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 武器百科

用途各异的海军舰艇

海军的舰艇通常分为战斗舰艇、登陆作战舰艇和勤务舰船等。战斗舰艇是装备有专用武器、直接进行海战的舰艇,包括水面战斗舰艇和潜艇。

水面战斗舰艇执行水面战斗任务,按其基本任务的不同,又区分为不同的舰种,有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鱼雷艇、导弹艇、猎潜艇、布雷舰、反水雷舰和登陆舰等。

在同一舰种中,按其排水量、武器装备的不同,又区分为不同的舰级,如美国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苏联的“卡拉”级导弹巡洋舰等。

在同一舰级中,按其外形、构造和战术技术性能的不同,又区分为不同的舰型。

水面战斗舰艇按其排水量大小分为大、中、小型:大型水面战斗舰艇有航空母舰、战列舰、巡洋舰;中型水面战斗舰艇有驱逐舰、护卫舰等;小型水面战斗舰艇有护卫艇、鱼雷艇、导弹艇、猎潜艇等。在水面战斗舰艇中标准排水量在600吨以上的,通常称为舰;600吨以下的,通常称为艇。

水面战斗舰艇,按其航行原理的不同,分为排水型、滑行型、水翼型和气垫型。

水下战斗舰艇即潜艇,潜艇种类很多,按其动力不同,分为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常规动力潜艇通常以蓄电池和柴油机为动力,故又称蓄电池潜艇;核动力潜艇以核反应堆为动力,又称核潜艇。

水下战斗舰艇按其装备武器不同,分为火炮潜艇、鱼水雷潜艇和导弹潜艇。火炮潜艇为早期潜艇,装备有火炮,用于防空;水雷潜艇装备有鱼雷和水雷武器,现代的常规动力潜艇通常是水雷潜艇;导弹潜艇装备有导弹武器,按其执行任务不同,分为战略导弹潜艇和攻击潜艇,战略导弹潜艇装备有弹道式战略导弹,攻击潜艇装备有飞航式对舰导弹。

辅助战斗舰艇是指执行辅助战斗任务的舰艇,又称勤务舰艇,主要用于战斗保障、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它包括:军事运输舰船、航行补给舰船、维修供应舰船、医院船、防险救生船、试验船、通信船、训练船、侦察船等。

不过潜水艇不论排水量大小,习惯上都称艇。舰艇的动力装置现在除了常规动力外,不少已改为核动力型。

现役最先进的驱逐舰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是世界公认的现役最先进的驱逐舰。舰体全部采用钢结构,对一些重要部位,如弹药舱、机舱和电子设备舱还配置了装甲,因而具有良好的抗爆和抗冲击性。

舰体还采用了大水线型,极大地改进了适航性,特别是在北极海区其适航性更为突出;有些部位采用了楔形结构,使航速得到提高。

舰上的关键部门,包括作战情报中心和通信中心均位于水线以下,而且被加固。数据系统采用了分散布局形式,并有5条线路,这样舰船中弹后不会使武器探测装置失控。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动力装置新颖独特:舰上螺旋桨采用定距浆,为现代燃气轮机舰艇首次使用,可提高全速前进的效率,而且噪声低,提高了隐蔽性。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是美国海军中首级具备隐身能力的水面战舰。它的上层建筑比同类舰的要小,舷侧和桅杆基座倾斜,边角采用圆弧过度,因而可散射掉相当多对方发射的雷达波,降低对方雷达的发现概率;舰体一些垂直表面涂有吸波材料。该级舰的烟囱末端设置有冷却排烟的红外抑制装置,从而减少了被红外线探测到的机会。

另外,舰上还装有一种“气幕降噪”管路,能够在舰体外形成一层由气泡构成的消声层,起到降低噪声的作用,并减少被对方潜艇和声自导鱼雷发现和攻击的机会。

在舰的艏部和艉部各装有一组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它可发射“战斧”式导弹、“鱼叉”舰舰导弹、“标准”舰空导弹或“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全舰备弹90枚,其中舰首部备弹29枚,舰尾部备弹61枚。另有一门127毫米炮、两门6管20毫米速射炮。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核心是“宙斯盾”作战系统,这个系统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舰载作战指挥系统,具有极强的防空、反潜、反舰和反导能力,其中尤以防空能力最强。“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电子战设备更是性能卓越,尤其适宜于制电磁权争夺日益激烈的今天。

“阿利?伯克”级的使命是用于航母编队和其他机动编队的护航,它是一级以防空为主的多用途大型导弹驱逐舰。

该级舰的具体任务如下:一是在高威胁海区担负航母编队的防空、反潜护卫和对海作战任务。二是在高威胁海区担负水面作战编队的防空、反潜护卫和对海作战任务。三是为两栖作战编队和海上补给编队担负防空、反潜护卫和对海作战任务。四是对岸上重要目标用“战斧”巡航导弹进行常规打击和核打击。

能远洋作战的巡洋舰

巡洋舰可以长时间巡航在海上,并以机动性为主要特性,拥有较高的航速,巡洋舰拥有同时对付多个作战目标的能力。

巡洋舰是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的大型水面舰艇。

旧时的巡洋舰是指装备大中口径火炮,拥有一定强度的装甲,具有较强巡航能力的大型战舰,是海军主力舰种之一。可执行海上攻防、破交、护航、掩护登陆、对岸炮击、防空、反潜、警戒、巡逻等任务。

长时期里巡洋舰弥补了轻型船只,如鱼雷艇与战列舰之间这个空当。巡洋舰能够抵挡较小船只的进攻,而且能够远离自己的基地航行。而当时的战列舰虽然作战威力大,但它们速度太慢又需要太多的燃料,所以只能待在基地附近。

19世纪至20世纪初,巡洋舰是一支舰队的远程威慑武器,它最大的作用是在海上作战和巡逻。由于巡洋舰比较注重速度,通常采用瘦长、有利于加速的船体,这样就能提高航行速度,也能够高速航行。

巡洋舰也被编入主力舰队作为侦察和警戒用,但一般不参加双方主力舰之间的对决。

随着战列舰的不断增大,巡洋舰的排水量也不断增大。19世纪初,首先出现的是带有风帆和蒸汽轮机的风帆巡洋舰。风帆被蒸汽机代替后出现了装甲巡洋舰和防护巡洋舰,装甲巡洋舰防护能力较好,排水量较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小。

防护巡洋舰虽装甲较薄,但航速高,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远洋战斗能力甚至超过了战列舰。于是各国争相发展具备一定装甲保护,可执行远洋作战、护航、巡逻任务的装甲巡洋舰。

一般装甲巡洋舰都装备175毫米至254毫米主炮,排水量可达15000吨至18000吨,航速一般在21节至26节左右。这对舰队核心战列舰造成一定威胁。

为了对付装甲巡洋舰的威胁,英国首先设计出了战列巡洋舰。由于战列巡洋舰火力强,航速高,一出现就成了装甲巡洋舰的克星。

随着海军航空兵的崛起,巡洋舰的地位日渐衰落。在现代战争中巡洋舰实际上已经几乎消失了,它们的作用完全被驱逐舰所代替。

护卫舰的作用

护卫舰是以导弹、舰炮、深水炸弹及反潜鱼雷为主要武器的轻型水面战斗舰艇。它的主要任务是为舰艇编队担负反潜、护航、巡逻、警戒、侦察及登陆支援作战等任务。

护卫舰和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一样,也是一个传统的海军舰种,是当代世界各国建造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参战机会最多的一种中型水面舰艇。

俄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批专用护卫舰,最初的护卫舰排水量小,火力弱小,抗风浪性差,航速低,只适合在近海活动,这时期的护卫舰,虽然已经是海军的战斗舰艇,但还是更加类似海上巡逻舰。

随着战争的不断变化,护卫舰也有了分化:一种是护航驱逐舰;一种是用于近海巡逻的护卫舰或海防舰。

著名的护航驱逐舰有英国的“狩猎者”级、美国的“埃瓦茨”级、“巴克利”级和“拉德罗”级。

意大利和日本在战争中也建造了一批护航驱逐舰。这些护航驱逐舰标准排水量达1500多吨,航速提高到30节,主要装备76毫米或127毫米主炮,有的装有高平两用主炮,多门机关炮用于近程防空,备有数十枚深水炸弹,可以执行防空、反潜、护航等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护卫舰除为大型舰艇护航外,主要用于近海警戒巡逻或护渔、护航,舰上装备也逐渐现代化。在舰级划分上,美国和欧洲各国达成一致,将排水量3000吨以下的护卫舰和护航驱逐舰统一用护卫舰代替。

护卫舰开始向大型化、导弹化、电子化、指挥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的护卫舰上还普遍载有反潜直升机。

现代护卫舰与现代驱逐舰的区别并不十分明显,只是在吨位、火力、续航能力、持续性作战能力上较逊于驱逐舰,有些国家发展的大型护卫舰在某些方面甚至强于驱逐舰。

现代护卫舰已经是一种能够在远洋机动作战的中型舰艇,装备有反舰、防空、反潜导弹,以及鱼雷和水雷,还配备多种类型的雷达、声呐和自动化指挥系统、武器控制系统。有些护卫舰还装备两架舰载直升机,可以担负护航、反潜警戒、导弹中继制导等任务。

我国的054A型护卫舰装有HHQ16中程防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可以同时拦截多个空中目标,提供优良的自卫防空能力。

护卫舰的任务其实就是用于舰队和商船队的护航和反潜,近海的防卫和反击,它不具备远程防空拦截能力、对地攻击和远程反舰的能力。

导弹艇的战斗力

导弹艇又称导弹快艇,是海军舰队中的一种小型战斗舰艇,别看它小,战斗作用可不小。这是因为它装有导弹武器,使小艇具有巨大战斗威力,成为海洋轻骑兵,在现代海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导弹快艇的主要武器是导弹,艇上装有对舰导弹2枚至8枚,它们是一种巡航式舰对舰导弹,外形像飞机,弹体上有翅膀,尾部有尾翼,用来对付水面航行的军舰;有的导弹快艇装备有舰对空导弹,用来对付空中目标。

导弹快艇上除了装备导弹武器外,还装有舰炮,通常艇上装有两门舰炮,主要用于自卫。

大型的导弹快艇还装备有鱼雷、水雷、深水炸弹,还有搜索探测、武器控制、通信导航、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自动化系统。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海军用苏制“蚊子”级导弹艇击沉了以色列2500吨级的“埃拉特”号驱逐舰。这是海战史上首次导弹艇击沉军舰的战例,它也显示了导弹艇的作战效能。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萨尔”级和“雷谢夫”级导弹艇,成功地干扰了埃及和叙利亚导弹艇发射的几十枚“冥河”式导弹,使其无一命中;同时使用“加布里埃尔”式舰对舰导弹和舰炮,击沉击伤对方导弹艇12艘。

这是导弹艇击沉同类艇的首次战例,它也显示了导弹艇和其他舰艇向电子战能力方向发展的趋势。

我国研制的“红箭”级导弹艇装备的雷达及电子设备并不很多,但大多是新型装备,不仅体积小、性能先进,而且可靠性、探测性能及抗干扰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这使“红箭”级导弹艇除具备较强的对海探测能力外,还具有很强的对空探测及电子战能力。

面对信息化战争的新形势,导弹艇要换装新型雷达、数据接收系统和更新导弹,同卫星、无人机等监视装备相结合,以提高搜索追踪目标和精确打击的能力。

潜艇的水下优势

潜艇是现代海军的一个主要作战舰种。过去常叫做潜水艇,通常潜伏在水面以下300米至600米处。

潜艇不仅能在水面航行,还可以潜入水中某一深度进行机动作战;对陆上战略目标实施核袭击,摧毁敌方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消灭运输舰船、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艇和潜艇;执行布雷、侦察、救援和遣送特种人员登陆等任务。

潜艇的种类,按动力分为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按战斗任务分为战略导弹潜艇和攻击潜艇。

一般排水量在2000吨以上的称大型潜艇,排水量在600吨至2000吨的是中型潜艇,600吨以下的是小型潜艇。还有更小的微型潜艇,排水量不足100吨。

潜艇之所以能够发展至今天,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能利用水层掩护进行隐蔽活动和对敌方实施突然袭击;有较强的自给力、续航力和作战半径,可远离基地,在较长时间和较大海洋区域以至深入敌方海区独立作战,有较强的突击威力;能在水下发射导弹、鱼雷和布设水雷,攻击海上和陆上目标。

潜艇配套设备多,技术要求高,全世界能够自行研制并生产潜艇的国家不多,但潜艇也有一些致命的弱点。如潜艇自卫能力差,缺少有效的对空观测手段和对空防御武器;水下通信联络较困难,不易实现双向、及时、远距离的通信;探测设备作用距离较近,观察范围受限,容易受环境影响,掌握敌方情况比较困难;常规动力潜艇水下航速较低,水下高速航行时续航力极为有限,充电时须处于通气管航行状态,易于暴露,等等。

不过,由于卫星和其他高技术侦察仪器的出现,现在世界陆地上的许多军事设施已经很难躲藏起来,几乎无密可保。所以尽管潜艇有种种弱点,许多陆上军事设施还是逐渐转向大海深处。因为最先进的卫星也很难一眼看到海洋深处。

一些国家目前除了发展深海潜艇以外,还在陆续建设海底军事基地、海底仓库、水下导弹发射场,甚至成立水下部队也正在逐渐成为现实。海洋并不平静,海底现在也不太平了。

现在,有些国家发展了小型潜艇。它可以用来近海防御,守卫港口和海岸设施,也可以执行布雷等任务。事实上现在大多数潜艇都是蛙人和特种部队输送船,个别也具备鱼雷攻击能力。

浮动的机场——航母

航空母舰是军舰现有舰种中吨位、体积、作战能力等方面均居首位的大型舰艇,人们称为“浮动的海上机场”,也称为海上军事基地或活动岛屿。

航空母舰上最显眼的就是与陆上飞机场跑道相似的飞行甲板。在一般军舰上,主甲板最长有200米左右,最短的只有10多米,最宽也不超过40米,最窄只有几米。

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特别长、特别宽,并呈多边形状。飞行甲板的面积要比一般军舰大几倍甚至10多倍。如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总长332.9米,飞行甲板宽76.8米,相当于3个足球场的面积。

第一艘安装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是由一艘客轮改建的英国的“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它的飞行甲板长168米。甲板下是机库,有多部升降机可将飞机升至甲板上。可以搭载6架“幼犬”式战斗机和4架“肖特184”式水上飞机。1918年7月19日7架飞机从“暴怒号”航空母舰上起飞,攻击德国停泊在同德恩的飞艇基地,这是第一次从航空母舰上起飞进行的攻击。

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海上活动机场,可以在海上长时间航行。一旦战争需要,航空母舰立即开赴战区,舰载飞机即可迅速从航空母舰上起飞,投入战斗。

为适应海上作战,航空母舰载有多种武器与大量弹药。航空母舰上装载的飞机有歼击机、攻击机、反潜机、预警机、侦察机、加油机、救护机等机种,少至40多架,多至近百架。除此之外,航空母舰上还装备有各类火炮和导弹发射架等自卫武器。其装备的电子设备数量惊人。

一艘现代航空母舰,仅各种雷达发射机就约有80多部,接收机约有150余部,雷达天线近70个,无线电台百余部。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战术数据系统”以指挥各种武器迅速准确地对敌射击。

航空母舰航行起来的速度并不慢,达30节至35节,相当于一般客轮的3倍至4倍,而这一切,全是由于航空母舰上有一套“劲儿”特别大的动力装置。

此外,航空母舰上所需要的电量也很大,一艘现代化的航空母舰上的总发电量达20000千瓦,与一座中等城市照明用电量差不多。

隐形飞机的工作原理

人们通过研究仿生学,并且应用了最新的技术和材料,终于在庞大的飞机上也实现了隐形。

隐形飞机的“隐身术”是专门用来对付雷达这个“千里眼”的。为了使雷达看不见,这种飞机的外形与一般飞机不同,做得很奇怪。

隐身技术也就是指在飞机研制过程中设法降低其可探测性,使之不易被敌方发现、跟踪的专门技术,当前的研究重点是雷达隐身技术和外形隐身技术。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便开始使用隐身技术来减少飞机被敌方雷达发现的可能。美国除了研制和使用隐形轰炸机和隐形战斗机外,还在研制远程隐形侦察机,并准备将隐形技术用于巡航导弹和卫星上。

采用能吸收电磁波的复合材料也能缩小飞机反射电磁波的面积。在飞机表面涂上能吸收电磁波的涂料,也能减弱对雷达电磁波的反射,使敌方的雷达不易发现。

从美国已公开使用的F-117A战斗轰炸机和B-2轰炸机来看,它们之所以具有“隐形”的本领,主要是由于其外形特殊,并采用了能吸收雷达电磁波的材料。

B-2型轰炸机的外形是个大扁片,没有垂直的尾翼,没有机身,也没有机翼,机身和机翼融为一体,整个飞机的外形曲线圆滑,呈流线型,不给电磁波以反射的机会。

因此,有的人不叫它飞机,而叫它“飞镖”或“飞翼”。

F—117战斗轰炸机又是另外一种格调。飞机的外表像一块块的板子拼接在一起,有棱有角,像玻璃幕墙一样。这种古怪的形状使雷达伤透了“脑筋”。

发出的电磁波一碰到这种轰炸机,不是被飞机表面的吸波性涂料吸收了,就是被镜面一样的“玻璃幕墙”反射到别的地方去了,雷达基本上收不到什么回波。

即使能够收到一点点,由于散射而造成的雷达测量误差,也会使“千里眼”上当。

由此可见,隐形飞机的外表和它所使用的非金属、吸波性材料是其“隐身术”的绝招。

为了更好地隐形,还要减少机身的强反射点或者说是“亮点”、发动机的噪声以及机体本身的热辐射等,因为这些方面的存在也容易“出卖”飞机的存在。

例如,美国SR-71“黑鸟”飞机就采用闭合回路冷却系统,把机身的热传给燃油,或把热在大气不能充分传导的频率下散发掉。

无人飞机的作用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

地面、舰艇上或母机遥控站人员通过雷达等设备,对其进行跟踪、定位、遥控、遥测和数字传输。

无人飞机可在无线电遥控下像普通飞机一样起飞或用助推火箭发射升空,也可由母机带到空中投放飞行。回收时,可用与普通飞机着陆过程一样的方式自动着陆,也可通过遥控用降落伞或拦网回收。

无人飞机的用途和优点是互相联系的。它的优点是:轻便小巧,不容易被敌方雷达发现,生存率相对较高;可以远离指挥中心而深入到对方地区,持续24小时活动;可以在任何地方发射,用降落伞或回收网回收。

无人机最早是作为靶机训练飞行员和高射炮手用的。现在它用途广泛,主要是用来侦察,也用于监视、通信、反潜、电子干扰等。

侦察用的无人驾驶飞机,装有先进电子设备的能够进行电子侦察,装有照相机的就是照相侦察机,装有微光电视摄影机和红外传感器的可以作光电侦察,装有毫米波雷达或旁视雷达的能够进行雷达侦察,如果装有大气取样装置、核辐射计量装置等专用仪器,可以进到核爆炸区作核和化学侦察。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无人机上的设备性能也在不断提高,同时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装备,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如装备全球定位系统后,无人机可与侦察卫星和有人驾驶侦察机配合使用,形成高、中、低空,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空中侦察监视网,使所获得的情报信息更加准确可靠。

无人飞机安装放大器链和收、发天线,可以作为中继通信平台,扩大通信的覆盖范围。无人飞机一样可以作为攻击武器用,挂载着导弹和制导炸弹的直升机可以袭击敌方雷达、导弹阵地和坦克等军事目标。

现在人们正在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像歼击机、轰炸机、侦察机的假飞机。以假乱真,骗敌人上当。

无人驾驶飞机将与孕育中的武库舰、无人驾驶坦克、机器人士兵、计算机病毒武器、天基武器、激光武器等,一起成为21世纪陆战、海战、空战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对未来的军事斗争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军用卫星的用途

军用卫星是为军事服务的卫星,是一种现代化的新型武器。它包括侦察卫星、预警卫星、拦击卫星、导航卫星、军用气象卫星和军用测地卫星等。

侦察卫星号称“太空间谍”,它按观察设备的不同,又分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等数种。照相侦察卫星是利用可见光照相机或电视摄像机对目标进行照相侦察;电子侦察卫星则是利用无线电波接收的方式,从敌方雷达、军用电台等无线电设备中窃取情报信息。侦察卫星大都采用近地轨道运行,距地球最近时只有150千米至300千米,所以窃听能力很强。

预警卫星是对付导弹袭击的,这种卫星上装有红外线探测器和电视摄像机等仪器,当对方导弹发动机一点火,喷出高温燃气时,就可以探测到,所以叫“预警卫星”,即不用等导弹发射到己方阵地,就可以预先警觉出来。预警时间可达30分钟,这足以使自己的导弹快速出动去拦击对方导弹。

拦击卫星就是用卫星去打卫星,它是攻击军用卫星的武器,是反卫星武器的一种。这种卫星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有一种拦击卫星号称“杀手卫星”,以牺牲自己,与敌方卫星同归于尽的爆炸方式来拦击敌方卫星。

导航卫星是通过发射无线电信号,为地面、海洋和空中军事用户导航定位的人造地球卫星。军用导航卫星原先主要为核潜艇提供在各种气象条件下的全球定位服务,现在也能为地面战车、空中飞机、水面舰艇、地面部队及单兵提供精确的所处位置、时间的信息。

军用气象卫星是为军事需要提供气象资料的卫星。它可提供全球范围的战略地区和任何战场上空的气象资料,有保密性强和图像分辨率高的特点。

军用测地卫星能够不间断地为军事目的而进行大地测量。可以测得地球的真实形状及大小,重力场和磁力场分布情况、地球表面诸点的精确地理坐标及相关位置等,对战略导弹的弹道计算和制导有很大帮助。测地卫星可测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坐标和地面及海上目标的坐标。

军用卫星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将各类卫星组成一体化信息网,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传输能力和融合能力,增强生存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工作寿命。

核武器的巨大威力

核武器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

核反应不同于化学炸药爆炸的特征,这使核武器具备特有的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

冲击波以超音速向四周传播,随距离的增加,传播速度逐渐减慢,压力逐渐减小最后变成声波。

冲击波的直接杀伤是通过挤压人体内脏和听觉器官,及其动压使人体抛出,撞击地面或其他物体造成的。间接杀伤是指被冲击波破坏的物体,或抛射的物体作用于人体造成的损伤。冲击波也能破坏工事、建筑物和武器装备。

光辐射就是核爆炸时从温度高达数百万、几千万度的火球辐射出来的光和热。它可造成人员皮肤烧伤、视网膜烧伤、闪光致盲;光辐射还能使木、棉、橡胶、塑料制品熔化、碳化、燃烧,使火药燃烧、熔化;还能引爆炸药,引起火灾。

早期核辐射是指核爆炸前10多秒内放出的射线和中子流。前者以光速传播,后者速度也可达每秒数千米至几千万米,两者均有很强的穿透能力。早期核辐射能引起人员、牲畜的放射病。

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沉降物质对地面、水、空气、食品、人体、武器装备等造成的污染,称为放射性沾染。对于暴露的人员,放射性物质的各种射线将使其患放射病。放射性沾染进入人的体内组织,也会引起放射病。

核爆炸瞬间释放的射线与周围的分子、原子相互作用产生大量带电粒子,这些粒子高速运动,在爆心周围形成很强的瞬时电磁场,并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扩散传播,这就是核电磁脉冲。

核电磁脉冲场强很高、频谱很宽,传播速度快,作用范围比光辐射、冲击波和早期核辐射大得多。它能在导体中感生出很大的瞬时电压和电流,干扰或破坏无防护的电子设备、电路和元器件。

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光辐射、贯穿辐射和放射性污染的杀伤半径可达几千米至几千千米,并能对目标造成综合性的杀伤和破坏,其威力自然比普通炸弹和炮弹要大得多。

精确制导武器

精确制导武器,是以微电子、电子计算机和光电转换技术为核心的,以自动化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武器,它是按一定规律控制武器的飞行方向、姿态、高度和速度,引导战斗部准确攻击目标的各类武器的统称。

红外线导航就是一种通过红外输出信号来发现目标,并且跟踪目标,同时,发现目标的信号经过处理并通过执行装置来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除了利用红外线进行制导以外,主要的制导方式还有无线电波制导、激光制导、雷达制导等方式。其中,激光制导是利用激光来进行跟踪和导引物体的制导方法。不同的制导方式各有优劣,在不同的条件下能够发挥自己的用途。

在制导武器自成一个系统的武器家族中,大量的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导弹,同时还发展有制导炸弹、制导炮弹、制导鱼雷、制导地雷等。

制导炸弹,也叫做灵巧炸弹。同普通炸弹不同的地方在弹体内有制导装置,可以自动控制。它又不同于导弹,本身没有动力装置,靠飞机投弹时给予的初速滑翔飞行,然后靠本身的制导装置,修正偏差,准确地命中目标。

制导炸弹的制导方式有激光、红外和电视等,目前已经发展有十多种类型。

制导炮弹发射和战斗过程同普通炮弹一样,不同的地方在弹丸上装有制导系统。

它本身没有动力装置,靠炮弹从火炮中发射瞬间获得的初速,弹体的稳定翼和控制舵稳定炮弹飞行,然后在制导装置作用下,自动导向目标。

制导炸弹有激光和毫米波等几种制导方式。主要用来毁伤坦克、装甲车辆、舰艇等活动目标。

正在发展中的一种趋势是,用普通火炮发射导弹,这就是炮射导弹。

导弹的装填、发射都和普通炮弹一样。它可以用榴弹炮、自行小高炮也可以发射防空导弹。火炮不仅是炮弹,也是导弹的发射器,使火炮和导弹成为综合体、基本的火力单位,具备火炮和导弹的双重作战功能。

制导地雷、制导鱼雷,都增加了高技术的制导系统。现在已经有一种快速机动布设器材,早已不是我们在电影“地雷战”中看到的,用人工埋设,用绳索绊拉。地雷本身也不容易被扫除。

反卫星武器的发展

反卫星武器,是利用空间雷来击毁敌方卫星的。它是将空间雷装在一个小卫星上,用火箭发送到与目标相近的空间轨道上,然后逐渐靠近目标。当空间雷与敌方卫星交会时,利用自身爆炸产生的碎片来击毁卫星。

美国研制成一种反卫星武器。这种反卫星武器既可由地面运载火箭发射,也可从飞行在空中的战斗机上发射。

它的样子很像个铁皮罐头盒,高约0.45米,直径为0.3米,重15000克。当它进入敌方卫星轨道时,能以每秒12000米的速度去拦截敌方卫星,用硬碰直撞的方式将目标摧毁。

还有种用爆炸的动能或碎片击毁卫星的武器。它是在拦截卫星上装载一枚类似于空对空导弹的微型“星载导弹”,被攻击的卫星进入射程时,就将星载导弹发射出去击毁敌方卫星。

为了弥补制导和控制系统的不足,可以选用大面积弹头,如核弹头和人工碎片带。在空间,核弹头不像在大气层内产生爆破或热效应,但是它所形成的射线能产生多种破坏效应,可以在数十千米的距离上杀伤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