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论治”哮病
晁恩祥
从风立论,提出风邪犯肺而致的肺气失宣、气道挛急为风哮基本的病因病机,并创立应用“疏风宣肺、缓急解痉、降气平喘”法治疗风哮。此独特方法属于创新知识和临床认真观察所见,很有见地。其主要的辨证治疗规律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风邪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支气管哮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本病属于中医哮病的范畴。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有外感六淫、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支气管哮喘也不例外。对于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传统观点多认为由于宿痰伏肺,成为潜在“宿根”,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而发作。其发作期又有寒哮、热哮之别,缓解期有肺、脾、肾虚之分。
根据中医学基本理论、哮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提出了新观点,认为其病因是“风邪”为患。病机是风邪袭肺,肺失宣降,气道挛急而引发哮喘,故首先提出了“风哮”之称。其理论根据源于《内经》“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之说。对其加以发挥,认为风性轻扬,善侵于上,风盛则挛急。哮病的临床特点亦是发病突然,发作前多有鼻、咽发痒,喷嚏、胸闷等先兆症状,而后气道挛急,患者突感胸闷窒息,哮喘迅即发作,呼吸气促困难,张口抬肩,甚则面青肢冷等,可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不等。其过程完全体现了“风邪”致病之特点。因此,风邪是支气管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风哮中“风”的特殊表现
1.许多支气管哮喘患者及家族中有哮喘、湿疹、荨麻疹等病史。
2.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春冬季节,而春季在五脏对应于肝,在六气对应于风。
3.发作前多有鼻、咽及气道发痒、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这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的特点相符合。
4.发病迅速,善行数变,来去匆匆,骤发骤止,反复发作,发作时痰鸣气喘,与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
三、风盛疾阻、气道挛急是哮病发作的主要病机
在继承前人治疗哮喘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根据此类患者的情况,对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追本求源,提出“风盛痰阻、气道挛急”是支气管哮喘病急性发作的主要病机。因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具有通调水道的功能。风邪袭肺,肺失宣发肃降,津液停聚为痰。正如《脉因症治》所说“风痰之因,外感风邪,袭人肌表,束其内郁之火,不得发泄,外邪传内,内外熏蒸,则风痰之证作矣”。痰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又可碍肺之宣降,气之升降。“风盛则挛急”,风痰相搏,内阻于肺与气道,致使气道挛急、肺管不利而发哮病。
四、祛风解痉法为治疗风哮的根本治法
哮喘病的治疗,历代多遵丹溪的“凡久喘之证,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即发以攻邪气为急”之旨,此即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法则。祛风解痉法是针对哮喘病人急性发作时表现的“风盛痰阻、气道挛急”的病机而设,属于治标、治肺之法。根据此法而制定的具有祛风解痉、宣肺化痰平喘作用的黄龙平喘汤(常用药:麻黄、杏仁、地龙、白果、苏子、白芍、石菖蒲等)临床疗效显著。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祛风解痉法能改善肺功能,降低易感性,降低呼吸道阻力,并能改善微循环,降低全血黏度、血液黏度。药效学的研究机制证明,祛风解痉法具有拮抗组织胺和乙酰胆碱对平滑肌的收缩,对大鼠卵蛋白被动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明显增强呼吸道的排泄酚红作用。
哮病反复发作,日久多致肺肾气虚,故对于哮病缓解期患者,当“缓则治其本”,“未发宜扶正气为主”,调补肺肾,固本以善其后。常选用的药物有:太子参、黄精、五味子、山茱萸、巴戟天、菟丝子等,临证随症处方加减调理。对于久患哮病,虚实夹杂的患者,调补肺肾之法当贯穿其治疗的始终。
附:秘验方介绍
黄龙平喘汤
【组成】麻黄6g 杏仁10g 地龙10g 白果10g 苏子10g 白芍10g 石菖蒲10g 前胡10g 蝉蜕6g
【功效】祛风解痉,宣肺化痰平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病属风哮者,症见反复发作的哮喘,发作前多有鼻咽及气道发痒、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或有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发作时痰鸣气喘,胸闷咽痒。
【用法】水煎服。
【方解】麻黄宣肺平喘,杏仁止咳化痰平喘,地龙熄风通络平喘;白果敛肺平喘;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白芍敛阴解痉;石菖蒲开窍宁神而解痉;前胡降气平喘;蝉蜕疏风镇惊止痉。全方共奏祛风解痉,宣肺平喘之功效。
【点评】本方为风哮而设。所谓风哮,是指哮喘的发作具有风的特性,即发作迅速,善行数变。很多过敏性哮喘具有上述特点。
【验案】患者,男,48岁。2005年11月29日初诊。
患者患气喘、胸憋2年,反复发作,加重2个月,现依赖多种西药控制病情,仍每日发作,甚则呼吸困难。
初诊:2年前患者发现喉间哮鸣音伴呼吸困难,来我院呼吸科就诊。查肺功能示:小气道通气障碍;舒张试验:阳性。诊为“支气管哮喘”。给予普米克都保及奥克斯都保喷吸,早、晚各2次治疗。用药后能咳出大量稀白痰或少量块痰。用药半年无大发作,但仍每日反复发作喘憋,自觉胸闷明显,呼吸不畅,不咳嗽。近2月胸憋喘鸣发作加重,气喘如牛,发作时伴咳嗽、流涕、喷嚏或咳黄痰,咽痒剧烈,口干明显,大便偏干欠畅,不能做剧烈运动,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完全依赖上述药物控制病情,且药量逐渐增加。幼时有荨麻疹病史,过敏性鼻炎史半年。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查体双肺可闻及少量哮鸣音。舌体胖大、质淡红,舌苔薄白腻,脉象弦细。诊为:风哮(支气管哮喘)。此为风邪犯肺,痰湿内阻,气道挛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风证当疏风。治宜疏风宣肺,化痰止喘,缓急利咽。处方:炙麻黄6g,杏仁10g,紫菀15g,苏子、叶各10g,炙枇杷叶10g,前胡10g,五味子10g,地龙10g,蝉蜕8g,牛蒡子10g,金荞麦15g,橘红10g,鱼腥草25g,黄芩10g,栝楼15g。7剂水煎服。 复诊:服药7剂,胸憋明显减轻,咽痒减轻,口干减轻,咳嗽随之减轻。咳痰渐利,胸闷及呼吸不畅基本消失,黄痰及块痰明显减少,仅晨起有小发作感。今晨不喷药能自行缓解,已停用抗过敏的仙特敏3天。患者遵上法加减调服中药3个月,其间西药逐渐减量至停药,病情明显好转,平素已无明显喘憋。2006年3月发现对家中宠物狗过敏,分开后症状消失,病愈。
(陈 燕 张洪春 杨道文 吴继全 王雪京 王广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