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筒
大筒:又称“花鼓大筒”。形似二胡,因琴筒比二胡筒较大较粗而得名。流行于湖南各地,是湖南花鼓戏的主要伴奏乐器。至今已有300年历史。
民间流行的传统大筒有两种
一种是“短筒式”的,琴杆、琴筒均为竹制,琴杆多用湘妃竹制,琴筒采用楠竹制作,筒前口蒙以蛇皮,外形和京胡相似,木制弦轴,张两根丝弦,用细竹控马尾或棕丝制成的琴弓拉奏,发音尖锐、单薄。
另一种是“长筒式”的,琴简筒长达25厘米,琴杆较短,用榆木制作,琴头是弯脖状,左右各置一轴,无千斤,用同样马尾弓拉奏,发音较沉闷、含糊,但有厚度。
形制特点
大筒的传统形制对琴筒而言分长筒、短筒两种。长筒长度约22cm~24cm,竹制。琴杆为木制,较短。琴头成弯月形,左右各置一轴,无千斤。由于多以蟒蛇皮做震动皮面,因此,发音相对低沉浑厚。而短筒长度约16cm,琴筒、琴杆均为竹制,由于多以菜花蛇皮做震动皮面,加之酷似京胡的外形,以及使用高梁秸做琴码,因此发音尖锐、明亮,富有特点。
与其他胡琴种类的发展进程相似,进入50年代以来,大筒在其原有的两种传统型制的基础上,逐渐改革研制出型制更接近二胡的新型大筒。琴筒可用精选竹筒旋制,也可用楠竹片拼制,形状成六方或八方形,蒙以蛇皮。琴杆竹制或采用红木制作,并由原来的丝弦改用钢弦。为保持琴身稳定,在琴筒下方增加竹制或木制底托。从定弦到演奏技法均与二胡相似。除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自己原有的声音特色以外,新型大筒的技术、技巧的发展,无可否认地进入了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花鼓戏的发展,经改革已制成新型大筒,全长约82厘米,琴筒用竹黄较厚的楠竹制成六方形,筒前口蒙以当地所产菜花蛇、乌梢蛇等蛇皮,琴杆改为红木杆,琴马由竹马改用高梁稻秸制作,丝弦改用钢丝弦,并在琴筒下增置底托。
新型大筒按五度关系定弦,里外弦分别定成d1、a1,音域从d1~e3,达两个多八度。高音区发音较细窄,很少使用;中音区有色圆润、明亮;低音区浑厚而粗犷。
大筒的演奏技巧与二胡相同,可以演奏各种装饰音和清音,已发展为独奏或合奏乐器。
大筒在湖南花鼓戏的伴奏中,定弦可根据演员嗓音的需要适当调整,在乐队中它的音响较为突出,不易被其他乐器所淹没,具有花鼓戏音乐的乡土风味。大筒还用于长沙丝弦的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