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柴胡脱敏汤治疗支气管哮喘
周平安
周平安,男,生于1939年,河南鲁山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内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呼吸病、热病、疑难病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首席专家、疑难病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内科临床30余年。擅长呼吸系统疾病、急性热病以及疑难杂症的治疗。
支气管哮喘临床治疗比较棘手,临床常见起病急骤,呼吸急促、喉中痰呜、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等多年来,通过对此病病因病机的不断认识和探索,从风邪立论,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拟柴胡脱敏汤治疗,效果显著。
附:秘验方介绍
柴胡脱敏汤
【组成】柴胡10g 黄芩10g 白芍15g 乌梅10g 五味子6g 防风10g 甘草6g 炙麻黄10g 杏仁10g 广地龙10g
【功效】疏肝祛风、缓痉平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
【用法】每日1~2剂,每剂两煎混合后约300~400ml,分2~4次温服。
【方解】方中柴胡、防风疏肝散风,质轻清,性升散,疏散风邪,调畅气机。白芍、乌梅、五味子味酸入肝,养阴柔肝,收敛肺气,助肾纳气,与上药合用,一散一收,一开一合,既宣降肺气,又防辛散伤津。麻黄辛温,宣肺平喘,蜜炙后则力缓和而持久,且有润肺之功,与降气宣肺止咳化痰的杏仁为伍,则痰消气降咳喘自平。黄芩苦寒,善清肺热,泻肝火,抑肝气之过升,助肺气之肃降。地龙搜剔经络中之风邪,解除支气管平滑肌之痉挛,有止痉平喘之功。甘草调和诸药且可助白芍养血柔肝,缓痉平喘。芍药甘草汤长于解痉,借以缓解支气管平滑肌之痉挛。纵观全方,确有疏肝祛风,缓痉平喘之功。
【加减】身热,咳痰黄稠者,加生石膏、栝楼、知母、浙贝母;发热伴白细胞升高者,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热盛便秘者,加大黄、虎杖;肺热伴阴虚者,加生地、北沙参、麦门冬;胸脘满闷,痰多者,加葶苈子、莱菔子;咳痰色白量多,质稀,畏寒喜暖者,去黄芩加细辛、干姜、桂枝、半夏;咽部刺痒者,加蝉蜕、苍耳子、玉蝴蝶;气虚汗出,每易感冒,咳痰无力者,加黄芪、白术;畏寒肢冷,呼气困难,动则喘甚者,加补骨脂、仙灵脾;唇甲紫绀,或舌质紫暗者,加川芎、当归、赤芍;瘀血更甚者,加水蛭粉、三七粉冲服;喘甚不能缓解者,加僵蚕,全蝎、蜈蚣祛风平喘;吸短呼长,喘憋汗出,不能平卧,肾虚失纳者,加人参、紫衣核桃仁、蛤蚧。
【点评】西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由多种过敏原引起。本病多有宿根,病位在肺,由风邪诱发。所谓风邪是外界贼风挟寒热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肺居上焦,主皮毛通鼻窍,为气体交换之所,主宣降、司呼吸,且为娇脏,风寒风热侵袭,外可郁阻皮毛,内则阻遏肺气,肺气壅塞,宣肃失司,痰浊内生,清道不利,痰气搏结,气喘即发。另外,肝属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性条达,为生发之本,若七情郁结,肝气勃发,升发太过,或久病耗伤阴液,木少滋荣,相火内生,复为风邪侵入,肺气失其清肃下行之令,有升无降,如风动金鸣,木击钟响,则哮喘骤发。因此,平喘切勿忽视柔肝疏风。
本方是在过敏煎基础上加入现代药理证实有脱敏作用的中药组成,因此,能抑制致敏细胞的异常反应,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达到解痉平喘,控制发作的效果。
【验案】索某,男,32岁。1990年10月15日初诊。
哮喘反复发作已30年,近5年加重,频繁发作。在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检查,对尘、螨、棉絮、秋季花粉、畜毛皮等多种过敏原过敏。近1月来,因情志不畅,复感风寒,哮喘发作,频繁咳嗽,喉中痰鸣,持续不解,日夜不宁,喘憋胸闷,不能平卧,两胁时痛,心悸汗出,咳痰质稠稍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心率84次/分。胸透:两肺纹理增强。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哮喘病。证属肝失条达,情志郁结化火,灼伤肝阴,复受风寒侵袭,引动伏痰,痰阻气道,肺气失宣,哮喘发作。治宣疏肝祛风,宣肺平喘。拟方。柴胡10g,黄芩10g,白芍15g,乌梅10g,防风10g,五味子6g,甘草6g,炙麻黄10g,广地龙10g,沙参15g,浙贝母10g,金银花15g,全蝎5g,每日2剂,煎约400ml,分4次温服。服4剂,喘促大减,痰量减少,能平卧。上方改每日1剂继服。4天后再诊,精神好转,喘息已平,双肺哮鸣音基本消失,唯活动后气短,乏力纳差。再方去金银花、全蝎,加服人参健脾丸以益气健脾,扶正固本,继服5剂,诸症悉平。
(王 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