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证治概要

刘学勤

哮喘的特点为:病因多,病情急,病证重,病程长,虚证多,少年多,秋冬多,夏季少,易反复等。大凡哮喘病定“性”以后,当分急性期、迁延期、缓解期、对证施治,急性发作期重在祛邪,慢性迁延期当邪正兼顾,症状缓解期以扶正为主。

一、急性发作期宜定喘止咳

《丹溪心法》指出“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以攻邪为主”,此乃治疗哮喘之大法。实践证明,临证以时时抓住虚实,内伤诱发者多虚,外感诱发者多实;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哮喘发作往往来势急猛,或抬口抬肩、目瞪唇紫,或痰声隆隆、喘息不已,或双膝下跪,臀高头低。时起时伏,瞬间变迁,此时当细心辨证,慎定治则,或以攻为主,祛痰定喘止咳为原则;或以补肾纳气定喘脱敏为手段,往往取效满意。一般而言,哮喘之病,多为本虚标实,用药当虚实兼顾,及病则已。但对顽固性哮喘,应在明确病机,治则准确的前提下,重兵出击。否则,“轻清”自囿,药力不济,迁延日久,正气更伤。此外,治疗哮喘更应灵活操作,哮喘发作虽属实证,若单纯治标无效,亦应酌加治本之品,或生黄芪益气,或五味子敛气,或净萸肉、西杞果补肾,或焦远志、柏子仁强心,甚至选加干地龙,净蝉蜕脱敏,或可取得满意疗效。

哮喘和其他疾病证候一样,有虚、实、寒、热、因人而异的不同个性。然而,哮喘的共性亦很明确,这就是“喘”。因此,治疗临床所见各种证型的哮喘均以三拗汤为基础方定喘止咳,更以桑白皮用量倍于生麻黄,两者相配,一则定喘,二则利尿,三则止汗。麻黄味辛性温,桑白皮性味甘寒,两者相互制约,相得益彰。即使是单用桑、麻二味,临证亦屡见功效。这也要打破“麻黄不过钱”的习惯,临证所见,生麻黄用至10g左右,亦无心悸、发汗之弊。

二、慢性迁延期宜标本兼治

慢性迁延期为哮喘有所缓解,但仍迁延未愈,往往既有气短喘促,动则喘甚,神疲乏力等脾肾两虚的症状,又有咳嗽痰多,苔腻等痰热内蕴的表现。既现实证,又有虚象。治疗时既要看到邪实的一面,更要注意到正虚的本质,所以治实不忘其虚,补虚必顾其实。此所谓:扶正即所以御邪,祛邪即所为安正之理也。如脾肾两虚,痰热内蕴者,投以二陈汤加焦白术、川厚朴、桃杏仁、嫩黄芩、西杞果、净萸肉、次沉香等调治,常收捷效。若痰浊壅盛者选加前延胡索、天竺黄、胆南星、青礞石等;风寒明显者选加紫全苏、辽细辛等;肺虚突出者选加南沙参、生黄芪、明玉竹等;肾虚较重者选加枸杞子、沉香、蛤蚧粉等;喘而便秘不通者,先通其便,便通喘易平,选用栝楼、火麻仁、肉苁蓉、桃仁、杏仁等;卫阳不固者选用玉屏风散。

三、症状缓解期宜培补脾肾

哮喘久延,不仅肺功受损,亦常累及脾肾,致使抗病能力日趋减弱,尤其更易感染外邪。因此,当哮喘缓解后,更应注意固本,以培补元气,防止复发,这往往比定喘更为重要。此理至明,惜病者,往往忽略,即使注意,也多不能坚持长期服药,故每每不能根治。脾为肺之母,肺虚则子盗母气而致脾虚,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得健,则正气旺盛,并以此杜绝生痰之源,同时,培土又有资助肾脏元气的作用,肾为气之根,久病不已,势必及肾,肾虚不能摄纳而上逆作喘,又须补肾纳气。故通过调补脾肾,扶助正气,增强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以驱除病邪,促进生理功能的修复,实乃治本之道,以期根治。大凡肾虚哮喘,一则病久,再则难愈,一旦控制症状,多用丸药膏剂缓缓收功,以期疗效巩固。多用肾气丸阴阳双补,或选吉林参、补骨脂、五味子、蛤蚧粉、核桃肉等以补肾纳气,或用白蜂蜜、胡桃仁各等份,先捣胡桃肉为泥入蜜拌匀,存放瓷缸内,隔水蒸熟,装瓶密闭,每次一汤匙,每日2~3次,开水冲服。另外,临床治愈后,防止每年秋冬季节复发,多让患者于农历八月十五以后,开始服用焦胡桃肉(将带皮胡桃用木炭火缓缓烧烤,致外皮烧黑,胡桃肉烧焦。然后,去皮吃肉,每晚临睡前吃1~3个)。还要注重调养,起居有时,寒温调适,预防感冒,以免外感引动内饮,饮食有节,清淡为佳,膏粱厚味足以导致湿热而诱发病疾;适当劳逸,坚持深呼吸,以改善肺功能。远离房帷,顾护本元,树立信心,战胜病魔。

关于哮喘服用激素问题,总的来说,不主张用,一些病人来诊之前,一直用激素维持,并介绍效果立竿见影,如何如何!殊不知久服激素,疗效愈来愈差,用量势必递增,以至于最终依赖激素难以停药。此时绝不可冒然骤停,可用补肾定喘法使其用量逐渐递减,直至停服。实践证明,若能守方守法较长时间服药治疗,病情会递减,甚至临床治愈。凡此者,复发率均可大大降低。

四、辨病辨证相结合

临证还应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这样可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微观化、系统化。治疗哮喘在辨证分型的前提下,也可鉴别是过敏性还是感染性,过敏性哮喘有典型的季节性,多发于春、秋季,且反复发作,此类病人大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感染性哮喘常见于上呼吸道反复感染有关。此时,可考虑加入辨病用药。抗敏多用炒灵脂、乌梅肉等;抗感染多用净连翘、生百部等。若因支气管痉挛,气道壅塞,络脉瘀痹,发为哮喘。可选用具有祛风解痉,活血化瘀作用的全蝎、地龙、水蛭等虫类药物,以期能疏通气道壅塞、缓解支气管痉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附:秘验方介绍

1.补肾喘平汤

【组成】山茱萸10~30g 枸杞子10~30g 地龙8~20g 桃仁6~10g 杏仁6~10g 生麻黄3~10g 桑白皮8~20g 甘草3~8g

【功效】补肾纳气、止咳平喘。

【主治】虚证哮喘。

【用法】文火煎熬,分2次温服,每日1剂。

【方解】方中山茱萸既能补肾之阴,又能温补肾阳,为一味平补阴阳的要药。枸杞子擅补阴壮水,滋水涵木。地龙既能舒肺平喘,又能祛风解痉,清热利尿。生麻黄长于升散,宣通肺气,止咳定喘,杏仁降气止咳,二者一宣一降,宣降合法,肺气通调,止咳平喘。桃仁能活血润肺止咳,长于活血祛瘀,可助平喘祛痰药畅行气血,宣肺通络。桑白皮擅走肺中气分,能清肺热,泻肺火,散瘀血,清痰止嗽,下气平喘。甘草能泻火解毒,润肺祛痰止咳,且能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肾平喘之功。

【加减】若肺阴虚明显者,选加五味子、百合、南北沙参等;肾虚明显者,选加蛤蚧、菟丝子、补骨脂;脾虚明显者,选加焦白术、茯苓;痰多者,选加天竺黄、半夏、胆南星、厚朴、白芥子等。

【点评】久病咳喘频频,肺脾肾俱亏,肾亏不能温润脾土,纳气无能,脾虚不运,痰涎雍盛阻肺塞络,肺不宣降,诸症蜂起,故填下泻上,标本兼顾,斯为正治。盖肾为水火之宅,治有阴阳之辨。久病虽阴阳俱伤,若纯刚纯柔,偏执一方,皆非所治。取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之意,刚柔并济,使阳回阴散,肾能纳气,脾能运化,肺能肃降,痰涎渐消,喘咳递减,邪去正复,此亦为根治哮喘之关键。

【验案】武某,女,30岁。

喘随妊至,四月有余,日重一日,午夜喘甚,倚息短气,张口抬肩,咳吐白痰,食眠俱废,苦不堪言,多方求治,中西周效。查脉沉细小滑,舌质淡红,苔薄白稍黄。此肺实为标,肾亏为本,欲开上闭,必填下虚,故肺肾同治,补泻兼施。方用补肾喘平汤加泻肺之品:

(1)山茱萸30g,枸杞子30g,五味子6g,生麻黄7g,桑白皮15g,干地龙24g,栝楼仁12g,杏仁泥9g,苏子梗各9g,葶苈子7g(布包),水煎分2次温服。

(2)高丽参6g,蛤蚧一对(去头足)研末,分10次随药汁冲服。

上方1剂,诸症顿减,服完5剂,喘止气平。又进上方5剂并配服粉剂,巩固疗效。

2.豁痰喘平汤

【组成】半夏6~10g 陈皮5~9g 茯苓10~20g 天竺黄2~6g 胆南星4~9g 生麻黄4~10g 杏仁4~10g 桑白皮8~20g 青礞石6~12g 甘草3~6g

【功效】豁痰平喘。

【主治】哮喘实证。症见喘息不已,张口抬肩,咳嗽阵作,随咳吐出大量白色黏痰,舌质淡,舌苔薄白腻,脉象滑。

【用法】水煎服。 【方解】方中陈皮性温和,燥而不烈,为脾、肺气分之药,行气健脾燥湿,止咳化痰平喘;半夏体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润,具有燥湿化痰之功;茯苓为健脾渗湿之要药;生麻黄宣肺平喘,其性刚烈,杏仁降利肺气,其性柔润,二者合用,一宣一降,刚柔相济,以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天竺黄为清热化痰要药,对痰热壅肺的咳喘尤为擅长;胆南星清化痰热;青礞石下气消痰,《本草纲目》云其“治积痰惊痫,咳嗽喘急”;桑白皮泻肺平喘;甘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有突出一个“清”字的,有侧重一个“燥”字的,一清一燥,相得益彰。

【加减】痰浊壅盛者,选加前胡、厚朴、焦白术;风寒者,选加细辛、款冬花、干姜等;热证明显者,选加石膏、黄芩、鱼腥草等。

【点评】本方适用于风寒夹痰之哮喘,以驱邪为主,清燥结合,相得益彰,升降有序,开阖自如,喘嗽平息。本方定喘而不温热,乃用药之大妙也。

【验案】郭某,女,51岁。1986年2月5日初诊。

主症:夙有哮喘宿疾,近受风寒发作,喘息咳嗽,咳白痰特多,遇冷更甚,舌质淡,舌苔白滑,布满全舌,脉象弦滑无力。证属风寒袭肺,湿痰上阻,治以祛湿化痰,止咳平喘。方用豁痰喘平汤加减:生麻黄6g,杏仁9g,桑白皮10g,姜半夏8g,桔梗8g,炒枳壳9g,茯苓12g,甘草4.5g,青礞石10g,陈皮8g。连服3剂,痰少喘轻,布满全舌的白滑苔已退大半,原方加五味子1.5g以止咳化痰,收敛肺气。连服6剂,症状基本消失,再取3剂,巩固疗效。

(王 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