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治疗说

王文鼎

王文鼎,男,生于1894年,四川江津人。师承于四川名医傅秋涛,曾在武汉、成都行医。擅长中医内、儿科,善治杂病。1955年调北京中医研究院工作。在中医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有精辟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医疗经验。先后担任了卫生部顾问、全国中医学会筹委会副主任、中医研究院内科研究所副所长、西苑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理事等职。

哮喘有新、久、虚、实之分。新喘、实喘责之于肺,有邪为实;久喘、虚喘责之于肾,无邪为虚。初起多系感寒而发,急则当治其标。对脉促数而喘者,轻则半夏厚朴汤加减,重则越脾术夏汤增损(麻黄、生石膏、半夏、炙甘草、白术、生姜、大枣、厚朴、细辛、五味子);胸腹胀满者,厚朴麻黄汤主之;痰饮较甚,喉间痰鸣如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甚佳;寒包火者,通用麻杏石甘汤或白果定喘汤;兼烦躁者,大青龙汤加重石膏;表寒里饮,咳唾白色泡沫状痰,小青龙汤最为合拍。唯以上方剂中,举凡姜(干姜或生姜)、辛(细辛)、味(五味子)配伍并用者,三药一定要等量,倘担心细辛量大,小量投服之,其效立减。要之,所谓“辛不过钱”之说,系指细辛入散剂而言;复方汤剂内每剂酌用细辛6~9g,煎取日2~3次分服,多无大碍,反具顿挫病势之殊功。

及至哮喘中期,有虚有实,即本虚标实,此时三拗汤、大小青龙汤及射干麻黄汤均不相宜,后世人参定喘汤、人参麻黄汤皆标本同治之方,可不受季节气候之影响。但见脉上部浮数,下部两尺沉细,为上盛下虚,以下虚为主,治宜大补肺气、纳气归肾,予全真一气汤衍化方。

后期痰如泉涌之哮喘,可用桂附地黄汤,以温化痰饮,填补下元。久虚之体,每多中州运化失职,痰涎擎生不已,若不及时采取对应措施,渐至正气虚甚,则肾水上泛,龙雷之火上亢,终至毙命。后期肺脾肾俱虚之哮喘,人参、熟地既治其本,亦为上好之化病药。久病暴喘,用蛤蚧尾0.2g研末顿冲,劫喘甚效。平素每日佐食蜜炙核桃3~5个,对治疗虚喘颇有助益。病情得以挫制后(静止期),先投肾气丸加沉香、五味子以纳气归根;继用脾肾同治法,晨服五味异功散或六君子丸,晚服肾气丸,以扶正培本,巩固疗效。

“三分医药,七分调养”,哮喘亦概莫能外。一要知宜知避:预防感冒,以免外感引动内饮;盐哮糖哮之人,要忌食糖、盐。二要适其劳逸,过劳和久卧皆可伤气,故须劳逸适度;久哮之人,尤应远房帷,以顾护本元。三要节其饮食,以清淡为佳,膏粱厚味足以导致湿热,皆宜制节之。

附:秘验方介绍

全真一气汤衍化方

【组成】人参30~60g(或潞党参60~90g)熟地30g 山茱萸12g 麦冬15g 五味子3g 怀牛膝10g 白芥子6g 生姜5片

【功效】大补肺气、纳气归肾。

【主治】哮喘中期,有虚有实,即本虚标实,脉上部浮数,下部两尺沉细。

【用法】水煎服。

【方解】全真一气汤出自《冯氏锦囊·药按》,由熟地、麦冬、白术、牛膝、五味子、附子组成。本方由上方去白术、附子,加人参、山茱萸、白芥子、生姜演化成新方。方中人参大补肺气,熟地、山萸肉滋补肾阴,以达金水同调之目的。加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山茱萸补肾益精,温肾助阳;五味子上敛肺气,下滋肾阴;牛膝补肝肾且可活血通络;白芥子温肺气,利气机,通经络,化痰饮;生姜温肺散寒,化痰止咳。诸药合用,补肺气,益肝气,纳气归肾则喘咳自平。

【点评】王老先生临床曾用此方治愈或控制多例此型远年哮喘患者,如一例年仅20岁,病程17年的女性支气管哮喘患者,经此方治疗月余,竟获近期控制之良好疗效。

(李兴培 王广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