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基本乐理

音与音高

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在自然界中能为我们人的听觉所感受的音是非常多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音都可以作为音乐的材料。在音乐中所使用的音,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而特意挑选出来的。这些音被组成为一个固定的体系,用来表现音乐思想和塑造音乐形象。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四种性质。

音的高低是由于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折振动次数(频率)而决定的。振动次数多,音则高;振动次数少,音则低。

音的长短是由于音的延续时间的不同而决定的。音的延续时间长,音则长;音的延续时间短,音则短。

音的强弱是由于振幅(音的振动范围的幅度)的大小而决定的。振幅大,音则强;振幅小,音则弱。

音色则由于发音体的性质、形状及其泛音的多少等不同。音的以上四种性质,在音乐表现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音的高低和长短则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试以《社会主义好》这首歌为例,不管你用人声来演唱或用乐器来演奏,用小声唱或是大声唱,虽然音的强弱及音色都有了变化,仍然很容易辨认出这支旋律。但是,假如将这首歌的音高或音值加以改变的话,则音乐形象就会立即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不管创作也好,演奏演唱也好,对音高和音值应加以特别的注意。

由于音的振动状态的规则与不规则,音被分为乐音与噪音两类。音乐中所使用的主要是乐音,但噪音也是音乐表现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民族音乐里,噪音的使用具有相当丰富的表现能力。如在戏曲音乐中,打击乐器在其他艺术表现手段的配合下,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各种思想情感方面,其作用是异常明显的,这是世界音乐文化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和学习的。

我们平时所听到的某一个音,都不只是一个音在响,而是许多个音的结合,这种声音叫做复合音。复合音的产生是由于发音体(以弦为例)不仅全段在振动,它的各部分(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也分别的同时在振动。由发音体全段振动而产生的音叫做基音,也就是最易听见的声音,由发音体各部分振动而产生的音叫做泛音。这些音是我们听觉所不易听出来的。

音符及其种类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那就是:在乐谱表上表示正在进行的音的长短(也叫“音值”)的符号,叫作“音符”。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便于称呼。在乐音这个大家庭里,每一个音(也是音级),也都有它独立的名子。也就是“音名”。在认识音符之前我们要先知道它们的名字——音名(唱名)。其中最主要的有7个基本音,分别由七个英文字母来表示,称为:CDEFGAB它们分别还有小名(唱名——视谱时所唱出的名叫“唱名”):Do Ruai Mi Fa Sol La Xi(简谱)1234567在乐音的“家族”中有几十个高低不同的音,但是最基本只有这七个音,其它高、低音的音名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变化出来的。

音符是音乐的文字,音符人类情感的声音,音符是耳朵听得懂的语言。然而,音符是简短的。音乐却是绵延的;音符是单纯的,情感却是丰富的;音符是轻微的,语言却是厚重的。

所以,音符是一种简短、单纯、轻微的方式表达绵延、丰富、厚重的符号,犹如一颗滚在阳光下的雨滴,是阳光和空气的凝缩,是清纯和美丽的聚集。小小的音符,却承载着博大的含义。

音符们各有不同。但是它们大部分基本上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符头”、“符干”、“符尾”。

不同的音符代表不同的长度。音符有以下几种: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六十四分音符。

注释:以下所讲的“时值”就是“音长”。

(一)全音符

这个空心的白色音符叫“全音符”。它是音符家族的老大哥,其他音符的时值都比它短,而且要以它为准。依次分为两半。

(二)二分音符

这个长着身子(学名叫符干)的白色音符叫“二分音符”。它只有全音符的一半长,(它等于全音符1/2的时值)

(三)四分音符

这个黑脸的音符叫“四分音符”。它比二分音符又小一半。(它等于全音符1/4的时值)

(四)八分音符

这个黑脸的音符长出了尾巴,它叫“八分音符”它比四分音符还小一半。(它等于全音符1/8的时值)

(五)十六分音符

这个黑脸的音符长着两条尾巴,它叫“十六分音符”。它比八分音符还要小一半。(它等于全音符1/16的时值)

(六)三十二分音符

这个有着三个尾巴的音符叫“三十二分音符”。它比十六分音符又少一半。(它等于全音符1/32的时值)

(七)六十四分音符

长着四个尾巴的黑色音符名叫“六十四分音符”。它是“三十二分音符”的一半。(它等于全音符1/64的时值)

音乐体系与音列、音阶

一个不是很重要的概念(简单了解即可)——在音乐体系中,所有具有固定音高的乐音的总和,叫做乐音体系。乐音体系中的音,按照上行(xíng)即从低到高或下行(由高到低)的次序排列起来的音叫做音列。我们在钢琴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乐音体系中所使用的音和音列。标准的钢琴有88个键,也就是说钢琴由88个音高各不相同的音。除此之外的音很少用在音乐中。

下面要讲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音级。乐音体系中的每一个音叫做音级。音级有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两种。

一,基本音级:在乐音体系中,具有独立名称的7个音级叫做基本音级。这7个音级表现在钢琴上就是白色琴键所发出的声音。基本音级的名称有音名和唱明两种标记方法,每个音级的音名是用字母来标记的。唱名则利用读音来表示。(关于音名和唱名的关系,我们将在后面的调式与调性的部分具体讲解。)以C大调为例:C大调基本音级的音名从低到高分别标记为:C、D、E、F、G、A、B与其对应的唱名则是do、re、mi、fa、sol、la、si七个读音。在乐音体系中7个基本音级的标记(音名和唱名)是循环使用的。即C、D、E、F、G、A、B之后又回到c、d、e、f、g、a、b或do、re、mi、fa、sol、la、si之后还是do、re、mi、fa、sol、la、si……如此循环往复。但是,每一个循环中的音级是音高不同的,也就是说,虽然音名(或唱名)相同但音高是不一样的。在标记音名时时采用大写、小写,或者是在大写字母后加入下标、小写字母后加入上标的方法加以区别。如:C、a、a1(后面的数字“1”应为上标形式)、B3(数字“3”应为下标形式)。其中两个相邻的、具有同样名称的音的关系叫做“八度”。

二,变化音级:在七个基本音级中,除了E和F(C调唱名为mi和fa)、B和C(C调唱名为si和do)之外,其他的两个相邻的音级之间还可以得到一个音,也是人耳可以明显分辨出来的。我们举一个例子——在C音和D音之间还可以得到一个音高既不同于C又不同于D的音,也就是说这个音要比C音高但是又比D音低。我们可以认为这个音是升高C音或者说是降低D音得来的。这种升高或降低基本音而得来的音,叫做变化音级。变化音级表现在钢琴上就是黑色琴键所发出的声音。

变化音级的标记方法是在基本音级的前面加入#(升号)或b(降号)。如C音和D音之间的音,我们可以说它是升高C音而得来的,这样就把它标记为#C(读做“升C”),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它是降低了D音而得来的,因此也可以把它标记为bD(读作“降D”)。由此可见,#C和bD实际上是一个相同的音,只不过标记方法不同罢了。这种标记方法不同、实际音高相同的音叫“等音”。

三,音的分组前面我们讲过,在乐音体系中七个基本音的名称是循环重复使用的。因此就会产生许多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音,为了加以区别,我们将音列分为许多个“组”。

最中央的一组叫做“小字1组”,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1来表示,如c1、d1、e1、f1……

比小字1组高的音组依次命名为“小字2组”、“小字3组”、“小字4组”、“小字5组”,其中,小字2组的标记方法是——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2。其他各组的标记方法依此类推。

比小字1组低的音组依次命名为“小字组”、“大字组”、“大字1组”、“大字2组”小字组的音用不加数字上标的小写字母来标记,如c、d、e、f、g、a、b;

大字组的音用不加数字下标的大写字母来标记,如C、D、E、F、G、A、B;“大字1组”和“大字2组”的音用大写字母并在右下方加数字下标来表示:如F1、G1、B2、A2……

同名变化音级的标记方法只要在基本音级的前边加上#(升号)或b(降号)即可,如#A1、#e、#f2、bA、bg3……下面以钢琴为例,介绍一下儿音的分组(只列出基本音级的分组)

音律与律制

大多数乐音间的音分值都不是一个整数。如二分音和三分音是701.955000865387……音分。在一般情况下,只使用它四舍五入后的整数部分702音分。而四分音和五、六、七分音之间的关系分别约为386、702和969音分。

确定音律应首先确定一个标准音,然后其它各音根据所使用的律制来确定。现在国际通用的标准音是把每秒钟振动440次的音定为小字一组的a即a1。

三分损益律是把发出一个音的弦长分成三份去掉一份(即三分损一)或增加一份(即三分益一)以得到一个新的音。其实也就是先后按照乐音分音列中二分音和三分音之间的音高关系及三分音和四分音之间的音高关系从一个音起依次产生本组内其它各音。三分损益律也叫五度相生律或隔八相生律;纯律是按照乐音分音列中四分音、五分音和六分音之间的音高关系一次产生两个音;十二平均律则是把一个音组分为音高关系完全相同——即100音分的十二个音。这三种律制间的音高关系是不完全一样的,但只要差别不太大,就把它们作为同一个音级对待。所以这三种律制所产生的同名音之间在音高上也有些微小的差异。而且有些国家或地区的音乐使用的也不是十二音体系,如印度音乐就使用二十二律;而在波斯-阿拉伯调式体系中一个音组里竟然有二十四个音!这也就是乐音体系的定义中“乐音”前面要加一个定语“基本”的原因。

不管是那一种律制,在音列中相邻两组同名音间的关系都是按照乐音分音列中一分音和二分音之间的音高关系来确定的。即:下一组音是上一组同名音频率的二倍。或者说上一组音是下一组同名音频率的二分之一。

我们把基本音级中各音分别在三种律制下和c的关系以音分为单位列表如下:

律制cdefgabc1

三分损益律020440849870290611101200

十二平均律020040050070090011001200

纯律020438649870288410881200

这三种律制都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律制。但由于其音高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也就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三分损益律由于是按照乐音分音列中最简单而又能产生新音的音高关系——一次只产生一个音而得到所有的音,所以在音的先后结合上显得自然协调,适用于单音音乐;纯律由于是按照乐音分音列中四、五、六三个分音之间的音高关系一次产生两个音而得到所有的音,所以在音的同时结合上使人感到纯正和谐,适用于多音音乐;十二平均律因为它所有的音与音之间的音高关系都完全相同,所以适用于转调较多的音乐。而且由于它在很多乐器的制造和演奏上都比较方便,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传统乐理是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撰写的,所以十二平均律在近年来以压倒一切的优势占领了音乐理论界。包括一些本来不是以十二平均律为律制的音乐也有被十二平均律改造的趋势,以至于有的音乐人只知道有十二平均律而不知道其它律制,对以其它律制表演的音乐一概斥之为“音不准”,这也是不太合适的。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不同的泛音列是构成各种乐器(包括人声)不同音色的关键原因,也是三分损益律和纯律的基础。不仅如此,泛音又是弦乐器(包括弓弦乐器、击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常用的一种定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演奏技巧。其次,对管乐或声乐而言,泛音则是扩大音域的一种基本方法:如果没有泛音的话,铜管乐器的音域不可能超过一个八度,木管乐器的音域也不可能有现在这么宽;而且也就不可能有女高音(对管乐而言,泛音就是超吹,对演唱而言,泛音就是假声)。最后,泛音列与和声学也有一定的关系。甚至有的人还认为泛音列(分音列)和沉音列(倍音列)是构成大小调调式体系的理论基础。所以,在音乐实践和音乐理论中,泛音至少有以上一些作用。

乐音的音高问题是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之一,已由一个专门的学科——即《律学》——来研究。但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乐音的实际音高则受到演奏者音乐环境的影响而和理论高度有一定的差异。即使是音高固定的乐器如钢琴,由于人耳听觉的原因也不可能做到和十二平均律完全一致。只能是尽量接近而已。

音域及音区

音域及音区:音域有总的音域和个别的人声或乐器的音域两种。

总的音域是指音列的总范围,即从它的最低音到最高音(C2-c5)间的距离而言。个别的人声或乐器的音域是指在整个音域中所能达到的那一部分,如钢琴的音域是A2-c5。

音区是音域中的一部分,有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三种。

在整个音域中,小字组、小字一组和小字二组属于中音区。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和五组属高音区,大字组、大字一组和大字二组属低音区。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音区划分,往往是不相符合的。如男低音的高音区是女低音的低音区等。

各音区的特性音色在音乐表现中,有着重大的作用。高音区一般具有清脆、嘹亮尖锐的特性;而低音区则往往给人以浑厚、笨重之感。

简谱及其来历

简谱是用阿拉伯数字1、2、3、4、5、6、7来记录音高的一种记谱法,读过书的中国人几乎都认识它。这种记谱法的是法国的修道士苏埃蒂1665年提出来的。后来,将它加以改进和积极推广的竟然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卢梭。由于这种记谱法不方便于记录多声部的、复杂的音乐,在欧洲几乎从未普及过。1882年前后,美国人梅森到日本讲学时把它传入日本,19世纪曾有一度在日本学校通用过,不过后来他们也不用了。清朝末年,简谱通过留日学生传入我国。1904年,沈心工先生编写的“学校唱歌法”一书出版,曾风行一时,从此简谱便在我国普及开来。笔者认为,简谱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记录方法,在我国普及和推广音乐方面曾经而且仍在发挥很大的作用。不过由于它记谱有不少局限,而且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又都不用它,我们应当创造条件推广、普及五线谱,以利于提高音乐水平及与世界各国进行音乐文化交流。

简谱,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一般所称的科谱,系指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O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五线谱的4分音符。

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时法国天主教方济名会教士J·J·苏艾蒂加以改进后用来教唱家教歌曲。18世纪中叶,著名的法国思想家J·J·卢棱再加改进,大力倡导,并编入他的《音乐辞典》之中。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19世纪末叶,简谱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1904年沈心工编著出版的《学校唱歌集》是中国最早自编的一本简谱歌集;之后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学校,30年代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简谱得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由于简谱的记法与中国的工尺谱(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字谱)相当接近,在中国简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把简谱吸收的最好、最发扬光大的国家。而五线谱,通过教育体制,以西方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已基本流行于各个国家,在院校里也是必修项目之一,它为世界音乐统一于一谱提供了基础。

五线谱基础知识

五线谱,即是一种记谱方法,即把音乐记录在纸上,以用于存档、交流或演奏时的提示。虽然到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记谱法能够完全准确地记录音乐,比如音高、力度、速度上的细微差异,许多装饰音的奏法等,但凭借曲谱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表现音乐。

五线谱虽源于西方,但已成为音乐界通用的记谱形式。下面我们分几个题目来讲解,使你能在很快了解这种记谱形式。

音的高低、长短和标记节拍

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

在每行五线谱的开头都有一个符号__叫“高音谱号”,是最常用的。当然还有“低音谱号”和“中音谱号”。它们都是用来确定乐音的绝对物理高度的。

高音谱又叫G谱号表示小字一组的g,记在五线谱的第二线上。

低音谱又叫F谱号表示小字组的f,记在五线谱的第四线上。

中音谱又叫C谱号表示小字一组的c,可记在五线谱的任何一线上。用得较少。

在五线谱表上用来记录音的符号叫“音符”。音符的形状有多种,但不外乎有三种组成成分:符头,符干和符尾。符头有白符头和黑符头。符干写在符头的左下方或右上方。符尾写在黑符头符干的右边,许多音符的符尾可以相连。

1.音的高低。

在五线谱上,音的高低是按音符在谱表上的位置而定的,位置高则音高,位置低则音低。比如这组音符:

从上谱还可看出,音符是记在线上和线与线之间的。在谱表中,共有五条线和四个间,它们的名称如下:

五线的上下都可以加短横线,这样就能记录较多的音。比如:

在五线谱记录的音到底多高呢?五线谱上的音高是固定的。一般人们以钢琴键位和五线谱表加以对应。在这里你应当了解“小字一组”的A音,它是物体每秒钟振动440次的音高,叫做“标准音”,人们把它做成音叉——,用于乐队乐器的调音。有了标准音,我们才能准确找出乐曲的调高。

2.音的长短。

在具体的乐曲中,音的长短不仅指发生的长短,还指停顿的长短。音的长短首先是由不同形态的音符来表示的。

其次,用符点表示音的长短,即音符的右边附有一个小点的音符叫做符点音附。附点表示延长原来音符时值的一半。

第三,用连线“——”表示音的长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音高的音符用连线连起来,表示把这几个音的长度相加成一个音。如:

第四,用休止符表示音的停顿时间的长短。在曲调中,除了音有长短外,间停顿的时间也有长短。音的停顿用休止符来表示。

3.节拍。

节拍是音乐节奏强弱的有规律的划分。就象在舞厅人们按照二拍子、三拍子、或四拍子的乐曲,跳起不同的舞步。这种对节奏强弱规律的划分用小节来表示,——即用小节线来进行划分,小节线后的第一拍为强拍。

乐曲的节拍用拍号来标明,拍号记成分数,分子表示每小节有几拍,分母表示以什么音符为一拍。

4.谱表。

高音谱表是最常用的谱表。它用于记录男女声歌唱的曲调和高音乐器,象笛子、唢呐、二胡等。

低音谱表用于低音乐器记谱,如大提琴、长号、定音鼓等。低音谱表从“中央C”往下推列。

大谱表用于音域较宽的乐器记谱,如钢琴、手风琴、竖琴、扬琴、琵琶等谱。

中音谱表专用于中音乐器,不常用,知道即可。

五线谱标记调号

人们把这些音排列成组。

在简谱用1=C、1=D、1=G等作为调号来表示乐曲是什么调的。而在五线谱中则要看谱号旁边有无升号(#)、降号(b)或升降号多少来确定乐曲是什么调的。那么这些升号、降号是怎么来的呢?它们是怎样记到五线谱上的呢?要弄懂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音名与十二音律。

什么是音名?音名是五线谱用来表示固定音高的音的名称,它们是C、D、E、F、G、A、B七个基音,再加上#C(bD)(读升C或降D)、#D(bE)、#F(bG)、#G(bA)、#A(bB)五个变音,共为十二个,称为十二音律。

五线谱上自然记录的音与键盘上的白键音相对应,即没有记录升降音。那么,要在五线谱上记这些升降音,就要在这些音前加上升降号——。

调号的产生

通常我们把大调音阶唱成1234567i(do,re,mi,fa,so,la,si,do),在3和4之间、7和i之间是半音。这样,如果曲调的1=C,那么其音阶正好等于键盘上的白键,没有一个升降音。

但是如果1=D呢?1=E呢?1=G呢?实际上,除了1=C之外,其它任何调的记谱都会出现升降号,原因是要保持3-4之间、7-i之间的半音关系,其它各音之间的全音关系。

为了保证2-3和6-7之间的全音关系,就要使用升F和升C两个变音,于是产生了D调的调号。按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推出其它各调的调号。

常用记号

五线谱上除了用音符来记录声音外,还要使用一些记号来辅助记录,这些记号也非常重要。

1,连线。

连线有两种用法:高低相同的音用连线,表示将这几个音的拍数相加,唱(奏)成一个音;对音高不同的音用连线,在歌曲中表示一字多音,乐曲中表示一弓拉奏或一口气吹奏。

2,反复。

反复记号有以下几种:

从头反复

中途反复

不同结尾反复

自由反复

3,装饰音。

倚音

颤音

4,简写。

5,其它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