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病宜分期调治

张沛虬

张沛虬,男,生于1916年,浙江宁波人,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老中医。曾任宁波市中医院院长,浙江省中医学会理事等职。从事中医内科近五十年,学宗经典,熟谙中医理论,兼取众长,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急腹症以通为用,疗顽病有攻有导,认为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在临床实践中,对肾病、脾胃病、肝胆病、痹病等作过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在期刊中发表论文多篇。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疾病。其病理与病人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致使肺、脾、肾俱虚有关。根据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的特点,治疗当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发时治肺,平时治肾”为基本大法。

一、发作期

1.寒痰阻肺 症见形寒肢冷,脊背发凉,恶寒怕风,发热不重,头痛身痛,呼吸气促:喉间痰鸣如水鸡声,胸闷,咳痰稀薄,色白多沫,或痰少而黏,咳吐不爽,面色滞暗,舌淡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治宜温肺散寒,祛痰平喘。方用小青龙汤加减,药用麻黄、桂枝、细辛、干姜、法半夏、橘红、紫菀、款冬花、苏子、五味子、苍耳子。

2.热痰阻肺 症见声高息粗,呼吸急促,喉中哮鸣,痰黏色黄,咳痰不爽,胸闷,发热面红,口干喜冷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治宜清热泄肺,化痰平喘。方用:泻白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药用炙麻黄、光杏仁、黄芩、知母、桑白皮、款冬花、石膏(先煎)、地龙、金银花、甘草。

加减法:哮喘严重,加佛耳草、葶苈子;痰多黄稠,加鱼腥草、开金锁;咳痰不利加蛤壳;喉头有水鸡声加炙射干;有过敏史者加苍耳子。

二、缓解期

哮喘反复发作,渐至肺、脾、肾俱虚,剧发缓解之后,尚有咳嗽气急之症。

1.肺气不足 症见喘气短促,动则喘甚,言语无力,或因遇风寒,哮喘即被诱发,下肢虚浮,舌淡,脉沉细。治宜补肺化痰,佐以降气。方用生脉散合苏子降气汤加减:党参、麦冬、五味子、苏子、陈皮、姜半夏、款冬花、甘草。

2.脾气虚弱 症见哮喘,平素痰多,乏力倦怠,四肢困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膩,脉沉滑无力。治宜益气健脾。方用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制半夏、生姜、山药、五味子、炒扁豆、佛耳草、海浮石。

3.肾不纳气 症见腰膝酸软,气短息促,呼多吸少,动则尤甚。

(1)肾阳虚 症见形寒肢冷,面色image白,自汗或肢体肿而浮,夜尿频,舌淡,脉沉细弱无力。治宜温补肾阳,纳气定喘。方用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熟附片(先煎)、肉桂、蛤蚧尾、五味子。

加减法:气喘明显,前方加黑锡丹,每次3~6g,每日2次吞服。

(2)肾阴虚 自觉五心烦热,面颊生火,盗汗,口干尿黄,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肾,佐以纳气。七味都气丸合参蛤散加减:熟地、山药、茯苓、山茱萸、丹皮、泽泻、五味子、苏子、复方参蛤散。

(3)肾阴阳两虚 左归丸、右归丸各9g和匀,分3次服,平时常服,持之以恒。

三、治哮喘病的几点体会

1.哮喘有外寒诱发或外感风热时,必须以祛邪为先,用辛温解表,发散风寒或用辛凉解表,清肺化痰,佐入平喘化痰之品。若哮喘发作时只治喘,不急祛邪,则哮喘往往不能平,效果亦不好。

2.孩童在生长发育阶段,哮喘能减轻或缓解。妇女在怀孕期间,往往引起哮喘发作或加剧。故平时主要着眼于培补脾肾,扶正可以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体质。

3.哮喘在发作时,往往痰涎壅肺,胸闷气塞,即使有阴虚兼证,亦不宜用滋腻之养阴药,喘发时应治喘化痰,待喘平后再顾其阴。

4.哮喘在急性发作时,病人往往大汗淋漓,在多汗的情况下仍可用较大剂量麻黄,因为麻黄平喘作用较其他中药明显。临床上并未出现汗出亡阳的情况,多数病人在哮喘缓解后,汗出逐渐减少,喘平汗自止。汗出不过是喘甚之故。患者如有高血压,可加降压药;如有出血或鼻衄,痰中带血,可与止血药同用。

5.广地龙有平喘作用,可解除血管、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临床用于治哮喘,常取得良好疗效。民间单方地龙煎红茶治哮喘有一定疗效。

6.紫河车以古法焙干研粉,效果最好;胎盘组织坎炁亦有同样效果。

附:秘验方介绍

1.自拟定喘方

【组成】生麻黄10g 杏仁12g 甘草10g 地龙15g 百部15g 细辛3g 枳壳6g 石韦15g 五味子5g 紫菀10g 佛耳草30g

【功效】温肺散寒、祛痰平喘。

【主治】哮喘发作期。

【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用于哮喘发作期属寒痰阻肺证者。方中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加止咳平喘之杏仁,化痰止咳平喘之甘草,即常用于肺气壅遏咳喘实证的名方三拗汤。用细辛温肺化饮,下气消痰以平喘;石韦清肺止咳;佛耳草(即鼠曲草)温肺气、止痰喘、散痰气,止咳化痰而祛风寒;用枳壳化痰消积,行气宽中;百部、紫菀润肺化痰、止咳平喘;地龙清热熄风、通络、平喘,解除平滑肌痉挛。加用五味子敛肺气,滋肾阴,以防温散太过而伤阴液。全方以温为主,宣敛并用,气血同调,共奏温肺散寒、祛痰平喘之功效。

【加减】有感染者加金银花15g,鱼腥草30g;鼻塞声重加苍耳子15g。

【点评】本方妙在加石韦使全方不致过于温热,加五味子使全方不致温散太过,加枳壳、地龙以理气活血,调理气机。

2.自拟补肾平喘方

【组成】紫河车60g 蛤蚧粉45g 地龙粉75g 五味子24g 苍耳子60g 甘草30g 【功效】补肾纳气。

【主治】哮喘缓解期。

【用法】研粉或蜜丸,每服9g。每日服2次,早晚吞服。

【方解】哮喘发作,至缓解期多现肾阴肾阳俱亏,肾不纳气之证。治当补肾纳气。本方以紫河车为君,温肾补精,益气养血,且本品还能补益肺肾,纳气平喘。现代研究证明,本品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还有抗过敏作用,因此用于哮喘缓解期,对于增强体质,预防和减少复发作用明显。本方以蛤蚧为臣,本品为虚喘劳咳要药,可峻补肺肾之气而纳气平喘,与君药有协同作用。用地龙活络解痉平喘,五味子敛肺滋阴生津,苍耳子祛风除湿,温和疏达,流利关节,宣畅脉络,共为佐药。用甘草润肺,和中缓急,调和诸药而为使。诸药合用,固本培元,补肺益气,化痰解痉平喘,适用于哮喘缓解期而见肾虚症状者。

【点评】本方不仅符合传统医学理论,而且符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补而不滞,金水相生,气血同调,值得推荐。

(王 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