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
二胡,拉弦乐器。又名胡琴、南胡、嗡子、胡胡。由唐宋以来的奚琴、嵇琴、胡琴演变而来。
奚琴因出自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奚人而得名。宋欧阳修《试院闻奚琴作》诗云:“奚琴本出奚人乐,奚人弹之双泪落”。早期奚琴是弹弦乐器。宋陈肠《乐书》(1101年成书)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书中绘有奚琴图,系竹制琴杆,筒状琴筒,尚无千斤,已有后世二胡的雏形。
嵇琴之名出现于唐代,其形制不详。宋高承《事物纪原集类》(1080年成书)载:“鼗如鼓而小,有柄,长尺余。然则击弦于鼓首而属之于柄末,与琵琶极不仿佛,其状今嵇琴也。是嵇康琴为弦鼗遗象明矣”。宋末元初人陈元靓《事林广记》(刊于1340年)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二弦,以竹片轧之,其声清亮”。可知嵇琴系由弹弦乐器弦鼗变化而来。唐代另有轧筝,做为筝的变异形式而存在,也以“竹片轧之”(《旧唐书·音乐志》),一直流传至今。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早期拉弦乐器均由弹弦乐器演变而来,以“竹片轧之”是其共同特点。
宋代出现马尾胡琴,沈括《梦溪笔谈》载:“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元史·礼乐志》述其形制:“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甘肃榆林石窟第十窟元代壁画中有一伎乐天持奏拉弦乐器,此器卷颈,二弦,以弓奏之,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图像。
明代胡琴又有所发展。尤子求绘《麟堂秋宴》中,有一童子奏胡琴,卷首龙头,二弦,用马尾弓拉奏,琴杆上已有固定弦长的千斤。其形制与今天的二胡大体相同。明清以来,随着地方戏曲的勃兴形成样式繁多的胡琴类乐器,它们是各种拉弦乐器综合发展的产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音乐家刘天华(1895年~1932年)对流行于民间的胡琴加以改进,固定其形制,为二胡走向专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
现代二胡琴筒用红木、紫檀、乌木、花梨木制作。呈六方形,长13、前口对边长8.8厘米。有些地区则制成圆形或八方形筒。简腰略细,前口蒙蟒皮,后口置木或骨制、雕有镂空纹饰之音窗。
二胡的构造
二胡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马和弓毛等组成的。二胡各部构造的功能:
二胡构件由九个主要部分组成,其功能分别介绍如下:
A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这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琴筒的质地和形状对音量和音质有直接影响。一般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形状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前八角后圆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琴筒后面镶嵌着一个音窗(一般为雕木花窗),不仅对琴筒起了装饰作用,而且对发音、传音和滤音有一定的好处。
B琴皮:有蟒皮和蛇能上能下两种,蟒皮为佳。它是二胡重要的发音体,也是振源的关键,对音质和音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C琴杆: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躯干。不仅起着上连下接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整体振动发音也有一定的影响。制作琴杆的材料有些檀木、乌木或红木。一般用红木较多。红木价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
D琴轴:有上下两个(又名琴轸),起调整音高的作用,上轴缚胶内弦,下轴缚绞外弦。琴轴有木质轴和机械轴两种,两者各有利弊。木质轴调音后稳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时紧时松,给调弦带来困难。机械轴调弦快而自如,音准也好,但目前制作质量没有完全过关,时而会出现松动、滑动等现象,容易导致跑弦走音。
E弓子:是二胡发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杆和弓毛两部分组成。弓杆是用细实的紫竹制成,粗细要适中。弓杆的软硬和弹性会直接影响到演奏效果。弓毛以前有用尼龙丝和马毛的,多用马尾,且白马尾为最佳,黑马尾次之。一般用细实紫竹缚上马尾,一端装有活螺丝(弓鱼)用来调整弓毛的松紧度。F琴弦:是琴的发音体之一,也是二胡的声源体之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发音效果。目前琴弦有两种:一种是金属弦,具有拉力好,音质好,音准好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又分铝质弦和银质弦两种,银质弦最佳;另一种是丝弦,它发出的音比金属弦柔和细腻,但位力差,音准差而且容易断弦。现在大多采用金属弦。
G千斤:又称千金,对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对音准也有一定的影响。它是用棉线、丝线、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制成。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固定千斤、线绕千斤、金属千斤等。较常用的是红绕千对斤。
H琴马:是琴弦与琴皮之间振动的媒介体,对发音有重要作用。它采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属和纸等,常用的有木松节马、枫木马。木松节马木质柔软,发音圆润、淳厚,枫木马软硬适中,发音柔和、噪音少。J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着装饰、稳定琴身的作用。有的二胡琴托还装有可调底托,用尼龙扣调节,演奏时更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