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 - 图1

四诊合参分证治疗,标本兼治内外施治" class="reference-link">四诊合参分证治疗,标本兼治内外施治

宋贵杰

宋贵杰,男,1938年生,甘肃清水人,毕业于河南平乐正骨学院,第二、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甘肃省首届名中医。全国中医骨伤科学会委员、常务委员,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中医骨伤学会主任委员,《中医正骨》杂志编委、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甘肃中医杂志》《甘肃中医学院学报》编委。宋贵杰教授在四十余年的实践中,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对颈肩腰腿痛、骨质增生症、骨质疏松症及四肢骨折的治疗既擅长手法又擅用药物,效果显著。主编著作《骨折与脱位的中医治疗新编》《骨折脱位筋伤学》,参与编写的高校教材有《创伤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正骨学》等5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的常见病,也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属于中医“腰腿痛”“痹证”的范畴,中医认为是气滞血瘀、经脉不通,“不通则痛”。现代医学则认为其主要矛盾是椎间突出物挤压神经根,并在神经根周围引起无菌性炎症,而导致粘连形成,神经血供不良,兴奋阈减低,稍受刺激,即感疼痛。

本病的发生既与外伤导致气血瘀滞经络相关,又与肝肾亏虚致腰府功能失调,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有着密切联系。因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之肢体、筋脉、肌肉、关节等部位,以致痹阻不通,气血不行,加之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不荣则痛或伴有麻木,内外相合而致痹证。病久邪阻经络,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或痹久正虚,气血津液运行迟涩,形成瘀血,或因猝然扭伤,瘀血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依据症状及四诊合参分为气滞血瘀证,风、寒、湿阻证,湿热郁结证,肝肾亏虚证,气虚肾亏证。

一、四诊合参分证治疗

(一)气滞血瘀证

青壮年多见,常与跌仆、闪挫等外伤有关,急性发作,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卧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斑,脉弦紧或涩。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合舒筋活血汤(《伤科补要》)化裁加减或者药用和营止痛汤加减。

(二)风、寒、湿阻证

腰腿冷痛,酸胀麻木,渐渐加重,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恶寒畏风,肢体沉重发凉,阴雨天疼痛加重。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治宜祛风散寒利湿,温经通络止痛,活血补肾。方用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合小活络丹(《和剂局方》)化裁加减。

(三)湿热郁结证

多为急性期,腰部疼痛,腿软无力,步履困难,遇温热或阴雨天痛增,痛处伴有热感,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筋活络。方用二妙散(《丹溪心法》)合加减木防己汤(《温病条辨》)化裁加减。

(四)肝肾亏虚证

多见慢性腰痛或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患者,腰腿酸痛,腿膝无力,喜按喜揉,筋转跟痛,遇劳则甚,休息后缓解,有时伴有耳鸣、重听。偏阳虚者少腹拘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或面目、下肢水肿,气短语怯,精神萎靡,自汗便溏,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心烦失眠,头晕目眩,口干舌燥,面色潮红,倦怠乏力,便秘溺赤,多梦或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方用补肾壮筋汤(《伤科补要》)化裁加减。

(五)气虚肾亏型

此型多见于中老年,病程较久,体质较差。轻者腰部酸困,绵绵作痛,不耐久坐久立;重者腰痛板硬不灵,双下肢沉重酸软,肌肉萎缩无力,感觉减退,脚趾麻木不仁,每因劳累或受风寒而加重,舌质淡,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壮腰补肾。常用右归丸加减。

依据传统中医理论,宋老在上述基础方药中善于使用虫类药物,蜈蚣、全蝎、乌梢蛇、土鳖虫以祛风除痹。

二、标本兼治内外兼施

外治法以祛邪为主,标本兼治。清代医家吴师机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利用药物趁热熏洗患肢,通过温热刺激,使皮肤及软组织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及淋巴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及机能恢复,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利节的治疗目的。

(一)调理气血,滋补肝肾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与四肢百骸、皮肉筋骨都是相互联系的,肢体某处遭受损伤,除局部症状外,必然引起脏腑气血的生理功能失调。正如《正体类要·序》中所述:“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阐明了伤科疾病外伤与内损、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因此对机体的外伤,宋老强调必须从机体的整体观念出发,重视全面检查与局部检查相结合,辨证施治,审证求因,在治疗时应局部与整体兼顾,内治与外治并用,选择行之有效的方药进行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气血运行于全身,周流不息,外而充养皮肉筋骨,内而灌溉五脏六腑,气血与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和各种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表现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血瘀则气滞,气虚则血少,气脱则血亡。故在伤科疾患中,气滞血瘀、气血亏虚者每多同时并见,以致脏器组织的功能活动也随之发生异常,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所以,气血与损伤的关系是伤科损伤病机的核心内容。而在伤科用药中注重调理气血,是宋老药物治疗中的一大经验特色,他认为“跌打损伤,专从血论”“恶血必归于肝”“瘀血不去而新血不生,新血不生则骨不能接、筋不能续”。主张内治之法必须以活血化瘀为先,兼以调气,在病程衍变中时刻不忘调理气血的法则。

在注重调理气血的同时,宋老还注重肝肾的调补。早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就提出五脏各随其不同功能而各有所主。肝藏血主筋,肝血充盈,筋得所养;肝血不足则筋失濡养,其功能就会发生异常。肾主骨,藏精气,精主骨髓,髓养骨,所以骨的生长发育及修复,必须依赖肾脏精气的滋养和推动。而在各类损伤中,临床病理演化与肝、肾二脏最为相关,由于筋骨相连,伤筋必动骨,伤骨必损筋,筋伤内动于肝,骨折内动于肾。伤筋、伤骨之后,必然影响肝肾功能,肝血肾精不足,导致筋骨失养,断骨不易续接,关节功能活动恢复不易,故在治疗时,必须用调补肝肾、续筋壮骨之法。临床诊病施药多采用入肝经、肾经的药物,如生地、五加皮、骨碎补、狗脊、川续断、山茱萸、杜仲、牛膝等。宋老还说:即使素体无肝肾亏损的病人,为了促进其筋骨的愈合,也有调养肝肾的必要。其间在药治的同时,不可忽视食疗滋养,多食富含钙质、铁质、维生素、高蛋白的骨头汤及豆制品等,以利机体康复。

(二)辨证立法,用药精当

药物疗法是中医骨伤科重要疗法之一,它是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具体贯彻内外兼治,即局部与整体兼顾的主要手段。在药物治疗方面不仅有众多的汤剂、丸散膏丹等良方妙药,而且还有丰富的外用药物,以及数量难记的单方验方。宋老临床用药遵循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注重调补气血、肝肾的原则,无论按损伤三期辨证施治,或按损伤部位辨证施治以及外用膏药、外洗熏敷药,均能合理选方,审症配伍,方药专精。

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初、中、后3期,宋老不墨守成规,刻舟求剑,而是制定基础方,临证因人(年纪、体质)、因伤(伤位、伤势)加减变通,通常达变,法乎自然。初期,青紫瘀肿,疼痛较剧,气血逆乱,瘀滞不行。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行气活血汤为主。中期,肿胀瘀滞渐消,而筋骨疲软,虚象已显,久卧病榻,肝气多郁,对促进骨折愈合不利。治宜补养气血、续筋接骨。方用常用续骨活血汤加减。后期,瘀血已除,筋骨续连,尚未坚强,且肝肾气血功能匮乏。治宜固本培元、强筋壮骨。方剂常用生血补髓汤加减。

损伤虽同属瘀血,但由于损伤的部位不同,治疗的方药也有所不同。宋老认为按损伤部位辨证施治,要注意两点:一是伤情的轻重缓急,二是伤部的引经药运用。一般常分为头颅部、胸胁部、腹部、腰部等。

1.根据部位的生理病理特性,头颅部损伤治宜活血通窍,常用通窍活血汤加减。

2.胸胁部损伤治宜活血化瘀、宽胸理气,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3.腹部损伤治宜活血化瘀、宽腹除胀,常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4.腰部损伤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常用复元活血汤加减。

纵观上述方药,可以看出宋老用药精当,用量适中,善用桃红四物汤作为基础大方加减变通,少用或不用寒凉重滞之品或损伤脾胃之品,如黄柏、黄芩、乳香、没药等药物,临床遇实热证多换用淡渗利湿之品,如土茯苓、汉防己、益智仁、车前子等。另外遇风湿痹证及伤体难愈的顽症、杂症,又常选用搜风通络的虫类药,如土鳖虫、蜈蚣、全蝎、蕲蛇、僵蚕、地龙、乌梢蛇等,而且善组药对,做到药效合一,专攻有致,疗效显著。

(三)外用药膏,方便实用

外用药膏属祖国医学外用药物中的一种特有剂型,可随时调制,方便实用。宋老常用的方药是“消肿止痛膏”,由无名异、紫荆皮、孩儿茶、木耳炭、炒大黄、茜草各等份组成,研极细末与蜂蜜调成厚糊状备用,适用于骨折、脱位、筋伤初期气血瘀阻疼痛肿胀较剧,且有增长趋势者。临床运用屡试屡效,被患者誉为“黑膏药”“神药”,深受病人偏爱。

(四)中药熏洗,疏通经络

宋老还善用中药熏洗疗法,认为利用药物趁热熏洗患肢,通过温热刺激,使皮肤及软组织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及淋巴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及功能恢复,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利节的治疗目的。临证常用于四肢关节损伤之恢复期、关节僵硬症、创伤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老年性跟痛症等疾病。

附:秘验方介绍

1.敦煌腰腿痛活络方(外洗方)" class="reference-link">1.敦煌腰腿痛活络方(外洗方)

【组成】伸筋草30g 透骨草30g 生五味子15g 威灵仙15g 生川乌12g 生草乌12g 羌活15g 独活15g 红花12g 川芎15g 当归尾15g 鸡血藤15g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通络、舒筋止痛、补益肝肾。

【主治】因腰椎间盘突出而致腰腿疼痛者,并向一侧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局部有压痛点。

【用法】上述药物加水煎煮两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过滤液浓缩,加等量乙醇,静置24小时,过滤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8,加苯甲酸钠0.4g,羊毛脂50g,加凡士林制成1000g,即得。剪取1块大于该部位2~3cm特制的带有发热颗粒的塑料纸,将敦煌消肿镇痛膏膏剂均匀地涂在该塑料纸上,厚达2~3mm,覆盖于患部,胶布固定,每两天换药1次。

【方解】伸筋草、透骨草、川乌、草乌、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络;红花、鸡血藤、川芎、当归尾活血、行气、舒筋;独活、威灵仙利湿通络兼补益肝肾;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加减】气滞血瘀偏重者去生五味子,加枳壳25g,三棱12g,莪术12g,赤芍15g,延胡索15g。肝肾亏虚证明显者,去生五味子、威灵仙、生川草乌、羌活、独活、川芎,加五加皮30g,千年健15g,川淮牛膝各15g。风、寒、湿邪偏重者,去生五味子、当归尾,加花椒30g,防风15g,木瓜15g,麻黄12g,苍术15g,艾叶15g,桂枝15g。湿热郁结明显者,去生五味子、威灵仙、生川草乌、羌活、独活,加连翘15g,秦艽15g,益母草15g,萆薢15g,车前草15g,汉防己15g。

【点评】外治法以祛邪为主,标本兼治。正如清代医家吴师机所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全方诸药相配,能行能散,标本兼顾,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补益肝肾,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2.补肾壮筋汤" class="reference-link">2.补肾壮筋汤

【组成】炙黄芪15g 熟地黄15g 杭白芍12g 山茱萸12g 茯苓12g 续断12g 焦杜仲12g 川、淮牛膝各12g 五加皮12g 蜈蚣9g 川芎12g 当归12g 紫丹参12g 甘草6g

【功效】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主治】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症见慢性腰痛或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腰腿酸痛,腿膝无力,喜按喜揉,筋转跟痛,遇劳则甚,休息后缓解,有时伴有耳鸣、重听。偏阳虚者少腹拘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或面目、下肢水肿,气短语怯,精神萎靡,自汗便溏,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心烦失眠,头晕目眩,口干舌燥,面色潮红,倦怠乏力,便秘溲赤,多梦或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方以四物汤活血养血,黄芪益气以助行血,山茱萸、续断、杜仲、牛膝、五加皮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茯苓健脾渗湿,丹参活血止痛,虫类药物蜈蚣搜风除痹,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偏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肾阳,合金匮肾气丸或青娥丸化裁加减;偏肾阴虚者,治宜滋补肾阴,合六味地黄丸化裁加减。

【点评】本方以经典名方四物汤为根基精心配伍而成,全方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作用,辅以益气养血之黄茋,气血精髓同补。对于久病体虚、肝肾受损、气血不足而致腰腿痛者功效显著。

【验案】赵某,男,43岁。于2006年8月3日因慢性腰腿痛两年余,加重1天初诊。

患者自述近两年来有慢性腰腿痛病史,常因劳累或受凉后出现症状或加重,卧床休息后缓解,平素腰膝无力,双下肢发凉,少气懒言。此次发作因在山路驾车颠簸后,突然腰痛剧烈并向左下肢后侧放散,活动翻身困难。查体见L4~5椎体棘突及旁开3cm处深压痛及叩击痛均阳性,左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左膝腱反射及跟腱反射均减弱,左拇趾背伸及跖屈肌力均Ⅳ级。X线示:腰椎生理曲度变直,有轻度向左侧弯畸形,骨质及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异常。CT示:L4~5及L5~S1髓核向左侧突出,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舌质淡,脉沉细。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为肝肾亏虚证,以肾阳虚为主。嘱患者卧硬板床绝对休息,二便都在床上进行,给予补益肝肾、温阳通络中药内服。方药为补肾壮筋汤化裁加减后的基础方,每日1剂,煎2次分服,3周为1个疗程。外用熏洗方药为:伸筋草30g,透骨草30g,五加皮30g,红花12g,川芎15g,当归尾15g,鸡血藤15g,泽兰叶15g,桑枝15g,海桐皮15g,制川草乌各12g,桂枝15g,千年健15g,陈醋250ml,黄酒20ml,清水2L,每日两次,两天1剂,每次熏洗30分钟。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体征缓解,开始床上五点式腰背肌功能锻炼。随症变化加减继续治疗两个疗程后症状体征完全缓解,开始下地活动,生活自理。

(黄海鹏 整理)

湿寒虚热寒凝瘀,六证用药疗效奇" class="reference-link">湿寒虚热寒凝瘀,六证用药疗效奇

夏惠明

夏惠明,男,1945年生,上海人,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专科学校。云南省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中医药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推拿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手法宗一指禅推法、丁氏法和内功推拿,倡导中西医结合,辨证结合辨病论治,对脊柱推拿、内科推拿深有研究,尤其擅长运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及退变性疾病。参编《推拿学》《云南省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针灸推拿及经络实用技术》等书籍,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以腰痛和下肢疼痛、麻木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属祖国医学“腰痛”“腰腿痛”或“痹证”等范畴。《景岳全书·腰痛》指出:“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但察其既无表邪又无湿热,而或以年衰,或以劳苦,或以酒色斫伤,或七情忧郁所致者,则悉属真阴虚证。”《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腰为肾之府,乃肾之精气所溉之域,肾藏精主骨,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经过之,故在经则属太阳,在脏则属肾气,而又为冲、任、督、带之要会,所以腰痛之发病,肾虚为其本也。又肝肾同源,精能生血,血能化精,肾精亏损,肝血不足,则腰脊失养故患腰痛。另外感受寒湿之邪,腰腿经脉受阻,气血运行不畅,也可发为本病。又因寒湿痹阻或脾虚湿蕴日久,郁而化热,阻遏经脉,引发腰腿痛。若姿势不正,或用力不当,或跌仆外伤,致经络气血运行阻滞,瘀血留着,不通则痛。有患者病程日久,反复发作或素体阳虚,阳虚阴盛,寒凝经脉,腰腿部经脉气血运行受阻。或罹病多年,迁延不愈,或手术所伤,致气血受损,气虚运血无力,气不能行,血不能荣,血流不畅而成瘀,呈气虚血瘀证。夏老认为该病以肾虚为本,瘀血、寒湿、湿热为标,一般急性起病,病程短者为实;慢性反复发作,年老体衰或病程迁延不愈,为虚或虚实夹杂之证。但临证时应注意分清虚实寒热,或实,或虚,或虚实夹杂,切不可一律从肾虚而治,急性期以祛邪为主,而恢复期则以补肝肾为要。

综合而言,腰痛可分为风、寒、湿、热、闪挫、瘀血、气滞、痰积、肾虚等多种。夏老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肝肾亏虚、寒湿、湿热、瘀血、阳虚寒凝、气虚血瘀6型,并运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该病,临床疗效颇著。

一、肝肾亏虚证

腰部酸痛,喜按喜揉,下肢酸痛发麻,腿膝无力,头昏耳鸣,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失眠,咽干,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或弦细数。治宜补肝肾,壮腰止痛。方用左归饮加减。

二、寒湿证

腰部冷痛重着,下肢冷痛麻木,活动不利,遇阴雨天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治宜温经散寒、除湿通络,宜用桂枝附子汤合二陈汤加减。

三、湿热证

腰及下肢痛,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方用茵陈温胆汤加减。

四、瘀血证

腰部刺痛,痛处固定、拒按,下肢胀痛发麻,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行走欠利,夜间痛甚,眠差,大便干,小便调,舌质紫,边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宜用身痛逐瘀汤加减。

五、阳虚寒凝证

腰及下肢冷痛发麻,手足不温,口中不渴,常反复发作,舌质淡,苔白,脉沉。治宜温阳补肾、散寒通络。方用阳和汤加减。

六、气虚血瘀证

腰部酸痛,下肢麻木无力,腰活动欠利,伴头昏、乏力,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治宜补气活血,通络止痛。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附:秘验方介绍

1.补阳还五加威灵汤" class="reference-link">1.补阳还五加威灵汤

【组成】黄芪30~120g 当归尾6g 赤芍4.5g 地龙3g 川芎3g 红花3g 桃仁3g 威灵仙6g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为气虚血瘀型。症见腰部酸痛,下肢麻木无力,腰活动欠利,伴头昏、乏力,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黄芪补益元气,且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而起废痿;气虚致瘀用当归尾,活血祛瘀而不伤血;赤芍、川芎、桃仁、红花4味,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周行全身;威灵仙通络止痛。

【加减】脾虚者加薏苡仁,肾虚者加骨碎补,术后复发者常加大地龙用量,并酌加徐长卿、泽兰、苏木等活血之品。

【点评】本方为补阳还五汤加威灵仙而成,方中补气药与诸多活血药相伍,补气以治本,祛瘀以治标,标本兼治;且补气而不瘀滞,活血而不伤正。合而为用,则气旺、瘀消、通络,诸症皆愈。

【验案】赵某,女,62岁。2002年6月4日入院。

腰痛伴左下肢痛麻8年余入院。CT示:L4~5、L5~S1椎间盘突出。1996年在外院行“经皮椎间盘切吸术”,术后疗效不佳,常在本科行推拿、腰椎牵引等治疗,症状时轻时重,2002年1月症状加重至外院行“L4~5、L5~S1髓核摘出术”,术后仍感左下肢麻木无力,曾在本科门诊行推拿治疗症不减。入院症见:腰部酸痛,左下肢麻木无力,头昏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据舌脉诊,夏老师辨为气虚血瘀证,治宜补气活血、通络止痛。处方以补阳还五加威灵汤化裁治疗。处方:当归10g,地龙15g,川芎10g,桃仁6g,赤芍10g,红花6g,黄芪30g,怀牛膝15g,穿山甲15g,泽兰15g,艾叶10g,3剂,配合推拿治疗。再诊时,患者诉服药后略感胃中不适,拟前方加麦芽20g,枳壳10g,4剂。以后患者腰痛及下肢麻木明显减轻,上方加减服药月余,腰痛及左下肢麻木基本消失。

2.桂枝附子二陈汤" class="reference-link">2.桂枝附子二陈汤

【组成】桂枝12g 生姜9g 附子3枚 炙甘草6g 大枣12枚 半夏15g 橘红5g 白茯苓9g

【功效】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为寒湿证,症见腰部冷痛重着,下肢冷痛麻木,活动不利,遇阴雨天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方中重用桂枝祛风,附子温经助阳,甘草、姜、枣调和营卫。半夏辛温而燥,尤善燥湿化痰,橘红理气行滞,白茯苓制水,独活、桑寄生除湿,台乌药、生姜以散寒止痛。

【点评】本方温经散寒、振奋阳气、燥湿理气、渗湿健脾,善逐风、寒、湿于骨节,以达到温经散寒、除湿通络之效。

【验案】王某,男,47岁。1988年1月11日初诊。

自诉1987年11月6日弯腰不慎,感腰部并左下肢疼痛,经中药理疗等治疗症有缓解。但于元月2日腰痛又加重,行走不便,左下肢后侧麻木为甚,睡卧翻身困难,夜间疼痛加重,大便郁结,苔黄腻,舌尖红,脉弦。查:左下肢直腿抬高30°,左足跖曲减弱,左膝反射争强,左腓肠肌松弛,温觉差,腰椎左侧倾斜,腰椎生理曲度消失,L4、L5,S1压痛,且向左下肢放射,左居髎、环跳压痛,左下肢后伸试验(+)。CT检查为L5~S1椎间盘脱出,突度0.7cm,椎管内有间盘块并有间盘钙化,左侧隐窝变窄。诊断:L5~S1椎间盘突出症。以桂枝附子二陈汤加减治疗两月,患者疼痛消失,功能活动正常,已恢复工作,属临床治愈。

(黄海鹏 整理)

理气活血、化瘀逐水治腰突" class="reference-link">理气活血、化瘀逐水治腰突

龚正丰

龚正丰,男,1939年生,早年师从著名中医专家马友常,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原苏州市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兼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省中西医结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中西医结合会副理事长,市中医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在中医理法方药的运用方面有很深造诣,擅长融中汇西对骨折与骨关节病、软组织疾病等诸多疑难杂症的诊治。从事骨伤科临床四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继承并发展了吴门医派,立“理气活血,化瘀逐水”之法。曾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5项。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或压迫硬膜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腰腿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腰痛”“腰腿痛”“痹证”范畴,其病因病机总体认识可归结为:本虚标实,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邪侵袭,痰瘀阻滞结于筋脉肌骨,加之劳伤过度,扭闪挫跌,复致筋脉受损,经络瘀阻,气血不行,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压迫之发病,是因受压迫导致神经根内瘀血、缺血、水肿而致经脉闭阻、筋脉失养;其次各种炎症介质等化学刺激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致血流瘀滞。其病理变化符合“瘀血痰湿致痹”的病机,也为“理气活血,化瘀逐水”治疗该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立论指导。据此自拟了枳壳甘草汤(详见附:秘验方介绍),临床用于治疗本病,多能见效。

附:秘验方介绍

枳壳甘草汤" class="reference-link">枳壳甘草汤

【组成】枳壳10g 甘草6g 当归10g 丹参10g 三棱10g 莪术10g 黑白丑各6g

【功效】理气活血、化瘀逐水。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属气血痹阻者,症见腰腿痛,活动困难,舌边紫暗,苔薄白或薄黄,脉涩。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方解】枳壳甘草汤中重用枳壳,以行气宽中除胀,下气消积除痞,甘草缓急止痛,当归、丹参活血补血养心,三棱、莪术破血化瘀,黑白丑利水,诸药合用,共奏理气活血、化瘀逐水之功。

【加减】椎间盘急性发作期可入薏苡仁、土茯苓、地龙、水蛭等,以加强化湿利水、活血化瘀以缓解症状;慢性巩固治疗期可用白芥子、山慈姑、蜂房入药,以软坚散积化痰。根据中医辨证认为的椎间盘突出症的3种类型可分别施治如下:寒湿痹阻者,加温肾散寒止痛药,如制川乌、制草乌、白附子、桂枝、杜仲、狗脊等;风湿痹阻者,加祛风除湿药,如羌活、独活、防己、防风、木瓜等;腰痛日久,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者,加生炙黄芪和二仙汤加减,以达标本同治;便秘者,加制大黄、虎杖;骨质疏松严重者,加补骨脂、骨碎补、山茱萸、枸杞子,以补肾强骨。

【点评】六腑的生理特点是传化水谷,以通为用,泄而不藏,满而不实,动而不静。腰痛与便秘关系密切,病在下者,下取之。用通下法治疗腰突症为本方特色,疏理气机,荡涤肠胃,腑气通则大便行,配合化瘀逐水则腰痛如失矣。北方人腠理致密,可枳壳、枳实同用。

【验案】王某,男,53岁。2009年9月16日初诊。

反复腰痛3年,加重半月伴左下肢牵痛、麻木,行动受限,四肢不温,大便干结,胃纳尚可,舌淡苔薄白,脉沉涩。体检:L4~5椎旁压痛,伴左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左30°、右90°,4字试验(-),左足趾背伸肌力减弱,CT示:L4~5、L5、S1椎间盘突出,以L4~5为著。治则:理气活血,温经散寒通络。处方:枳壳甘草汤加桂枝6g,制川草乌各6g,地龙10g,虎杖15g,制军10g。

2006年9月16日二诊,药后,腰腿痛缓解,左小腿外侧稍有麻木不适,胃纳可,二便调。原方去桂枝、黑白丑、制军,加独活10g,桑寄生15g,巴戟天10g,守方14剂,腰腿痛消失。

(黄海鹏 整理)

分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class="reference-link">分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丁锷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它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或因外力的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血管等而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的一种病变。中医认为本病属“腰痛”“腰腿痛”“腰痛连膝”“痹证”等范畴。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临床上一般分非手术疗法、手术疗法和微创疗法等,丁锷教授采用腰突散内服等非手术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

一、急性期

患者多为突发性腰痛伴下肢放射状疼痛或为慢性腰腿疼痛急性发作,疼痛剧烈,甚至翻身转侧均困难,部分患者可伴有小腿和足部麻木。检查可见下腰椎棘间或椎旁压痛,并可出现下肢放射状疼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一般小于45°,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小腿外侧或后外侧感觉减退;趾背伸或跖屈肌力减退;舌红或淡红,脉弦紧或弦数。CT或MRI检查可见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神经根或马尾受压,神经根水肿。治疗宜行气活血、破积散结、疏通经络为主,内服腰突散Ⅰ号。治疗期间应卧床休息,以便破裂的纤维环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进行修复。疼痛严重者可配合新癀片4片,每日3次,温水吞服。腰部疼痛、压痛明显者,可配合接骨消瘀散(花椒、荜茇、五加皮、白芷、天南星、肉桂、丁香、乳香、没药、血竭、姜黄、冰片),蜂蜜调敷腰部。

二、慢性期

多为急性期经治疗后症状逐渐好转或长期慢性疼痛,临床上也表现为腰腿疼痛,但休息后可明显好转,劳累或负重行走后症状加重,并可出现小腿或足部麻木。检查可见腰部压痛较轻,放射痛一般不明显;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一般大于45°,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大多为阴性;小腿外侧或后外侧感觉减退;趾背伸或跖屈肌力减退;舌淡红,苔薄,脉弦。CT或MRI检查可见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神经根或马尾受压。治疗宜行气活血、温经通络、化瘀解凝为主,内服腰突散2号,药由腰突散1号方去水蛭加肉桂10g,研末内服,每服5g,每日两次。治疗期间避免久坐,可配带皮腰围下地活动行走,并加强腰背肌训练。

附:秘验方介绍

腰突散1号方和2号方" class="reference-link">腰突散1号方和2号方

【组成】1号方:水蛭、土鳖虫、干地龙、全蝎各30g 蜈蚣25条(炒) 枳壳、姜黄、木香、延胡索各20g 三棱、莪术各10g 冰片6g

2号方:为1号方去水蛭,加肉桂

【功效】急性期用1号方以行气活血、破积散结、疏通经络;慢性期用2号方增强温阳活血之力。

【主治】神经根局部瘀浊积聚,阻滞经络引起的腰腿疼痛,症见腰腿疼痛剧烈,时轻时重,转侧困难,左下肢痛麻明显,甚则腰脊前佝右斜,不能挺直,搀扶跛行,举步艰难,舌淡红,脉弦紧。

【用法】上方共研细末,每日服两次,每次5g。

【方解】1号方中地龙、土鳖虫、水蛭、枳壳活血行气利水,合三棱、莪术逐瘀破积;蜈蚣、全蝎通络镇痛、抗炎止渗;延胡索、木香、血竭行气化瘀止痛,冰片芳香走窜可引诸药直达病所。2号方易水蛭为肉桂,肉桂辛甘大热,善行血中之瘀滞。

【点评】1号方能消除瘀浊、解凝散结,故可消除或改善临床症状。方中蜈蚣与全蝎均有镇痛作用,两药伍用,相得益彰,增强通络镇痛之力,能调节中枢及周围神经,故用于神经性疼痛效果最佳而为首选。2号方即1号方去水蛭加肉桂,两方虽仅一味之差,但其义迥然,前者以水蛭为代表,破积为主,后者以肉桂为代表,旨在化瘀。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肉桂辛甘大热,善行血中之滞,化瘀非此莫属。易破为化,促进血运,减少瘢痕,以免留瘀贻患。

【验案】赵某,男,49岁,初诊。

自诉不明原因出现腰腿疼痛,时轻时重,年余未愈,近两周疼痛加重,剧痛难忍,转侧困难,左下肢痛麻明显。刻见坐卧不安,腰脊前佝右斜,不能挺直,搀扶跛行,举步艰难。舌淡红,脉弦紧。L4~5、L5~S1压痛,放射痛(+)、直腿抬高右70°、左15°,加强(+)。CT提示:L4~5椎间盘向左后突出约0.7cm,L5~S1突出约0.4cm。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年近5旬,肝肾渐衰,筋骨退变,或因负重、闪扭,或因积劳成损,以致筋肉破裂,瘀浊积聚,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治当逐瘀破积通络止痛。处方:全蝎、干地龙、土鳖虫、水蛭各30g,蜈蚣25条,炒枳壳、姜黄、木香、延胡索各20g,三棱、莪术各10g,冰片6g。上方共研细末,每日服两次,每次5g。辅以新癀片内服,每次4片,每日3次,剧痛减轻后停服。并嘱卧硬板床休息。

二诊:自服药后腰腿痛麻逐渐减轻,刻下已能直立行走,自理日常生活,直腿高举左侧可达45°。唯初服上药有恶心厌食,1周即好转,肝肾功能正常。其瘀浊虽减,凝结未散,原方去水蛭加肉桂10g以化瘀解凝,再进2剂。

三诊:腰腿痛麻消失,直腿抬高右90°、左70°,加强(-),但抬腿时有轻度牵拉不适感,L4~5、L5~S1压痛基本消失,无放射痛,唯恐瘀浊凝结未尽,再予补阳还五汤加肉桂、土鳖虫,7剂。处方:黄芪、地龙、土鳖虫各20g,当归15g,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各10g,肉桂5g。每日1剂,水煎服。嘱其逐步进行腰背功能锻炼。后因足跖痛来诊,告知腰腿病自两年前治愈,至今未复发。

(张余威 整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综合保守治疗" class="reference-link">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综合保守治疗

诸方受

诸方受,男,1926年生,早年师承上海骨伤科名家石筱山先生。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首批、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学会常委,中国中医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江苏省暨南京市中医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中医正骨》《中国骨伤》《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编委等职。对骨折、软组织损伤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医骨伤科疑难杂症擅长内外兼治。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现代医学名称,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祖国医学“腰腿痛”“痹证”范畴。本病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即指出该脉发生病变,可发生“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认为此患与足太阳、少阴、少阳经密切相关。后世医家对腰腿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作了深刻的探讨。《备急千金要方》在独活寄生汤的主治中提出:“肾气虚弱,冷卧湿地腰背拘倦,筋骨挛痛;或当风取凉,风邪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痛;或腰痛牵引脚重行步艰。”《张氏医通》认为“腰胯痛”由“寒湿流注足少阳之经络”引起。张锡纯氏认为本病“由于气血瘀滞者颇多”。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目前无论中西医家,多数人倾向于首先应以各种非手术方法进行保守治疗,在经过系统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手术探查。但部分学者认为非手术疗法不能达到髓核复位的要求,导致部分病员病情迁延和反复发作,增加手术难度,影响手术效果,因而趋向于及早手术。也有少数学者认为手术治疗可以引起较大创伤,术后已不再是一个生理功能完全正常的脊柱,少数病人仍有轻重不一腰腿痛,因而强调保守疗法的意义。对此诸师就保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机制,提出了自己独创的见解,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一整套系统保守治疗的方法。

据报道70%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治愈而不需手术,甚至有80%或更高报道。可同时运用2~3种以上的疗法作为综合治疗,常用的治疗措施为:卧床休息、手法推拿、骨盆牵引、辨证施治,必要时可配合西药等。

一、卧床休息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行走疼痛加重,卧床时症状减轻,说明重力压迫突出的髓核,影响到神经根,对症状有着直接的关系。坚持1~2个月的卧床休息,尽量避免重力对局部病变的压迫,可促进炎症的缓解和吸收。

卧床休息期间以尽量不下床行走为原则,进餐及大小便在床边为宜。不强调绝对平卧,绝对平卧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也不是最佳姿势,如果在仰卧位放便盆解便,将使病变部位受到不自然的扭转,增加疼痛。民间保健谚语有“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卧床姿势髋、膝关节稍做屈曲,腰肌尽量放松为宜,仰卧或侧卧均可。

卧床期间,随着疼痛的逐渐缓解,要练习直腿抬高,在可以忍受的不太剧烈的疼痛情况下,尽量加大直腿抬高角度,据认为直腿抬高30°以上时,可致腰4、5神经根在根管内的移动,当抬高至90°时,腰5神经根的移动度可达3~5毫米,这对松解神经根的粘连是有好处的。由于家庭事务的多样化及社会事务的复杂性,住院休息的效果比在家休息更为明显。这一方法对腰椎管狭窄、肥大性脊柱炎引起的腰腿痛也能使症状迅速获得缓解。

二、骨盆牵引

骨盆牵引是对椎间盘施加被动运动的最简单的方法。此法是通过对抗牵引,使椎间隙增大,关节突关节拉开,使椎间孔恢复正常外形,从而解除对神经根的挤压。另外牵引还可使椎间盘间隙压力减少,使后纵韧带紧张。有利于突出的髓核部分还纳或改变其与神经根的关系。

三、辨证分型施治

在临床中通常根据病情特点,以风、寒、湿、痰、瘀、虚作为辨证总纲,指导辨证分型及立法遣药。

诸师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因病机是肾气虚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结于筋脉肌腠之间,久滞不散,加之劳伤过度,扭闪挫跌,复致筋脉受损,瘀阻络脉,不通则痛,故见腰痛如折,转摇不能,腿脚酸麻拘急,迁延难愈。《景岳全书》:“腰痛证凡悠悠戚戚,屡作不已者,肾之虚也;遇阴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湿也;遇诸寒而痛,或喜暖而恶寒者,寒也;遇诸热而痛,热也;郁怒而痛者,气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之虚也;劳动即痛者肝肾之衰也,当辨其所因而治之。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相表里,故在经则属太阳,在脏属肾气”。

腰腿痛早期,临床上多出现风寒邪客于筋骨,痰湿瘀阻络脉的一派腰痛拘急,转动困难,腿脚疼痛,如针如刺,酸麻难忍等标实症状;旷日持久,风寒湿邪滞留不散,肾气渐虚,在临床则又可见到脊柱侧弯,姿势佝偻,腰痛腰酸绵绵,腿痛足麻,肌肉萎细等虚实相挟症状。诸师在临床中通常根据病情特点将此类患者分为风寒湿痹型,痰湿瘀结型与肝肾亏虚型,分别给予疏风蠲痹汤、消痰化瘀饮和温肾宣痹汤治疗。

附:秘验方介绍

1.疏风蠲痹汤" class="reference-link">1.疏风蠲痹汤

【组成】独活10g 五加皮10g 桑枝10g 川续断10g 桑寄生12g 川牛膝10g 炙乳香10g 鸡血藤12g 雷公藤(同煎)10g 蜈蚣2条 白术10g 茯苓12g 甘草10g

【功效】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主治】风寒湿痹型腰突症,多见于中年人,常有慢性劳损及风寒湿邪侵袭病史,腰部酸困疼痛重着,转侧不利,适量活动疼痛稍减,逢阴雨天症状加重,得热痛减,遇寒痛重,下肢沉重无力或有蚁行感,病程缠绵。舌质淡、苔白滑或腻,脉沉缓。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方中独活、五加皮祛风湿止痹痛;桑枝温通经脉;川续断、桑寄生、川牛膝补益肝肾,牛膝并有引药下行之功;炙乳香、鸡血藤和血通络定痛;雷公藤、蜈蚣祛湿搜风;白术、茯苓健脾利湿;重用甘草意在调和诸药,并以其解毒缓急之功降低雷公藤之毒性。

【点评】该方在蠲痹汤基础上加减运用,宣痹之痛,配伍虫类药,引经通络,搜风止痛,速效缓解腰部疼痛症状,此方中诸老加以雷公藤,但因其有一定毒性,临床运用时要加以辨证。

2.消痰化瘀饮" class="reference-link">2.消痰化瘀饮

【组成】当归10g 鸡血藤10g 丹参10g 泽兰10g 川牛膝10g 降香10g 制胆南星10g 牛蒡子10g 独活10g 茯苓10g 白术10g 雷公藤10g(同煎) 生甘草10g

【功效】破瘀化痰、除湿通络。

【主治】痰湿瘀结型腰突症,多见于青壮年。有明显外伤史,腰部活动受限,疼痛难忍并向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咳嗽、喷嚏时疼痛加剧,转侧俯仰不能,不能平卧,常喜侧蜷卧,站立则腰腿疼痛加重。后期可见下肢疼痛麻木或肌肉萎缩,舌质淡红或暗紫,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涩。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方中当归、鸡血藤补血活血,化瘀止痛,丹参、泽兰破瘀生新通络,川牛膝通络破血,宣通关节,降香降气止痛,制胆南星、牛蒡子豁痰疏风,独活善行,通经和络,除湿止痛,茯苓白术健脾利水除湿,驱邪而不伤脾土,雷公藤祛湿通络,诸药同用,可使瘀散、痰化、湿除。

【点评】本方为诸教授临床常用方,重在祛湿,兼以顾护脾胃。方中活血化瘀药均非峻烈之品,而是泻中有补,使瘀去而不伤正。化痰、活血、扶正三法同施,收效显著,为治疗痰湿痹证良方。

3.温肾宣痹汤" class="reference-link">3.温肾宣痹汤

【组成】明天麻10g 制狗脊10g 山茱萸10g 川桂枝10g 淡附片10g(同煎) 北细辛6g 炒白术10g 广木香10g 泽泻10g 白茯苓12g 生薏苡仁15g 生甘草10g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祛风胜湿。

【主治】肝肾亏虚型腰突症,多见年老体弱,病程日久,缠绵不已,身倦无力,腰膝酸软,屈伸不利,肢体有凉感,小腿麻木重着等,行走劳累则腰腿疼痛加重,休息则可减轻,腰腿喜温恶寒,舌质淡嫩,苔根薄白腻,脉细缓。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方中以附、桂温肾助阳,散寒宣痹为主药,狗脊、山茱萸补肝肾、强筋骨,明天麻、北细辛温通经络、祛寒止痛,白术、木香健脾利气,白茯苓、泽泻利水除痰湿,生薏仁、甘草除痹缓急,调和诸药。

【点评】温肾宣痹汤主要作用是温经通阳、除痹止痛。该方重用温补之剂,如附子、细辛、狗脊、桂枝等,充分体现诸老治疗痹证重在温补的理念。附子虽有大毒,自古至今有很多医师不敢用,诸老认为只要临床辨证准确,用之得当,效如桴鼓。经炮制加工成淡附片,其毒力也减轻。

【验案】徐某,女,40岁。2004年7月16日首诊。

诉腰痛伴右下肢痛5年,劳累、受凉后加重,休息后好转。不能弯腰,痛处喜暖怕寒。经理疗、推拿、针灸等法治疗,效果不显。查:脊柱腰部生理弧度消失,向左侧弯。腰部活动受限,腰4、5棘突右侧压痛,右小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直腿抬高试验:左90°、右60°;加强试验:左(-)、右(+)。CT片示:L4~5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温肾宣痹汤加川杜仲10g内服,以此方加减服用21剂后缓解。

(张余威 整理)

自拟祛痹通络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class="reference-link">自拟祛痹通络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崔公让

崔公让,男,1938年生,河南漯河人。196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第二、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担任全国第五届与第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脉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学术部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顾问、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世界中医药杂志编辑部顾问、河南省医师学会理事、河南省文史馆馆员。崔老从事周围血管疾病临床与科学研究工作50余年,擅长以中医、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肢体动脉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糖尿病足坏疽、血管瘤、大动脉炎、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淋巴水肿、红斑性肢痛症、雷诺综合征、结缔组织病、变态性血管炎等周围血管病,以及痛风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等疑难杂症。代表性著作有《脱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动脉硬化闭塞症》《缺血性肢体疼痛与镇痛》《周围静脉疾病学》《免疫性血管疾病学》《王嘉桔学术思想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血管外科手术学》。在国家级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腰痛”“腰腿痛”“痹证”的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类证治裁·痹证》曰:“诸痹……良有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趁虚内袭。正气为邪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崔公让教授认为其病变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多因外感风寒湿邪,内有痰瘀阻滞脉络,外邪与痰浊瘀血互为影响,使筋骨、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致关节疼痛、肌肉酸胀、筋脉挛急。故治疗时应注重“通”“补”二字,始终贯穿益肾活血通络的原则,临证常用自拟经验方祛痹通络方治疗本病,效果良好。

附:秘验方介绍

祛痹通络方" class="reference-link">祛痹通络方

【组成】羌活20g 狗脊20g 黄芪20g 熟地20g 川续断20g 乌梢蛇15g 蜈蚣3条 制马钱子1.5g 甘草10g

【功效】益肝肾、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

【主治】以疼痛邪实为主要表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难忍,坐立不安,引及下肢时,可伴下肢发麻、疼痛,行走困难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方中狗脊既可散风寒湿邪,使气血通畅而关节通利,又能补肝肾强腰膝,羌活辛、苦、温,有较强的祛风湿、止痹痛的作用,二者合为君药。黄芪为补中益气要药,熟地为滋补肾阴、养血补虚要药,川续断甘温助阳,辛以散瘀,兼可补益肝肾,强筋健骨,通利血脉,三者合为臣药。乌梢蛇甘平,归肝经。祛风通络,用于风湿痹痛,蜈蚣为虫类药物,味辛性温,走窜通行,搜风通络。马钱子善于搜风除湿,通络止痛,是治疗风湿顽痹痛,麻木不仁的要药。三者合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缓和药性。

【加减】寒邪偏盛加麻黄、细辛、制附片,湿邪偏盛加萆薢、防己、薏苡仁等,肾阴虚明显者加用黄精、玉竹、制附片,肾阳虚者加用仙茅、补骨脂,腰痛明显者加用当归、生地、水蛭等。

【点评】本方重用祛邪通络止痛之品,以达到急则治标,缓解症状的目的。正所谓“人虚证实,不过加以托邪之法,护正之方,究当以去邪为主,邪早退一日,正即早安一日(《医原》)”。同时配以补益之品,往往能收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验案】张某,女,76岁。于2009年4月18日初诊。

以双下肢疼痛、麻木十余年,加重半月为主诉来诊。患者于10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双下肢疼痛,麻木,行走及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稍缓解,近半月来,患者自觉双下肢疼痛、麻木加重,足部尤甚,腰部亦疼痛明显,脉沉细弱,舌质淡,舌尖红,薄白苔。腰部CT示:腰椎间盘突出。贝格征(-)。腰部活动明显受限。诊断为:痹证(腰椎间盘突出),证属肾虚络阻。以补益肝肾、通络止痛为法治疗。药用:当归20g,狗脊20g,川续断20g,熟地20g,乌梢蛇20g,蜈蚣3条,制马钱子1.5g,山茱萸20g,五味子20g,甘草10g。取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9年4月29日):经上诊后,患者疼痛、麻木较前均有明显缓解。但患者年迈,病程日久,且痹病已成,多缠绵难愈,故仍时觉疼痛麻木不适,且时觉口干口渴,故去性温之山茱萸,有毒之马钱子,加白芍、石斛滋阴生津之品。取15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09年5月25日):用药15剂后,诸症均有明显改善,疼痛、麻木已不甚明显,亦不觉口渴,去白芍、石斛,加独活、生地、刘寄奴以补肾益本。生地、熟地合用专于补血滋阴,以扶正固本巩固疗效。

(张余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