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山——永济五老峰

五老峰原名五老山,位于山西省永济市东南的中条山脉,是河洛文化早期传播的圣地,也是我国北方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之一。《七鉴道书》称之为“道家天下第五十二福地”。

五老峰是道教文化名山,它与晋北佛教圣地五台山南北对峙,齐名天下,与西岳华山遥遥相对,历史上素有“东华山”之称誉。

五老峰由玉柱锋、太乙坪峰、棋盘山、东锦平峰、西锦平峰组合而成,五峰恰似五位元老一样彬彬有礼列座厅堂,故名“五老峰”。

据历史记载,此峰还称“五臣峰”,当年唐朝曾有五位元老为了大唐江山于被隋军包围于玉柱峰西边,为保唐高祖李渊的安全,五位元老葬身在玉柱峰两侧留得忠名,后唐明皇李隆基嘉封五老名。

五老峰风景名胜区包括黄河滩岸、王官峪、龙头山、云仙阁等景区,奇峰险峻,需攀链而上,属丹霞地貌。山上岩洞幽深,庙宇甚多,双瀑飞流,为旅游胜地。

黄河滩岸有广袤的绿色林海,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淹没1000多年的古蒲津桥畔的四尊大铁牛和四尊大铁人已于重现于世。铁人象征民族团结。

蒲津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大桥,也是黄河上最早的大桥,公元724年,唐玄宗李隆基降旨,在今永济县境内将原有的竹索浮桥改为铁索链浮桥,并铸四尊大铁牛和四尊大铁人,分置黄河两岸。后因洪水泛滥,黄河改道,桥毁船腐,铁牛和铁人却抵挡了洪水冲击等灾难。不锈不腐,光洁完整。

《虞乡县志》记载王官峪有十大奇景:

天柱擎天、东瀑飞泻、石岩喷雪、奇石珠帘、百二盘旋、明镜映天、休休古亭、贻溪映绿、点石成金、恐龙化石。

登上西瀑巅顶可探幽深莫测、捕捉迷离的地下迷宫大世界黄沙溶岩洞群。

景区内的奇峰怪石千姿百态:石佛坐岭、金龟望月、双人施礼、雄狮观瀑、石抱翠柏、人面石侣、关公刀痕等。

《虞乡县志》记载,谷傍有其先人别墅一座,依山傍水,泉石林亭,绿树合围,风景独秀。入谷有一石径小道,盘山而进,曲折回环,似有“曲径通幽”之感。

谷内有天柱峰、东西瀑布、贻溪清流、奇峰珠帘、明镜映天、百二盘山、休休亭、三诏堂等自然胜景和古建遗存。

五老峰风景秀丽宜人,生态环境优美,动植物种类繁多。奇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造就了许多罕见奇观,具有雄、险、奇、秀、仙之特点。

《水经注》称:“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峰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山中有泉、洞、擎,盛时观庵庙宇,嶙峋翠巍,秀甲三晋。

五老峰主峰玉柱峰又名云峰、灵峰,恰似一根立地的玉柱直插云霄,又如亭亭玉立的天宫玉女下凡,在全国的名山大川中,玉柱峰绝无仅有,称为天下奇峰。

这里石壁如削,形同玉柱,直插云霄,游人需攀链而上。峰顶上有大片坦地,北高南低,有南天门、灵宫庙、菩萨殿、秀士殿、千子堂、祖师庙等建筑遗址和人文景点。

以玉柱峰为中心,左有东锦屏峰,峰腰建药师洞;右有西锦屏峰,峰下有雷公洞;北为太乙坪峰,有五老殿、玉皇殿;南为棋盘峰。

此外还有五指峰、笔架峰等大小山峰,或做仙女弄姿,或像猿猴仰视,或如椽笔耸天,或若笔架横列,珠辉玉映,惟妙惟肖。

这里层层峰峦,森森古木,各种生物覆盖着整个山野。花红草绿,山光水色,风光旖旎非凡,故有“北有五台观庙宇,南在五老看风光”之说。

五老峰寺庙观宫众多,仙人洞、雷公洞、水源洞、留有马蹄印的张果老洞等洞穴深造幽静,形状各异。但最能昭示此山文化蕴涵的是太乙峰上的五老祠。

五老祠是五老峰的主要宫殿,据《虞乡县志》记载:“太乙峰五老山之北峰也,五老祠在其上,栋宇宏敞,松柏苍秀,游者至此,遂汉观止。”

五老祠内有三道大殿,一是玉皇殿,二是三清殿,三是五老殿。玉皇殿供奉的自然是玉皇大帝;三清殿又名无极殿,以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和太清太上老君而得名;五老殿供奉的五老化身是五老天尊;即青灵始老天尊,丹灵真老天尊,黄灵元老天尊,浩灵素老天尊,五灵玄老天尊。

《真灵位业图》称:“玉帝居玉清三元宫第一位。”《灵笈七签》说:“三代天尊有十号,八曰天尊,九曰玉帝。”

古籍文献中记述有不少关于五老的传说。在三皇五帝时期,伏羲发明创造了《河图》和《洛书》的图符、卦说来揭示人间万事万物互相变换的规律,是易经最早的宝典,也成为我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壮丽瑰丽。

为了把它保存下来统传后世,相传有五老隐匿在中条山将《河图》《洛书》收藏着,一代一代研修和传授,并在民间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它能指导人们占卜、算卦、测事、预知、计算,是一种多学科能够应用的学术理论。

在古代帝王登基以后,都想得到五老授《图》告《书》,以用于治国安邦,从黄帝、到尧、舜、禹、汤,都有这个传说记载。五老是易经文化创元传播的先驱,人们为了纪念他们,把他们隐居的地方叫五老山。

《旧志》上说:“五老游河者,告帝《河图》、授《洛书》事,因以名山。”

纵观史料之记载,五老山因有五老祠而叫五老山,因山有其事,而建五老祠,祠与山之名,互为因果。无论是五老山还是五老祠,都在记述一个历史史实,那就是古代之神仙,曾经携《图》隐匿于此,传授易经宝典。建五老祠,也是为了纪念《易经》创始传播时期五老的奇功伟绩。

同样,今天能有易学文化和道教文化,古代五老功不可没。这一文化深蕴乃五老山灵魂之本。

五老祠在五老峰占居中心位置,反央出立宫建祠之人对五老山文化渊源之始祖的敬仰之情。

五老峰上除了显著的道教文化外,还可以从古建筑遗址中看到南北朝的石雕佛像、唐代的细绳纹砖、宋代的方形花砖、明代的彩塑人像,以及大量的碑竭石刻等佛道之士修炼、禅坐、栖居的踪迹。

拓展阅读

据碑石记载:宋代杨业曾在五老峰屯兵练武;八仙中的张果老、吕洞宾等人在此练功修道;明万历19年,明神宗朱翊均携郑妃前往五老峰朝山进香,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兴朝峰庙会,兴盛达50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