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哮喘经验浅析
徐经世
一、扶正固本,宣上纳下,佐以化痰和络
哮喘是呼吸系一种常见病,图治颇为棘手。中医将其分为哮病、喘证。丹溪承前人之学,把“哮”作为一个独立的病名,并以发作性的特点而区别于喘证。所谓“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而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哮的宿根是痰浊,故“专主于痰”;喘为短气,不能接续,以气为病,治以纳气。因为肺主气,肾主纳气,即使喘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但应属肺、肾二脏病变。不过在转归中,如新感宿邪相引,痰气相击,哮鸣有声,即由喘而发为哮。如张景岳“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两者存有内在演变,久喘即伤肺气,又可影响脾肺功能,而至脾虚生痰,肾不纳气,由实转虚。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即肺气虚→脾阳虚→肾阳虚→阴阳两虚,是由阳虚日久,阳损及阴,导致阴阳俱虚的病理过程。治疗分急性发作和缓解期,发作以治其标,缓解图之其本,虽所用方药颇多,能获一效则难以寻求。应抓住缓解期,立足于本,主以三脏同治,宣上纳下,化痰和络,扶正固本的治则,可收良效。
二、益气养阴,纳气平喘,佐以通利
邵新甫曰:“喘症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大凡实而寒者,必挟凝痰宿饮,上干阻气;实而热者,不外乎蕴伏之邪,蒸痰化火。虚者,有精伤气脱之分,填精以浓厚之剂,必兼镇摄。”喘证,临床表现为呼吸迫促,气不接续,可出现在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析之,其病机多属肺、肾二脏病变,治疗须辨虚实。实者一般易于见效,虚者因精气亏损难以骤复,治之较难,只有严密辨证,守方治疗,才有望收效。同时,要注意摄生,改变和增强体质。喘之虚证,易累及于心,常以益气养阴,纳气平喘,佐以通利之剂,方能奏效。
三、补肾纳气,佐以化瘀,药用斟酌
哮喘之病,病易久,久则耗气伤阴,易生瘀滞,治本之中,常寓活血通络,用药上须斟酌再三。常用磁石以镇潜收纳,生化肾水,引火归元;配五味子以酸甘化阴,滋上补下,调节循环,平衡气机;取黄芪、女贞子以益气养阴,固表护卫,补肾填精,两味同用,更胜一筹;白术、山药、橘红则健脾理气,补土生金,且山药还有固肾益精、益气补虚、润养肌肤、聪明耳目之功;贝母、杏仁、车前以化痰肃降、清上利下;配用鹅管石以温化痰浊、壮阳通痹;以补骨脂、蛤蚧、胡桃仁三味并筹,可收到补下治上,母子同疗之效;皂荚、田七活血化瘀,病从络治;而竹茹、甘草则以清化痰浊、调药入胃,使胃受纳,促其吸收。诸药合力,标本兼施,缓解症状,调节整体,扶正固本,远期效果,可望满意。
附:秘验方介绍
1.化痰平喘汤
【组成】南沙参12g 杏仁10g 炙桔梗10g 栝楼皮15g 葶苈子15g 苏子10g 莱菔子10g 蝉蜕6g 夜交藤25g 炙麻黄3g 车前草15g 粉甘草5g
【功效】解表清肺、化痰平喘。
【主治】哮喘反复发作,每遇风寒即发,发作时喘急憋闷,喉中痰鸣,痰多色黄,舌红脉数。
【用法】水煎服。
【方解】方中麻黄、杏仁、甘草为三拗汤,宣肺解表,止咳平喘,以除风寒外束;栝楼、车前草清解肺热,化痰止咳,以除痰热;桔梗、葶苈子、苏子、莱菔子化痰平喘;蝉蜕解痉;夜交藤通络祛风安神。
【点评】本方徐老先生治疗哮喘的自拟经验方,由三拗汤、三子养亲汤为基础加减而成,适用于哮喘属肺失宣肃、疾热壅塞者。
【验案】周某,女,29岁。2002年11月19日初诊。
哮喘病史数年,每遇风寒或刺激物则发作,今又复起,喉中痰鸣,痰多色黄,五心烦热,舌红苔薄,脉来弦数,此乃痰浊壅塞、肺失肃降之征,拟以清化痰浊、肃肺平喘为先,方药:平喘化痰汤,7剂。
二诊:自进药后症状缓解,热痰已除,转偏寒象,大便偏稀,舌淡苔薄,脉象缓滑,仿甘桔二陈加味为用:炙桔梗10g,光橘红10g,姜半夏10g,炙五味10g,炙麻黄5g,川干姜3g,蝉蜕6g,夜交藤25g,金沸草10g,车前草12g,粉甘草5g,10剂。
三诊:经诊2次,服药10余剂,咳喘已平,夜能平卧入寐,饮食、二便如常,拟方以图其中,扶土泻木,方药:生黄芪25g,关防风10g,焦白术15g,广橘红10g,炙桔梗10g,杏仁10g,炙麻黄3g,川干姜3g,蝉蜕6g,夜交藤25g,炙五味10g,粉甘草5g。10剂,病已缓解,注意生活起居,避免风寒及刺激性事物,如有不适,再药投之。
2.养阴平喘汤
【组成】南北沙参各12g 川贝母10g 杭麦冬12g 炙五味10g 炙远志10g 酸枣仁25g 生赭石15g 淡竹茹10g 车前子10g(布包) 丝瓜络20g 芦根20g 生甘草6g
【功效】益气养阴、纳气平喘。
【主治】哮喘属气阴两虚证者,症见咳喘日久,动则喘甚,少气懒言,面浮肢肿等。
【用法】水煎服。
【方解】方中北沙参、麦冬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南沙参养阴清肺,化痰益气,麦冬、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三味合用,养阴清肺,滋肾益胃,益气生津,且可化痰浊,敛肺气。竹茹、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远志祛痰止咳;丝瓜络化痰通络;芦根清透肺热,祛痰排脓;取生赭石之重镇降逆以降上逆之肺气而平喘。
【点评】益气养阴,纳气平喘,佐以通利。
【验案】王某,女,72岁。2000年9月5日初诊。
年逾七旬,咳喘多时,近日加重,动则喘促不已,语不成声,面浮肢肿,诊脉虚数,舌淡红少津,口干欲饮,此系气阴两虚,化源失济,肺不主气,肾失摄纳之象。拟用益气养阴、纳气平喘,佐以通利为先,方药:南北沙参各12g,川贝母10g,杭麦冬12g,炙五味10g,炙远志10g,酸枣仁25g,生赭石15g,淡竹茹10g,车前子10g(布包),丝瓜络20g,芦根20g,生甘草6g,5剂。
二诊:药后咳喘得平,水肿消退,他症亦随之而减,并无他变,故守原方稍事增减,嘱其继服1周,如持于平稳,可暂停药观察,但需避风寒、节饮食,以防诱发。
3.迪喘舒丸
【组成】生黄芪30g 熟女贞15g 五味子10g 冬白术15g 广橘红10g 淮山药20g 甜杏仁10g 川贝母10g 车前草10g 鹅管石10g 补骨脂15g 淫羊藿15g 煅磁石30g 胡桃肉10g 皂荚10g 田三七6g 粉甘草5g 姜竹茹10g
【功效】益气固表、化痰平喘。
【主治】老年哮喘久病。
【用法】上方以10~15剂配用蛤蚧5对共研细末,以水泛丸或以胶囊装入,每服10g,日3次。
【方解】本方以磁石为君,纳气定喘,补肝肾之阴。用黄芩、山药、白术健脾益气、补土生金;补骨脂、蛤蚧、女贞子、核桃仁、培补下元;合而用之,补下治上,母子同疗,共为臣药。用贝母、车前子、杏仁、橘红化痰清肃;用鹅管石温化痰饮,且壮阳通痹;用皂荚祛顽痰、开阻闭;用三七活血化瘀,病从络治,共为佐药。甘草则以清化痰浊、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标本兼顾,扶正固本,特别适用于老年久病哮喘者。
【点评】中医传统理论认为,“丸者缓也”,“散者散也”,简略地对这些剂型功效特点做了概括。对于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用丸剂或散剂治疗,不仅服用方便,而且疗效巩固。本方即为丸剂或散剂而设,可供老年哮喘久病者参照服用。
【验案】方某,男,78岁。2001年6月12日初诊。
患者年高七十有八,哮喘病史已有10余年,病延日久,抗病能力渐次下降,卫表不固,易于外感。近年来发作频繁而常发于5-6月间,发作时只能对症处理,但夙根难除,一触即发。诊时小作,咳喘不已,身无寒热,舌淡苔薄,脉象虚滑,按其症情乃系卫表不固,脾虚痰浊,肺失肃降之象,拟予益气固表、化痰平喘为治,方药:生黄芪30g,焦白术15g,广陈皮10g,关防风10g,炙桔梗10g,炙五味10g,川干姜3g,炙麻黄3g,蝉蜕6g,夜交藤25g,粉甘草5g,7剂。
二诊:药后咳喘得以缓解,唯感疲倦乏力,舌苔薄滑,脉象如前,故守原方出入为用:生黄芪30g,焦白术15g,橘络20g,炙桔梗10g,杏仁10g,姜半夏10g,佛手柑15g,炙五味10g,川干姜3g,川贝母9g,车前草12g,粉甘草5g,7剂。
三诊:连诊2次,体倦少力得以改善,唯阵发性咳喘未肃,眠、食、二便如常。舌暗淡苔滑,脉转虚缓,拟用黄芪建中加味以从中调之:生黄芪30g,桂枝6g,杭白芍15g,白术15g,广橘红10g,炒杏仁10g,炙五味10g,川干姜3g,川贝母10g,冬瓜仁30g,苏、卜子各10g,粉甘草5g,10剂。
药尽缓解,可停服汤剂,予以迪喘舒丸(自拟方)缓以调之。上方以10~15剂配用蛤蚧5对共研细末,以水泛丸或以胶囊装入,每服10g,日3次。
(卓思源 王广尧 整理)