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它尔
萨它尔又称“塞他尔”,波斯语“萨”为“三”、“它尔”是“弦”,意思是3根弦的乐器。萨它尔的外形与弹拨尔相似,因音色明亮,常常用于独奏、合奏或做为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伴奏乐器。据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写的《乐师史》(古维文手抄本)中记载,早在十四、十五世纪,维吾尔族民间就有了这种乐器,到20世纪50年代,萨它尔已遍布全疆各地,并成为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拉弦乐器。
萨它尔是维吾尔族民间艺人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弹奏萨它尔的艺人大多席地盘腿而坐,将琴放置在左腿之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由于指板较长,音位宽,左手常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弦,小姆指使用的较少,食指在演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级进还是跳进的旋律,演奏者都习惯用它按弦。在弹奏过程中,弓、指法的技巧既多又丰富,但最常用的弓法主要有连弓、分弓、长弓、短弓、顿弓、跳弓和碎弓,指法主要有揉音、擞音、打音和滑音等。
民间传统的萨它尔,在形状、制作工艺和维吾尔族的弹弦乐器弹拨尔非常相似,外观像一支长柄水瓢,通体用桑木制作,全长130厘米~148厘米,共鸣箱呈瓢形,在一整块桑木挖凿出腹腔后用桑木薄板蒙裹而成,面板的上部开了一个出音孔,琴杆较长,呈半圆形柱状体,上端是琴头,顶面没有任何装饰,在正面和左侧有九至十七个T形弦钮,琴杆的正面是按弦指板,上面缠有十八个丝弦品位,有九至十七条金属弦,其中右侧第一条外弦是用铜弦做的主奏弦,其余均为钢丝共鸣弦,琴弓为木制弓杆,与小提琴的弓很相似。
改革后的萨它尔不但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它还可与高音萨它尔在乐队中合奏或伴奏,音色和谐、音响效果良好,演奏“木卡姆”时多以“弹弦”奏法开始,待歌声出现后,才用弓弦来伴奏,比较突出著名的有《木夏乌热克木卡姆间奏曲》等,在演奏“木卡姆”的散板序唱时多采用长弓、连弓,演奏出来的音调悠扬、节奏自由,而用短弓、快弓演奏“麦西莱甫”乐曲时,旋律则充满欢快、热烈活泼并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桑木制,全长148厘米。音箱瓢形,面板上设五至七个竹制高音品。琴杆长而宽,正面为指板,上缠十八个丝弦品,琴头方形、无饰。张十至十四条弦。左侧第一条铜弦为主奏弦,其余为钢丝共鸣弦。主奏弦定弦c或d,音域c~c2或d~d2。共鸣弦:G、c、d、e、g、a、c1、d1、e1、g1、a1、c2或c、d、e、g、a、c1、d1、e1、g1、a1、c2、d2。
设特制的长条形琴码,一端斜向上方伸延两厘米,置主奏弦,可利于运弓拉奏。
五十年代改革制成中音萨它尔,全长120厘米,琴杆稍短,指板上设塑料制品位;高音萨它尔,全长87厘米,音箱相应缩小,均在乐队合奏中使用。
演奏时,琴置于左腿,左手持琴按弦,以食指为主,兼用中指、无名指。右手执马尾弓在主奏弦外拉奏。
指法有揉音、擞音、打音、滑音等,弓法有连弓、分弓、长弓、短弓、顿弓、跳弓、碎弓等。是民间艺人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主奏乐器,由唱者自拉自唱。主奏弦音高,可随演唱者嗓音的高低而定。
牛腿琴
牛腿琴,是侗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体细长形似牛大腿而得名。侗语称各给、给以、给宁、勾各依斯。各给、给以均为两条空弦发音之谐音。又称牛巴腿。历史悠久,规格多样,音色柔细,主要用于侗族民歌和侗戏伴奏。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黔、桂、湘三省、区接壤的广大侗族地区。
传统的牛腿琴,琴体用一整段木料制成。民间多为自制自用,不仅使用的材料有别,琴的规格尺寸也大小不同,尚无统一标准,一般全长50厘米~85厘米,多使用当地所产杉木、桐木、松木、椿木、杨木或杂木制作,以选用纹理顺直、无疤节的杉木为佳。共鸣箱系在半边原木一端挖凿出长瓢形腹腔,其上蒙以桐木薄板为面,琴背呈船底形,琴箱长22厘米~36厘米、宽8厘米~12厘米、厚5厘米~6厘米,面板中部右侧(或左侧)开有一个圆形出音孔,可插入音柱。琴头方柱形,平顶无饰,长7厘米~12厘米、宽4厘米~6厘米,弦槽后开,两侧各设一个硬木弦轴(左上右下)或两轴同设右侧,琴头正面下方开有两个弦孔以穿弦。琴颈前平后圆、上窄下宽,长22厘米~38厘米,上与琴头相接,下与琴箱相连并浑为一体,正面用于按弦,不设指板和品位。在面板下方2/3处置竹或木制桥形琴马,下端设有牛皮缚弦用以系弦。张两条琴弦,最初用细棕绳,后改为丝弦,现多用钢丝弦。琴弓用细竹为弓杆,两端系以棕丝或马尾而成,弓长55厘米~65厘米。此外,还有一种小巧玲珑的小牛腿琴,琴体全长只有18厘米~20厘米,流行于贵州省榕江县乐里一带。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珍藏着两支牛腿琴,琴体都用一整块杉木制成,琴形完全相同,全长分别为49厘米和52厘米。共鸣箱呈长瓢形,蒙桐木面板。其中一支琴箱长22厘米、最宽处8.2厘米、最厚处5厘米,面板中部右侧开一圆形音孔,直径1厘米。琴头方柱形,平顶无饰,弦槽后开,左右两侧各设一轴。弦轴硬木制,圆锥形,轴长10厘米,轴柄刻有直条瓣纹。琴颈窄而长,前平后圆,上窄下宽,下部与琴箱接为一体。面板中间置竹制桥形琴马。张两条丝弦,琴弦由琴头正面弦孔穿出,下端系于皮制缚弦上。细竹系以马尾为弓。此琴通体髹以兰色油漆,制于1958年,出自贵州黎平民间艺人之手,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古老的牛腿琴琴体长50厘米左右。用一整块杉木制成,下半部挖空。上面蒙以杉木或桐木面板而成共鸣箱。琴颈较宽,上端的琴头呈方形。两侧各置一个硬木强轴,两条琴弦采用细棕绳。琴的尾部钉有一小块牛皮,皮上钻有小孔用以系弦。弦马置于面板中部,弓子用细竹为杆,系以一缕棕丝而成。牛腿琴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使用棕丝弓摩擦棕绳弦。所以它的发音纤柔而略带嘶声,音色别具一格。能够与人声、语言十分密切的结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风格。
牛腿琴在民间,多为自制自用,尚无统一标准,不仅使用的材料有别,琴的大小也各异。在三江侗乡多为琴长55厘米、宽9厘米、厚5厘米的小牛腿琴。改革后,扩大共鸣箱,在弦马一侧的面板上开了音孔,在面、背板之间支以圆形木质音柱,增加了按音指板,先后采用丝弦和钢丝弦,改用马尾弓等。扩大了音量和音域,使琴声清脆铿锵,音色明亮动听。有的还在牛腿琴的尾部置以弯形金属架,演奏时可挟于奏者腋下,使琴箱得以固定。既减轻了左手负担,又丰富和发展了演奏技巧。创年代初制成低音牛腿琴,成为民族乐队中的低音拉弦乐器,有良好的音响效果。
与其他的中国拉弦乐器相比,牛腿琴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它的乐音是通过棕丝弓摩擦棕绳弦发出的,因此,牛腿琴发音纤柔,并且略带嘶哑的效果,音色别具一格,能够与人声密切地配合。牛腿琴的演奏姿势和西洋乐器小提琴基本相同。演奏者把琴的尾端顶在左肩下方,左手托琴按弦,右手执弓拉奏。但是它的音域比小提琴窄,演奏的时候只用一个把位,经常以五度关系定弦。
在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牛腿琴占有重要的地位,常用于牛腿琴歌和叙事歌的伴奏。它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几乎每个侗族的男青年都有一把牛腿琴,每逢节日或农闲之时,他们便拉起牛腿琴,边走边唱,到亲戚朋友家去做客。据说,只要牛腿琴在侗乡一奏响,人们就会寻声而来,聚集一堂,拉琴歌唱,场面热闹红火。
低音牛腿琴,侗族新型弓拉弦鸣乐器。我国音乐工作者设计研制,已用于北京、广西等地专业音乐团体和音乐演出中。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民族歌舞团李寄民与北京乐器厂合作,在侗族民间拉弦乐器牛腿琴的原形基础上,共同设计制作出低音牛腿琴,成为我国民族乐队中的低音拉弦乐器。其特点是:共鸣箱硕大,设四轴、四弦,并有按音指板,琴弓于弦外运弓演奏,除琴的外观具有民族乐器形式外,琴弦、琴马,琴弓均与低音提琴相同,除可拉奏外,也可拨弦弹奏。这种低音拉弦乐器,有着良好的音响效果,已用于中央民族歌舞团乐队中。
90年代初,广西艺术学院孔宪钊在李海生老师的协助下,研制成功的低音牛腿琴颇富民族特色。它除了有效弦长、琴箱空气容积借鉴了低音提琴的设计以外,琴的外形与民间牛腿琴极相似。琴身用一整段木料先挖凿出腹腔,即侧板、背板连为一体,其上再蒙以拱形云杉面板(较低音提琴面板稍薄)而成,面板中部两侧开有两个对称的砍刀形音孔。琴头雕刻以牛头为饰,正面下方开弦槽,两侧设有四个弦轴(左右各二),采用低音提琴金属螺旋轴。琴颈较短,上端设有弦枕,正面胶有硬木按弦指板,采用低音提琴弦,琴马形状为广西花山崖画图案,系弦板呈葫芦形,使用与二胡弓相仿的竹杆马尾弓在弦外拉奏,也可拨弦弹奏。其定弦和奏法均与低音提琴相同。此琴首次参加1993年3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93广西国际民歌节”的演出,它作为伴奏民族风情乐舞的低音拉弦乐器获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