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因为主肾虚为要寒热虚实扶正祛邪

徐仲才

徐仲才,生于1911年,上海市人,自幼从父徐小圃学习中医儿科,后从师祝味菊学习中医内科,从事中医工作五十余年。曾任上海市中医门诊所副所长,上海市立第十一人民医院副院长,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副院长,中医学院医疗系主任等职。对于治疗内、儿科疾病有丰富经验,尤其治疗咳喘病有较深造诣。

哮喘发病原因很多,大致可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或诱因以受凉、气候转变或疲劳为主,内因主要为体质因素。祖国医学还认为“伏痰”与本病发病有关。徐氏认为,导致“伏痰”的原因有4个方面:

1.寒冷伤肺。《内经》有云“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主皮毛,衣着过少,寒邪由皮毛而入侵于肺,也有人因感受风寒,津液未能很好输布,水液内聚而为痰,或过多饮冷,水湿内停犯肺为患。

2.饮食偏嗜,过食甘肥或偏嗜酸咸,可酿痰助热。有人称嗜咸发病为“咸吼”,嗜甜发病为“甜吼”。

3.气候转换是哮喘发病的最主要诱发因素。由于气候转换,诱发“伏痰”为患。

4.肺脾肾三脏虚弱,而以脾肾阳虚为主。脾虚运化转输失常,痰浊壅聚;肾虚气化不利,水泛为痰为饮。脾肾之中,尤以肾亏更为重要。中医的肾是广义的,体质的强弱,其根本在于肾。哮喘反复发作,迁延日久,无不由肺及肾。哮喘患儿于发育后往往向愈,与肾气充盛有关;中年以上,肾气日衰,气不归元,多不易根治。

总之,哮喘的发生和发展,有外因和内因两方面,而以内因(体质因素)尤为重要。在内因方面,肾阳的盛衰与哮喘的关系至为密切,这是由于阳气在生理的情况下是生命的动力,在病理的情况下又是机体抗病的主力,而肾主一身之阳,命门是生命之根。哮喘患者常常表现出肾命火衰症候群,肾气失于摄纳,因而病情日趋严重。

对于哮喘一证,发病时应当辨明寒热,祛邪为先,久延体虚,也要注意扶正,这一点很重要。明·张景岳对此有较好的发挥,如提出“未发时以抗正气为主,既发时以攻邪为主”。在处理抗正与攻邪两者的关系上,主张攻补兼施。徐氏指出:哮喘发久,“气无不虚,故于宣散中宜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宜量加宣散”。又反复强调扶正固本的重要性,指出“此等证候,当惓惓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显而易见,徐氏对于哮喘一类疾病,主张标本并治,强调治本为主。而所谓标本与脏腑虚实相联系,以哮喘言,客邪是标,脾肺肾三脏之虚为本;从脏腑言,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这里所谓“其标在肺”,实际为“邪客于肺”。在治疗哮喘时,往往看到合并感冒,即方用祛风散寒,宣肺解表法,这是治肺之实,为治标;如见有明显体弱,加用补肺益气法,这又是治肺之虚,为治本。一般说,在发病时,要辨明寒热,攻邪治标为主;缓解时,要审察何脏之虚,扶正治本为主。因此,对于哮喘一证来说,寒热不可不辨,虚实也不可不究。

寒喘往往比热喘为多见,而寒喘兼阳虚者又常见于反复发作的顽固病例。

在临证中所见到寒喘病例,或名冷哮。发病时喘促气急,喉有水鸡声,痰色白而清稀,胸膈胀闷,面色晦滞,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舌面滑润,水分多。脉弦滑或浮紧。此属寒实之证。治宜温肺化饮,如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二方在临床上用得较为广泛,一般用治寒喘,往往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以小青龙汤为例,其具有温脾平喘,镇咳化痰的功效。徐氏体会:

1.方中麻黄是宣肺平喘主药,不要拘于“麻不过钱”(约等于3g)的说法,适当增加剂量,力克病邪。麻黄有生炙两种:生者发散力较大,宜先煎去沫。水炙则表散力缓,若不须表散,则用蜜炙。对于成人哮喘,生麻黄一般用6~9g,炙麻黄一般用9g左右。个别酌情增加剂量。按一般常规,小儿剂量应根据成人剂量酌减。小儿哮喘病变较为迅速,兼之体质多见虚弱,“无粮之师,利在速战”,故应根据病情需要,不失时机地运用麻黄以宣肺平喘,但要参照成人的常用剂量,即使个别顽固病例需加大剂量,也只能在取得疗效的基础上逐步增加。

2.本方以麻黄、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甘草6味为常用之药。在有表热的情况下加用桂枝、芍药,但喘而无热者可不用。

3.方中细辛可散寒镇咳,一般用量3g,有认为细辛过量服用时神经系统可有先兴奋后麻痹的不良反应。细辛又是一味引经药,与附子等药同用,可引他药至少阴肾经。如太阳病兼有少阴病症状,发热恶寒,脉反细虚无力,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既取麻黄以解表,又取附子以温经强心。临证每以麻黄附子并用治哮喘。

4.本方组成特点,既开且敛,有张有弛,共奏平喘之功。

5.如痰浊壅盛,咳吐不爽者,可减去五味子之收涩,加用三子汤,即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以降气豁痰。有的人不喜用白芥子,因为气味辛辣,有刺激性,但其豁痰作用较好,多数病人还是可以接受的。莱菔子有异味,一般常不用,但本药还具有消导食积,通利大便作用,为其长处,应当酌情选用。

6.哮喘病人常伴有气管炎,经常咳嗽痰多,如辨证属寒痰者,应用本方尤为相宜。

至于寒喘兼有阳虚者,可采用温肺平喘,补肾摄纳法。附子也是治疗哮喘的温阳要药,和温肺化饮法配伍应用,发中有补,往往取效。在处方中用熟附子,先煎15~20分钟,一般剂量在12g左右,个别病例用24~30g。小儿剂量酌减。为加强温肾纳气的功效。徐氏常在上述方剂中加用局方黑锡丹6~9g分吞,小儿或成人吞服不便者,可按上述剂量改为包煎。对于寒喘兼阳虚者,附子与局方黑锡丹同用,则温阳纳气之力尤强,常收到明显的平喘效果。

热喘可出现阴虚内热,热喘也可兼见阳虚症候,也有属于寒热错杂,不一定纯寒纯热,病情容易演变。

临床上所见热喘或称热哮,常有胸闷息粗,咳呛阵作,痰黄稠厚,难以排出,口干口苦喜饮水,或欲饮冷水,身热多汗等症。舌质较红,苔黄腻,一般苔多,舌光红者亦可见,脉象滑数。临证常用麻杏石甘汤,可再加清化热痰药物如胆星、栝楼、黄芩、鱼腥草等。其中生石膏剂量应不少于30g,须包先煎,否则汤药腻口难吃。

临证常用自拟定喘方治热喘,确切地说是治哮喘寒热错杂之证。本方的配伍有温有清,有散有敛,如麻黄、杏仁、甘草性味辛甘,可宣肺散寒,白果(或称银杏)以收涩定喘,桑白皮、黄芩以泻肺清热,并用款冬花、苏子以温病降气,半夏燥湿除痰。处方立意较为周匝,临床应用也往往收效。

在治疗哮喘时,对于寒喘兼见阳虚的病例,尤宜用大量温阳药物,对于热喘兼见阳虚的病例,也常加适量的温阳药物于清泻肺热之剂中。对热喘出现阳虚内热者,亦不主张固守一方一法,应当根据病情不同,权衡为治。

附:秘验方介绍

1.散寒温阳止喘汤

【组成】生麻黄6g 杏仁9g 苏子12g 白芥子12g 干姜6g 细辛3g 炙甘草6g 姜半夏9g 熟附片12g(先煎) 补骨脂12g 局方黑锡丹4.5g(分吞)

【功效】温肺化饮、温阳纳气。

【主治】哮喘之寒实证。症见喘促气急,喉有水鸡声,痰色自而清稀,胸膈胀闷,面色晦滞,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舌面滑润,水分多。脉弦滑或浮紧。

【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为反复发作的顽固性寒喘兼阳虚者而设。方中麻黄解表散寒,宣发肺气而平喘咳为君;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助麻黄解表为臣;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苏子降气化痰,平喘止咳;白芥子温肺化饮,利气散结;杏仁止咳平喘,三味助麻黄以平喘止咳;加熟附片、干姜以温补脾肾之阳气,加补骨脂以补肾助阳,纳气平喘,加黑锡丹以促阳升阴降,而除上盛下虚之症,共为佐药;以甘草为使,平喘止咳,调和诸药。

【点评】本方具有温肺化饮,助阳补肾的功效,适用于寒喘兼见阳虚的病例。本方妙在放胆使用温补肾阳之品,使丽日当空,阴寒自散,寒痰得化,哮喘自平。

【验案】张某,男性,36岁。1979年1月12日初诊。

于幼年七八岁时,因偏嗜酸咸,而发哮喘,迄今20余年。每逢冬春哮喘发作,且逐年加重。发则持续两三个月,夜间不能平卧。此次发病半月余,病情较以往为重,虽用过多种西药,尚不见有明显缓解。并有咳嗽,痰多如沫,咳吐不畅。口不甚干。平时怕冷,发病时夜间尿频量多。舌苔白腻,脉细。证属外寒内饮,病久体虚,气阳不足。治予温肺化饮,助阳摄纳法。予以散寒温阴止喘汤,服7帖。

复诊:药后有效,近几天因寒潮来临所影响,半夜后哮鸣气急仍较剧。原方改生麻黄9g,黑锡丹6g分吞。

三诊:上方连服1剂后,哮喘明显缓解,咳痰俱少,余症也有所减轻。原方去局方黑锡丹,继续用温肾扶阳法调理以巩固疗效。

2.定喘方

【组成】麻黄4.5g(生)杏仁9g 生甘草4.5g 生石膏30g(另包先煎)苏子9g 黄芩9g 鱼腥草30g

【功效】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哮喘之热喘证。症见胸闷息粗,咳呛阵作,痰黄稠厚,难以排出,口干口苦喜饮水,或欲饮冷水,身热多汗等症。舌质较红,苔黄腻,一般苔多,舌光红者亦可见,脉象滑数。

【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用于表邪未解,肺热咳喘之症。方中麻黄辛甘温,宣肺解表而平喘;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胃之热以生津,两药相辅相成,宣肺泄热,共为君药。杏仁味苦,降利肺气而平咳喘,苏子辛温,降气化痰,止咳平喘,二药协同,共为臣药。加黄芩之苦寒以除肺热,加鱼腥草之辛、微寒以清肺散结,二药合用,增强全方清肺热之功效,共为佐药。用炙甘草止咳平喘,调和诸药,而为使药。全方共奏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

【加减】如兼见面色苍白,精神疲软,肢欠温和,脉濡细者,则辨为热喘兼有肾阳亏损,肾气不纳,常用情上温下法,除上方外,并加附子、局方黑锡丹以温阳纳气。

【点评】此方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味,用于哮喘之热喘证,亦用于寒热错杂症。本方加黄芩以清肺火及上焦实热,加鱼腥草以泄降散结,清热解毒;加苏子以消痰顺气,使全方辛凉宣肺,清热平喘的功效更为显著。

【验案】女孩,6岁。

婴幼时即发哮喘,几个月来咳喘痰多而稠,夜间喉有哮鸣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予以上定喘方,服药10余剂后,症状明显好转。

(王 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