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四子克喘汤治疗哮喘的经验

金梦贤

金梦贤,男,生于1921年,河北容城人,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自幼学医,随父侍诊,继之挂牌行医。曾任天津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妇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平区中医分会理事长,天津市名中医门诊部主任医师等职。擅用温热毒烈药品治疗疾病,方药精当,针法娴熟,对妇科杂病也很见长。先后发表《细辛不过钱之我见》《医林史话》《长寿经》《痛经初探》《治疗胸痹证临床心得》等多篇学术论文。

哮喘一病在门诊病人中初诊多为发作期,复诊多为稳定期。在证型上也是比较复杂的,有的是虚实互见,寒热交错;有的脉舌与症状不符;有的咳嗽和痰量及颜色不对;有的体质与症状相反;有的寒热真假难分。在用药上如果拘泥于一证一方,难免失之片面。故将前人治哮喘的有效方剂,如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三子养亲汤等的药物互为加减作为一个基础的方剂,定为四子克喘汤,然后再对证加药,重点突破,经多年验证,疗效满意。

此方的药味在一般情况下不随意变动,如麻黄,只有对血压过高或心房纤颤或服后不能入睡者,可以酌情减量或易以香薷。另如干姜,非为阳气过盛,热炽伤津症状明显者不宜轻动。细辛的用量较大,但临床实践中不但无不良反应,而且效果良好,少用则疗效差,万勿以“细辛不过钱”之讹传讹,而随意减量。

在组方加减上必须注意的是,在对证加药时要解决主要矛盾,不要面面俱到,以免药味过多,互相抵消之弊。另外应知,实喘易治,虚喘难医。治实喘必须彻底,不留病根,倘一疏忽,因循失治,必然由实变虚,喘无止日。故古人有喘时治上,平时治下之说,意在喘发治肺为主,喘净则扶正培本,正气足则邪无所干,哮喘不致复发矣。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病情稳定后,为了巩固疗效,常将上方配制丸药,经常服之以防复发。

附:秘验方介绍

四子克喘汤

【组成】麻黄10g 杏仁10g 石膏30g 甘草8g 苏子10g 白芥子6g 莱菔子10g 干姜10g 细辛10g 五味子6g 川贝母10g 罂粟壳6g(分量可根据季节、年龄、体质而定)

【功效】宣肺泄热、降气平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伴肺气肿,肺心病,表现为寒痰阻肺者。症见:咳喘上气,痰白而稀,量多,喉中如水鸡声,遇冷空气则发,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

【方解】大凡喘证,多因肺气不宣、痰热内壅所致,故宣肺泄热,化痰平喘为常用的治则。本方以麻黄宣肺解表平喘,石膏清泄肺肾之热而生津,用为君药。干姜、细辛温肺化饮而为臣药。用杏仁、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川贝母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用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罂粟壳敛肺止咳,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止咳平喘,调和诸药,为使。

【加减】痰少咳重,加枇杷叶、桑白皮;咳轻痰多,加前胡、半夏、橘红;咳喘不寐,加远志、莲子心、麦冬、酸枣仁;咳喘胸痛,加桔梗、栝楼、薤白;食少纳呆,加佩兰、紫菀、厚朴;咳痰带血,加藕节、紫菀;寒热往来,加柴胡、黄芩、槟榔、草果仁;内热外感,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菊花;大便干燥,加天花粉、大黄、大贝母、桔梗;头疼头晕,加藁本、白芷、荆芥、蔓荆子;水气凌心,加茯苓、白术、附子、车前子;肺肾俱亏,加人参、麦冬、山药、丹皮、附子。

【点评】本方由三子养亲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组成。其中三子养亲汤行气化痰,使气行则火降而痰消,以除痰盛喘满。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外解寒邪,内除肺中邪热而平喘。小青龙加石膏汤祛水饮,散风寒而除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三方加减合而为一,不失为治疗哮喘的有效良方。

【验案1】阎某,男,61岁。

患哮喘30余年,曾经多种方法治疗,仍是逢冬即发,平时如故,时重时轻。1979年秋末,因患胃病(十二指肠溃疡)而就诊。伴有气管炎发作,脉弦紧,苔白腻,在治疗时以化痰定喘之法,附加调胃之药,即用四子克喘汤加川厚朴、高良姜、紫菀、砂仁等。服药后哮喘大效,胃病亦轻,继续看门诊10余次,服药30余剂,药味始终未有大的变动,胃病见效且哮喘大愈,后配丸药经常服之,至今气管炎未发作,偶尔来门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而哮喘一直未发。

【验案2】赵某,女,55岁。

体质素弱,患慢性气管炎20余年,经年累月不愈,秋冬严重,春夏稍轻,但平日仍是咳嗽咳痰,喉如拽锯。严重时夜不能卧,一连几昼夜不能入睡,应用氨茶碱和喷雾定喘剂,尚不能完全缓解。用四子克喘汤加味,嘱其如无大变化即坚持久服。患者平稳时即停药,稍有发作即用原方,遇有外感即到门诊冶疗进行改方,如此年余,前年冬病情明显好转,去年一直保持稳定,并未剧烈发作。

(王 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