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琴

坠琴,又称坠子。拉弦乐器。流行于河南省各地。是河南说唱“坠子书”的主要伴奏乐器,因有较长的指板,大幅度滑音最具有特色,对唱腔能衬托入微。演奏者在拉奏坠琴的同时,还脚踏坠梆击节,为演唱者伴奏。

20世纪初由小三弦改革制成,最初说唱音乐“三弦铰子书”用小三弦伴奏,后在“莺歌柳书”中将三弦改为二弦,又将琴鼓上所蒙蟒皮改为薄桐木板,用马尾弓拉奏,始成今之坠琴。

坠琴已有近百年历史。清代末年,在河南流传着“莺歌柳”和“三弦铰子书”等说唱音乐形式,为它们伴奏的主要乐器是小三弦。经过民间艺人长期的演奏实践,深感弹拨的小三弦与演唱者的拖腔不能紧密配合,难于满足艺术要求,于是有些艺人就仿效胡琴,在小三弦的外弦和中弦之间穿上一支马尾弓(保留里弦做共鸣弦),作为拉弦乐器使用,在伴唱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时人们称这种乐器为“拉三弦”。

后来,在说唱艺术中随着女演员相继出现,演唱者的音区和音色有了显著区别,为了提高乐器的定弦和增加音色的明亮度,适应坠子书发展的需要,进而又把“拉三弦”的蟒皮面改为桐木板面并去掉里弦,逐渐形成今日的坠琴。与此同时,河南曲剧也采用这一方法,将伴奏的小三弦琴鼓改为胡琴的琴筒,形成今日的坠胡。

坠琴结构同小三弦,红木、花梨木制,全长90~95厘米。琴杆、琴头、指板仍保留着原制。音箱较小三弦的琴鼓略小,两面蒙梧桐木薄板。琴头两侧各置一轴,张两弦。架于琴码上,马尾弓在两弦间拉奏。定弦a、d1,音域a~d3。

坠琴和坠胡,多以四度关系定弦,常定为a、d1,音域从a~d3,一般有两个半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