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杭州有一个专门卖橘子的小贩。
他善于贮藏橘子。他保存的橘子经过一冬一夏也不腐烂。
经他保存的橘子,皮又红又滋润,看上去水分充足,非常漂亮。
当别人的橘子都卖完的时候,他就拿出自己贮藏的橘子卖。
虽然橘子的价钱比平时贵十倍,但是买的人却很多。
有一天,当时的著名学者刘基也向小贩买了几个橘子。
他回家以后,刚剥开橘子皮,就闻到臭气。
再看里面的瓤子,已经干得像破棉絮一样。
刘基生气地去责问小贩:“这是刚刚买的橘子,你看能吃吗?”
小贩笑了笑,说:“这样的橘子怎么了?你看人们都愿意买,只有你不满意。”
刘基更生气了,说:“做生意得讲信誉,货真价实,总不能像你这样骗人吧!”
小贩不客气地说:“要说骗人,当今世上骗子太多了,我跟他们比起来,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
这时,正好有一队将士骑着高头大马经过。
小贩望着他们的背影说:“当今那些耀武扬威的武官,有几个具有孙武、吴起(古代军事家)那样的谋略?”
“那些整天头戴高帽,穿着宽大朝服,气宇轩昂的文官,难道就是治国的人才吗?”
“寇盗横行,他们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们不能救助;贪官污吏,他们不能处置;法纪败坏,他们不能整顿。”
“他们一个个住着华美的房舍,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琼浆玉露,表面上却是一副正经的样子。”
“然而,哪一个不是像我这橘子一样外表光鲜亮丽,里面却像破棉絮一样不能食用,虚有其表。”
刘基听了小贩的这番话后,也觉得的确有一些人虚有其表,而内里败坏,就像这些橘子一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