有无松动。如有松动的螺丝,要及时拧紧,防止丢失,影响正常使用。乐器用完后一定要放回盒内,不要乱放,防止磕碰。不要拿乐器追逐打闹。每个月要给乐器上一次油,白油或缝纫机油都可以,在按键的接头活动部位滴上一滴油,不要过多。尤其是大拇指按的“b7”键,最容易出现不灵活现象,因而要更加注意,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上完油后,要上下按动几次键子,让油充分渗进去。键子表面若沾上油,可用软布擦掉。如果乐器被雨淋后,要及时清除乐器上、键子上、垫子上的水分,及时上油加以保护。要特别注意,在给键子上油时,一定不要上铜管活塞油。因铜管活塞油属水质油,上后会加速键子生锈。还要注意反射板的位置。吹口里的反射板位置如果偏离的话,音准就会受到影响。可用乐器随身带的清洁棒来检查反射板位置是否正确。方法是将清洁棒插入吹管的管体内,检查清洁棒上方的刻度是否对准了吹口中央。如向上偏移,可松开顶帽,将反射板向下按,再锁紧顶帽螺丝,如向下偏移,可直接拧顶帽,使至合适为止。如果是旧长笛,因长期使用,反射板中间夹的软木,就会出现缩小松动现象,密封就会受到影响。密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音质、音色的好坏。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进行修理,如果来不及修理,可临时性的进行一下处理。第一个方法是:先把顶帽螺丝拧下来,把堵头整个取下,然后把堵头放在开水里浸泡几分钟,是之膨胀后,拿出来清除掉水分,把螺丝处上点油,再安装好调到合适位置就行了。第二个方法是:把堵头取下后,在软木上缠几层纸,再装上即可。等有时间时再送专业人员修理。另外,短笛乐器和长笛乐器基本相同,长笛是三截,短笛是两截,有的短笛笛头与笛身连接处有软木来做密封。如使用的是这种乐器,应经常涂些凡士林润滑油进行保护。

竹笛的概况与鉴别

制作笛子的材料很多,有金属的、木质的、骨头的、塑料的、玻璃的、玉石的……等等。而使用最多、最广的却是竹子的,本文所要介绍的就是由竹子制成的竹笛。

一个高水平的竹笛制作师,对于他所制作的竹笛在档次上的划分,主要是以制作笛子的原材料笛竹的优劣来作为依据的。所以,在阐述怎样挑选竹笛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笛竹的概况与鉴别。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竹林面积最广阔、栽培历史最久、产量最多的国家。竹子和我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悠久文化历史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竹笛就是其中之一。在我国南方各省,竹林蔽天,随处可见,其品种繁杂众多,五花八门。例如:广东、广西的广竹,福建的凤眼竹,湖南的湘妃竹,安徽、江西的紫竹……等等。倘若要说最佳的制笛材料,当属浙江馀杭铜岭桥的苦竹了。

我曾有幸多次去过浙江这一笛竹圣地。从杭州乘车经馀杭到铜岭桥,下车举目远眺,这美丽的小山村满山遍野长的都是竹,泥土里、石缝中生竹;山窝间、山巅处长竹,一派青葱、翠绿、秀美之景象,逶逶迤迤绵延数里。漫步走进竹林,只见枝叶婆娑,绿荫浓浓,一支支夏沐酷暑、冬浴严霜的翠竹拨地而起,亭亭玉立。高枝遮云蔽日直插天际,低枝随风拂面沙沙作响,犹如置身在笛子的洪流之中。不过,切不要以为这儿所有的竹子都可信手拈来制成优良之笛的。那些可以用来制作笛子,在当地被称作“笛竹”的竹子,名曰“苦竹”,因其笋苦不能食用而得“苦”名。苦竹的种类繁多,其中尤以“青苦”被视为上等之佳品。这种笛竹在长度、厚薄、粗细以及内径大小等规格要求上,最适宜制作高档笛,制成的笛子其声醇厚圆润而又清脆明亮。

除浙江馀杭铜岭桥外,在湖南君山也有一种可用作制笛的苦竹——斑竹,(也有人称之为湘妃竹),它是笛竹中的奇葩。流传在民间甚广的那个神奇而美妙的故事和不朽的佳句“湘妃泪痕成斑竹”,“斑竹一枝千滴泪”,说的就是它。斑竹的特点是:在生长的过程中,有一种细青苔寄生在竹竿上,这细青苔的根部含有酸性,经日积月累的长期腐蚀,竹竿上就留下了宛如天造的精美斑痕,当砍下竹子擦去青苔后,我们见到的就是斑斑“泪痕”了。用斑竹制成的笛子其声脆亮,笛身因有天然的斑痕,观之,精美亮丽。不过,若与馀杭铜岭桥的“青苦”笛竹相比,用斑竹制成的笛子,其声、其质还是略逊一筹的。

通过实践我们得知:笛竹的优劣是决定笛子音色与质量好坏的关键。而笛竹的优劣又往往与笛竹的品种、生长的年份、部位、朝向、光照、水分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制作师们对笛竹的观察与选择是很讲究的。

以铜岭桥的笛竹为例:制笛所用的笛竹,在生长的年份上通常选用3-5年的较好。因为,年份短的笛竹质地稚嫩,制成的笛子其声单薄、音色不明亮。年份过长的笛竹,由于日晒雨淋、长期风化、竹质干枯僵化,制成的笛子反应迟钝,其声沈闷、其音枯涩。

铜岭桥的笛竹依山而长,所以,山头、山腰、山脚这三个部位长成的笛竹在质地上是有区别的。

山头、山脊处,光照十分充足,但多砂石,蓄水能力差,加之水往低处流,笛竹吸收到的水分不多,生长的速度较为缓慢,长成的笛竹结构紧密,纤维粒子粗、颜色深,竹质极为坚硬,竹壁非常厚实,手感颇为沉重,如砍下一节竖着往水泥地上敲击的话,其声脆亮,很有金属感,是制笛的上等材料。可是,山脊处的笛竹因其身居高处,经常要受到山风的吹刮,弄得东倒西歪、晃动不止,久而久之,竹子的圆整度就较差,其内径常呈椭圆形或扁圆形。再则,由于竹壁过于厚实,制作的笛子吹奏起来往往较费劲,对于一些功力尚欠佳的笛手来说,吹高八度音时,就会略显偏低。当然,如果作为“练功笛”,用来练习基本功那是很好的。

半山腰处比较多的是泥沙混合土,营养丰富,阳光和水分也较适宜,山风刮来也没有山脊处那么强劲有力,因而竹子的生长速度适中,长成后的笛竹,竹材修长,粗细匀称,内径较多呈圆柱形,质地坚硬且有韧性,纤维粗而密、颜色深,竹壁虽比山脊处的笛竹略薄,但手掂仍感沉重,敲击声也十分脆亮,是制笛的最佳材料。

山脚处多是红黄泥土,蓄水能力强,水分十分充足,土壤非常肥沃,竹子的生长速度很快,所以,长成后的笛竹纤维疏松,竹壁薄、手感轻,若用此等笛竹制作成的竹笛,那是难以跻身于高档、精品之列的。

怎样挑选竹笛

从习惯上讲,竹笛的优劣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本文介绍的是高档笛的选择,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掂

生长情况良好、且年份较长的笛竹,结构紧密、纤维粗、管壁厚实、竹质坚硬,制成的竹笛份量一般都比较重,因而掂在手上感觉是沉甸甸的。

(二)看

笛身修长、匀称。从吹孔到笛尾的两端粗细适中。从吹孔或按音孔的管壁横切面观察,笛竹的纤维粗密、色深、结构紧密、排列开整、清晰,管壁厚薄适度(常规要求:曲笛0.4cm左右,梆笛0.3cm左右),笛管壁内呈圆柱形。这里有一点要说明一下,西洋乐器的制作常采用金属为材料,而金属是可以根据人的需要随意组合成不同的合金和各种形状的,故制成的乐器十分标准化和规格化。举长笛(Flute)为例,由于是标准化的机械制作,所以,其管腔内一律都能做到纯圆柱形。中国竹笛取竹为材,竹为天然生长,人们无法使它在质料上形成标准化和统一化,对天然产生的多样性和独持性有时只能是无奈和服从。因此,与西洋长笛相比,竹笛的管腔内是难以达到纯圆柱形的,稍有点不规则而看上去不甚明显的椭圆形还是可以的。如果,管腔之园如同蛋形或扁园形,且在吹奏超高音、泛音、八度音时,误差明显的,此笛就不能归属高档之列了。

天然竹材在制作曲笛和低音笛时长度不够,需在吹孔的上方再加一段竹子作为接头。请注意看一下,接头处粘接是否牢固平整?粗细是否相等?颜色有否偏差?在刻诗、字的问题上,字体各人所爱不同,难求划一,但要求刀功熟练、字体粗深有力,不能有错句别字。至于是双节铜套笛,还要看一下,铜套的连接处是否平整、紧密?粘接牢固否?有否脱胶现象?再拔一下,看一看双节铜套的松紧是否适中。

(三)吹

拿起笛子按自己的习惯先随意地吹几下,俗称;溜溜笛子;听一下音色,一支高档的竹笛(以曲笛为例)应该是低音醇厚圆润,高音清脆明亮。别小看这溜溜笛子,俗话说: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就这么吹几下,在内行的面前,吹奏者的水平和此笛的优劣,也就十有八、九显露出来了。

在不便用校音器的情况下,吹段常用的或自己所熟悉的乐曲,听一下旋律进行时的感觉。试举C调曲笛为例:先用筒音作5,吹段姑苏行;再将筒音作2,吹段鹧鸪飞;筒音作6,吹段三五七,全按作1,吹段江南好……这些都是笛子演奏中常用的精曲,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凡是吹笛能手都很熟悉并且也能演奏的。用几首笛子精曲这么一吹、一溜,从不同的调性中找一下感觉,听一听,旋律的进行通顺、流畅、悦耳动听否?如果以上这几个步骤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话,那么,可以说你已经挑选到一支真正高档的精品笛了。

有二个建议供参考

1.对于笛身粗细、内径大小、管壁厚薄等规格要求上,在制作中是有一定的数据的。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演奏水平和实际需要来进行增减。试举D调曲笛为例:如果是用作歌舞伴奏、伴唱、重奏、乐队小合奏等等,那就用竹壁偏薄或笛身稍细的,要不,就用常规数据制作的笛子也足够了。倘若多半是吹中、低音区的传统乐曲,例:浙江的婺剧、上海的江南丝竹、昆曲等等。或者你需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增强功力所用,那就选择内径稍大、管壁较厚、笛身偏粗、掂起来份量沉重的竹笛,这类竹笛音量大、个性强、音色厚实、饱满,但吹起来费劲,需要吹奏者有效强的控制能力和较高的演奏水平才能运用自如,尤其是吹奏高音时,在口劲和气息的控制上如没有一定功力的话,往往音准容易偏低。对于高水平的演奏家来说,若是久未操练竹笛或体力疲乏时,吹奏此类竹笛同样也会有高音稍稍偏低之感觉的。因此,有不少专业的竹笛演奏家们,在使用此类竹笛演奏前,习惯将竹笛的音高定得比乐队所用的标准音略高些,这样,在演奏时就能游刃有余、轻松自如了。

我们知道:在古兵器中,一把良好的硬弓,弹性强、射得远、射得准,但它需要有臂力大、眼力好的优秀射手才能将弓拉得满、将靶瞄得准、将箭射得远,以至物尽其用。同样的道理,一支真正高质量的精品笛,也是需要有高水平的笛手或经验丰富的演奏家来挑选、鉴别以及演奏,方能产生最佳的听觉效果。

2.根据测算,温度每加减10度,在笛子上就是加减30个音分。以上海为例,炎热的酷暑最高气温可达摄氏35度以上,而寒冷的严冬最低的气温会降至零下5度,这冬、夏二季的温差是40度之多。按照平均律计算,全音是200个音分。那么,30x4=120个音分,已经超过半个音了。设想一下,你有一支笛子,夏季在与乐队的合作中是称心如意的,那么,到了冬季再与乐队合作时,就只会使你愁眉苦脸了。因此,在与乐队的合作中,为了保证音准和演奏水平的正常发挥,同调之中一年四季不能只使用一支或一套笛子。尤其是独奏所常用之笛,至少应有三支——冬、夏、春秋各一支为好。

一支刚买来的竹笛,不论制作如何精良,音准校对如何精确,对于演奏者来说,还得要有一个不断适应、不断;微调;的过程。也就是说,你还必须经常地去吹它,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在乐队的合作中经常使用它。这样,你就能逐渐对自己竹笛的性能了如指掌,并在使用中得心应手了。

当你有了一支或一套称心满意的竹笛时,请记住要好好地爱护、保养它。平时笛子吹过后,要随时放进笛箱或笛袋,一则是卫生,不染灰;二则在寒冷的冬季或干燥的北方也可防止笛子开裂。

笛子的保养

(1)新买回的笛子或自己新制作的笛子,如果发现竹质不太干,可将笛子所有洞孔堵塞住,然后灌进点盐水,泡浸一至二日(根据竹质湿度而定,竹质湿者浸泡时间应长一些),然后打开洞孔将盐水倒出,稍用清水冲洗,待一小时后,再在筒内涂些熟过的植物油(最好是油汤辣椒的纯红油,用此油日久可使竹体变红,永不生虫破裂),便可使用。如果买回来的笛子本来竹质很干而又坚固,最好用酒精擦洗一下笛筒和吹孔的周围,以达消毒之目的。另外竹内的少许水分也会随酒精的挥发而排除。

(2)专业吹笛的人,都有一个笛盒,没有盒的人,可做一个布套(最好是夹层或棉的)。平日将笛子放在里面,如果套,盒都没有,可找一块干净的布来包住,以免风吹日晒,灰尘进入。

(3)每次吹完之后,一定要将笛筒内的口水倒出来。最好做一个布刷,口水倒出后,捅进去轻轻一擦,然后装入盒或袋内。这样就免得口水在笛筒内发霉发臭,以至笛筒腐烂。

(4)天气过热或过于干燥时,最好做一个“笛胆”(用相当笛筒长度的小棍,缠上几层干净的布,抹上些油),不吹的时候可将它塞入笛筒内,以防止笛身破裂。“笛胆”粗细要和笛筒的粗细相适应,粗了塞不进去,细了挨不上竹壁,起不到润笛作用。

(5)笛子吹久了,笛筒内慢慢会有许多灰尘。灰尘加之气水的浸透,久而久之结成了污垢,这不但不卫生,常常发出臭味,甚至要影响音色、音准。这时就需要洗涤。特别是没有笛盒和笛套的同志,应在一定的时期内洗涤一次笛子。洗时要注意,水温不可太热太冷。一般将手浸入在水中不冷不热为适。因水太冷,脏东西洗不干净,水太汤,笛子的浸吸水分太多,一湿又猛一干,对笛子不好,竹质易变,易破裂。另外可用软布或药绵等,捆缠在木棒上(木棒要细不可太粗太坚实),浸水(洗洁精、香皂等)擦洗。但不可用洗衣粉和肥皂,因它们刺激性大,易破坏竹质内壁。

(6)有时由于天气的变化,太冷或太热或由于竹质过嫩,竹节过少,笛身都易破裂。为防止这种破裂,或者在已破裂之后,可在两端和吹孔至膜孔之间,膜孔至第六孔之间,这两处各用丝线捆缠(有伸缩性的塑料最好不用)。或将头尾用铜(或铝)圈箍住。

当数民族音乐笛子演奏风格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包括汉族共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最具本民族的特色的音乐形式。尤其是少民族,大都能歌善舞,具有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传统。在民族器乐演奏方面,笛子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新疆少数民族笛子风格

新疆的少数民族有维吾乐族、哈萨克族、塔塔乐族、塔吉克族等等。各民笔的音乐是有区别的,在长期的沿革中各自形成了本民族的个性音调和节奏和节律动。比如有的民族音乐属别的,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各自形成了本民族的个性音调和节奏律动。比如有的民族音乐属于中调式体系;有的接近欧洲音乐体系的自然小调;有的运用多利亚、混合利底亚调式及和声小调;还有采用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有关调式方面我们暂且不做具体分析,只是在笛子方面提出一些大家须要引起注意的问题。在吹奏新疆少数民族乐曲时会遇到许多半音,如:#4、#5、#1、等音,笛子一般采用按半音指法演奏。在吹奏半音时要知道这个音与前后音的章程关系,要用耳朵帮助听,半音一定要准,否则会破坏调式风格,直接影响到民族音乐风格。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帕米尔高原上,居住着勤劳的塔吉克人民,古老的鹰笛(用鹰骨头做的笛子)就出自这里。塔吉克舞蹈常用两支鹰笛和两手鼓伴奏。由李大同编曲的笛子独奏曲(帕米尔高原),采用了塔吉克族的典型节奏7/8拍子,使乐曲欢快跳跃更具歌唱性和舞蹈性,表现了塔吉克发族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载歌载舞的欢乐情绪和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精神面貌。

(二)藏族民间音乐笛子风格

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民族之一,藏族民间音乐采用中国音乐体系以五声音阶为主,其中商调式和羽调式最为常见。长期生活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性格开朗乐情,其民间音乐较为悠扬嘹亮,演奏时多用F调,G调梆笛,笛膜贴得较紧,笛子演奏风格多为高亢,明亮。在拉依情歌的演奏中与歌者互相呼应。可能由于气压的关系,高原气压偏低,当地藏民吹笛时较多采用胸式呼吸,使得吹出来的笛子音飘逸,尽量将声音送得远些。我们在吹奏藏族风格的乐曲时,根据需要可在引子或散板中使用胸式呼吸,以模拟藏族短笛的风格,但在大段的独奏曲中不要长时间使用你胸式呼吸,还要以丹田气为主,用气息及口风的变化找到音乐的感。藏族的囊玛音乐因过去在布达拉宫内室囊玛康中演奏而得名;囊玛以笛子,扎木聂,扬琴,根卡,二胡,串钤等乐器组合,演奏风格比较古朴,细腻,可以说是藏族的宫庭内乐,与众人围着火跳着热烈欢快的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在吹奏藏族风格的乐曲时,要特别注意装饰音的使用,在引用或散板中,主音式长音出来之前,经常用二度,三度装饰音来润色。装饰音的数量两个,三个,甚至更多,手指要灵活。因为是散板,不存在时值的问题,装饰音的数量越多,占的时值越长,使散板中的旋律更富民族色彩。

(三)蒙古族的民间音乐笛子风格

蒙古族民间音乐可谓丰富多彩,这与蒙古族人自古以来生息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近代,有不少游牧部落逐步定居下来,从事半农半牧场的劳动,也形成了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并存的音乐文化体系。蒙古族民间采用中国音乐体系,是以五声音阶为主,很少出现变音,若出现,多构成综合七声音阶调式。羽调式是蒙古族民间音乐最常见的调式。民间器乐部分常用乐器有笛子、马头琴、三弦、四胡等。器乐曲大都源自民歌,像牧歌、长调民歌经常用笛子演奏,其节奏舒缓、自由,音乐风格给人一种开阔、悠久、奔放的感觉。牧民生活离不开马,在蒙古族音乐舞蹈中反映牧马生活的作品亦为寻常可见,使人感到骏马奔腾纵跃和蒙古族人民骠悍勇敢的性格。笛子在表现这种热烈奔放的情绪时多使用吐声,连绪的三吐声效果可模拟马蹄声,还有一种特殊的气指技巧相配合模拟马嘶声。在演奏慢板抒情曲调或散板、引子中,笛子经常用抹音模仿纪马头琴的效果,手指起落一定要圆滑,一般是慢速开始逐渐加快,手指变为颤音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