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路上遇知己
“归田”路上遇知己
在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被掳北上一个月以后,1127年农历五月初一,21岁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县称帝,改元建炎,南宋政权至此成立,赵构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史称宋高宗。
为了重新组成一个稍具规模的政府,作一个要抗金复仇的态势,他登基不久,就起用了主战最力,并且在抗金斗争实践中立过战功的李纲做宰相。
这年六月,经过李纲推荐,用宗泽去做开封留守。原在河北、陕西等地的将领玉渊、刘光世、韩世忠、张俊等,也都先后领兵到达归德,赵构在即位后就设置一个御营司加以统辖,命副宰相黄潜善兼御营使,同知枢密院事汪伯彦兼副使,以王洲为都统制。
被赵构任用为他的首任宰相的李纲,在一年以前的开封保卫战中,曾一度担任过军事最高指挥官。
他一贯主张抗击女真军南侵,他负责指挥保卫开封的战役,虽然为时未久,就被北宋王朝所罢免,后来开封的陷落,正从反面证明了李纲的抗战部署之正确。因此,他在当时成了最具众望的人。也因此,在他做了宰相之后,重建的宋政权立即建成了一个粗具规模的政府。
当北宋首都开封被金军攻破之日,河北、河东还有许多州县并没有被金人所占领。
这些州县,有的是由北宋政府军队固守着,有的则是由自动纠集起来的忠义民兵固守着的。
金军之第二次撤离开封北返,赵构之所以能到应天府登基,这些州县军民的抗金斗争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李纲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他上台之后所提出的中兴宋王朝的建议中,认为最急切的,是控制河北、河东两路。
在他的建议之下,宋廷派遣张所去做河北招抚使,派遣傅亮去做河东经制副使。
李纲的主要用意,就是要把河北、河东的忠义民兵尽快地加以组织领导,不要使他们长时期得不到统一的领导、指挥和调度,得不到粮饷和其他物质支援,最终为金军各个击破。
宗泽受命去做开封府的知府并兼东京留守之后,首先把全城和四郊划分为东西南北四区,每区各选用谋略勇敢之士充提领,在四郊,创立坚固营垒24所,各设统领守御将官,统率新招义兵数万人,在新置教场内,练兵讲武。
在黄河沿岸的16县内,宗泽还像鱼鳞般创置了联珠寨,以便与河北、河东的忠义民兵相结连,防止来犯之敌。
这样,开封就形成了宋政权重建后恢复两河失地的一个战略基地,陕西和开封以东以西诸路的正规军和非正规军,也全都愿意听从宗泽的号令和节制。
女真贵族两次以大军南犯时,不但蹂躏了河东、河北地区,覆灭了北宋政权,涂炭了开封及其附近州县,他们还纵兵四处劫掠。
在此情况下,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已降居次要地位了。于是,前次在各地起而反抗北宋政权的农民军,便也大都把斗争锋芒转向女真的南侵铁骑。
原来活动在淮水流域约有70000人的王再兴、李贵两支部队,原来活动在摆州一带,拥众号称数十万的王善一支;原来活动在洛阳附近,拥众号称30万的没角牛杨进的一支,都先后归附在宗泽的领导之下,愿意在反击女真南侵的战争中,效劳听命。
从此,宗泽拥有了上百万人马,军声大震。
同样受到李纲的推荐而被用为河北招抚使的张所任监察御史时,力主抗战,用蜡书号召河北路人民参军杀敌,在当地有相当高的威望。宋高宗即位后,他是监察御史,曾上疏力主把重建的宋政权仍迁回开封,以便控制作为天下根本的河东、河北地区。
另外,他对于当时已经哄传的宋廷将要南渡的计划,极力反对,因而对于提出南渡主张的黄潜善也曾加以弹劾。
张所虽因此而被罢免了官职,后经李纲力争,才恢复官职。但他却也因此而在社会舆论上获得很高的声誉,特别是在河北地区,用当时人的话说,是“声满河朔”。
李纲积极贯彻抗战路线,却遭到执政黄潜善和汪伯彦多方掣肘和刁难。按照宋制,如中书侍郎、枢密院长官等执政地位仅次于宰相,却与宰相合称宰辅或宰执大臣。黄潜善和汪伯彦坚持迁都东南,以图苟安一隅,这正中宋高宗的下怀。
当时,岳飞处于黄潜善的羁束之下,接连几个月无仗可打,闷闷不乐。他当然没有资格了解朝廷的许多谋议与争论。但是,从相州逃到北京,又从北京退至南京,皇帝的车驾愈走愈往南的事实,元帅府按兵不发,听任宗泽孤军作战的事实,使他不能不逐渐地明白,朝廷显然并无认真抗金、收复失地的远图,只是一味地消极地怯战和退避。
赵构的登基给当时正在进行艰苦卓绝抗金斗争的军民以新的希望,他们希望新皇帝能立即返回开封,领导全国的抗金斗争。
岳飞也是这样想的,他兴奋地说:“陛下登基,百姓便有了归属,国家便有了新的主人,这便足以挫败敌人并吞我国的阴谋,中原失地的收复便指日可待。”
可是,岳飞完全想错了,赵构根本就不打算收复国土,自然也不想再回到兵火之后的开封。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副宰相黄潜善及汪伯彦之流,迎合赵构的心思,竭力主张将首都迁到长江以南的建康,即今南京,立即得到赵构的同意。
当年七月,宋高宗下诏说:“京师未可往,当巡幸江南,为避敌之计。”
这引起爱国臣民的激烈反对,这就等于将中原大片失地,北方上千万黎民百姓,故都开封以至皇家赵氏的坟茔祖庙都拱手让给了金人。
面对朝廷的不抵抗政策,岳飞忍无可忍,愤然上书,严厉抨击了黄潜善、汪伯彦之流,指出他们的迁都主张是苟且偷安,鼠目寸光,必然遭到中原人民的反对。
在书中,岳飞坚决提出,请皇帝返回开封,乘徽、钦二帝被掳北去未久,敌人统治尚未稳固的时机,亲自统率大军北伐。
像这样指名道姓的直斥奸佞,义正词严的爱国主张,大大触怒了黄潜善与汪伯彦之流,于是他们以“小臣越职,非所宣言”的罪名,革掉了岳飞的官职,强迫岳飞离开军队“归田里”。
心怀报国壮志,一再立功疆场的岳飞,此时竟被赶出了军队。应天府南京待不下去了,岳飞只好渡河北上,准备返乡。沿途之上,他看到了到处张贴的榜文,这是河北招抚使张所正在招募抗金健儿。
岳飞知道张所,他原来在朝廷任监察御史,极力反对迁都江南,并上书弹劾黄潜善“奸邪不可用”,遭到黄潜善、汪伯彦之流的忌恨,被贬出朝廷。
共同的主张,共同的遭遇,使岳飞把张所引为知己。他相信,如果投奔到张所的属下,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想到这里,他兴奋起来,竟顾不了顺路回家去探望一下老母幼子,便直奔招抚使司所在的河北大名府。
凑巧的是接待岳飞的是赵九龄,他是岳飞前不久在应天府南京新结识的一个朋友,此人很有才智谋略,岳飞时常向他请教,他也很了解岳飞的军事才能和战功,认为岳飞是“天下奇才”,于是当即向张所推荐。
张所是北宋抗战的著名代表,当时受宰相李纲的委派,在河北一带招募民兵,积蓄力量准备抗金。他见岳飞身材魁梧,气宇轩昂,很是喜欢,促膝长谈,非常投机。
张所问岳飞说:“你武艺如何?能搏击多少敌人?”
岳飞徐徐答道:“我很自信自己的武艺,但并不认为这匹夫之勇有什么了不起。用兵之道贵在运筹帷幄,而不在于逞凶斗狠。来校用曳柴诈败之计打败强楚,莫敖靠采樵诱敌之法击溃绞人之围,这些全靠的是智谋,而不是个人的匹夫之勇。”
张所一听肃然起敬,赞叹道:“原来你并非一介武夫啊!不知你对当今形势有何看法?如何才能扼守黄河呢?”
岳飞侃侃谈道:“京师的安危全看河北诸郡的巩固与否。我们当在所有险隘处建立要塞,互成依仗之势,如果任何一城受到威胁,其他城塞就会赶来相助,并且伺机骚扰敌人的后方,这样的话,敌人就不敢窥视黄河,京师也就高枕无忧了。”
接着,张所又向岳飞询问对当前战局的看法。
岳飞指出,国家以开封作为京都,可它处于平原旷野之上,无山川险阻拱卫,完全依靠河北这个屏障才能保证它的安全,因此河北地位至关重要。如果河北不能为我所有,不只京师难以守卫,连江淮也十分危险。
岳飞建议张所将河北一些战略要地牢牢控制在手中,再在一些城市严密布防,如果一个城市被围困,别的城市或阻挡敌人,或来救援,这样不只河北可保,京师也就安全了。
岳飞的一席话让张所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点头称是。
岳飞见遇到了知己,不禁慨然请求道:“张招抚如果能提兵巡境的话,岳飞愿一马当先,供你调遣!”
张所喜出望外,立即授岳飞武经郎职,命他随已归顺的另一反金将领王彦北渡黄河,挺进新乡。
当时,在金朝统治区内抗击敌军的,并不止王彦和岳飞两支队伍。女真统治者疯狂掠夺和残酷统治,激起了各族人民如火如荼的反抗斗争。
燕山府的刘立芸聚众起义,攻破城邑。他告谕民众说:“吾欲致南北太平。”起义者纪律严明,“蕃、汉之民归者甚众”。
蓟州玉田县爆发了杨浩与智和禅师领导的起义军,队伍发展到10000余人。
易州的刘里忙年仅18岁,他领导的起义军也有一万多人。他们把截山险,邀击金军,对金朝形成一定威胁。
从河北路的北部到南部的相州,很多民众自动组织武装,结成的山寨达50多处,每寨不下30000人,人们奋起反抗女真贵族的统治。
河东路代州五台山的和尚真宝率领一支义军,同强敌周旋,宁死不屈。
在文水县,石赤页率领的队伍占据山险,屡败金军。石赤页坚持斗争8个月,被完颜粘罕军所俘,钉在车上,臀部插入利刃,以施加肢解的酷刑相威胁,石赤页毫无惧色。
完颜粘罕亲自劝降,石赤页厉声回答:“爷是汉人,宁死不降!”终于被害。
宋太原府将官杨可发在繁峙县招集20000多人的队伍,以五台山僧李善诺等为先锋,遭完颜粘罕大军的攻击,义军战败,杨可发刺腹自杀。
解州的邵兴、邵翼兄弟团聚义兵,占据神稷山抗金。金兵俘虏了邵翼,企图胁迫邵兴投降。邵翼大骂敌人,惨遭杀害。邵兴誓不投降,屡次痛击金兵。
在建炎初年的北方民众抗金斗争中,除了王彦的八字军外,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还有河东红巾军和河北五马山起义军。
河东红巾军看来不是一支统一的队伍。宋时百姓起而造反,或为盗匪,往往“私制绯衣巾”。女真贵族无法对付神出鬼没的红巾军,只有屠戮无辜的平民以泄愤,结果是“亡命者滋益多,而红巾愈炽”。
河北西路庆源府赞皇县有一座山,山上聚集一支起义军,由马扩和赵邦杰指挥。他们用高宗之弟信王赵榛的名义作号召,组成号称几十万人的武装。
金朝真定府获鹿县知县张龚也起兵响应。刘里忙、杨浩、智和禅师等领导的燕云地区起义队伍,也和五马山建立了联系。
在东北的金太宗御寨,有几千名被驱逐北上的汉族奴隶。他们以上山砍柴为名,置办长柄大斧,计划举行起义,并劫持金太宗,杀过黄河。由于叛徒的告发,起义被扼杀,首谋者都遭金人杀害。
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的抗金斗争,毫无疑问,是正义的进步的爱国主义壮举。抗金斗争作为民族斗争,参加的社会成员相当广泛。
抗金义军的领导者,如王彦、马扩等人,本是宋朝的官员,而邵兴等人来自民间下层,也接受了宋朝的官封。因此,北方各族人民的抗金斗争不免和保卫赵宋王朝纠缠在一起,成了无可避免的特点和缺点。
在宋朝统治者中,如何对待北方的民间抗金武装,也形成两条对立的观点。宋高宗、黄潜善、汪伯彦等投降派,一方面害怕金朝,另一方面也害怕和憎恶义军武装。
特别是五马山的抗金义军,既以信王赵榛作号召,被视为对宋高宗的皇帝宝座构成威胁,更遭到宋高宗君臣之疑忌。
李纲、宗泽等抗战派,为了恢复赵宋的故土,洗雪国耻,则十分重视民间抗金武装,主张依靠北方的义军抗金。
李纲罢相后,镇守东京开封府的宗泽事实上成为抗金的中心人物。两河、燕云等地的抗金健儿渴望接受宗泽的领导和指挥,宗泽也迫切需要他们的支援和配合,双方建立了广泛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