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宏图

    1949年10月16日下午,在北京饭店,竺可桢收到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的各部(委)首长名单。郭沫若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竺可桢和李四光、陶孟和等被任命为副院长。这已是预料之中的事。

    近几天来,陆定一曾与竺可桢交谈过两次。一次陆就教育工作听取他的想法。在谈了一些想法后,竺可桢明确表示,教育方面人才济济,他不想搞教育工作了,搞点科技工作,了却晚年吧!还有一次来找他谈,问到科学院院长人选的事,竺可桢提出吴玉章、李四光,讲了他们的长处。陆定一提到郭沫若,又就科学院内部组织听取他的意见,表明了未来的走向。

    人民政府对竺可桢是了解的。知道他坚持科学研究,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特别是气象科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知道他为办好浙江大学呕心沥血,为保护师生,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竭尽全力;知道他为人正派,作风严谨,在科学、教育界有很高的声望。所以推举他到全国科学事业的最高领导岗位。这时他已年近六旬。人到暮年,才得以充分施展科技兴国的宏图。

    竺可桢与郭沫若并不熟悉。只知道也是中国的大文豪,对考古很有研究,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两人第一次会面交谈是在任命后的第二天。在恽子强的陪同下,郭沫若来到北京饭店竺可桢的住室,商量筹建中国科学院的有关问题。两人一见如故,未等恽子强介绍,两个话匣子就开起来。郭沫若通今博古;竺可桢知识渊博,擅长古为今用,讨论起问题来,两人共同语言很多。共同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把旧的科研机构接收下来,弄清家底,再图大业。两人像有说不完的话。不觉天时已晚。只得下次再谈,送走郭沫若,竺可桢称他,真不愧为大学问家。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竺可桢在研究古气候时,有关考古方面的疑问,经常向郭沫若求教。郭沫若在解释毛主席诗词时,有关庐山和娄山美的意境,如怎样构成了“残阳如血”,也请竺可桢予以指点。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作为郭院长的副手之一,竺可桢分管自然科学,尤其在建国初期,李四光在国外尚未回来,有关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事,主要是由竺可桢筹划的。郭沫若信任他,从不称头衔,而戏称他为老夫子。经常说,“这事,请找竺老夫子。”推给他去处理。

    按照郭沫若与竺可桢商定的思路,中科院首先是接管、建立机构,充实研究人员,然后才能按照国家需要,将研究工作迅速开展起来。

    接管旧有研究机构,归属中科院的工作,首先从北京开始。由中国科学院通过原北平研究院和中央研究院的多家研究所,均归本院。然后,竺可桢陪同郭沫若到各研究所,和全体研究人员会面,征求意见。同时,竺可桢又相继访问了清华、北大、燕京等大学。广泛征求对办好中科院的意见,了解有关学科领域有造诣的研究人员的人选。如果其中有的仍在国外,则探讨其争取回国的办法。调查、接管工作,在北京告一段落后,竺可桢与陶孟和又同赴南京、上海,对那里的各研究所进行调查接管。这就为中科院下属第一批研究所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竺可桢曾任中央研究院评议员多年,最后又成为其第一批院士。对科学界情况比较了解。他每到一处,都与科学家促膝谈心,把情况摆到桌面上。有人知道他任气象研究所所长多年,就用话试探他,关于气象所的去留问题。甚至原气象所想借机充实扩大气象所。对这些,他都耐心解释,并强调要从国家对整个科学事业的要求出发,根据原有基础和今后发展的有利条件,具体确定一个研究所的去留。综合多方面专家的意见,经过反复研讨,最后决定,把原有23个研究所,调整为17个,另建3个新的研究所。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初的基本研究机构。

    开展科学研究,向苏联学习。竺可桢坚持结合我国实际,吸收有益经验。为我所用,而决不随声附和。他在苏联考察时,看到苏联科学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使苏联拥有强大的科研后继力量。回国后,首先在生物学领域加以贯彻。但他对苏联在生物学领域,强制推行“李森科的学说”,不同意的就被扣上“唯心主义伪科学”帽子,甚至到迫害的做法,深为不满。早在1947年,他从欧美考察回国后,就曾在浙大发表演讲,批评苏联政治干预科学的错误。特别对苏联著名农业科学家、遗传学家H.N瓦洛夫被迫害致死,深表同情。这股怪风也曾吹到我国,严重影响遗传学界的学术研究。竺可桢对此冷静处之,决不苟同。

    在1956年春天,中共中央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中宣部建议,在遗传学领域,应充分发扬学术自由,开展讨论。8月初,中科院和高教部联合发起,在青岛召开遗传学座谈会。百多位科学家出席。竺可桢亲自主持这次会议。并明确指出,遗传学研究领域,存在着严重学术观点分歧,在以后的研究中,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但在分组座谈开始时,仍然有不少人持观望态度,不敢畅所欲言,怕说多了,容易招人抓辫子。竺可桢就找这些人个别谈话,针对每个人的想法做工作,打消顾虑。他还讲到,有一次他率团赴苏联访问期间,曾亲自去询问,当时任苏联农科院院长、兼遗传研究所所长的李森科,在遗传学和生物学研究中,有关物理化学的应用问题。李森科竟说他根本不主张使用物理化学方法,研究遗传学和生物学。这位显赫权威的回答,使他当时感到非常惊讶。认为此人毫无科学道理可讲,有的只是装腔作势唬人。

    竺可桢的动员果真有效,后来,与会学者各抒己见,特别是近几年被压抑的“摩尔根”学派,心情舒畅,其中有位学者说:咱们只求自由探讨学术,以理服人,不要以帽子压人,这样才有益学识的提高。竺可桢看到大家争先发言,学术气氛很浓,他很高兴。相信座谈会取得成功,将推动遗传学科研和教学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中国科学院还负责指导全国各地区的科研工作。当时,东北是中国重工业基地,农业生产也亟待提高。竺可桢为此曾两赴东北调查,看到仅有一个东北科学研究所,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据此,中科院决定,首先成立东北分院。从北京、上海抽调一部分研究人员,充实力量,促进了东北经济的发展。此后,他又着手西北分院的筹建。西北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3,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但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决定首先成立中科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以适应农业生产急需。接着,根据调查情况,在他的倡议和指导下,在兰州又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研究所。密切结合生产需要,进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成果,已到达世界先进水平。我国海域辽阔,竺可桢深知发展海洋科学研究,是当代人类走向海洋所必不可少的。他商量求得教育部门的支持,从大学调来专家教授,会同有关学者,组建起海洋生物研究室,很快发展成为海洋研究所。

    新中国的自然资源考察,是在竺可桢的主持,指导下,从对西藏进行综合考察开始的。1951年5月,他精心组织,选派了以地质学家李朴为队长,共有40人参加的队伍,对西藏进行了包括:地质、地理、生物、农业、社会、语言和医药等内容的综合考察,取得了丰富成果。不久以后,他又组织了对海南岛等地的考察。此后,中科院成立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竺可桢兼主任,主持工作。有时还亲自带队考察。就是这样,他不仅运筹帷幄,而且在决胜千里的征战中,走在队伍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