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决定发展导弹
- 毛泽东兴奋地说:“没有原子弹,我们说话就没人理!我们只要有人才,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 周恩来在会上说:“中国发展导弹不能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开始进行研究工作,应当采取集中力量,突破一点的方针。”
- 聂荣臻指出,对导弹的研究应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外国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
毛泽东说我们也要搞导弹
1955年春天。在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的书房里,在那张宽大的书案上展读线装古籍的毛泽东,不时地挥动手中的狼毫,神采飞扬地在书中的天头地脚留下自己的批注。
正当毛泽东读得十分尽兴时,他的政治秘书田家英送来了新华社的内参清样,上面刊载,艾森豪威尔拟对中国和东方阵营实行“大规模报复”的核讹诈演说。
毛泽东阅后顿时怒发冲冠,拍案而起:“想做世界霸主,简直是痴心妄想嘛!”
他回过头来对田家英说:“请恩来同志到我这里来!”
周恩来急步匆匆地从西花厅来到了丰泽园。
一走进毛泽东的书房,周恩来便关心地询问:“主席好,上午睡得好吗?”
毛泽东用他浓重的湖南口音回答:“蛮好啦!”然后神情严肃地指着刊有美国总统讲话的新华社的内参清样说:“恩来,这份东西你看过了吗?”
“我已经批给几位老帅和外交部,让他们迅速拿出对策,再上报主席……”周恩来答道。
毛泽东十分威严地说:“要快,《人民日报》立即发社论,表明我们的态度。还有,我们也要搞原子弹和导弹,在这方面,我们的人才如何?”
周恩来胸有成竹地答道:“我们在这方面的人才钱三强与诺贝尔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夫人同在一起工作过,杨承宗和彭桓武是从法国、英国回来的著名放射物理学家,另两位在美国火箭之父冯·卡门博士门下工作过的导弹专家钱学森,我们正在通过各种途径,争取早日回国……”
“好!”毛泽东兴奋地敲击着沙发扶手,“没有原子弹,我们说话就没人理!我们只要有人才,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经历过中华民族的苦难岁月和战乱之苦的新中国的领袖们有着超越历史的清醒和远见,他们深知拥有导弹核武器对重新确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重振历史雄风是何等重要。
毛泽东不仅在周恩来呈送的中国发展导弹核武器的报告上圈阅同意,而且还站立在共和国最高国务会议的讲坛上,挥动历史的巨臂,宣布着一个东方民族重新崛起的历史声音:
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以一代大政治家的胆识预言:
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10年工夫完全可能!
陈毅更是抑制不住他诗人般的豪爽天性,在中央军委的会议上,挥臂陈词:“干,就是当了裤子,我们也要搞导弹核武器!”
奉周恩来之命到第一线具体抓这项工作的副总参谋长张爱萍说得更干脆形象:
“我们不能没有打狗棍……”
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航空工业委员会,专门负责导弹核武器的领导工作。
在物色主任人选时,处在一线工作的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把期待和信任的目光投向了聂荣臻元帅……
钱学森给军委领导上课
1956年1月,北京总政排演场里将星闪亮,名将云集。在陈赓的亲自安排下,钱学森给解放军高级军官作火箭导弹技术的讲演。
自从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央军委内部就盛传,中国要发展自己的尖端武器,要搞原子弹和导弹。但是,这两个“弹”到底是什么,很多高级将领都不清楚。
1955年时,毛泽东多次在军委高级会议上提出,要搞导弹和原子弹。中央已经发出号召,高级将领们再不能对导弹“一抹黑”了。
于是,在哈尔滨军工学院院长陈赓的亲自安排下,刚刚回国不久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将在这里给解放军高级军官们作火箭导弹技术的讲演。
陈赓将这次讲演戏称为“导弹扫盲课”。
说起陈赓请钱学森讲课,在不久前钱学森去哈工大参观时,陈赓就有了这样的想法。
1955年11月25日上午,钱学森来到哈军工,出乎他意料的是,站在学院门口迎接他们的竟是副总参谋长兼哈军工的院长陈赓。
陈赓热情地握住钱学森的手说:“欢迎钱先生来学院参观指导工作。”这使钱学森很感动。
陈赓在致欢迎词中说:“我们军事工程学院打开大门来欢迎钱学森先生,对于钱先生来说我们没有什么密要保的。那些严格的保密规定,无非是在美国人面前装蒜,不让他们知道我们武器装备发展水平。”
陈赓陪同钱学森参观了空军工程系,海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等。
陈赓说:“钱先生,我是一个军人,说话直来直去。你到了学院也别客气,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尽管提。”
钱学森看到这所军事工程学院用军队办法管理,井井有条,设备、仪器均一尘不染。而且学院的专业建设也发展很快,现代化的风洞、水槽都已建起,实验室里的教学演示设备也很齐全,各专业都有很好的学习条件,钱学森感到耳目一新。
另外,钱学森还看到这所学院当时请了二十多位苏联专家。
陈赓又陪同钱学森参观了学院的陈列馆。馆里陈列了许多在朝鲜战场上缴获的飞机、坦克和带有电子管能够自动寻找目标的炮弹等。
陈赓用手指着这些东西,笑着对钱学森说:“这都是缴获美国人的战利品,没有什么可保密的。”
陈赓又把钱学森领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钱学森站住了,他仔细观察那个简陋而又原始的固体燃料火箭试验装置,然后很有兴趣地和正在安装调试的几名教师讨论起来。
陈赓在旁边看到钱学森如此感兴趣就试探地问:“钱先生,你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来?”
钱学森很有信心地回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陈赓听到钱学森的这句话,兴奋地握住钱学森的手,激动地说:“钱先生,您说得真好!我就要这句话。”然后,陈赓的目光落在了钱学森宽阔的前额上。
陈赓想起了周恩来在钱学森归国不久的嘱咐:“要好好待钱学森,科学家是我们国家的精华,他是科学家的一个代表。……”
就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所牌刚挂起来,陈赓就找上门来,盛情邀请钱学森给在京的高级军官讲演火箭技术课。
这天,钱学森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就来到会场。一到会场,他就开始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他要讲的内容。
这时聂荣臻走了进来。
看到老战友来了,叶剑英起身迎上去说:“聂老总,你也来欢迎钱大博士……”
“听说学森同志来讲课,我给这位科学家当学生来了。”聂荣臻一边说,一边握住了钱学森的手,仔细端详着钱学森,接着感叹道:“很年轻嘛!”
钱学森答:“我已经45岁了。”
叶剑英说:“正是年富力强。”
聂荣臻说:“你比我小12岁呢!”
两人正在说话时,身材高大的贺龙迈着大步走过来说:“这位年轻人就是钱博士吧?”说着伸出手来使劲握了一下钱学森的手。
贺龙当年握菜刀闹革命的大手依然十分有力,钱学森顿时感到手像被钳子夹住一样疼痛难忍,不禁“啊”了一声,满脸通红。
陈赓急忙走上前介绍说:“这是贺龙元帅。”
钱学森一边揉着通红的手掌,一边看着眼前这位威武的元帅,心里想:这位元帅打招呼的方式可真特别。
听到陈赓如此称呼自己,贺龙爽朗地把手一挥说:“什么元帅!对现代科技我是一窍不通,今天是来给钱先生当学生的。”
叶剑英也连忙说:“我也是。咱们不能光会打仗,还要学会科学技术啊……”
叶剑英的话刚说了一半,一个响亮的声音从门口传了过来。
“我来也!”陈毅的大嗓门把众人的目光吸引过去,“钱先生,不不,还是叫学森同志好,你可把我们等急了啊!”说着,他就对钱学森来了一个外交式的拥抱。
刚被捏疼了手掌,又被人热烈地拥抱一下,钱学森有点不知所措。
站在旁边的陈赓连忙给钱学森介绍道:“这是外交部长陈毅元帅!”
钱学森听了,连忙说:“久闻大名,久仰、久仰!”
“不敢,不敢!”陈毅笑眯眯地双手抱拳说:“钱大博士的名声如雷贯耳,今日一见,三生有幸啊!”
钱学森连忙说:“你们这些元帅、大将都太客气了,新中国靠你们打的江山……”
陈毅说打断钱学森的话,谦虚坦诚地说:“今天我们可是都来拜你为师的。请你给我们讲讲,火箭、导弹是一个什么玩意儿?”
陆陆续续地,高级将领和来听课的陆海空校级军官都坐到了位置上。
陈赓看人都到齐了,就走上讲台宣布:“今天,遵照彭德怀同志的建议,专门请钱学森同志来为驻京部队和军事机关校级以上军官讲火箭技术与导弹武器课……下面,请钱学森同志给大家演讲。”
在热烈的掌声中,钱学森登上讲台,开始演讲。
钱学森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讲解着复杂的导弹技术。他知道,讲台下这些战功累累的将军受时代的限制,文化水平多数不高,所以,他尽量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话来讲解。遇到实在绕不过去的知识,就打个比方,做到深入浅出,简单明了。
讲台下的元帅、将军们听得入了迷,连吃饭的时间都忘了。
陈赓发现了问题,就适时地插嘴说:“老帅们,将军们,导弹不能当饭吃呀!我的肚子饿得嗷嗷叫……”
人们哈哈大笑,一看表早该吃午饭了。
陈赓转脸对钱学森说:“学森同志,你太辛苦了!我们越听越带劲!不过有些问题还是不太弄得明白,比如,什么叫‘弹道’?什么叫‘再入’?你再辛苦辛苦,下午接着讲。”
就这样,钱学森一连给元帅、将军和校官们讲了3天的火箭导弹技术,引起解放军高级将领们的极大兴趣。
经过这次在军委高层领导的科学普及工作,创建中国火箭导弹事业的部署很快就正式启动了。
组建导弹航空科研领导机构
1956年2月17日,一份由钱学森起草的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送到了周总理的案头。
钱学森的“意见书”,提出了发展我国国防航空、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某些具体措施。
在这份“意见书”书中,钱学森提出:
健全的航空工业,除了制造工厂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强大的为设计而服务的研究及试验单位,应该有一个做长远研究及基本研究的单位。这几个部门应该有一个统一领导的机构,做全面规划及安排的工作。
钱学森还提出,应该调派高校毕业生到苏联去学习导弹火箭制造工艺,同时请苏联专家为我国设计制造导弹火箭的一系列工厂,预备到1958年生产我国自制的导弹及火箭。
“意见书”还列举出一批国内这方面的21位高级专家名单,其中包括任新民、罗沛霖、梁守槃、庄逢甘、林津、胡海昌等。
周恩来非常重视钱学森的“意见书”。
2月21日,他逐字逐句地审阅意见书,对个别标点、字、句做了修改,并在标题下署上“钱学森”三个字。然后,他吩咐秘书打印6份,分发给军委的相关领导。
钱学森的“意见书”受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
1956年3月14日,周恩来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经研究决定,组建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简称“航委”。
4月13日,国防部发出通知:
为了发展航空工业,国务院决定成立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聂荣臻;副主任:黄克诚、赵尔陆。委员:王士光、王诤、安东兼秘书长、刘亚楼、李强、钱志道、钱学森。
航空工业委员会直属国防部,负责领导中国导弹、航空事业的发展和建设。
随后,聂荣臻在仔细研究并征求钱学森等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后,于5月10日,向国务院、中央军委提出《建立我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的报告。
5月26日,周恩来出席中央军委第七十一次会议,组织大家讨论了聂荣臻的报告。最终,报告获得通过。这次会议还做出了发展中国导弹事业的决策。
周恩来在会上做出指示:
1、导弹的研究方针是先突破一点,不能等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开始研究和生产。
2、研究导弹所需要的专家和行政干部,同意从工业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军队中抽调。由宋任穷组织一个小组,负责联系人才和收集技术资料,要说服更多的人,为研制导弹努力。军队更要起模范作用,要人要钱,首先拿出来。
3、同意组建导弹管理局,由钟夫翔任局长。同意钱学森为导弹研究院院长。局、院的副职干部由总政治部、总干部管理部配备。调人、组建机构等,由聂荣臻主持,召集有关部门开会,研究解决。
4、电子技术方面,可以先从培养人才开始,在西安设立军事通信学院。
会议还决定由航委负责,组建导弹管理局,即国防部五局和导弹研究院,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这次会议,做出了发展中国导弹事业的决定。此后,中国的导弹武器研制发展的宏伟事业大踏步前进了!
5月26日下午,聂荣臻找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萧向荣以及安东、薛子正开会,研究逐项落实措施。这3个人也是周恩来在会上指定帮助聂荣臻解决机构设置,抽调人员,研究机关用房等具体问题的。
聂荣臻要安东尽快去找总后勤部,空军,北京军区的领导人商量,为导弹研究院寻找院址,以便开展工作。聂荣臻嘱咐安东,要向有关领导人详细说明导弹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中央和军委领导的决心,请各单位发扬风格,把可能提供的房子让出来。
几天以后,安东汇报说各单位领导听说要搞导弹研究,都很支持。
经过协商,解放军一二四疗养院,北京军区一〇六疗养院,北京空军四六六医院可以拨出来供国防部五院,即导弹研究院使用。
聂荣臻听了很高兴。这样,导弹研究院在北京西郊找到了第一处院址。
这里虽然荒凉,但经过开拓者们的努力,现在已成为重要的航天事业研究基地之一。
聂荣臻确立自力更生方针
1956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成立。聂荣臻主任走马上任,开始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是邓小平主荐的。
1955年秋天的一个早晨,一辆宽大的红旗轿车开出中南海。
车上的中共中央书记邓小平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街景,他不禁担心起他即将探望的聂荣臻元帅。
轿车飞速行驶,邓小平的心早已飞到了聂荣臻元帅的身边,他多想尽快见到这位老帅啊!
3年前,聂荣臻作为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在北京郊区视察国防工程时不慎摔倒,随后被确诊为心脏病和高血压造成脑平衡神经失调。于是,聂荣臻遂向党中央请辞养病。
现在,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航空工业委员会,专门负责导弹核武器的领导工作,中央决定由聂荣臻主持工作,他的身体能承受这样大量的工作吗?
带着这样的担心,邓小平见到了聂荣臻。
一见到聂荣臻,邓小平同志就用浓浓乡音询问元帅的身体状况。看到聂荣臻气色不错,邓小平的心放松了许多。
邓小平亲切握住比自己大几岁的同乡老大哥的手,满意地说:“康复了就好嘛,现在中央正准备让你挑重担啦。陈毅同志调外交部,彭真同志工作太忙,准备不兼北京市长,空出两个位子。还有—项是抓军队,科技和装备。这几项工作请你挑选一份!”
聂荣臻想了想说:“感谢党中央对我的信任,我青少年时代就对科学感兴趣,让我分管军队的装备和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吧!”
邓小平以他那惯有的果断口吻说:“好,就这么定啦!”
聂荣臻上任没几天,他就根据火箭专家钱学森写的《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
这个“初步意见”奠定了发展中国战略导弹的基础,为中央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了十分有力的参考。
聂荣臻上任后,首先遇到了一个方向性的重要问题:我国的导弹、火箭技术究竟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呢?是一切都靠自己从头摸索前进,还是一切依赖外国援助?
聂荣臻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反复研究后确认,应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上,坚持自力更生,同时尽可能争取必要与可能的国际援助。
1956年10月15日,聂荣臻就发展中国导弹事业向中央报告,提出对我国导弹的研究,应采取如下方针:
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成果。
17日,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这个方针的确立,为我国的战略导弹事业指明了方向,使我国的战略导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决定成立导弹特种部队
1956年3月14日,在戒备森严的解放军总参谋部办公大楼里,一次极不寻常的中央军委会议正在周恩来主持下召开。
参加会议的都是中央军委将官以上的领导。将军们一身戎装,以军人特有的姿势坐在椅子上,用略带兴奋和茫然的眼神直视讲台后面的墙壁上的一块黑板。黑板上赫然写着:要成立一个新的军种,叫火箭军。
主席台上,周恩来说:“今天军委扩大会议的议题,就是请钱学森同志谈谈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设想和规划……下面由钱学森同志给大家作报告。”
在将帅们的注视下,从美国军方的阻挠中回国不久的钱学森从座位上缓缓站了起来,他显得十分的兴奋和激动。他从总理、元帅、将军们的眼神里,体会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信任。他拿着手中沉甸甸的汇报提纲,走上讲台。
钱学森望着那些高级将领们一张张热切的面孔,心中激动不已。这些当年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帅们,今日,对于军事现代化,对于掌握火箭、导弹技术,寄托了多么殷切的期望啊!
刚刚踏进国门不足半年的钱学森,从总理、元帅和将军们那一双双亲切的目光里,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信赖。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在他心中升腾着……
钱学森从历史讲到现实,从军事扩张讲到国家的综合实力,从天上到地上……他以科学家的远见卓识,给眼前这些指挥过百万大军的元帅、将军们深入浅出地讲了一堂导弹战略的高尖端技术课。
在演讲中,钱学森还构想了中国导弹事业发展的明天和希望。
会议室里除了钱学森的讲话声,听不到任何声音。
历经了艰苦卓绝战争的元帅和将军们有着超越历史的清醒和远见。他们深知拥有导弹对确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对保卫国家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大意义。
“中国要创建自己的战略核力量”的构想赢得了与会老帅和将军们的全力支持。
元帅和将军们看着汇报提纲,听着钱学森的讲解,一个影响未来中国发展的重大决定形成了。于是,一项维系着中华民族未来前途和地位的历史性工程徐徐拉开了帷幕。
会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果断做出了创建和发展中国战略核反击力量的决策。
10月8日,成立了以钱学森为院长的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随着一个个命令飞到各个军区,解放军里的一些精英神秘地消失了。
而在距北京不远的长辛店的一个神秘院落里,一批又一批人员和装备源源不断地涌来,汇聚成一支庞大的特种部队。
这支部队就是前面说的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最早的雏形,炮兵教导大队。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开始秘密成长、壮大、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