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发射战略导弹

  • 孙继先自嘲道:“我从正经的兵团司令成了杂牌司令了!”
  • 周恩来轻松地说:“不错,万事开头难。这件事我们过去没干过,一定要认真细致,稳妥可靠,争取胜利。你们就大胆放手干吧。”
  • 聂荣臻元帅在庆祝宴会上兴奋地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军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孙继先受命筹建火箭试验场

1957年8月31日,中央军委召开秘密会议,讨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提出的《关于建设导弹靶场和试验场的规划(草案)》。这份草案获得通过。

于是,中央军委决定开始筹建导弹试验靶场,并成立以炮兵政委邱创成为主任的靶场筹建委员会。

9月25日,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批准成立导弹靶场筹建处,对外称炮兵营房工程建筑部,由炮兵负责组建。但是没多久,炮兵司令员陈锡联提出:组建导弹靶场要几万人干两三年。

中央决定以志愿军二十兵团机关为基础,抽调干部组建一个由军委直接领导的导弹实验靶场。

于是,还在朝鲜前线的二十兵团代司令孙继先被中央军委从火线上调回了北京。

北京的深秋宁静安详,阵阵秋风夹裹着红叶飞落在中央军委的大院里。一身戎装的孙继先带着满身的硝烟味走进了中央军委政治部肖华副主任的办公室。

肖华一见老战友来了,连忙拉孙继先坐到沙发上,倒了一杯茶之后就嘘寒问暖地和他聊起来。

孙继先是红军时抢渡大渡河的“十八勇士”之一,他的火爆脾气和他作战勇猛一样有名。

此时,孙继先再也憋不住了,心急火燎地问道:“老肖,军委把我从火线上调回来干啥?我的部队正在血里火里滚,而他们的指挥员却在北京和老朋友喝茶叙旧……”

“你个老孙,还是没改掉那个炮仗脾气!好吧,你听我慢慢跟你说。”肖华把茶杯端起来送到老战友的手里,然后认真地说:“老孙呀,军委决定你回来,毛主席亲自批准的,给你一个新任务!”

“什么任务?”

“筹建一个导弹试验靶场!”

“什么?靶场?”孙继先立刻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是导弹靶场!”肖华说。“美国一直吹嘘,他们的两颗原子弹使日本投降了。朝鲜战争期间,动不动就用原子弹吓唬我们,还企图利用核讹诈称霸世界!虽然我们从来没怕过这东西,我们战略上一直在藐视它,但在战术上我们必须重视它。所以,我们只有尽快制造出我们自己的导弹、原子弹,才能打破美国的核垄断,粉碎他们的核讹诈。世界已进入原子时代,美、苏、英、法等国相继都建立了自己的导弹工业,如果我们落在后边,就会被动挨打!”

“哦……”孙继先有点明白,但他很快就陷入沉思。沉吟片刻之后,孙继先说:“对这个任务我是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我一直是带兵打仗的,搞这么尖端的科技,我是一窍不通啊!”

肖华说:“不要推辞,军委觉得你能胜任,才叫你从朝鲜回来。聂帅还要和你谈。”

第二天,在张爱萍将军的带领下,孙继先来到了聂荣臻元帅家里。

聂荣臻将中央的部署和决定向他作了传达,并语重心长地说:“这可不是当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是强渡大渡河!这是尖端科学!是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能攀登上去的。我们现在就是要走科技事业的长征路,要爬尖端科学的雪山,渡新时期的大渡河!这是关系军队和国家未来发展前途的大事,在这个重要任务面前,对我们是一次新的考验,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完成好这个任务。”

听了元帅的话,孙继先感到这个任务非同以往,不是单靠一般的勇气和智慧就能完成的。所以,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回答:“坚决完成任务!”而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在漫长的战争年代,孙继先早已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和作风。

虽然毫无准备,但孙继先没有丝毫退缩,在接到命令后他很快就来到这个最初叫“靶场筹备处”、别名“炮兵营房工程建筑部”的地方,开始了筹建靶场的工作。

在中央军委的帮助下,“炮兵营房工程建筑部”很快在北京市东直门外左家庄设了个办事处。有陆军、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雷达兵、电话兵、卫生兵、文艺兵等着装五花八门的人进出。

当地老百姓经常好奇地询问:“你们到底是什么部队呀,怎么什么样的军装都穿呢?”

有一天孙继先来到这里,正碰上有老百姓在问一个战士,战士没好气地说:“我们是杂牌军!”

孙继先自嘲道:“我从正经的兵团司令成了杂牌司令了!”

就是这样一支“杂牌军”,在中国的大西北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设备齐全、人员装备先进的综合性的导弹试验场。

火箭试验基地竣工

1958年1月18日,一架苏制伊尔-14飞机在我国大西北的酒泉上空盘旋。飞机上,火箭基地勘察组的陈锡联、王尚荣、孙继先、张贻祥以及苏联盖杜柯夫专家组一行五十余人,正透过机窗仔细地勘察脚下的这片荒凉的土地。

东南方,狼心山拔地而起;西面,青山群峰连绵不绝,铁灰色的山体寸草无生。横亘在其中的,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黑戈壁。已经结冰的弱水河从灰蒙蒙的天地间弯弯曲曲地伸展着,像一条冬眠的大白蛇躺在那里。

勘察组乘飞机对酒泉周围的祁连山、中蒙边境、居延地区进行了反复空勘。在研究确定了将额济纳青山头一带作为选场重点后,又换乘汽车,沿弱水河长驱几百里,将近日落时分抵达青山头的绿园。

下车后,孙继先坐下来,一边脱下鞋倒着里边的沙子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这一带地形倒是不错,可惜就是有些太偏僻了。没有社会依托,将来靶场的困难不会小。”

盖杜柯夫可没这么想,对这个地方他非常满意。他抹了抹脸上的沙土,拍着翻译夏铭智的肩膀说:“告诉他们,苏联的火箭发射场也是建在这种地方的。我看这里就很好,也便于保密。”

当晚,勘察组宿营在绿园。

第二天,在简单吃了点早饭后,勘察人员又骑着骆驼,向中蒙边境方向勘察。

孙继先一边走,一边和盖杜柯夫就指挥中心的位置讨论起来。

盖杜柯夫认为,应该放在弱水河东南方向的开阔区域,而孙继先则认为,历来兵家安营扎寨都很有讲究,应该在靠近弱水河的地方建立。

“靠河不行,洪水一来,将造成灾害。此外弱水河东南为硬戈壁,地形开阔,也便于建设。”盖杜柯夫对孙继先连连摇头,涨红了脸大声说。

“马谡失街亭,主要原因就是失去了水源。靶场建成后,这里就是中枢部位,也是主要生活区,没有水源怎么生存?”孙继先一挥手,对盖杜柯夫的意见表示不以为然。双方争执不下,各自扭头走了。

虽然两个人意见不合,但勘察工作还要继续。

勘察组对这一带的交通条件、地形地质、气象气候、水源、电力供应、通信联络、资源资料及附近居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勘察。

经过综合考虑,他们初步做出了将鼎新以北地区定为场址的结论。随后,勘察组又返回绿园,确定了靶场发射阵地、技术阵地、燃料库以及电厂和生活区的概略位置。

回到驻地后,盖杜柯夫想了想,觉得孙继先的话也有道理。于是,他亲自宰杀了一只自己打的黄羊,请孙继先来喝酒。几杯酒下肚,两位将军又和好了。

不久,勘察组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关于选择导弹试验靶场的报告》。

1958年2月26日,毛泽东在这份报告上做了批示。

3月3日,邓小平在勘察报告上签署“同意”意见。随后,志愿军二十兵团秘密回国,千军万马悄然开进大西北。

1960年8月,陈士榘上将率领七一六九部队数万名官兵,经过两年零六个月艰苦施工,东风导弹试验靶场数千座建筑设施胜利竣工。

至此,中国的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建成了。

发射第一枚地对地导弹

1960年2月19日,国防科委正式下令,决定于1960年的五六月份发射苏制P-2导弹。这次试验任务的代号是“101任务”。

这是一枚苏制地对地导弹,这枚导弹于1958年秋天就运到了戈壁滩。由于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基建工程,所以1959年才开始做发射试验任务的准备工作。

1960年初,基地接收工程设施后,开始对苏制样机、设备进行安装调试、校正和组织合练。广大科技人员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刻苦钻研,初步掌握了设备性能和试验方法。

任务下发到试验基地后,基地专门召开党委扩大会,研究如何完成试验任务。

会上,基地司令孙继先强调说:“导弹发射,从基地首区打到安西落区,一打就是500多公里。我们过去谁见过?基地不少人原来是干炮兵的,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火炮也只能打几十公里,最多100公里。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常规武器的使用转变为导弹武器的发射试验。”

在发言中,孙继先还提醒自己的同事:“这可是我国第一次发射地对地导弹啊!这件事非常光荣,非常伟大。我们能参加,也非常荣幸。我们每一个党委委员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履行好职责,使基地党委的决定和意图落实到你所分管的单位中去。从2月份开始,基地的中心工作就是试验,其他工作都要服从试验任务,有矛盾时要给试验任务让路。”

1960年4月2日,孙继先司令员、栗在山政委向基地参试官兵正式下达“101任务”第一号命令。可是,就在任务即将被执行时,苏联专家却以“中国生产的液氧不合格”为由,不让使用中国自己生产的液氧发射导弹。

依照中苏国防科技协定,苏联应派专家到中国传授发射技术,但他们没有向中国技术人员传授推进剂制造技术。

在这样的情况下,兰州一家化工厂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依靠科技人员和工人的努力,生产出我国自己的液氧推进剂。这些推进剂的样品经过化验,完全合格。

当国产液氧从兰州运到基地时,苏联专家组组长契尔阔夫俨然以经验丰富的科学家口气,劝阻中国人不要用这些燃料,否则会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契尔阔夫还装模地样地说:“如果对中国同志坚持,可以把你们生产的推进剂送到苏联复核化验结果。”

无奈之下,推进剂样品被送到了苏联。在等了1个多月后,契尔阔夫回答说:“你们的燃料不合格!”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自行研制的后来被证明是十分合格的价值150万元人民币的整车厢燃料,在茫茫沙海被当做废料点燃,熊熊大火烧起……

在场的官兵,许多人都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孙继先要求契尔阔夫履行合同,帮助解决技术问题,契尔阔夫却说:“这是国家之间的事,有个责任问题,我们不便插手。”

孙继先听了,拍案而起,愤怒地说:“有责任,我们承担,你不必担心!”

契尔阔夫耸了一下肩膀,伸开双手,表示:“非常遗憾,这是我们上级的指示,我们不能违抗。”

在劝阻中国同志的同时,契尔阔夫还一再表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一向最讲信誉,由苏联生产的液氧一定按合同准时运到!”

契尔阔夫“讲信誉”的话说完没多久,苏联国防部就给中国国防部发来了电报:“因西伯利亚液氧厂发生不可抗拒的事故,不能履行合同。”

很明显,苏联政府没有丝毫诚意!孙继先司令再也忍不下去了!他和政委代表二十基地全体官兵上书军委,强烈要求用自己的液氧发射火箭。

为此,周恩来主持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彭德怀、聂荣臻和国防科委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上,聂荣臻明确指出:“苏联停止燃料供应,绝不是技术上的原因,而是政治上的原因!”

彭德怀说:“赫秃子欺人太甚,我们中国人不是随便让人捏的。”

最后,周恩来说:“二十基地的指战员们一致要求用国产燃料,他们自己检验这些燃料是合格的,我同意他们的意见,同志们的意见怎样?”

参加会议的同志一致表示同意,随后,周恩来在基地打来的报告上亲笔批了“同意”二字。

紫光阁高级军事会议结束后,周恩来对孙继先招手说:“孙继先你留下。”

周恩来关切地问孙继先:“你坦率地回答我,第一次发射地对地导弹,你有多大把握?”

孙继先胸有成竹地说了四五条天时、地利、人和等完全有把握的依据,但还是回答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

周恩来又问:“那百分之二十呢?”

孙继先说:“那是因为是第一次,缺乏经验。”

周恩来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轻松地说:“不错,万事开头难。这件事我们过去没干过,一定要认真细致,稳妥可靠,争取胜利。你们就大胆放手干吧。”

会后,张爱萍又亲自到二十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对基地的准备非常满意,于是他向军委写报告,建议在9月9至15日期间,选择时机进行发射试验。

就在导弹即将上天的时候,苏联在8月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断绝对中国的一切援助。“老大哥”终于露出了他们的本来面目,苏联人一下子停止了对我国提供的一百多个援助项目,一下子使中国的导弹试验部队处于最艰难、最严峻的时刻!

刚刚建起来的火箭发射场,有许多仪器和设备将被搁置沙海之中。不少设施建了半截被迫停了下来。主要技术资料和图纸全被苏联专家带走……

面对困难,二十基地的创业者们没有退宿,他们以加倍的努力来克服这些困难,他们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导弹发射试验任务!

1960年9月3日,罗瑞卿总参谋长亲自批准了P-2地对地导弹的发射计划。

命令下来了,孙继先却有些不放心。在导弹发射的当天,孙继先一大早就绕首区3号发射场转了3圈,指挥部队从最坏的方面做好准备!然后他又来到消防队,作了最后一次试前检查……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孙继先下达了发射命令。

9月10日7时42分,点火按钮起动。伴随一阵震撼大地的轰鸣和导弹尾部燃烧的火光,P-2导弹腾空而起,7分钟后,导弹准确地击中了安西弹着点的目标。

成功了!消息传到基地,基地一片欢腾,人们笑着、跳着,热烈拥抱着,欢乐的呼声响彻云天。

在苏联专家撤走后17天,中国人用自己的液氧,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地对地导弹。

地对地导弹试验部吕琳部长迅速将参试人员集合在发射场上,孙继先用洪亮的声音自豪地宣布:

苏联专家撤走后仅17天,我们在没有任何经验可提供借鉴的情况下,依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用国产推进剂,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地对地战略导弹。这说明我们的基地有能力完成新武器的发射试验任务!参加这次任务的所有单位的人员都付出了辛勤劳动,我代表基地党委和领导向全体参试单位和参试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感谢!

在完成这次导弹发射任务后,二十基地又开始为中国第一枚国产导弹的发射而紧张忙碌起来。

发射第一枚国产导弹

1960年10月23日0时45分,一列由18节客、货和特种车厢组成的专列,满载我国成功仿制的“1059”导弹和仪器、地面设备与特种车辆,以及发射试验人员,驶离了北京站台,向酒泉导弹试验靶场开去。

一路上,这趟专列采取了最高级别的保密措施。不仅沿途布满了担负双层警戒任务的民兵和解放军战士,而且每逢停车时,车上所有试验人员一律下车,背向专列警戒,不准任何无关人员靠近。

列车一路向西,风驰电掣地行驶了4天。

10月27日,载有导弹的军列安全到达发射场。

10月28日,导弹进入技术阵地进行单元和综合测试。

11月3日,完成测试的“1059”导弹被装上专用运输车送往3号发射场区。

在那里,发射人员又用高架起重机把导弹吊到起竖托架上。然后,载着导弹的起竖托架以步行的速度缓缓驶进发射工位,随后起竖托架上的液压装置把导弹竖成垂直的发射状态。导弹竖起后,操作人员立即登上工作平台,进行发射前的最后作业。

就在导弹发射在进行最后准备时,聂荣臻在张爱萍、陈士榘两位将军的陪同下,于11月4日,飞抵发射场。

聂荣臻元帅带来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慰问。对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发射,聂荣臻叮嘱说:

这是我国自己生产的导弹,试验工作一定要严肃认真,不能有丝毫马虎。

当晚,聂荣臻告诉大家,周恩来已经报告给毛泽东,同意明天拂晓发射。

1960年11月5日凌晨,酒泉导弹发射场上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此时的气温已经下降到摄氏零下20多度,但是所有参试人员仍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工作着。在探照灯的照射下,整个发射场坪亮如白昼,“1059”导弹俨然是一把墨绿色的利剑竖立在发射台上,直指夜空。

9时2分28秒,发射指挥员一声令下:“点火!”顿时,发射台上浓烟滚滚,火光四射,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大轰鸣,导弹拖着橙红色的火焰,腾空而起,直刺苍穹。

这时,发射场上空天气晴朗,能见度很好。几秒钟后,垂直上升的导弹开始程序转弯,向远方飞去。

与此同时,指挥中心不断传来各跟踪台站的报告,“发现目标,飞行正常!”“跟踪良好!”……

7分32秒后,导弹落区传来消息:“导弹准确击中目标。”

这个声音通过喇叭告诉了基地里的每一个官兵,立刻,导弹发射场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掌声和欢呼声响成一片。

在人们尽情欢呼雀跃的时候,聂荣臻和张爱萍来到发射场坪向大家表示祝贺。

聂荣臻紧紧握着孙继先的手,激动地说:“我们成功了,谢谢你,感谢基地,感谢全体参射人员。你们为祖国争了光,争了气……这是我军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有了自己的导弹!”

聂荣臻高兴地对参试人员说:“同志们,你们辛苦了!大家好好地休息一下吧!”

接着,他问一位年轻的导弹设计人员,竖立的导弹像什么?

这位设计员回答说:“像一把利剑高耸蓝天,直刺敌人的心脏。”

旁边的张爱萍连声称赞:“说得好!说得好!”

当晚,基地举行庆功宴,全体发射试验人员参加了发射场用部队“伙食尾子”,即节约的伙食费,举办的庆祝宴会。

说是宴会,其实不过四菜一汤,有西红柿炒鸡蛋、猪肉辣椒、炒豇豆和炖黄羊肉。

发射场的领导告诉大家,豇豆是部队战士自己种的,黄羊肉是野外打来的。菜肴虽然品种不多,但是试验人员知道,在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的时候吃上这些东西,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聂荣臻在庆祝宴会上兴奋地说:

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军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