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参政

    1949年9月初,竺可桢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正式参政活动。这次会议,又简称新政协。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重庆召开过一次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对于那次会议,竺可桢当时曾抱有希望,能达到和平建国协议。但他当时主要是进行观望,对国民党的官场政治,不感兴趣。退避三舍,情愿蹲在遵义的山沟里办学。

    1946年后,竺可桢领导浙大迁回杭州办学,听说国民党撕毁协议,挑起全面内战,他也并不感到惊奇。直到国民党一败涂地,竺可桢认为,是其背离人民失掉民心的必然结局。

    1949年5月25日,暂时隐居上海的竺可桢,亲眼看到,攻进上海的解放军,露宿街头。市民来往如常,毫无受到干扰。深感真是仁义之师,岂能不胜!

    6月9日,上海中央研究院集会,纪念建院21周年。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司令员、上海市军管会主任兼上海市市长陈毅,应约出席,并发表讲话。竺可桢听后感到,共产党军队的一位高级将领,对于国家未来建设,怀有宏伟战略目标,对旧中国科学事业的弊端,有着透彻的见解,并由此看到,共产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事业寄予厚望。陈毅还告诉大家,不久,将在北平召开科学工作会议,希望诸位出席。

    7月5日,竺可桢应约,赴北平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会议。会议的目的是加强科学界的团结,更好地为新中国的建设服务,为成立全国统一的自然科学组织准备条件。会议几乎集中了当时全国科技界的精英。在会上,竺可桢见到不少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非常高兴。会议期间,周恩来会见了全体代表。7月19日,周恩来还在中南海设宴,招竺可桢、吴有训等人。亲切争求对会议的意见,还详细告诉大家目前经济情况和准备采取的各项措施,以及各地的灾害和克服困难的办法。竺可桢亲身感到,共产党的领导人与国民党就是不同。为国家、为人民,尽职尽责。他向来崇尚贤人治国,当时,也是从周恩来、陈毅这些中共领导人的举止言谈中,认识新中国前途的。他还听周恩来说,距新政协开会还有一个多月,你们可以到各地走走看看。常言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

    会后,竺可桢参加了赴东北参观团。共有48位科学家自愿报名参加。竺可桢被大家推选为团长。参观从沈阳开始,经鞍山到大连,然后又北上长春、哈尔滨。

    沿途看到东北广大地区农民,生活改善,劳动热情高涨,庄稼长势好,丰收在望。工厂车间,虽仍有残墙断壁,但是工人们都在埋头苦干。工间休息时,有说有笑,彼此感情融洽。工厂关心工人,劳保待遇得到改善。生产恢复得很快。大家齐心努力生产,支援前线。

    各地政府负责人,求贤心切,听说参观团里都是全国有名的专家学者,就向他们虚心争取意见。所以每到一地,参观后都进行座谈,提出建议。他们看到,东北地区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工业基础较好,可以做新中国重工业基地。

    对于大连这个东北唯一的港口城市,有着特别的感情。但他看到这里的旧貌新容,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与他经常在一起参观的吴有训,细心地注意到了。吴有训以为竺可桢是看到大连街上常有苏联水兵引起的,就向他说了。竺可桢听后说:

    “你只猜对了一半。作为一个大国,我感到如允许外国军队驻扎,是有失尊严的。还有,就是我心爱的大女儿竺梅,随其夫到解放区工作,在大连,喘息病复发,未能治好,长眠在这里。遗憾的是今日来到这里,竟无法找到她的墓地祭扫。”

    家事、国事,竺可桢的这两桩心愿,直到1956年才完全了却。那年他赴大连参加会议,顺便去竺梅的墓地祭扫;又看到旅顺军港,漂泊的各种舰艇上,“八一”军旗迎风飘扬,一扫殖民地的旧貌。

    参观哈尔滨后回到沈阳。遇到从香港北上的章士钊等爱国民主人士。要求竺可桢介绍考察东北的观感,这些人士听后说: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也可以说一个多月的东北参观。更加丰富了科学家参政的思想感情。

    此后,他们一起乘专车到北平,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在车站受到周恩来等的欢迎。

    这次政治协商会议,是一次包括全国各地区、各职业领域、多党派代表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的协商国家大事的会议。其主要任务,是讨论并通过《共同纲领》、选中华人民政府委员会。

    竺可桢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在讨论《共同纲领》的过程中,他说:

    “《纲领》内容完善,比较全面。根据中、外经验,以及我个人的实践,认为科学技术,对于建设国家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建议在《纲领》中,另加一条,发展自然科学。”

    他的建议得到许多人的赞同,在正式通过的《共同纲领》,第43条规定:

    “努力发展科学,以服务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

    这是——首次参政的具体成果。他感到高兴的是,多年来科技兴国的愿望,从此可以实现了。

    在讨论国都、国旗、国歌和纪元等问题时,——所在的教育组,发言热烈。对于定国都在北平;国歌采用《义勇军进行曲》,纪元采用国际上通用纪元,大家无异议。对于国旗的几种图案,大家分歧很大。只好把矛盾上交。在以后通过国旗议案时,提案委员会向大会提出的是“五星红旗”,竺可桢当时对其含义不甚了解,本着实事求是精神,他投了弃权票。

    在这几天教育组开会期间,竺可桢结识了华北大学工学院院长恽子强。在交谈中得知,他原名恽代贤,是恽代英的胞弟。毕业于南京高师法学系,与吴有训是同班同学。他说:

    “当初,他对政治也不感兴趣,毕业后在上海药专,教药物化学十多年。抗战开始,由学生介绍到苏北抗日根据地。以后又到了延安。”

    竺可桢被约到他居室一坐。见屋不过10平方米,两张板床,一个书桌,真可谓一身之外,别无他物。恽子强可称是共产党的代表人物。对人极谦虚,每次见面,都称竺可桢老师。使竺可桢想到,20世纪30年代他教过的,如恽子强这样出类拔萃的学生,已成长为国家栋梁了。

    9月30日下午两点,竺可桢乘车赴中南海怀仁堂,参加政协全体会议。选举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及主席、副主席。投完票后,全体代表乘车到天安门广场中央,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7点回怀仁堂继续开会,报告选举结果。当大会宣布朱德、宋庆龄等6人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时,全场掌声雷动,高呼口号。竺可桢感到从未有过的激动,闭幕时兴高彩烈,与大家一起高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唱出了人民共同的心声。

    1949年10月1日,北京秋高气爽,在碧蓝的晴空中,高悬的秋阳,照耀着向天发门广场汇聚的欢乐人群。首都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集合,隆重举行开国盛典。

    下午两点,竺可桢容光焕发,身着藏青色中山装,乘车经午门到天安门,与代表们一起登上城楼。看天安门广场,像人流汇集的海洋,风展红旗像船帆,在广场的人海上到处飘扬。3点钟大会开始,奏国歌,升国旗,鸣礼炮,竺可桢亲自听到毛主席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产生诸多共鸣。是的,百多年来我们中国人受尽欺凌,从此,我们站起来了,要以一个强大的国家屹立于世界。俯视广场,群情沸腾,欢呼声此起彼伏。英雄的人民解放军方队,以排山倒海之势,从天安门前通过。

    竺可桢回转身,看到周恩来,不时左右走动,与城楼上观礼的人们亲切打招呼,说上几句。他真是天下第一忙人。随之想起不久前,周恩来与他一次谈话说:科学技术对建设新中国是至关重要的,可惜现在还有些同志缺乏足够认识,请他给遇到的人多讲讲。恳切的话语,鼓舞他毕生为科技事业竭尽全力。

    群众游行到晚8点才结束。这时,竺可桢仰望天安门广场上空,焰火升起,万紫千红,光彩耀眼夺目,预示祖国前程似锦。

    竺可桢首次从政,参加了创建人民共和国庄严的一幕。随着中国历史的这一伟大进程,有志者大展宏图的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