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骨胡

马骨胡,壮族拉弦乐器。壮族称冉督、冉列。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隆林、田林、百色、靖西、德保一带和云南、湖南等省壮族地区。

相传已有二百余年历史,最初用于节日串寨演奏,称“游院”,亦即壮族民间器乐合奏“八音”的早期形式。后来用于壮剧伴奏。

传统的马骨胡琴筒用一段马或骡的大腿骨制成,长10~12厘米,直径5厘米,琴筒呈椭圆形,筒前口多蒙以蛇皮,也有蒙鱼皮或青蛙皮的,用鸡蛋清做粘合剂。琴杆呈圆锥形,上粗下细,多用红木或红椿木制作,长46~60厘米,在琴杆的顶端,常常雕出花纹或马头作装饰,使整个马骨胡的造型极为优美、别致。也有用竹子来作琴杆的。弦轴多为木制,也有用黄猄角制作的,美观灵巧、风格独特。琴弓较短。琴弦使用两条羊肠或丝弦,按五度关系定音为c1、g1,音域有一个多八度。

建国后,改革的马骨胡用内蒙马及牛骨拼粘琴筒,尤以大洋马腿骨拼粘的琴筒发音最好,音量宏大;并将琴杆加粗改短,弦轴改为红木制作,琴弦用钢丝弦,采用二胡琴弓,演奏时还将双膝夹持琴街改为置于腿上,60年代已用于独奏。今天的马骨胡,定弦为d1、a1,音域由d1~e3,有两个多八度。音色清脆、明亮,既与京胡近似又较之柔美,已成为富有壮族特色的独奏、齐奏乐器。在北路壮剧乐队中,马骨胡是主奏乐器。为它配奏的,还有一种琴筒较大的中音马骨胡。它们衬托唱腔,使壮剧音乐更加优美动听。

琴筒原用一段、现用多块马、骡或牛大腿骨拼粘制成,长10~12、直径5厘米,呈椭圆形,前口蒙蛇皮、鱼皮或蛙皮,后敞口。琴杆红木或红椿木制,上粗下细,长46~60厘米,顶端雕马头为饰。置二轴,原黄(一种鹿)角制,现用红木制。张二条钢丝弦。定弦d1、a1,音域d1~e3,两个多八度。

演奏时,琴筒置于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两弦间拉奏。音色近似京胡并较之柔美。常用技法有前挫弓、后挫弓、小跳弓、顿弓、打音、倚音、滑音等。用于独奏、八音乐队合奏、莫伦说唱和壮剧伴奏。是八音乐队的主奏乐器,在壮剧乐队中也居领奏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