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防治体会
董漱六
董漱六,男,生于1916年,江苏丹阳人,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后师从海上名医秦伯未先生继续深造,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上海市中医疗养院总院门诊部主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为上海地区现代著名中医内科、儿科专家,尤其对支气管哮喘病的诊治,临床经验极为丰富,颇有独到见解。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并编著《秦伯未先生膏方选集》一书,获较高评价。
通过多年临证观察,对哮病的防治总结出以下3条体会:
一、治哮首要宣肺化痰
哮病的主要原囚是“伏痰”为患。哮病的临床症状除呼吸急促外,其特征为喉间有哮鸣、胸闷、咳痰不爽等现象。哮病复发必有诱因,每因外邪触动内饮,痰阻气道,从而因痰而咳,因咳而哮(喘)。为此,治哮必先祛痰,祛痰首当宣肺达邪,使邪去痰消,哮病自然平息。但外邪有寒热之异,用药有温凉之别,临证当须详辨。可见治哮首要还在宣肺化痰。
二、麻黄治哮应重配伍
麻黄为平喘要药,用麻黄治哮必须善为配伍。寒哮配用桂枝;热哮配用石膏;清肺配用桑白皮;下气配用葶苈子;化痰定喘常与射干同用;理气宽胸常与厚朴并投;麻黄合党参益气平喘;合熟地滋肾定喘;合北沙参养肺阴,定哮喘;合附子温肾阳,止痰喘。
三、预防哮病应内外治结合
哮病在静止期亦应调治,每以内服药物和外敫贴法缓图治本,使正气日见充沛,外御病邪,从而控制哮病发作。可以河车大造丸、玉屏风散(丸)、金匮肾气丸、金水六君丸,每日服2次,每次9g,长期服用。或用人参(党参加倍)、蛤蚧(去头足)等分研末,每日服1.5g,白蜜调服。亦可紫河车2具烘干,研末装胶囊,每日服1.2g,开水送服。
附:秘验方介绍
1.散寒蠲饮方
【组成】生麻黄4.5g(后下)桂枝3g 炒白芍9g 干姜2.4g 五味子(杵)细辛2.4g 姜半夏9g 陈皮4.5g 杏仁9g 厚朴3g 鹅管石9g(煅)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寒哮证。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
【方解】本方为证属外寒内饮之寒哮证而设。方中麻黄、桂枝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可宣肺平喘,桂枝可温阳化饮,共为君药。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能解表,共为臣药。白芍合营养血,五味子酸收敛气,既防伤津,又防耗气,有反佐的作用。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胃,杏仁止咳平喘,厚朴燥湿化痰,下气平喘,二者与桂枝合用,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最适宜素有喘病,外感风寒而发者。加鹅管石一味独有创意,乃取其温肺壮阳之功,而收平喘止咳之效。
【加减】寒痰兼有呕吐者,另用莱菔汁1杯加生姜汁3~5滴。
【点评】本方适用于外邪侵及肌表,痰浊内阻气道所引发的哮喘,且病性属寒者。方用小青龙汤、杏朴二陈等方加减,从宣肺散寒、降气化痰立法。外邪须辨寒热,在急性期以宣肺化痰为首要,用药剂量宜重,贵在速战。
【验案】王某,男,7岁。1980年10月7日初诊。
有奶癣史,经常反复感冒,咳嗽不已,喉间痰鸣,日久发展成哮病。每逢秋冬之交,感邪后旧病复发。近因风寒外侵,咳嗽加剧,鼻流清涕,痰白呈泡沫状,咳吐不出,喉间有哮鸣音,胸闷,喘息,面色无华,形寒,四肢不温,口唇紫绀,不得平卧,舌淡苔白滑,脉象浮紧有力。此证属外邪触动内饮,爽阻气道,肺失宣降。治宜宣肺散寒、降气化痰为先。药用:生麻黄4.5g(后下)、桂枝3g,炒白芍9g,干姜2.4g,五味子3g(杵),细辛2.4g,姜半夏9g,陈皮4.5g,杏仁9g,厚朴3g,鹅管石9g(煅)。2剂药后哮喘即止,咳减痰少,胸痞纳差,神倦嗜卧,舌淡红,苔薄白,脉濡滑。再拟上方加减,生麻黄改用水炙麻黄4.5g,去干姜、改用生姜2片,去桂枝、白芍、细辛、五味子、鹅管石。加苏子9g,甘草3g,茯苓10g,枳壳4.5g,焦神曲10g,红枣5枚(去核)。2剂后咳喘均见平息,喉间痰声消失,胸痞得宽,纳馨,便调。
2.参蛤麻杏膏
【组成】生晒参60g(如用党参需倍用)蛤蚧(去头足)2对(研末冲入收膏)麻黄30g 杏仁100g 炙甘草50g 生姜60g 红枣120g(去核)银杏肉100g。
【功效】补肺肾、平喘息。
【主治】哮病静止期。
【用法】煎3次,去渣滤取清汁,加冰糖500g收膏,每日早晚1食匙,开水冲服。
【方解】本方为哮喘缓解期而呈肺肾两虚证而设。方中人参补肺益气,蛤蚧峻补肺肾之气而纳气平喘,二者合用,即人参蛤蚧散意,培补肺肾,为君药。用红枣补中益气,以培补后天之本,甘草补气和中,共为臣药。用银杏“上敛肺金除咳逆,下行湿浊化痰涎”(《本草便读》)以敛肺定喘,杏仁止咳、化痰、平喘,麻黄宣肺平喘,有升有降,调理肺气,共为佐使。
【点评】本方适用于哮喘缓解期,以名方人参蛤蚧散的主要框架,加扶正祛邪之品,内培正气,外御病邪,对肺肾气虚者尤为适宜。
(王 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