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在沼泽地里的遗宝在哪里
几百年来,世世代代的英格兰人都无法忘记理查一世和约翰这两位国王,但原因截然不同。人们怀念理查是因为他和萨拉丁之战中所显示的骑士风度及人格魅力,而萨拉丁的诚实和侠义,也被东西方赞誉为侠士风度,所以他们永远受到后人的崇敬和热爱。人们无法忘记约翰有两个原因,一是据说这位不得人心的国王是狼人。他死后,当年的僧侣们曾在日记中详细记述了他们是如何听到约翰在墓穴里发出声音,最后不得不把他的尸体掘出来移走。二是因为他把价值连城的英格兰王室的宝藏陷在了沼泽地里,使得后人几百年来搜寻不已、众说纷纭。
1189年,理查一世继位后,封他弟弟约翰为莫顿伯爵和爱尔兰公爵,但他要求约翰答应在理查十字军东征期间不进入英格兰。然而,当理查1190年启程东征后,约翰立即违背自己的誓言。1193年理查在德意志被拘留时,他趁机夺取王位未成。1199年理查一世死后,他终于成为王位的继承人。
继位以后,约翰陷入了没完没了的对外对内争端之中。先是英法两国重启战端,好不容易与法国的战争才结束了。1206年坎特伯雷大主教死去,约翰反对任命朗顿为大主教,因而与英诺森三世发生争吵,被教皇判处绝罚。这时的英格兰国内怨声载道,内战终于在第二年爆发。1215年5月叛军占领伦敦,1215年6月15日,约翰不得不签字接受贵族们提出的大宪章。
不久战火复燃,法国路易亲王侵入英格兰。1216年,约翰向教皇表示屈服并向教皇纳贡称臣,这场纠纷才算和解。约翰与教皇重新和解后,在教皇的支持下,他开始了向贵族们复仇的行动。
约翰率领一支雇佣军洗劫了自己的国家,占领了一座又一座城市,只有伦敦能幸免。在这种情况下,贵族们决定向法国求助,并愿意让法国皇储路易斯登上英国的王位。1216年5月12日,法国皇储带领军队在多佛登陆。
在约翰占领的城市中,他建造了20多个官邸,但没有一个能成为他长久的家,一年到头,他总是在每个地方只待几天。其全部的贵重物品也都被带在旅途中,分装在无数个大箱子里,在各地不停地辗转。
尽管这位国王一生名声不佳,死后更多贬词,但他毕竟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和高雅的品味。约翰最大的特长是鉴赏珠宝,他收集了很多非常珍贵的珠宝。还有,因为他喜欢到各地游玩打猎,常年在各地接触民众,所以他非常熟悉英格兰国情,在位期间司法清明,国库充盈,税收和军事都有所改进。
约翰不断地扩大他的收藏品,在他搜集的珠宝中,有几件稀世珍品是他在欧洲大陆通过经纪人手中买下来的。出于喜爱,他总把这些珠宝带在身边,还为此制作了特别的箱子。但有时为了安全起见,他也把收藏中的一部分分散到全国各地的修道院保管。但他要求手下的人,必须非常仔细地在清单中标出。在他托人保管的珍宝中有他的祖母、德国皇帝海因里希五世的遗孀艾姆普瑞斯·玛蒂尔德女士加冕时皇权的象征物:一顶来自德国的大皇冠,红衣主教的短袖束腰长袍,镶嵌着宝石的腰带,一块海因里希五世加冕时披戴的真丝幔帐,一颗巨大的蓝宝石,带有金色鸽子的金节杖,两柄宝剑,还有金杯和金十字架。
1216年夏末,英格兰的贵族们终于认识到,法国军队不是他们的同盟者,他们来英格兰的目的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利益,于是贵族拥护法国军队的越来越少,约翰感到机会来临,便于1216年9月中旬转入反攻,向那些把他的东西交给法国人的人进行报复。
9月17日,约翰来到剑桥,拜访了两座历史悠久的城堡,紧接着向林考恩前进,随后前往诺福尔克伯爵领地。10月9日、10日,他停留在沃施河南部(即今天的金斯·雷恩)。
10月11日,约翰从雷恩前往维斯拜赫,第二天向斯维纳海得方向行进。在约翰到达雷恩城时,他从各地搜刮来的战利品已经多得不计其数,庞大的军队中那些结实的箱子里珍宝越来越多,他不得不下令把那些行李留在了雷恩。
随后,约翰的随从们接到命令:为了与国王在斯维纳海得汇合,他们要走直接通过维尔斯特雷姆河的路,并横穿河口,因为此地的流沙充满了陷阱,所以极其不安全。收集13世纪英国历史资料最丰富的编年史大修道士马特乌斯·帕里金西斯记下了这一重大事件:“当时渡河时雾很大,车辆通过沙地开始步履艰难地穿越这个危险地带,可能先头部队陷入了淤泥中,那些很快淹没回来的水又拦住了他们的退路,使他们进退两难。”英格兰国王约翰本人就在现场,他眼看大事不好,便想去找人求救,但被靠近的河水逼得退了回来。
这时,约翰突然发现,水中的土地突然裂开,漩涡把所有一切,人和马,卷到了水底。转眼之间,这位英格兰国王不但失去了他的军队、车马,也失去了他费尽心机多年搜集来的所有的珠宝和从修道院储藏室中取出的贵重物品,所有的一切都沉入了维尔斯特雷姆河的流沙中。
据估计这些财宝今天的价值大约为200万英镑。这位国王本来就得了痢疾,转眼间就丢失了所有的珠宝,连急带气,很快病入膏肓。
克罗克斯顿修道院院长听取了国王的临终忏悔,并为他举行最后的涂油礼。1216年10月19日,约翰在纽沃克去世,被安葬在沃尔柴郡的大教堂。
在以后的700年间,这批王室的宝藏被遗忘在沼泽地里。
直到1906年2月15日,伦敦文物研究者协会秘书约翰·豪普做了题为“国王约翰的行李队伍的丢失”的报告,这才引起公众对约翰遗失物品的兴趣。
《每日邮件》日报的创办者,同时也是业余考古爱好者的沃德·克里夫让他的部下库尔诺克来寻找这段传奇痕迹。经过一段周折,库尔诺克找到了另外两个寻宝者阿维克多和苏格兰工程师威廉。威廉曾在荷兰从事过苏伊德湖的排水工作。
3个人开始进行系统的寻找。经过几年的调研,他们得出结论:宝藏在地下大约一平方公里左右的矩形范围内,但此地已经被湖水淹没很久。威廉钻了一个孔,发现宝藏没有沉到22米深的坚硬的河床底部,他估计大概沉到了深度在11~12米间的流沙中。
1929年底和1930年底英国政府分别颁布了两个寻宝许可证,一个在萨顿桥附近;另外在萨顿附近的一个占地面积达440公顷的叫做“东方的萨顿桥”的地区,许可证明文规定,在扣除寻宝所需的所有费用后,宝藏的净利润由王室与寻宝者之间均分。但令人疑惑的是后来这事情没有了下文。
1929年夏天,来自巴尔的摩的富有的美国人约翰·赫特·博纳获悉此事,便决定为寻找宝藏筹措经费。后来他认识了一位叫庞森拜的人,并任命他担任新成立的委员会的头儿。
1932年10月6日,他们得到许可证,有效期限为3年或者干脆直到发现宝藏为止。两个月后,他们以“沼泽研究界限”为名注册了一家股份公司,它的股份投资为1000英镑,被分成1000张一英镑的股票出售。
1933年6月,博纳遇到了一个从德国逃亡来的化学家卡尔·格拉特维茨,他向博纳承诺用他自行设计的一种金属探测器——探矿杖,可以最快速地定位宝藏,并能加快它们的挖掘。格拉特维茨马上着手进行工作,经过到沼泽地实地考察,他准备要大约500英镑,也就是相当于现在10000马克的酬劳。然后他拿着自制的金属探测器进行了不同的测量,这种金属探测器是由一根插在软木塞上、两端挂在细线上的针组成的。9月15日他做了如下报告“在萨顿桥边的一个长8米、宽1米的地方,在距离下沉的河床50码的地方,至少有24辆装有银子和其他货物的车,200匹驮着金袋子的马及士兵们,在沼泽地里被陷进去,人数大约在800~3000人之间,这些车上装的是金子和银子。”
尽管这篇报道引起轰动,除了博纳在1934年春天确知他事先支付的20000英镑早已被花完以外,寻宝一事接下来就没有了下文。不久,公司解散时,其财务状况已经无可救药,很快在繁多的诉讼官司中走到了尽头。
1950年,英国又成立了“沃施河研究委员会”,对国王约翰宝藏的定位尝试才重新开始。这个公司把找到曾经在中世纪用来穿越流沙的黏土堤坝作为它的首要目标。这一地带历来就潮湿、低洼、多水,再加上自中世纪以来这片土地的外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潮水的涨落维尔斯特雷姆宽阔的河口变成了干涸的土地;原来的那条河也早已消失,以至于人们根本不清楚,沼泽地在哪里结束,海从哪里开始。
不久,来自迪肯海穆的电子测量工具专家塔克博士,在伦敦一家公司的资助下,研制出一种叫做“高阻表抵抗力米”的在土壤中测量电阻的仪器。“沃施河研究委员会”向塔克博士提出,用他提供的仪器去寻找黏土堤坝,塔克博士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1954年秋天,塔克博士带着仪器与他的队伍第一次前往沼泽地。他在后来的工作报告中谈到:约翰国王的队伍选择了一条比较坚固的浅滩来穿过维尔斯特雷姆河,这个浅滩直到16世纪仍被人们使用。但现代人必须清楚,从前维尔斯特雷姆的河岸与今天我们所知道的沃施河是完全不同的。这个地区的大部分已成为流沙。在近3年的研究工作中,他们对这种特殊的电阻测量法不断地进行完善。具体的工作是:在一条直线上将30个电极以同等间距插入地中,然后在两个最外端的电极处通过地面以一个已知电流值,同时测量中间两个电极间电的差。因为特殊的电阻通过电极间距的改变而改变,由于土质不同从这些变化中人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在年复一年的探测中,他们共用了大约30条横线列出了2平方公里多的范围,得到了1000多个不同的值。最终证明了这一地区确实曾经有马车经过。在所有的测量结果之后,结论是,在约翰王时代确实有一支队伍横穿河口。
后来呢?30年的工作,难道就为了得到这个结论吗?“约翰王”的那些珍贵宝藏到底埋藏在哪儿呢?
也许,将来我们还会找到那批宝藏,也许它们会永远沉睡在那里……瓜拉萨宝藏是《尼伯龙根之歌》里的宝藏吗?
1858年8月15日,在瓜拉萨和达贾多岩山谷间的托莱多城附近,有个村民和他的妻子正在冒雨赶路回家,走到瓜拉萨他们停了下来想找点水喝,连续几天的雨水把瓜拉萨古老的城墙冲刷出千沟万壑,他的妻子在城墙下弯侧腰喝水时,突然看见墙缝里有什么东西在闪光,便把手伸了进去,随手拿出了一条环形的金项链。万分惊异中,这两人连刨带挖,竟然在瓜拉萨城墙的缝隙里发现了大里的黄金和珠宝,他们迅速把这此东西塞满袋子后离开此地。
后人把这次发现叫“瓜拉萨宝藏”。但直到如今,人们也并不知道这两个农民到底挖走了多少宝藏。
恰巧,当时托莱多王宫里的一位金匠瑟,纳瓦罗喜欢古董。他遇到几个卖奇特金饰碎片的古董商,便全都买了下来。
这些只是落在这位托莱多金匠熔化坩埚里的一小部分而已。经过了长时间的辛苦之后,纳瓦罗得到了9个用纯金做成的有无数珍珠和宝石装饰的还愿王冠。最大的王冠上刻着“国王瑞斯委兹保佑”,瑞斯委兹是一位西哥特国王。
这个精明的金匠十分清楚当时西班牙宫廷里的习俗,他不会不知道,如果他把这些珍宝都报上去,最多只能得到可怜的一点补偿。于是,他想到了走私。
后来这批宝藏被走私到了巴黎,通过法国政府,最后运到了博物馆。当马德里知道这桩交易时,把自己视为西哥特人的正宗后代的西班牙政府要求立刻归还王冠。巴黎和马德里之间持续了一个月的繁忙的互换照会,没完没了的开会和谈判,最后,为了破坏法国人的兴致,西班牙的学者们说,所有的宝藏都不是用金子做的,都是伪造品。这个谣言传播的时间很长,直到有个叫多明哥·德·拉·克鲁斯的人被一篇报纸上的文章所激,决定再去挖一次。当德·拉·克鲁斯秘密地搜寻瓜拉萨的墓地时,使他大吃一惊的是他发现了同样精美的两个还愿王冠,一个属于国王斯维提拉,另一个属于修道院院长特奥多修斯,另外还有一个纯金制成的绚丽夺目的十字架,它是属于大主教特提乌斯的。
1943年,法国和西班牙之间关于留在巴黎的瓜拉萨宝藏的长期争吵终于结束了。当时欧洲大部分已处于纳粹第三帝国的蹂躏之下。法国统治者迫于纳粹德国的压力决定把其中最珍贵的东西包扎起来,交给德国的弗兰克将军。
但仅仅过了两年多,在盟军的打击之下,第三帝国便灭亡了。
“瓜拉萨宝藏”到底是谁隐藏下来的,后来这批宝藏又流露到何处了呢?
有的寻宝者在媒体上发表文章说,所谓“瓜拉萨宝藏”其实就是《尼伯龙根之歌》里面的宝藏。
那么,尼伯龙根宝藏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还要先从尼伯龙根人说起。
勃艮第人即尼伯龙根人,他们是斯堪的纳维亚民族的一支,当罗马帝国崩溃的时候,他们从沃尔姆斯附近迁居到莱茵河旁。大约在公元前200年,他们一批又一批地迁移到奥得河和魏克瑟尔河之间。由于受到攻击,他们有时候绕远路进入罗马城市莫贡提阿库姆,也就是今天美茵茨以南的莱茵地区。公元5世纪初,在“上帝的鞭子”阿提拉的驱赶下,残存的勃艮第人被赶到日内瓦湖畔的萨波迪亚地区,直到5世纪下半叶勃艮第人才开始又重新抬头,形成第二个勃艮第人王国。
人们至今都不知道,勃艮第人是经历了怎样的战争才被匈奴国王阿提拉赶到了莱茵河地区。勃艮第人命运的真实历史,在公元436年开始有诗人行吟,经过700年的流传,大约在1198年~1204年,史诗在沃尔姆斯宫廷里以笔录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了今天的《尼伯龙根之歌》。
《尼伯龙根之歌》用的是德国中古高地德语。后来的学者认为,根据书中内容推测作者是个骑士出身的奥地利人,但至今不知其姓名。
《尼伯龙根之歌》是中世纪德语文学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有32种手抄本,其中10种完整地保存至今。
尼德兰王子齐格弗里德早年在杀死一条巨龙之后,占有了尼伯龙根族的宝藏。后来他向勃艮第国王巩特尔的妹妹克里姆希特尔求婚,巩特尔对他说,只有在他帮助自己打败撒克逊人的情况下,才会答应他的求婚。于是尼德兰王子齐格弗里德真的帮助这位勃艮第国王巩特尔打败了撒克逊人,并如愿以偿娶了他的妹妹克里姆希尔特为妻。
勃艮第国王巩特尔在齐格弗里德的帮助下打败撒克逊人之后,娶了冰岛女王布伦希尔特为妻。
10年后,巩特尔和他的妻子布伦希尔特回勃艮第省亲,一次姑嫂发生争执,布伦希尔特从她的小姑子嘴里获悉她的丈夫巩特尔是依靠齐格弗里德的力量才娶了她,布伦希尔特感到受了羞辱,便唆使巩特尔的侍臣哈根杀死齐格弗里德,哈根杀死齐格弗里德后,就把这位尼德兰王子所藏的尼伯龙根宝藏沉入莱茵河。
13年之后,勃艮第国王巩特尔的妹妹克里姆希尔特为了复仇,嫁给势力强大的匈奴国王阿提拉。又过了13年,她设计邀请巩特尔等人来匈奴国相聚,暗中埋伏军队对他们大肆杀戮,最后抓住哈根,酷刑之下逼迫他说出尼伯龙根宝物的下落,哈根宁死不屈,于是巩特尔的妹妹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哈根。这种众叛亲离的做法,使她最后也死于自己部下之手,根据勃艮第族的规定,谁占有尼伯龙根之宝,谁就被称为尼伯龙根。因此勃艮第人后来就被称为尼伯龙根人。
这篇史诗源于民族大迁徒后期匈奴人和勃艮第人的斗争史实。据史料记载:437年,勃艮第国王巩达哈里和他的氏族被匈奴人消灭;453年,匈奴国王阿提拉与希尔狄克结婚,于新婚之夜死去,希尔认克是日耳曼少女,史学家认为她是为了复仇而杀死匈奴国王。在这部史诗里,这两件事就被联系在一起。
到了16世纪,差不多没有人知道老勃艮第人的命运了。
1755年6月29日,从医的奥伯莱特大夫来到策尔伯爵的霍恩埃姆泽城堡游玩。此地紧靠着博登湖畔,风景十分优美宁静。这位大夫平时惟一的爱好就是喜欢古书,而伯爵最大的爱好也是收藏古书,伯爵有一座占据两层楼的图书馆,里面全部放的都是他收藏的古书和旧手稿。这位大夫来到此地的目的就是参观伯爵这座久负盛名的图书馆。伯爵的图书馆尽管规模很大,但看来已有好多年没有整理了。在一楼的拱门里存放着好多布满灰尘的古书,一看就知道这里尘封多年,从没有人翻动过。在这堆古书里,他发现了两本用羊皮纸装订的古文手抄本的古书,其中一本中等四开本的写得非常清楚,讲的是勃艮第女王克里姆希尔特的故事,题目是《尼伯龙根宝藏》。这本古书详细地讲述了尼伯龙根宝藏的来龙去脉,并认真地指出,《尼伯龙根之歌》中所说的宝藏并非虚构,而是确有其事的。
奥伯莱特大夫一眼就看得出来,这是一本几百年前的、被虫子咬过的、用很多羊皮装订起来的古书,里面的字是用墨和鹅毛管笔写成的。
他好奇地问道:那么这本古书是怎么到了伯爵的图书馆里,书里面讲的那笔巨大的宝藏又埋藏在何处呢?
怕爵告诉他说,那本书是他的祖先所收藏,至于书里所说的宝藏到底是真是假,他也没有考证过。
这本古书的出现,使人想到《尼伯龙根之歌》中的宝藏并未湮没,它可能还埋藏在莱茵河畔的某个山洞里或东欧的某个地方。从此,每当这些地方有古代的珍宝被发现时,人们就联想到那可能是《尼伯龙根之歌》中的宝藏。
1837年4月初,两名罗马尼亚采石工亚扬·莱姆纳鲁和他的岳父从乌尔高亚的山坡走到大概40公里远的布泽乌开采石头。在两块大石头之间地层下面,他们发现了一堆金子。当时被一个很大的纯金制作的圆盘覆盖着,还有许多杯子、壶、颈圈和扣环,扣环上刻着一种他们不认识的文字。所有的东西都有很好的装饰,上面镶嵌着厚重的宝石——这是至今为止所找到的中古欧洲史上持续200多年的民族大迁徒中所埋藏的最大一批宝藏。
这两个民工不能肯定这堆东西到底是黄钢还是真金。他们本来想重新埋起来,但好奇心驱使两个人最后还是把这些挖掘出来的东西拉到了亚杨·莱姆纳鲁家的一间破房子里。
不过,那所年久失修的破房子坍塌了,他们又把这堆东西扔到了房顶上。后来,因村子里有个叫维鲁斯的石匠经常去布加勒斯特,他们给了他其中的一小块,让他到首府去问问别人这到底是什么东西,石匠维鲁斯从布加勒斯特回来之后,什么也没说,只是把4000个皮阿斯特(大概合500马克)和一些男式上衣以及女人的头巾给了这两个采石工,条件是换取他们挖掘出来的所有的东西。采石工很高兴地答应了石匠维鲁斯的条件。
尽管这个石匠很有力气,但这堆“东西”毕竟有75公斤重,为了携带方便,维鲁斯当即用斧子把大件物品都弄成便于携带的小块,后来还是觉得不好拿,就干脆把小块的用靴子踩平。这样一来,东西是好拿了,但上面大部分宝石也都从它们原来的托座中掉了下来,石匠深怕采石工懊悔,没顾的拉那些散落在地上的项链和宝石,就背起包来急忙走了。
采石工并不稀罕那些被石匠弄下来掉在地上的宝石和项链,就顺手把地上的东西扫了扫,扔到了房子后面的粪堆上。
没想到采石工自己家里的孩子又去粪堆上把这些好看的“石头”捡回来玩,被另一个村民看见,那是个见多识广的家伙,立刻去找采石工和石匠索要那些东西,后来嫌给的太少,就向布泽乌的主教告发了他们。
布加勒斯特的一个专门委员会得知这一天大的发现,立即来到这里,找到了石匠维鲁斯,维鲁斯对着上帝、老天和所有的神发誓说,他早就都卖给了过路的小贩。国王的弟弟后来也亲自来到这里,石匠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大人物”,被逼无奈,只好把专门委员会带到了邻近的一条小河旁,承认他自己把宝藏埋藏在那里,但专门委员会只在那里找到一小部分。对于大部分丢失的宝藏,石匠说,由于河水涨潮把第二处的宝藏给冲掉了。
专门委员会一共抢救出12件文物,可惜的是,有的已经严重损坏了。
事后,所有参与此事的人都被投进了监狱,宝藏被运到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经过艰苦的修补后,1867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这批无价之宝轰动了世界。有人惊呼:“《尼伯龙根之歌》中的宝藏现身了!”这批珍宝离奇古怪的曲折过程,也成了当时报纸上的头号新闻。后来这批珍宝又在伦敦和维也纳展出,最后回到了罗马尼亚国家博物馆,被安置在那时的布加勒斯特大学侧楼的底层。
谁想到这些珍宝在此竟又连遭厄运。博物馆的职员并不把这些珍宝当回事。1875年11月的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一个学生偷偷溜进大学的图书馆大厅,从地板上钻了一个洞,进入下面的展览厅,把东西从陈列柜里拿了出来,打碎了后装满旅行包逃走了。其中有一块展品很重,不方便携带,他就把它丢在了学校院子里的雪地中。布加勒斯特所有的警察都惊动了,很快,他们发现一个正准备把一部分宝藏放到坩埚上熔化的珠宝商,剩下的宝藏后来陆续被找到。得救的碎片被安置在博物馆里一个特别安全的柜子里。
祸不单行,1894年4月5日夜里这里发生大火,陈列的宝藏在最后的紧急关头被救了出来,大火把博物馆的墙基都烧毁了。一队金匠专家整整在柏林艺术博物馆待了一年,但是他们无法再使这些东西恢复原初的美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宝藏被迅速运往摩尔多瓦原来的首都雅西,为的是不要让它们落在长驱直入的德国人手里。然而到了1916年,它们却被俄国人夺走了。40年后,直到1956年,这些宝藏才返回布加勒斯特。
这些珍宝是真正的“尼伯龙根宝藏”吗?如果不是,那神秘的“尼伯龙根宝藏”又隐藏在何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