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中,埙是最古老的一种,其主要发展阶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明显带有商周时代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古朴、浑厚、低沉、沧桑、神秘、哀婉,所以埙特别擅长抒发哀怨之情和制造肃穆、旷古、凄厉的特殊效果,一直以来被视为一种特色乐器。到了现代,在演奏家和制作师的共同努力下,埙的表现力不断增强,埙乐也不断丰富,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对埙产生兴趣。用那带着泥土芳香的埙奏出大地的吟唱、天籁的绝响,更能表现人们追求远离尘嚣、至纯至美的精神境界。

埙的音色悲凉、萧瑟,擅于表现凄凉、哀伤的情绪。近年来,我国音乐工作者们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同时对埙也做了大胆的改革,使只一个音孔,可以模仿单调声音的埙,发展到了十二音孔演奏出的清音。如今的埙在作曲家们的手笔下已登上了大雅之堂。《乐队剧场I:埙》,就是作曲家谭盾90年代为埙写的一部作品。他运用了独奏埙与群埙的搭配,乐队与人声混用,具有古朴、典雅的特征。埙也是我国古老文化遗产的骄傲。近些年来,一些音乐家们在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中,大胆地运用了埙的特点,如《华陀与曹操》、《张衡》等电影电视剧中作了大胆的尝试,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这沉睡多年的乐器埙又重获新生。

埙的形成

古代《乐书》引用古人樵周的话说:“幽王之时,暴辛公善埙”。《世本》认为暴辛公作埙。王子年《拾遗记》上说:“庖牺氏易土为埙”。这种认为埙乐器为个人首创的观点,尽管在早期年代历代相传,但总缺乏一些有力的依据。

按科学的观点,埙应当是原始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乐器。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古有记载谓之“石流星”),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空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早期的埙就是这样产生的。

劳动扩展了原始先人的武器,创建了原始社会的文明。

埙的种类

在中国古代宫廷中,埙分为颂埙和雅埙。所谓雅埙,指体积大(“大如鹅卵,谓之雅埙”《三礼图》),在雅乐中应用;所谓颂埙,指体积小(“小者如鸡子,谓之颂埙”《三礼图》),常在雅乐之外的其他宫廷音乐中应用。

埙体的外观式样历史流传下来的也很多:唐三彩陶埙,红陶刻花埙,怪兽埙,人面埙,绘龙埙……最原始的埙没有音孔只有吹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演奏的需求,埙的音孔渐渐增多了。

按音孔来分,从无音孔到有音孔,从一孔到二孔、三孔、五孔,古代已经有六孔埙,清代宫廷云龙埙即是六孔埙。现代普遍流行八孔埙和九孔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