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前辈,讨教平倭方略
敬前辈,讨教平倭方略
嘉靖三十五年九月,又有一股倭寇进攻龙山。当倭寇攻来之时,浙江巡抚阮鹗亲督俞大猷和戚继光率军阻敌。
双方在龙山附近展开了激战,明朝官兵奋勇抵抗,三战三捷。倭寇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开始意识到遇上强敌了,便趁夜幕降临的时候,迅速撤退。
明军乘胜追击,追到缙云,倭寇勉强应战,被打得大败。败寇继续逃命,明军追到桐岭,倭寇返身再战,又被打得大败。倭寇边战边逃,明军跟踪追击。
但是,倭寇十分狡猾,退至桐岭之后,又一次战败,他们便在雁门岭设下埋伏。
当明朝官军乘胜追击时,进入了倭寇的埋伏圈。倭寇突然自两边夹击,明朝官员遭到突然袭击。平时很少认真打仗的明军突然遭到意外的打击,不免惊慌失措。军纪这时失去作用,许多士兵不听号令,纷纷丢下武器逃跑。
只有台州知府谭纶与戚继光所率领的两部官兵临危不惧,密切注视倭寇动向,适时出击。倭寇见这两路明军处变不惊,不敢轻易来攻,便向东退去,从而避免了明军的全军覆没。
戚继光、谭纶因为后无援兵,也不敢再穷追不舍,倭寇便由乐清从容逃往海上。
在这次战斗中,三位抗倭名将谭纶、俞大猷、戚继光第一次并肩作战。他们一见如故,建立起亲密的战斗友谊。而且随着以后的协同作战,友谊也越来越巩固。
谭纶比俞大猷小16岁而比戚继光大8岁,他一向将平定倭寇认定为是自己的责任,只是苦于缺乏相同志向的朋友互相讨论帮助。
三人见面后,谭纶先是兴奋地表示了自己的仰慕之意,又叹息马上就要回到台州防地去,接着便匆匆告辞了。
回师途中,戚继光与俞大猷一边按辔徐行,一边谈起了御倭的方略。
这一年俞大猷已53岁,不仅曾是戚继光的前任,即当过宁波、台州参将,而且是一员智勇双全久经沙场的老将。
戚继光对俞大猷很尊敬,以老将军相称,他说:“老将军是末将的前辈,对于同倭寇作战,更是经验丰富,还望老将军多加指点,以期共同努力,早日荡平倭患。”
俞大猷为人正直,说话也干脆,他回答说:“戚将军,咱们都是军人,也不要讲什么客气话了。你的才能本领,我也早有所闻,谈不上什么指点。要说的话,我倒想听听,你对于今天这场战斗,有什么看法呢?”
戚继光叹了口气,摇头说:“部队纪律不行,还是得训练啊!”
对此,俞大猷也颇有同感,当即呼应说:“确实是这样,我早说过,浙江的兵额虽多,可是教练无法,终究无补于实用。”
“老将军认为练兵应着重在哪个方面呢?”
“练艺。”
“练武艺?”
“是的。教兵之法,练胆为先;练胆之法,习艺为先。”
戚继光反复念叨了几遍,说:“老将军言之有理。士兵上阵打仗,首先要讲一个勇字,不勇,见了敌人就逃跑,就溃退,还打什么仗!”
俞大猷接着说:“所以教兵之法,是应当练胆为先。胆又怎么练得大呢?”
“那就要反过来问:士兵为什么胆小?士兵胆小,绝大多数是怕打不过倭寇,丢了性命啊!”戚继光慨叹道。
“假如武艺高强,上了阵有必胜的信心,那胆子自然也就大了,正如俗话说的,艺高人胆大嘛!”
俞大猷说到这里,摸着胡子笑了。然后,他又补充道:“士兵是艺精则胆壮,部队呢!又因为士兵胆壮,战斗力也就强。”
“说得好,太好了,教兵先练胆,练胆先习艺;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
戚继光领会了俞大猷的意思,心里酝酿起了关于招收新兵加以训练的想法。
但是,因为戚继光的想法还没有成熟,所以转了个话题问:“练兵是增强我方军队战斗力的大事。那另一方面,同倭寇具体作战的战术,老将军可有什么高见?”
俞大猷想了一会儿说:“如果把我们自己的兵练好了,陆上战斗就足以打败倭寇,难的是水上的战斗,那就要设法造船了。”
戚继光想,对啊!上个月龙山所之战,最后倭寇是从水路跑掉的。这一次从龙山所追击倭寇直到雁门岭,不谈倭寇设埋伏明军溃退这件事,倭寇最后也还是从海上逃跑的。
明军光从陆上打击倭寇,实际上远没有真正掌握主动权。是应当造船,从水陆两方面御倭。
对于造船,戚继光十足是外行,于是问:“从末将任职以来两次战斗看,老将军说的造船,果然重要。但就不知该造些什么船,船又该怎么造?”
“水上的战斗,有海洋和内河的不同,海上之战,必须造楼船这样的大海船,内河之战,必须造三橹快船和鹰船。”
“为什么海上之战要造大海船呢?”
“其实海上作战的战术很简单,无非是大船胜小船,多船胜少船。假如把炮的对比也算上,那就加一句:大炮胜小炮,多炮胜少炮。”
俞大猷接着又说:“大海船最好的是福建福清出的楼船,也叫福船。福清当地的人造船很有本事,由官府在那里招募民工造船,比官府自己造船坚固得多。”
“这个我知道,嘉靖三十二年的普陀山之捷,福船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戚继光接着说。
“那内河之战,又为什么要造三橹快船和鹰船呢?”戚继光连连发问。
“因为大海船无法驶入内河,所以内河之战需要中小哨船。中小哨船可以收买民间的船只改制,也可以自己打造,那就是三橹快船和鹰船了。”
“老将军,这两种船有些什么不同?”
“三橹快船装有三条大橹,速度快疾,适用于追击倭寇;鹰船上装有较多的障蔽物,摇橹操桨的士兵都伏藏不露,适用于同倭寇作战。这两种船配合运用,倭寇在内河就无可逃生了!”
说着说着,走到一个三岔路口,两支部队该分道回营了,对俞大猷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戚继光,一再致礼道谢。
最后,两个人相约,今后在御倭的战场上,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直到把倭寇消灭干净,万里海疆永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