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虚实重脾肾治痰平喘通气机
祝谌予
在中医古籍中,哮与喘是两种不同的病证。如《医学正传》说:“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即指出喉间痰鸣,声如拽锯者谓哮,呼吸急促,不能以息者谓之喘。其实在临床上二者很难严格区分,因为喘甚则哮,哮必兼喘,故后世常哮喘并称。大抵哮证与西医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气管炎相似,喘证则常见于肺气肿、心衰等疾病病程中。哮喘时发时止,缠绵不已,宿根难除。如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抓住以下3个环节,常可提高治疗效果。
一、以发止辨析虚实脾肾为本
经云:“诸气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可知哮喘病机虽繁,证候虽多,但病位总不离乎肺脏。前人治喘分为虚实两型,一般新喘、体壮者属实证;久喘、体弱者属虚证。临证常根据本病的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的特点进行虚实辨证,确立治法。
哮喘病在发作期不论病程新久,均宜按实证论治。因本病每由感寒而诱发,或引动内饮,或为郁火之体,内外合邪,痰气交阻,上逆气道而哮喘发作,治宜表里双解,内外兼治。外寒内饮者用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外散风寒、内蠲痰饮;外寒内热者(俗称寒包火)用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加减以宣泄肺热、化痰平喘。麻黄为治疗肺实哮喘之良药,唯因其发越阳气,体虚之人服后易致心慌、躁烦,可伍用生石膏、白芍、五味子等药监制之,有时亦可用苏叶代之。痰多常加炙苏子、化橘红,胸闷加厚朴、陈皮。
哮喘病的缓解期多属虚证,初病在肺,次则延及脾肾。脾为生痰之源,肾为元气之根,培补脾肾固本中冀杜其夙根。如肺卫不固,腠理不密,屡易外感者常用升陷汤或生脉散加减实卫固表,气阴双补;脾不健运,痰湿内生,纳差便溏者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以健脾化痰,培土生金;肾失摄纳,呼多吸少,肢冷水肿者常用真武汤或桂附地黄汤、七味都气丸等温肾纳气、补益下元。鉴于本病多属沉疴痼疾,故常加补骨脂、胡桃肉、女贞子、菟丝子、紫河车、大蛤蚧等纳气定喘之药配成蜜丸以缓图竟功。
二、以治痰为平喘要法调畅气机
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肺脏所伏之痰浊水饮是哮喘病屡发屡止的潜在病理因素,此即《金匮要略》所谓“留饮”“伏饮”,后世称之为“窠囊之痰”。痰浊水饮久踞肺脏,每因感受寒邪、饮食劳倦或情志变动而诱发,搏击气道则出现痰涎涌盛、黏稠不爽、胸膈满闷、纳差便秘、苔腻脉滑等症。因而强调“治喘先治痰、治痰宜调气”,以豁痰下气的三子养亲汤为基础,加杏仁宣肺平喘,葶苈子泻肺行水,一宣一泻,气机通畅则哮喘自平,但宜在无表邪情况下应用,若属风寒闭肺则非所宜。
哮喘因痰浊阻肺者固多,然因肺胃气逆或肝经郁火致病者亦不少。临证治喘时非常重视人身气机的调畅,除宣肺、肃肺之外,还常以降胃气、舒肝气为主治喘。如旋覆代赭汤在《伤寒论》中本治呕吐、呃逆等胃肠疾患,而祝氏独用其治肺胃气逆之喘证,借旋覆花、代赭石有镇喘降气之功。又如他对因精神紧张或情志不遂诱发哮喘者,常用逍遥散加丹皮、黄芩、钩藤、地龙、杏仁、前胡、白前等平肝解痉、宣肺止咳,寓有调畅气机,气顺痰消的含义,体现审证求因的精神。
三、以抗敏解痉为辨病用药辅以活血
典型的季节性哮喘与过敏因素关系密切,患者由于接触花粉、尘螨、药物等过敏源后,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和管腔狭窄,导致哮喘发作,故又称为过敏性哮喘,此类病人大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祝氏在治疗时主张要辨病用药,常选验方过敏煎或者脱敏煎以抗敏解痉、平喘止咳,尤其是脱敏煎对闻油烟等刺激性气体过敏者有较好效果。药理实验证实上述方药均有一定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部分哮喘病人经西医确诊为肺气肿、肺心病、肺间质纤维化或心功能不全,病程日久可见唇甲青紫、面色晦黯、舌质黯红或有瘀斑,属气虚血瘀之候,盖因肺主气,助心脏以行血脉,肺病日久,气虚无力以畅血行则致血脉瘀阻,考虑宜从活血化瘀治疗,常随证加当归、川芎、丹参三药,用川芎走上、当归行下、丹参活一身之血,或用桃红四物汤为主活血祛瘀治标,辅以益气补肺治本,这种气分病从血分论治的方法,值得效法。
附:秘验方介绍
1.五子定喘汤
【组成】苏子10g 莱菔子10g 白芥子3g 杏仁10g 葶苈子10g
【功效】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痰喘之痰饮踞肺证。症见受寒劳倦而喘,痰涎涌盛,黏稠不爽,胸膈满闷,纳差便秘,苔腻脉滑。
【用法】水煎服。
【方解】无痰不作喘,因而降气化痰是治疗哮喘的总则之一。本方用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用白芥子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颇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用莱菔子助苏子降气化痰之力,且可消食开胃;用杏仁止咳平喘;加葶苈子疗肺壅上气,定喘促,除胸中痰饮。五味合用,共奏降气化痰,平喘止咳之效。
【加减】兼咳嗽加前胡、白前、紫菀、款冬花;食少加菖蒲、佩兰叶;胸闷加厚朴、陈皮;便秘加全栝楼、薤白;气虚血瘀,肺病日久加当归、川芎、丹参。
【点评】祝氏尝谓“治喘先治痰、治痰宜调气”,本方以豁痰下气的三子养亲汤为基础,加杏仁宣肺平喘,葶苈子泻肺行水,一宣一泻,气机通畅则哮喘自平,但宜在无表邪情况下应用,若属风寒闭肺则非所宜。
【验案】王某,女,34岁。因发作性哮喘4年就诊,每于入秋始咳喘发作,夜不能卧。变态反应科检查对多种致敏原过敏,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服平喘西药效果不明显。此次发作3月有余,痰多白黏,大便不畅,舌质黯,苔白厚腻,脉弦细。辨为痰浊阻肺,气机不畅,予五子定喘汤加前胡、白前、紫菀、款冬花、桔梗、桑白皮、荆芥、防风等治之。服药7剂,哮喘控制,再服1月,诸证悉平,乃守原方加麻黄、连翘、赤小豆、炙枇杷叶配成蜜丸巩固疗效,1年后随访,哮喘未发。
2.过敏煎
【组成】银柴胡10g 炒防风10g 乌梅10g 五味子10g 生甘草6g
【功效】抗敏解痉、敛肺下气。 【主治】过敏性哮喘。哮喘常呈季节性发作,每因接触花粉、尘螨、药物及多种致敏物质而导致哮喘发作。
【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用甘草和中缓急,润肺,甘草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用乌梅收敛、生津,本品有抗过敏作用,且可下气、敛肺;用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本品有增强幼鼠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用防风以祛风,银柴胡清热凉血,推陈致新。诸药合用,敛肺下气,祛风清热,抗过敏,而用于过敏性哮喘。
【点评】本方是祝老先生治疗过敏性哮喘的经验方,其组成不仅符合中医传统理论,而且紧密结合中药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因而对过敏性哮喘有明显疗效。
3.脱敏煎
【组成】香附10g 五灵脂10g 黑、白丑各3g
【功效】泻肺逐痰、理气活血。
【主治】过敏性哮喘。尤其是对闻油烟等刺激性气体过敏者有较好效果。
【方解】本方用牵牛子泻肺气,通痰饮,以除肺气上壅,痰饮内停所致咳喘;用香附疏肝理气,用五灵脂破血行血,以除气滞血瘀,而令气机条达。
【加减】随证加钩藤、薄荷、蝉蜕、地龙等解痉药。气虚血瘀,肺病日久加当归、川芎、丹参。
【点评】药理实验证实上述方药均有一定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验案】李某,男性,16岁。自幼患哮喘,每年均发,白昼无恙,入夜则喉中痰鸣如水鸡声,痰黏不畅,口渴喜饮冷,舌红,脉细弦。辨证为肝肺风热,宣降失常,投以过敏煎合脱敏煎,加旋覆花、黛蛤散以清肺平肝、抗敏解痉,服药5剂,喘定痰减。守方再加丹参15g,茜草10g,10剂后诸证告愈。将原方加当归、川芎、紫菀、款冬花、女贞子、夜交藤,制成蜜丸常服,以冀巩固疗效,预防再发。
(董振华 季 元 王广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